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域史研究

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域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安志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文书
  • 吐鲁番文书
  • 唐代史
  • 西域史
  • 丝绸之路
  • 历史文献
  • 边疆史
  • 中亚历史
  • 唐朝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35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459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刘安志,1966年12月出生,199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入选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攻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暨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部,发表论文40多篇,代表作有《敦煌所出张君义文书与唐中宗景龙年间西域政局之变化》、《吐鲁番所出衣物疏研究二题》、《唐代安西都护府对龟兹的治理》、《从泰山到东海一中国中古时期民众冥世观念转变之一个侧面》等。

目录


唐初对西州的管理
——以安西都护府与西州州府之关系为中心
唐初西州的人口迁移
读吐鲁番所出《唐贞观十七年(643)六月西州奴俊延妻孙氏辩辞》及其相关文书
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成亨年间的西域政局
唐初的陇右诸军州大使与西北边防
敦煌所出张君义文书与唐中宗景龙年间西域政局之变化
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都司”考
跋吐鲁番鄯善县所出《唐开元五年(717)后西州献之牒稿为被悬点入军事》
唐代西州天山军的成立
对吐鲁番所出唐天宝间西北逃兵文书的探讨
唐代西州的突厥人
唐代安西都护府对龟兹的治理
库车出土唐安西官府事目历考释
唐代龟兹白寺城初考
唐代安西、北庭两任都护考朴
——以出土文书为中心
关于唐代沙州升为都督府的时间问题
作者主要著述列表
后记
《长安风物志:盛唐都城社会生活的多维观察》 作者: [此处可设想一位研究唐代社会史的学者姓名,例如:李明德] 出版社: [此处可设想一家历史学或古籍出版社的名称,例如:中华书局] 装帧与规格: 精装,双色印刷,共计约 600 页,附有大量复原图、地图与图版。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打破传统史学对唐代都城长安的片面认知,不再仅仅聚焦于宫廷政治的宏大叙事或文学艺术的煌煌篇章,而是深入挖掘盛唐时期长安城的社会肌理、市井百态、空间布局及其所承载的多元文化生态。全书以“生活史”的视角为切入点,力求重构一个有温度、有细节、有矛盾的立体化长安城,探究这座世界性大都市如何成为唐帝国运转的核心枢纽,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周边乃至更远地区的社会风貌。 本书分为“城市之形”、“市民之态”、“物化之史”三大主体部分,共计十二章,全面勾勒出从初唐营建到盛唐鼎盛时期,长安城内发生的社会变迁与日常景观。 --- 第一部分:城市之形——空间、制度与权力结构 (约 200 页) 本部分重点考察长安城的物理空间结构及其背后的制度逻辑,探讨规划如何塑造了社会秩序。 第一章:坊市制度的兴衰脉络与空间权力 详细梳理唐初长安城的营建规划,重点分析“坊”与“市”的严格分离制度——这一被誉为“汉唐帝国典范”的城市管理模式——的形成动因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弹性与僵化。引入“隐秘空间”的概念,探讨坊墙之内私密生活与坊墙之外公共领域的界限如何被不断试探和打破。通过对《唐六典》及相关地方志的交叉比对,还原坊署的实际管理职能,而非仅仅是理论上的行政分区。 第二章:交通网络与物质流动的空间地理 长安城内外的交通系统是维持帝国运转的命脉。本章聚焦于“漕运”和“驰道”对城市物资补给的影响。研究朱雀大街、含光门等关键节点的交通压力与拥堵现象,结合考古发现的道路遗迹,分析不同社会阶层在城市内部的流动轨迹。特别关注城市水系——如曲江、清明渠等——在供水、排水和景观营造中的综合作用。 第三章:宗教建筑与精神地理的叠加 长安城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多宗教并存的文化熔炉。本章细致考察了自隋唐以来,佛教寺院(如大慈恩寺、荐福寺)、道观以及景教、祆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的寺宇布局。分析这些宗教空间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建筑语言,在既定的城市网格中开辟出“精神的飞地”,并探讨其在城市景观中占据的视觉权重与社会影响力。 --- 第二部分:市民之态——日常生活的社会史 (约 250 页) 本部分聚焦于生活在长安的唐代市民群体,描绘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消遣与人际关系网络。 第四章:唐人“食”尚:从宫廷宴饮到市井小吃 研究盛唐时期长安的饮食文化变迁。通过对食谱、药方及考古出土的陶器、灶具分析,重建长安城内高频次出现的食材来源、烹饪方式及宴饮礼仪。关注“胡食”(如“胡饼”)在长安的普及过程,探讨其文化意义——是否仅是口味的改变,抑或象征着更深层次的社会融合。对比上层贵族与底层平民在食物获取与消费上的巨大鸿沟。 第五章:衣饰变迁:身份标识与时尚风向标 深入剖析唐代服饰的材质、形制及其作为“社会名片”的功能。侧重分析胡服的流行对传统汉服的影响,以及不同官阶、士族、以及特定行业人群(如乐伎、工匠)的着装规范。通过壁画和诗歌的描述,探讨盛唐时期长安城内“尚新”、“追奇”的时尚风气,以及对服饰制度的冲击。 第六章:市井喧嚣:西市与东市的经济生态对比 重点研究长安城的两大商业中心——西市与东市的差异化发展。西市作为“万国之市”,其外商云集、货物琳琅的景象如何影响了城市物价与文化风气;东市的相对内敛与侧重国内贸易的特点。分析唐代的商业税收管理、夜禁制度(及其被宵禁打破的瞬间),以及商人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变化。 第七章:闲暇时光:娱乐、体育与公共集会 考察唐代市民的休闲活动。详细描述马球(击鞠)在贵族与民间的影响力,分析“曲江流饮”、“上巳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激活。重构长安城内的“瓦子”(娱乐场所)的运作模式,以及市民参与社会舆论和信息传播的方式(如“行相告”)。 --- 第三部分:物化之史——物质遗存与社会记忆 (约 150 页) 本部分侧重于通过物质文化和文献中的“残片”,重建社会记忆与文化心理。 第八章:宅邸与园林:从朱雀大街到曲江畔的居住形态 比较唐代不同阶层居住空间的物质特征。研究勋贵府邸的宏大布局与坊内一般市民住宅的结构差异。特别关注“园林”在城市空间中的功能,分析私人园林如何成为士人阶层展示学养、逃避政治压力的“微缩宇宙”。 第九章:工匠群体的组织与技术传承 长安城的繁荣离不开庞大的手工业支撑。本章将视角投向“行行”(行会)的组织结构、工匠的社会地位与收入水平。通过对出土的工具、半成品及官营手工业的记录,探讨唐代技术知识的传播路径,以及他们如何构成了城市稳定的物质基础。 第十章:文书与遗存:作为生活侧面的档案研究 虽然本书不直接聚焦于吐鲁番文书,但本章将借鉴类似文献研究方法,梳理保存在唐代都城相关遗址出土的墓志、私人信札、簿册等“生活档案”。分析这些零散的文书如何揭示了婚姻买卖、债务纠纷、奴婢买卖等最底层的社会交易细节,从而补充了宏大叙事中缺失的社会侧面。 第十一章:长安的“他者”:外来人群与文化适应 聚焦于生活在长安的非汉族、非唐朝统治下的域外来客。研究他们(如粟特商人、新罗留学生、遣唐使等)在城市中的聚居区(如蕃坊),其法律地位,以及他们对长安社会生活带来的“异质性影响”,探讨长安如何处理文化差异与帝国认同之间的张力。 第十二章:盛唐之终:城市空间的情感转向与衰落的萌芽 探讨安史之乱前后,长安城在社会心理和物质景观上所经历的剧变。重点分析战乱对市民信心、商业模式和城市规划的不可逆转的伤害。通过对唐后期诗歌中长安形象的对比,总结盛唐长安作为“理想之城”的幻灭过程。 --- 结语:活在城中的唐代人 本书最后总结,长安不仅仅是一组规划的方格和宏伟的建筑,更是一个由无数日常生活互动、物质交换和文化碰撞所编织的复杂生命体。它提供了研究中古帝国如何管理和塑造其核心城市的独特案例,其兴盛与复杂,至今仍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活力的关键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全书,有一种被深深震撼的感觉。它所呈现的唐代西域,绝非教科书上寥寥数语带过的边疆地带,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融合的动态世界。作者以其深厚的文献功底为基石,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历史空间。其论断的审慎与深刻,令人信服,尤其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历史节点时,作者总能提出兼顾各方证据的建设性意见,避免了武断的结论。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中古史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填补了某些研究空白,更重要的是,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一个极高的学术标杆,值得所有关注中国古代边疆史的学人反复研读、细细品味。

评分

此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它清晰地展示了,要真正理解唐代西域的复杂性,就必须跳出单一的历史学科框架。作者在文本分析中融入了语言学、宗教学乃至考古学的知识储备,使得他对西域多元文化共存状态的描摹,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佛教文化在西域传播路径的细致梳理,那种对不同语种译本的精妙对比,让人看到文化交流的艰辛与伟大。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不只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理解历史复杂性的全新思维模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历史真的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吗?

评分

坦率地说,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最初接触这类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著作时,难免有些畏惧。然而,这部书的行文布局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向导,即便面对纷繁复杂的异域地名和外来词汇,也能通过清晰的结构梳理和恰当的释疑,引导读者逐步进入研究的核心地带。特别是它对于不同文书体系间的交叉印证和互为补充的论述,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证据链。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表达方式,让原本晦涩的西域史研究,变得平易近近,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理解的门槛,实乃学术普及与专业研究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评分

这部大部头的力作,甫一捧读,便觉气象万千,犹如穿越千年,亲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丝路时代。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考据精神,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唐代西域历史画卷。最令人称道的是其对史料的驾驭能力,那些尘封已久的异域文书,在他笔下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更是在历史的脉络中,精妙地穿针引线,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描绘得淋漓尽致。读罢掩卷,我仿佛能闻到敦煌古城的风沙,感受到楼兰古道的驼铃声声。对于任何一位对古代中亚史、丝绸之路研究感兴趣的同仁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其学术价值与史学意义,非三言两语可以尽述。

评分

初翻此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内容的广博与视角的独到。它并非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政治军事史叙事,而是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当时西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种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叹服。例如,书中对唐代戍边军士的日常物资调配、宗教信仰的流变,乃至商业贸易的契约文书分析,都展现出一种近乎田野调查般的细致入微。这使得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瞬间变得鲜活可感,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感觉作者是真正深入了那些残破的文献堆中,与其进行了长久的对话,才得以提炼出如此精辟的见解。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愉悦感。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此书为作者有关书名方面的论文集子,跨度还是有点大的,不过不失为一本精品小集子,定价还是略偏高的,不过商务的书再差都是含金量很高的。

评分

趁活动买来,慢慢看看,长长知识

评分

书质量很好 正版 送货快

评分

西域学很好的作品。很赞

评分

书质量很好 正版 送货快

评分

书质量很好 正版 送货快

评分

双重证据法的典范,值得一读!

评分

可以借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