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佛教十三经

梵网经/佛教十三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赖永海 编,戴传江 注
图书标签:
  • 佛教
  • 经典
  • 梵网经
  • 十三经
  • 大乘
  • 经书
  • 佛教文化
  • 宗教
  • 哲学
  • 汉传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36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74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佛教十三经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梵网经/佛教十三经》在佛教“三藏”中属“律藏”,是大乘戒律之一,在中国佛教大乘戒律中,《梵网经/佛教十三经》的影响大。经中主要讲述修菩萨的阶位(发趣十心、长养十心、金刚十心和体性十地)和菩萨戒律(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是修习大乘菩萨行所依持的主要戒律。另外,经中把“孝”与“戒”相融通、“孝名为戒”的思想颇富中国特色。

目录

梵网经序(一)
梵网经序(二)
卷上
菩萨心地品之上
十发趣心
第一 舍心
第二 戒心
第三 忍心
第四 进心
第五 定心
第六 慧心
第七 愿心
第八 护心
第九 喜心
第十 顶心
第十 顶心

十长养心
第一 慈心
第二 悲心
第三 喜心
第四 舍心
第五 施心
第六 好语心
第七 益心
第八 同心
第九 定心
第十 慧心
十金刚心
第一 信心
卷下
……

精彩书摘

  《梵网经/佛教十三经》:
  卷上
  菩萨心地品之上
  本品叙述了释迦牟尼佛在第四禅天摩醯罗天王宫中,为无量大梵天王及大菩萨,转述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的心地法门品,其内容主要阐述了大乘菩萨修行的次第,发趣十心、长养十心、金刚十心、体性十地,即三十心、十地共四十法门。
  大乘菩萨行者从初发菩提心到修行圆满成佛的阶位,《华严经》、《楞严经》、《深密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瑜伽师地论》等佛教经论皆有所述,但略有差异。《摄大乘论》中言其为四位,唯识家认为有四十一阶位,《大智度论》说有四十二阶位,《仁王般若经》说有五十一阶位,《菩萨璎珞本业经》、《华严经》中说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等级。
  十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
  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十行: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恚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
  十回向: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无著解脱心回向、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发心修学大乘菩萨道者,当经历此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个阶位之后,进入第五十一等觉位。所谓等觉,指行十地,见解与佛相同,但实际修行比佛略逊一筹者。待断尽最后一丝无明,证得圆妙般若,具足无量功德,便登上妙觉位,即相等于佛陀的正觉之位。
  《梵网经》中菩萨修行虽只讲三十心十地共四十次第,但与《华严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等大乘经典所讲五十二阶地大同小异,且都用十进位法,集中体现了大乘佛教修学的次第。对般若、佛性、涅槃等大乘佛教范畴,《梵网经》进行了简约的、玄学化的说明,并对小乘佛教的有关思想作了大乘的理解和诠释,从而为下卷的十重、四十八轻戒的戒律思想建立了扎实的大乘义理基础。
  ……

前言/序言

  《梵网经》是大乘菩萨戒的重要经典,它随着大乘思潮而兴起,宣示了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论和根本精神,阐述了大乘菩萨道的修习阶位及大乘菩萨戒的十重四十八轻戒,促进了大乘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及大乘菩萨戒运动。在阐释菩萨心地法门时,《梵网经》明确表述了大乘佛教的佛性思想,集中体现了中道正观,对佛教义理作了简要的玄学化论述。
  一从声闻戒到大乘菩萨戒
  戒律为佛教经、律、论三藏之一。守持戒律不仅是佛子们解脱生死、开佛知见、证悟无上菩提而达涅槃妙境的始基,而且是僧团“和合安乐”、佛教正法住世的依据与标志。《佛遗教经》中载佛陀涅槃前最后一次说法: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
  《四十二章经》中说:
  “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证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陀制戒有着和合僧众和证悟菩提的两大本怀,戒律的守持直接关系到佛教解脱的能否实现。戒律于佛教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所谓“一切众律中,戒经为最上,佛法三藏教,毗奈耶为首。”
  戒,梵名“尸罗(si’la)”,指用以防非止恶的、使人内心清凉的规矩。律,梵名“优婆罗叉(vinaya)”,有调伏、禁制之法、灭、诠量等义,是考量是非善恶、规范行为的准则。
  在戒与律的关系上,狭义地讲,戒是戒,律是律,律中包含戒,戒中不合律。持律含有持戒,持戒不能全摄持律。持律是僧团大众共同的事,含有他律规范的意义;持戒则是僧众自觉地自我规范,是个人的事。持戒称为“止持”,其重心在于防非止恶;持律称为“作持”,其心在于奉行诸善。后来,戒律用以泛指佛教修行者所应遵守的一切规范。
  从性质上讲,戒律分为遮戒与性戒。性戒,如杀、盗、邪淫、妄语等戒,此戒无论佛教是否制定,入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遮戒,如饮酒等戒,若饮酒,可能因醉酒而犯其他性戒,故佛教制定不饮酒戒,但饮酒本身是没有罪的。
《梵网经》简介 缘起与核心思想 《梵网经》,全称为《梵网菩萨戒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尤其在东亚佛教,特别是中国、日本、朝鲜等地的佛教传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经并非仅指一册书籍,而是梵网经系统的总称,其中最广为流传且影响深远的是“菩萨戒本”的部分。其核心在于阐释菩萨所应遵循的戒律,旨在指导修行者如何实践菩萨道,最终证得佛果。 《梵网经》的诞生,标志着大乘佛教在戒律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发展。相较于早期佛教对声闻戒律的强调,大乘佛教更侧重于以慈悲心和广度众生为目标的菩萨戒。该经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众生开示了成佛的可能性,并以详尽的戒律条目,为修行者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实践路径。经中不仅强调“不杀生”、“不偷盗”等基础戒律,更深入阐述了“不妄语”、“不饮酒”、“不淫”等与日常行为息息相关的具体规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菩萨瓔珞”、“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一系列针对菩萨修行的更为细致和广泛的要求。 结构与内容概述 《梵网经》的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序分(或称“经文缘起”):如同许多佛经一样,《梵网经》的开端也描述了佛陀在何地、何种场合宣说此经,以及当时的听众是谁,为经文的产生提供了一个背景。通常会提及佛陀在灵鹫山说法,并由弟子们请问佛法。 正宗分(核心经文):这是经文的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了菩萨所应遵守的戒律。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 十重戒:这是菩萨戒的核心,也是最根本的戒律。它们分别是: 1. 不杀生戒:不仅禁止杀害有情众生,更强调要培养慈心,不加伤害。 2. 不偷盗戒:禁止非法取用他人的财物,并由此延伸出对众生财产的尊重。 3. 不淫戒:针对在家菩萨,意在约束不合乎正道的性行为,保护家庭和社会秩序,对于出家菩萨更是严厉禁止。 4. 不妄语戒:禁止说谎,包括欺骗、诽谤、两舌等。 5. 不饮酒戒:禁止饮用酒类,因为酒能乱性,容易导致其他戒律的违犯。 6. 不声张己过戒:禁止炫耀自己的功德,隐藏自己的过失,强调谦虚和反省。 7. 不自赞毁他戒:禁止自夸其功德而贬低他人,提倡平等对待众生。 8. 不悭贪施戒:禁止吝啬,鼓励布施,分享财物和佛法。 9. 不嗔恨戒:禁止心生嗔恨,提倡慈悲和忍辱。 10. 不谤三宝戒:禁止诽谤佛、法、僧三宝,尊重和依止正法。 四十八轻戒:是在十重戒基础上的补充和细化,针对菩萨在日常生活、修行和与众生互动中的各种可能违犯之处。这些戒律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例如禁止食用众生肉(对于在家菩萨,《梵网经》的解释较为灵活,但鼓励素食)、禁止接受不净之物、禁止对修行者不敬等。这些轻戒体现了大乘佛教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菩萨应具备的圆满品德的追求。 流通分(或称“结说”):在经文宣说完毕后,经文会提及听众对佛陀的教诲表示信受奉行,并将经文流传下去。 “佛性”思想与“梵网”意象 《梵网经》最富于启发性的思想之一,便是其对“佛性”的强调。“佛性”是众生皆具的成佛的可能性,是内心本具的清净光明。经中明确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理念极大地提升了众生的自信心和修行的动力,它意味着佛法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根植于每个生命之中。菩萨戒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持戒的实践,去除覆盖佛性的无明烦恼,显露本来具足的佛性。 “梵网”作为经名,本身也富有深意。“梵”常指清净、光明、殊胜之意,“网”则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依存。将“梵”与“网”结合,可以理解为“清净的光网”,或者“光明相互交织的法界网络”。这暗示着: 法界相互依存:一切法,一切众生,都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中。菩萨修行,不仅是为了自度,更是为了度他,因为众生的苦乐与自己息息相关。 清净的戒网:菩萨戒如同一个由光明组成的网络,将众生从轮回的黑暗中引向解脱的彼岸。持戒能够保护众生免于堕入恶道,净化身心,显现佛性。 佛性的普遍性:如同网眼一般,佛性遍布一切众生,没有遗漏。 历史地位与影响 《梵网经》在佛教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对汉传佛教、朝鲜佛教和日本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菩萨戒思想的奠定:《梵网经》系统地阐述了菩萨戒,成为东亚佛教受戒仪式的重要依据。许多佛教徒在披剃出家或在家受菩萨戒时,都会以此经作为重要的修行指南。 对佛教实践的指导:经中的戒律条文,不仅是对修行者的约束,更是对生活方式的引导。它鼓励菩萨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慈悲、智慧和利他精神。 对佛学理论的丰富:《梵网经》对佛性的开示,进一步丰富了大乘佛教的本体论思想,为后世的佛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文化影响:《梵网经》的思想和戒律,也渗透到东亚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艺术文化之中。 总结 《梵网经》以其深邃的佛性思想和详尽的菩萨戒律,为无数修行者指明了觉悟之路。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更是菩萨道的实践宝典,引导着众生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以慈悲为怀,以智慧为导,逐步显露自性光明,最终回归圆满的觉境。经中的每一条戒律,都是对生命品质的提升,是对众生福祉的关怀,是迈向究竟解脱的坚实步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刚看完一本关于十九世纪末巴黎印象派画家们日常生活的传记小说,笔触极其细腻入微,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书中对蒙马特高地咖啡馆里那些艺术家们穷困潦倒却又精神亢奋的状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烟草、颜料和廉价葡萄酒混合的味道。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的巴黎了如指掌,无论是沙龙里的尔虞我诈,还是塞纳河畔的灵感乍现,都被描绘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对画家们在光影捕捉上的执着和对传统学院派的反叛,那种“为艺术而生”的近乎偏执的热情,极具感染力。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莫奈在户外快速完成的笔触,感受到德加对舞者瞬间姿态的精准捕捉。这本书不只是讲述了艺术史,更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探讨,让人看完后,看世界的眼光都变得柔和而充满色彩,忍不住想拿起画笔,哪怕只是涂鸦几笔,去捕捉生活中的“瞬间印象”。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套探讨量子物理学基础的科普读物,作者的功力深厚,能将那些极其抽象和反直觉的理论,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场景来解释清楚,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学大师。他从最基本的波粒二象性讲起,层层递进,将哥本哈根诠释、多世界理论等复杂概念,用极其流畅和富有逻辑性的语言串联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解释“不确定性原理”的那一段,用一个想象中的测量实验,将观察者对被观察事物的影响阐述得清晰透彻,让人茅塞顿开。读这本书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证,然后会惊叹于宇宙的精妙和人类思维的局限与伟大。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真实”的认知边界,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宏观世界,在微观层面是多么的诡谲多变。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科学前沿与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是真正的智慧之作。

评分

我的书架上最近新添了一本关于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专业教材,内容非常严谨,几乎可以作为行业操作手册来使用。它系统地梳理了从原材料采购、国际物流、库存优化到终端分销的每一个环节所涉及的复杂理论和风险控制模型。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极强的实战性,每一章后面都附带着详细的案例分析,涉及了亚速尔群岛的港口效率问题、东南亚关键零部件的单一来源风险等真实世界中的难题,并提供了成熟的优化算法作为解决方案。作者在阐述精益生产和敏捷供应链的概念时,逻辑清晰,推导过程严密,对于学习运筹学或物流管理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源。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地缘政治对物流链冲击的分析部分,数据翔实,预测角度犀利。它让我深刻理解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唾手可得的商品,背后隐藏着一个多么精密、脆弱又充满博弈的全球网络。这本书,读起来虽然需要高度集中精神,但回报是巨大的知识结构升级。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西方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史诗巨著,那本书描绘的场景宏大,人物性格的冲突与成长弧线跌宕起伏,读起来酣畅淋漓。书中详细考证了卡美洛的传说,以及圆桌会议上那些英雄们之间的忠诚与背叛,文字的张力十足,将那个充满荣耀与血腥的时代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精确到令人咋舌,从盔甲的构造到围猎的礼仪,无不体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但叙事手法却充满了文学性,完全没有学术专著的枯燥感。尤其是在描写关键战役时,那种紧张感和史诗般的悲壮感,让人读到手心冒汗,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了那场决定命运的较量。读完之后,那种骑士精神中对荣誉、对信仰的坚守,深深地震撼了我,甚至让我开始反思现代社会中“承诺”与“责任”的真正含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更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封面那古朴典雅的纹理,配合着烫金的书名,甫一上手就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仿佛能从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内页的纸张选得极好,触感细腻,略带哑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装帧工艺扎实,书脊装订牢固,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献应有的尊重。排版布局上,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握都极为考究,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晦涩的文字在视觉上变得平易近人许多。尤其是那些需要精细研读的段落,通过清晰的区分和适当的留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和专注度。这本书的实体版本,放在书架上自成一景,散发着一种超越时代的宁静气质,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不禁感叹,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餐文化的时代,依然有出版人愿意如此精雕细琢地对待一部经典,实属难得。这种对书籍本体的重视,本身就是对书中思想的一种无声致敬。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促销买的,以后再看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印刷的还不错价钱公道

评分

物流满意!物品完好无损!书满意。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印刷的还不错价钱公道

评分

物流满意!物品完好无损!书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