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在广泛收集、分析国内外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减排情景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分阶段制定减排目标的建议;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年应提前到2025年;我国可再生生物质能源的替代比例不会太高,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十分必要;减少煤炭消费量并降低其碳排放、优化石油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提高天然气消费量、扩大非化石能源需求显得十分关键;各行业需要及早规划和实施碳捕集与封存(CCS)。按照A、B两个情景分析了中国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全书数据丰富翔实,定量分析深入细致,可作为能源领域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陈俊武(1927年出生),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1990年评选为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被誉为中国炼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1964年担任我国第一套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其后又指导设计了1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的工程设计,开创了大型流态化工业测试技术,为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提出了用元素平衡(特别是氢元素)进行催化裂化物料平衡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倡导了石油基团在不同炼油工艺过程转化规律研究。
近十几年关注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课题,编著有《石油替代综论》专著;与严陆光院士共同主编了《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专著;认真、严谨地评审了全国多个重大煤制油、煤化工项目:指导了世界上首套、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DMTO)工业装置的工程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
由陈俊武院士编著的《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专著荣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86年由他主持工程设计的兰州炼油厂50万吨/年同轴式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艺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由他担任国家“六五”催化裂化攻关课题组长主持开发的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前言
一、中国分阶段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提出及其依据
1.大气温度升高与大气层温室气体浓度的联系
2.大气层温室气体浓度与累积排放量的联系
3.中国排放额度的合理方案
4.发展中国家分阶段减排的特点和中国的建议指标
5.2050年的排放额度和中国的减排措施
二、中国煤炭消费过程的碳排放及减排措施
1.煤炭的消费和碳排放
2.煤炭发电领域的碳减排措施
3.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和碳减排
4.中国煤源二氧化碳去向评估
三、石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
1.中国石油需求受资源量的制约
2.中国石油长远需求量的预测
3.推广先进的节能汽车对减少石油消费非常关键
4.不能无序发展个人小型乘用车
5.中国烃类运输燃料的替代前景
6.合理把握中国石油替代的程度
四、天然气能源消费和碳排放
1.中国天然气资源和生产现状
2.中国天然气消费需求量预测
3.天然气消费结构分析
4.优化中国天然气消费结构的主要领域
5.天然气制氢预计将有较大发展潜力
6.天然气应用的节能减排措施
7.增加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瓶颈
8.2050年应用天然气导致的排碳量预测
五、非化石能源的需求与碳排放
1.核能
2.生物质能
3.风能
4.太阳能发电
5.水力能发电
六、碳捕集与封存排放目标讨论
1.碳收支
2.碳捕集、碳输送和碳储存技术
3.二氧化碳驱油增加石油采收率
4.地下深部咸水层封存二氧化碳
5.提高土壤、森林和岩溶碳汇,增加碳储存能力
6.全球实施CCS的总体规划
七、中国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讨论
1.碳减排情景基础条件和情景的设定
2.长期用能和排碳情景简要分析
3.实现A、B情景目标的措施
4.欧盟低碳路线图值得借鉴
5.改变出口贸易中“高排碳换取低外汇”的不合理结构
6.总结和建议
第二章 中国分阶段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提出及其依据
第三章 中国煤炭消费过程的碳排放及减排措施
第四章 石油和替代石油能源产品在交通运输及石油化工等行业中的应用和碳减排
第五章 天然气能源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及碳减排分析
第六章 非化石能源的需求与碳排放
第七章 碳捕集与封存排放目标讨论
第八章 中国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讨论
精彩书摘
3.风能
(1)风能资源
风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我国陆上距离地面lOm高度的理论风能资源量为3226GW;如果高度提高到距离地面50m,理论风能资源量可能达到6500GW。
我国近海(从大陆延伸2~3km,等深线≤25m)范围内一般风速较大,近海海面50m高度潜在风能资源可开发容量为200GW,再向远处延伸,潜在风能资源量为1500GW,但开发难度大、投资高。
(2)风电发展
国内外能源研究机构对今后风电的发展一直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预测2030年先进发展情景的风电总装机容量将在2010年202GW的基础上达到2341GW。中国的风电发展备受世界瞩目,专业权威部门预测:2035年节能、低碳与强化低碳三种情景的风电装机容量分别为160GW、200GW和300GW;到2050年,同样三种情景下的风电装机容量依此为350GW、380GW和450GW。
风电随风力的变化而变动,随机性和多变性是风电区别于其他电源的特点,也是大容量风电上网的一大难题。风电场大多位于人口密度低的西北地区,当地电网系统一般比较薄弱,随着今后兴建大批燃煤电厂,需要统筹兼顾电网的总体改造(包括智能电网),应尽早将必要的调峰手段(如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调峰电厂、钠一硫储能设施等)纳入规划。
4.太阳能发电
(1)太阳能光伏发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PV)产业正处于萌芽阶段,光电级硅材料的生产已经产业化,达到年产万吨级规模,光伏组件达到吉瓦级规模。预测2050年全球光伏发电累积装机容量将达到3155GW,发电量达到4572TW·h。中国近年很多地区建设发展“硅谷”产业,多数产品出口,国内消费滞后。但随着技术进步,总的发展势头强劲。
(2)太阳能热发电
太阳能热发电(CSP)是靠众多的定向对日聚光反射镜片的作用,将热量高度浓缩到槽式或塔式接收器,由导热介质将热量转移到常规的蒸汽热动力系统,进而产生电力。集热发电使热载体的热能可以在储存罐中短期(8~16h)储存,调整昼夜间发电能力的差额,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有利于上网外输,这是太阳能热发电优于光伏发电之处。但由于投资大、维护工作量大,一般只用于较大规模的发电厂。预测中国2050年太阳能热发电装机容量可达150~200GW,发电量可达600~lOOOTW·h。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涵盖了其核心主题、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和潜在影响,完全避开了您提到的“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的内容。 --- 图书简介:全球供应链韧性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后疫情时代的重塑与挑战 一、书籍核心议题与背景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和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双重冲击下,全球供应链的结构性变化、韧性构建的必要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寻求新的平衡。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与逆全球化思潮并存的当代背景下,传统的“效率优先”的供应链模式暴露出其固有的脆弱性。从“准时制生产”(Just-In-Time, JIT)到“以防万一”(Just-In-Case, JIC)的转变,标志着企业战略思维的根本性转移。本书旨在解析这一范式转变背后的经济逻辑、技术驱动力及政策含义。 二、研究范畴与方法论 本书的研究范围横跨多个关键领域,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经济学、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及运营管理科学。 研究方法上, 本书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混合研究方法: 1. 计量经济学分析: 利用全球投入产出表(WIOD/EORA)和海关贸易数据,量化了疫情期间关键产业(如半导体、医疗设备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跨国依赖度变化,并构建了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评估模型(SCRM)。 2. 案例研究与定性访谈: 选取了北美自由贸易区(USMCA)、欧盟单一市场以及亚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的典型产业集群(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精细化工),通过对跨国公司高管、物流专家和政府决策者的深入访谈,获取一手资料以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3. 网络科学建模: 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将全球贸易流视为一个动态网络,分析了“去风险化”(De-risk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策略对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识别出关键节点的脆弱性和冗余性的分布情况。 三、主要章节与核心观点 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层层递进地剖析了供应链重塑的动力与结果: 第一部分:范式转变的驱动力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导致供应链结构性调整的三大核心驱动力:地缘政治紧张(如贸易摩擦和技术封锁)、气候变化风险(极端天气对物流和生产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在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中的应用)。作者强调,韧性已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新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部分:区域化与供应链再布局 本书着重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重塑供应链中的“桥梁”或“壁垒”作用。 “近岸化”(Near-shoring)的兴起: 分析了美国和欧洲为缩短供应半径,将部分制造环节向墨西哥、土耳其及东欧转移的现象,并评估了这种转移对区域内劳动力市场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 RCEP框架下的内部整合: 探讨了RCEP如何通过原产地累积规则的优化,促进成员国之间,尤其是在电子信息和纺织服装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内部垂直分工与协同。 第三部分:韧性的量化与衡量 这是本书最具方法论创新性的部分。作者提出了一套包含冗余度、灵活性、可见性与恢复速度的“四维度韧性指数”(4D-Resilience Index),用于评估不同地理布局供应链的抗冲击能力。实证结果显示,高效率但低冗余度的供应链,在面对“黑天鹅”事件时,其经济损失的恢复期是低效率但高冗余度供应链的数倍。 第四部分:关键产业的案例剖析 本书细致分析了半导体和生物制药两大战略性产业的供应链重构路径: 半导体: 聚焦于全球晶圆制造能力向特定地理区域过度集中的风险,分析了各国政府为实现关键技术本土化所采取的产业政策,及其对全球技术生态可能造成的“碎片化”风险。 生物制药: 研究了药品原料药(API)生产环节的回流趋势,以及如何通过建立多源采购机制,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第五部分:技术赋能与数字孪生 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在增强供应链韧性中的关键作用。重点分析了“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如何应用于供应链的模拟和压力测试,使企业能够在现实部署前识别潜在瓶颈,并优化库存布局。 第六部分:政策干预与监管挑战 本部分聚焦于政府在引导供应链健康发展中的角色,包括战略性物资储备政策、产业补贴的跨国影响,以及如何平衡国家安全考量与维护开放贸易体系之间的张力。作者警示了过度保护主义可能导致的“次优均衡”陷阱。 第七部分:未来展望与路径选择 总结了未来十年全球供应链可能演变出的三种主要模式——“全球化2.0”(有管理的全球化)、“区域化集群化”和“本土化为主的孤岛模式”,并为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适应性战略建议。 四、本书的贡献与受众 本书超越了对疫情短期影响的描述,致力于揭示全球生产网络的深层结构性变迁。它不仅为理解当前国际经济摩擦的底层逻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决策、风险管理和构建可持续的区域合作框架提供了实用的政策工具和分析框架。 本书适合国际贸易专家、供应链管理者、区域发展规划师、宏观经济研究人员以及关注全球化未来走向的政策制定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