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纲要(精装)

哲学纲要(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泽厚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西方哲学
  • 哲学史
  • 思想史
  • 入门
  • 精装
  • 学术
  • 文化
  • 经典
  • 通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48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960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哲学纲要》是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告别人生、谢幕学术、留作纪念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它由《伦理学纲要》、《认识论纲要》、《存在论纲要》组成,三位一体,对应真、善、美,自成一家之言。《伦理学纲要》在中国传统情本体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视角下,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道德作宗教性、社会性二分,人性作能力、情感、观念三分,讨论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认识论纲要》是对认识论问题的看法,认为中国实用理性忽视逻辑和思辨而待自行改善。《存在论纲要》围绕“人活着”及其一些宗教,美学问题,为本无形而上学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开创一条普世性的“后哲学”之路。它探究作为“生存智慧”的中国哲学的优长待传和缺失待补以及如何传和如何补等问题,认为“转化性创造”是关键。它用孔子来消化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并希望从这个方向对人类的未来有所补益。

作者简介

  李泽厚,中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一九五四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九八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他成名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成为一家。八十年代他不断拓展学术研究的领域,促使思想界在启蒙的路?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他客居美国后,又以新的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人文关怀。主要著作有《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等多部。二〇一〇年,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收入了他的著作,使他成为走进世界哲学殿堂的华人哲学家。

目录

总序
伦理学纲要

内在自然人化说(1999)
两种道德论(2001)
关于情本体(2004)
答问(2006-2009)
认识论纲要

“度”的本体性(2001)
实用理性的逻辑(2004)
答问(2008、2010)
存在论纲要

哲学探寻录(1994)
双本体论(2001、2004)
建立新感性(1988、2006)
中国传统的述说(1988)
关于“美育代宗教”答问(2008)

精彩书摘

  与康德“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一样,也是说人的道德之“浩然正气”可以与宇宙天地相比美相连接。它的崇高超出和超越了个体感性生命的存在。既然超出和超越感性生命,道德的本性特征当然便与任何经验无干。所以康德说它是超验或先验的,与经验的幸福无关。幸福是美学问题,因为即使是心灵的“幸福”也包含感性因素如愉悦、满足在内。道德或伦理却非如此,它是研究人的行为准则及其“理性”依据。对个体来说,它并不管人的经验(苦乐、利害等等)如何。
  问题是:个体的这种“理性凝聚”的伦理意志或道德力量,它超越了个体的幸福、经验、利害、要求,到底从何而来和所为为何呢?这也就是问:康德讲的“绝对律令”、中国传统讲的“天理”、“良知”,究竟从何而来?个体绝对地服从和履行它们,又为了什么?
  这便是道德问题或伦理学的关键所在。
  康德和一切宗教,也包括中国的儒家传统,都完全相信并竭力论证存在着一种不仅超越人类个体而且也超越人类总体的“天意”、“上帝’j或“理性”,正是它们制定了人类(当然更包括个体)所必须服从的道德律令或伦理规则。因之,此道德律则的理性命令,此“天理”、“良心”的普遍性、绝对性,如“人是目的”、“三纲五常”,便经常被称之为“神意”、“天道”、“真理”或“历史必然性”,即以绝对形式出现,要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历时古今而不变”,而为亿万人群所遵守和履行。这就是所谓绝对主义伦理学,也就是我所谓的“宗教性道德”。它把个人的“灵魂拯救”、“安身立命”即人生意义、个体价值均放置在这个绝对律令之下,取得安息、安顿、依存、寄托。人生在世,就在于尽此义务,以做“上帝”的忠实的仆人,或做慈父、良母、孝子、贤孙。生活真理就在耶稣所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活”。这种“绝对命令”对人的内心从而人的行为具有不能抗拒、无可争议的规定性和规范作用。它是超验或先验的理性的命令,却要求经验性的情感、信仰、爱敬、畏惧来支持和实现。例如犹太一基督教的《旧约》、《新约》,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国古代的《论语》、《孝经》等等。
  ……

前言/序言







《哲学纲要(精装)》内容简介 《哲学纲要(精装)》是一部宏大而深刻的哲学著作,它以一种精炼而全面的方式,勾勒出人类思想史上的核心命题与发展脉络。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哲学家的生平事迹或学说观点,而是致力于揭示隐藏在浩瀚哲学海洋深处的普遍性逻辑与根本性追问。它以严谨的论证、清晰的结构,带领读者穿梭于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诸多核心领域,展现了人类理性如何试图理解自身、理解世界、理解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第一部分:存在的奥秘——形而上学的追寻 本书的开篇,便直指哲学最古老也最根本的议题:存在。什么是实在?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真实的吗?抑或仅仅是表象?《哲学纲要》在此部分深入探讨了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从古希腊的“一”与“多”之辩,到中世纪神学的存在论,再到近现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垒,展现了哲学家们在理解宇宙本体、物质与精神关系上的不懈探索。 作者首先回顾了古希腊哲学的奠基性贡献。从泰勒斯对水作为万物本源的猜想,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的动态宇宙观,到巴门尼德的“存在不变”的静态本体论,再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强调了超越感官的永恒实在。亚里士多德则试图弥合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提出了“形而上学”这一概念,并深入分析了“实体”、“形式”、“质料”等核心范畴。 进入中世纪,哲学与神学的融合成为主流。《哲学纲要》在此部分详细阐述了奥古斯丁关于上帝、时间和罪的哲学,以及托马斯·阿奎那通过亚里士多德哲学来论证上帝存在的努力。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欧洲的宗教信仰,也深刻影响了西方哲学对终极实在的理解。 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以降,形而上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标志着主体性哲学的兴起,将认识的主体置于中心地位。斯宾诺莎的泛神论,试图将上帝与自然同一化,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实体体系。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则描绘了一个由无数独立的精神实体构成的宇宙。 近代哲学的集大成者康德,在他的“批判哲学”中,试图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区分了现象界与本体界,为认识论的革命奠定了基础。黑格尔则将辩证法引入形而上学,提出了“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认为一切历史和现实都是精神自我展开的表现。 在近现代,尼采的“权力意志”和存在主义的“虚无”等思潮,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本书在这一部分,力求呈现这些不同学派的思想火花,以及它们在理解“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上的演变与冲突。 第二部分:认知的疆界——认识论的求索 认识论是哲学中另一大核心领域,它关乎我们如何获得知识,知识的来源是什么,以及知识的可靠性如何。《哲学纲要》在此部分详细梳理了认识论的经典辩论,从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峙,到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再到现象学与语言哲学的兴起,勾勒出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图景。 本书首先追溯了认识论的源头,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质疑,到柏拉图对“回忆说”的阐述。古希腊的怀疑论者,如皮浪,也对我们能否获得确定性知识提出了挑战。 进入近代,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如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强调感官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提出的“白板说”,认为心灵在出生时是空白的,一切观念都来自感觉和反省。贝克莱则进一步发展了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即是被感知”。休谟则将怀疑论推向极致,对因果关系、自我同一性等基本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们并非来自经验,而是习惯的产物。 与经验主义相对的是理性主义,其代表人物如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强调理性或天赋观念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便是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第一确定性。莱布尼茨则提出了“天赋观念”的存在,认为某些普遍真理是心灵固有的。 康德的出现,标志着认识论的一场革命。他认为,知识的产生既离不开感官经验,也离不开先天的认识形式(如时间和空间、范畴)。他提出了“先验综合判断”,认为我们能够认识世界,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主动地组织和加工经验材料。 进入20世纪,认识论的研究更加多元化。现象学,以胡塞尔为代表,强调对意识经验的直接描述,试图把握事物本身的意义。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则认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对语言的分析是理解知识的关键。逻辑实证主义者试图将哲学与科学结合,强调经验验证的重要性。 《哲学纲要》在此部分,旨在揭示这些学派如何在“我们如何知道”这个问题上,不断深化和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 第三部分:道德的罗盘——伦理学的维度 人类不仅是求知的存在,更是行动的存在,伦理学正是探讨我们应该如何行动,何为善,何为恶,以及道德的依据何在。《哲学纲要》将伦理学置于重要地位,从古代的德性伦理,到近代的义务论与功利主义,再到现代的关怀伦理与后现代的解构,展现了人类在道德价值探索中的多元路径。 本书首先回顾了古希腊的伦理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强调培养良好的德性,追求“幸福”(eudaimonia)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将“适度”视为实现德性的关键。 进入基督教伦理的时代,爱、同情、谦卑等观念成为道德的核心。奥古斯丁关于原罪和上帝恩典的论述,对人类的道德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蒙运动为伦理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康德的“绝对命令”,将道德的基础置于理性义务之上,强调行为的动机而非结果,认为善良意志是道德的唯一前提。 功利主义作为对康德义务论的挑战,以边沁和密尔为代表,主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强调行为的后果。 在近现代,存在主义伦理学,如萨特的“自由与责任”,强调个体在自由选择中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福柯的权力分析,则揭示了权力在塑造道德规范中的作用。 关怀伦理学,则强调人际关系、同情心和责任感在道德中的重要性,是对传统以原则为导向的伦理学的补充。 《哲学纲要》在伦理学部分,不仅介绍了这些经典的伦理体系,更探讨了它们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正义、权利、义务等概念的理解。 第四部分:秩序的蓝图——政治哲学的构想 人类生活在社会之中,政治哲学因此成为理解人类集体生活、国家组织、权力分配以及社会正义的关键。《哲学纲要》在此部分,深入剖析了从古代城邦理念到现代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思想的演变。 本书首先追溯了古希腊的政治思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哲人王统治的构想,以及亚里士多德对不同政体(如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的分析,为后世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的政治思想,深受宗教影响,如神圣罗马帝国的观念,以及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张力。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政治哲学思想爆发的时期。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以现实主义的视角分析权力运作。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了“自然状态”下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并主张通过建立强大的主权者来保障和平。洛克则强调天赋的自然权利(生命、自由、财产),并提出了政府的权力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主张分权制衡。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公意”的概念,认为人民的集体意志才是合法统治的基础,并对私有制进行了批判。 19世纪,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等思潮竞相涌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20世纪至今,政治哲学更加关注多元化、身份政治、全球化等议题。罗尔斯提出的“正义论”,试图在自由与平等之间寻求平衡。诺齐克的自由至上主义,则强调个体权利和最小国家。 《哲学纲要》通过梳理这些政治思想,揭示了人类在构建理想社会、处理权力与自由关系上的种种努力与困惑。 结语:智慧的传承与未来的展望 《哲学纲要(精装)》并非终结,而是开启。它以一种历史性的眼光,展示了哲学思想的连绵不绝,每一代思想家都在回应前人的问题,也在提出新的问题。本书的精装本,更增添了其收藏价值与阅读体验,让读者在精美的纸张和设计中,沉浸于哲学的智慧世界。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思想史的介绍,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对比与分析,读者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并尝试将哲学智慧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鼓励我们去反思,去追问,去探索,去理解那些构成我们存在、认知、道德和社会的根本性原则。《哲学纲要》是一扇通往更深刻理解世界的窗户,是一次与伟大头脑的对话,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智慧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阅读的感受,是它那近乎外科手术般精准的逻辑梳理能力。作者似乎对整个领域的脉络了如指掌,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像是由严密的齿轮咬合而成,紧密、顺畅,让人几乎找不到可以喘息或分神的地方。我试着跳跃性地阅读几个核心概念的阐述,发现即便是脱离了上下文,那些核心论点依然能够独立站稳,这说明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已经将基础和进阶的论证链条处理得炉火纯青。这种行文风格,对于我这种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储备的读者来说,是一种享受,它避免了大量不必要的重复铺垫,直接将我带入到思想交锋的最前沿。我甚至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在组织材料时,那种近乎强迫症般的严谨性,每一个例证的引用都恰到好处,既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又不会喧宾夺主。读完一个大的段落,往往需要停下来,闭目沉思片刻,消化刚才被灌输的思维密度,那种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脑力体操。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或许在于它对“历史语境”的重视程度远超同类著作。它不仅仅是在陈述理论,更是在重现思想诞生的环境。我读到其中关于某个古代思想家思想形成的背景描述时,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尘土味,感受到那种特定的社会压力和文化氛围是如何一步步塑造出那些石破天惊的观念的。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还原这些“现场感”,他没有把古代的哲学家们描绘成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阶段所面临的实际困境和挣扎。这种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概念,瞬间变得具体可感,也更容易被现代的读者所接纳和理解。这与其说是一本理论导论,不如说是一部思想史的微观切片,充满了对人类心智历程的深刻同情与洞察。

评分

这本定价不菲的精装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装帧的质感就让人对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内页的纸张选择上乘,墨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初次翻阅,也不会感到视觉上的压迫。我尤其欣赏它在书籍设计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经典”的尊重,封面设计简洁却富有深意,那种淡淡的、经过时间沉淀的色彩搭配,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的智慧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装订处的工艺处理得非常精细,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松散的问题,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或细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花了很长时间来体验它作为“实体书”的物理存在感,那种指尖划过书脊的触感,与电子屏幕阅读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它让你感到自己真正拥有了一份知识的载体。从这本书的外观和手感上判断,它绝对是那种可以被长期保留、甚至可以作为传家宝珍藏的出版物,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能为整个房间增添一份厚重的文化气息。这样的用心,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节奏,老实说,对于某些抱有速成目的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过于“克制”和“内敛”。它没有采用那种充满煽动性的语言来吸引眼球,更倾向于用冷静、客观的笔调来铺陈论述。我注意到,作者在关键的转折点上,常常会采用一种非常微妙的处理手法,他不会直接给出最终的结论,而是会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那个结论背后的必然性,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探讨某个长期存在的哲学难题时,作者竟然花费了数页篇幅去剖析历史上不同流派对此问题的“失败”尝试,这种“先扬后抑”的反向论证策略,极大地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让你在看到最终论点时,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竟是如此简单却又如此复杂”的豁然开朗之感。这种娓娓道来的深度,要求读者必须投入百分之百的注意力,稍有懈怠,可能就会错过一个至关重要的推理环节,从而影响对后续内容的理解。

评分

在阅读体验的最后阶段,我开始关注它的“互文性”和“引用规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做得极为详尽和科学。那些深藏在脚注中的拓展信息,往往是通往更深层研究的秘密通道。我发现,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在脚注中都能找到清晰的源头指向,这对于需要进行学术探究的读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它鼓励你不仅要阅读“书中的内容”,还要去探索“书外的内容”,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平衡把握能力。他似乎有一种超然的姿态,能够站在一个相对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比较各种学说之间的优劣和互补性,没有明显地偏袒任何一方,这保证了这本书作为一部“纲要”的客观性与包容性。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的重量级著作。

评分

送货速度是不错了,但是包装等于没有,就套了个袋子,收到后四个角都皱了。

评分

主人和奴仆之间的决定性差别,可以用人类和天花之间的关系变化来予以戏剧性的说明。天花病毒是所有疾病中最令人恐惧的一种,它最初出现在至少2000多年前的远东,8世纪时被传播到欧洲,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又散布到美洲。随着欧洲人往其他大陆迁移,天花病毒杀死了无数缺乏免疫力的海外居民。美洲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以及波利尼西亚和加勒比海诸岛的岛上居民都因此而遭遇到了种族灭绝的惨祸。其实,天花病毒也曾在欧洲肆虐,并最终吞噬了欧洲大陆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其破坏程度与瘟疫相当。

评分

很好的书 值得珍藏 好好阅读!

评分

5568466856998

评分

本届世界杯赛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突破,预选赛的参赛队伍第一次超过了100支。

评分

没读过,替朋友买的,内容不太清楚

评分

真正大师的著作!

评分

帮别人买的他比较满意,价格优惠!

评分

书很精致,发货很快,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