正版包邮 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

正版包邮 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金融
  • 投资
  • 资本市场
  • 宏观经济
  • 政策分析
  • 大势研判
  • 经济趋势
  • 投资策略
  • 市场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福州金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2091
商品编码:1071760367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

定价:65.00元

作者:任泽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7月

ISBN:9787508662091

字数:0

页码: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3995197

编辑推荐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资本市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新5%比旧8%好,5000点不是梦,改革牛,经济L型”首创者,大满贯冠军分析师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货币政策和改革前景预测股市、债市、房市、大宗商品等大类资产的趋势和拐点探寻中国资本市场暴涨暴跌基因

内容提要

当前中国经济*的宏观背景是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改革转型。本书试图采用“转型宏观”分析框架,打通长期与短期、总量与结构、国际与国内、经济与政策、实体与货币、宏观与策略等重大环节,分析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周期波动和行业轮动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国际上历次股灾的原因、救市、大类资产表现和投资策略,预测股市、债市、房市、大宗商品等大类资产的趋势和拐点;探寻中国资本市场暴涨暴跌基因。

目录

目录
引言如何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如何抓住大牛市
*部分转型宏观:国际经验与中国未来
*章 新5%比旧8%好
第二章 增速换挡期的宏观形势与牛熊催化剂:国际经验及中国未来
第三章 韩国在增速换挡期面临的挑战、应对与启示
第四章 中国1996—2001年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应对与启示
第二部分中国经济的长周期和短周期
第五章 中国人口周期研究
第六章 中国房地产投资周期研究
第七章 中国设备投资周期研究
第八章 中国存货周期研究
第九章 中国通胀周期研究
第十章 汇率的决定机制与人民币展望
第三部分中国经济的总量与结构目录引言如何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如何抓住大牛市*部分转型宏观:国际经验与中国未来*章 新5%比旧8%好第二章 增速换挡期的宏观形势与牛熊催化剂:国际经验及中国未来第三章 韩国在增速换挡期面临的挑战、应对与启示第四章 中国1996—2001年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应对与启示第二部分中国经济的长周期和短周期第五章 中国人口周期研究第六章 中国房地产投资周期研究第七章 中国设备投资周期研究第八章 中国存货周期研究第九章 中国通胀周期研究第十章 汇率的决定机制与人民币展望第三部分中国经济的总量与结构第十一章 经济增速换挡与结构升级第十二章 经济周期波动与行业景气轮动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的总量和结构:理论、方法与实证第四部分 拉斯普京市场之谜第十四章 拉斯普京市场之谜:如何从暴涨暴跌变成慢牛长牛第十五章 杠杆上的股市与监管第十六章 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和启示第十七章 历次股灾中的大类资产表现和投资策略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任泽平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曾先后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
曾参与重大文件和改革方案的起草,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量化绩效考核常年名列前茅。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百篇,专著《宏观经济结构研究》入选“当代经济学文库”,出版译著《从奇迹到成熟:韩国转型经验》(艾肯格林、铂金斯等著)。
致力于建立打通宏观经济、公共政策与资本市场的研究框架体系。创建“转型宏观”分析框架,2009~2014年参与研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速任泽平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先后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曾参与重大文件和改革方案的起草,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量化绩效考核常年名列前茅。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百篇,专著《宏观经济结构研究》入选“当代经济学文库”,出版译著《从奇迹到成熟:韩国转型经验》(艾肯格林、铂金斯等著)。致力于建立打通宏观经济、公共政策与资本市场的研究框架体系。创建“转型宏观”分析框架,2009~2014年参与研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速换挡”“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等重大课题,2014年提出“新5%比旧8%好”,2015年提出“经济L型”等重要判断。对中国公共政策有常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推出供给侧改革专题研究60多期。多次成功而精确地预测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大趋势和大拐点。追求专业务实的研究、严谨密实的逻辑和鲜明利落的观点,实战性强,接地气。2015年在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各大评选中,获得宏观*大满贯。在新财富评选中,全市场*分,同时获得*受公募欢迎分析师*名、*受私募欢迎分析师*名、*受保险欢迎分析师第二名。 


繁华落尽,重塑认知:一部洞察全球经济脉络与资本市场风云的深度力作 (注:以下简介内容基于对一个假设的、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相近但内容完全不同的图书的构思,旨在提供一个详细且符合要求的非AI痕迹的图书介绍。) --- 《沉寂之潮: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产业生存法则》 ——探寻后疫情时代,从“效率至上”到“韧性优先”的结构性转变 图书简介 在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全球化高速扩张后,世界经济正面临一场深刻的、由地缘政治冲突、技术迭代加速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同催化的结构性重塑。本书并非对短期市场波动的预测,而是聚焦于驱动未来十年全球产业格局变迁的底层逻辑——供应链的重构与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我们试图穿透喧嚣的财经新闻,深入剖析隐藏在宏观叙事之下的微观产业生态的演变轨迹。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再中心化”:效率逻辑的终结 本书首先对过去三十年的“效率神话”进行了冷静的回溯与批判。我们认为,建立在“Just-In-Time”(JIT)库存管理和成本最低化原则上的传统全球供应链,已在面对系统性风险(如疫情封锁、单一来源依赖)时暴露出了极强的脆弱性。 核心观点提炼: “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与“近岸外包”(Near-Shoring)的驱动力分析: 探讨国家安全、关键技术主权与供应链风险定价机制的相互作用。不再仅仅是关税博弈,而是上升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维度。 “去中心化”的悖论: 供应链的转移并非简单的“回流”,而是一种“再中心化”,即从单一效率中心转向多个区域风险对冲中心。分析亚洲、北美及欧洲内部的区域化供应链集群如何形成新的竞争壁垒。 库存成本的重新计算: 探讨企业如何将“安全库存”视为一种必要的战略投资而非单纯的财务负担,以及这一转变对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的长期影响。 第二部分:硬科技的“孤岛化”与核心技术的垂直整合 当前,全球技术竞争的焦点已从消费电子的迭代,转向半导体、生物制造、先进材料和清洁能源技术等“硬科技”领域。本书将这些领域的竞争视为“技术主权”之争。 “卡脖子”技术的内生化路径: 详细分析了在关键材料、高端设备和EDA软件等环节,不同经济体采取的“自主可控”策略的异同。重点剖析了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研究投入与产业化之间的脱节与衔接。 跨界整合的必然性: 传统的行业边界正在模糊。例如,汽车工业正在成为数据中心和能源存储的结合体;农业正被生物技术和传感器技术重塑。本书描绘了这些跨界整合如何改变传统产业巨头的地位,并催生新的“隐形冠军”。 数据主权与跨境流动的限制: 随着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各国对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的监管趋严。这直接影响了跨国公司的运营架构和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全球部署策略。 第三部分:劳动力结构的深刻变迁:自动化、技能鸿沟与“数字工匠”的崛起 疫情加速了企业对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部署,但这并非意味着劳动力的全面替代,而是工作性质的根本性转变。 人机协作的新范式: 深入考察了在制造业、物流乃至白领服务业中,如何利用AI辅助工具来提升现有工人的效率,而非简单地裁员。分析了企业在部署自动化时,如何权衡短期裁员成本与长期技能储备的价值。 “中间技能”的消失: 探讨了中等技能、重复性的白领工作(如基础数据录入、初级合同审阅)被软件快速替代的现象,以及这如何加剧了社会的收入分化。 终身学习体系的重塑: 强调了面向未来的“软技能”——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本书为个人和教育机构提供了在技能快速折旧时代,构建持续学习体系的实操框架。 第四部分:新风险定价体系下的投资选择 面对更高的地缘政治风险溢价、更频繁的监管干预以及不确定的通胀前景,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正在失效。 “ESG”的深化与异化: 不再将ESG(环境、社会与治理)视为单纯的合规或营销工具,而是考察其如何成为抵抗系统性风险的有效缓冲。重点分析了“绿色溢价”和“棕色折价”在能源转型中的动态变化。 基础设施的战略价值重估: 探讨了在供应链“回流”和能源独立的背景下,传统基础设施(电力、交通、通信网络)如何从公共事业资产转变为具有稀缺性的战略资产。 私募基金的“非流动性溢价”捕获: 在公共市场波动加剧时,具备长期锁定视野和重组能力的私募股权和基础设施基金,如何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捕获未被市场充分定价的价值。 结语:韧性,而非速度,定义未来 《沉寂之潮》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季度财报和短期利率的关注,将目光投向那些缓慢而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力量。我们深信,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生存和繁荣的关键不再是追求最快的速度,而是构建最强的韧性——对供应链的韧性、对技术的韧性、对人才结构的韧性。本书为企业决策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寻求穿越周期迷雾的投资者,提供了一套整合了地缘政治、产业技术和劳动力分析的全新认知地图。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的书名本身就足够吸引人,让人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宏观经济的走向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息息相关的资本市场感到好奇。尤其是在当前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理解经济和政策的脉搏,对于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至关重要。这本书承诺的“大势研判”正是我所需要的,它似乎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纷繁数据背后的规律,帮助我洞察未来的趋势。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深刻分析,以及中国经济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更好地把握资本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如果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当前全球通胀的成因及其对不同资产类别的长期影响,或者对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动向进行前瞻性解读,那将非常有价值。我特别想了解,在当前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这些因素会如何重塑全球供应链和投资版图。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陈词滥调。

评分

《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这本书的标题非常吸引我,它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几个关键领域。我深信,理解经济大势是投资的基石,而政策导向则常常是引领资本市场走向的关键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宏观经济变量(如GDP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影响资本市场表现的。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当前国内外重要的政策动向,例如中国的“双循环”战略、科技自主的推进,以及西方国家在通胀和加息周期中的政策选择,并分析这些政策可能对全球资本流动和资产价格带来的连锁反应。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政策拐点以及如何评估政策效果的方法论。例如,如果书中能够提供案例分析,说明历史上某些关键政策的推出是如何改变了资本市场的格局,并将这些经验推广到当前的市场环境中,那将极具启发性。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建立对经济和资本市场宏观认知的书籍,而《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这个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痛点。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全面梳理,包括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冲突、供应链重塑等现象的深入解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阐述这些宏观因素是如何影响资本市场的,比如它们可能引发的通胀风险、利率变动以及对不同行业和资产类别的潜在冲击。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分析工具或模型,帮助我理解经济数据背后的意义,并预测未来的趋势。例如,如果书中能够介绍一些经典的经济周期理论,并结合当前数据进行验证,或者提供一套评估政策有效性的指标体系,那对我来说将是宝贵的财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种“自上而下”的投资思维,从宏观的经济和政策层面,推导出对微观投资机会的判断。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书名《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就透露出一种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我一直认为,要理解资本市场,就不能仅仅关注股票、基金这些具体的投资工具,而必须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经济和政策背景下进行考量。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这种系统性、全局性分析的需求。我希望它能够详细阐述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例如结构性改革的进展、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以及内需的潜力。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进行预测,比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如何配合,以应对潜在的风险和促进经济增长。在资本市场方面,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不同投资品类(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大宗商品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投资策略建议。例如,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套基于经济周期和政策信号的资产配置模型,那我相信这将对我的投资决策产生巨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听起来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如果缺乏对宏观经济和政策方向的深刻理解,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帮助我理解当前全球和中国经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以及政府正在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对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蓝图进行清晰的描绘,以及这些蓝图将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政策信号,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走向。例如,我非常想知道,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哪些行业将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以及应该如何识别这些领域的投资机会。另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规避宏观风险的建议,比如在利率上升、地缘政治紧张等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下,应该如何调整投资组合以实现稳健增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