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李泽厚2011年谈话录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李泽厚2011年谈话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泽厚,刘绪源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李泽厚
  • 哲学史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谈话录
  • 21世纪中国哲学
  • 中国文化
  • 学术著作
  • 哲学思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579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80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位独行多年的学者与思考者的思想剪影。
     李泽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界有过重要影响的思想史、美学研究和哲学大家,虽然客居美国多年,作为一个思想者和独立学者,他始终没有关闭思考和交流的大门。这本谈话录内容新鲜犀利,八大话题,角度丰富,思维绵密,富有洞见,作为2010年谈话录的延续,仍以哲学讨论为中心,但不限于哲学,延伸至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领域,渗透八旬老人的生命经验与智慧,在话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上跨越前者,值得进一步关注。
     有学术与思想的回顾,更重从历史与当下、中学与西学的激撞中探晓未来。
     全书八大话题,近五十个小话题,“能不能让哲学走出语言”、“‘回到康德’是什么意思”、“忽略个体是战争思维”、“宗教与感性的神秘经验”、“中国接受怎样的哲学”、“启蒙落实到制度才算完成”,以及“从‘两德论’谈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等等,利落清晰,直指要害。
     少量与冯友兰、钱学森等学者大家的书信、照片首次发表。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李泽厚2011年谈话录》是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的续编。对上一谈话的未尽之意以及过去学界的诸多争议,作出酣畅淋漓的回复。书中发表作者大量新见解,尤以通过中国传统,让哲学“走出语言”之思考,显警醒独到。本次对谈站在今日时代高度,对中西方哲学、思想、思维进行了新而细的对照分析。全书以生动有趣简要的方式,显现李泽厚一生哲学成果,对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世界作出了更深一层的探讨。

作者简介

  李泽厚,学者,哲学家。湖南长沙人,一九五四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学院、斯瓦斯摩学院等多所大学客席教授。重要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中国思想史论 (古代、近代、现代) 》、《历史本体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纲要》等。

  刘绪源 作家,评论家,高级记者。曾任《文汇月刊》编辑、《文汇读书周报》副主编、《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思想史、儿童文学等多重领域均有研究,代表著作有《解读周作人》、《今文渊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等。

精彩书评

  中国有无数哲学教授和哲学研究者,然而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在哲学、美学、思想史等领域提出自己的创见,并在世界哲学的发展中留下痕迹的,却并不多。李先生无疑是其中佼佼者。
     天才都是个案,李泽厚是一个天才,一个一个学说,一个一个命题,是属于李泽厚的。……我们要创造自己的自式中国,现代化自式,这个自式,只有中国能够创造。而且历史的时机只有今后的二三十年,要抓住这个时机。这都是他一个很重要的命题。
     ——刘再复
  
     我们这一代是没有老师的人,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绝大部分被“格式化”,官方的意识形态完全控制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也有极少数漏网的,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之外,用常识理性,用人类所积累的精神的力量、精神的元素重新思考现实问题的人,其中李泽厚就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代表人物。
     当下,整个社会正呈现出一种共识开始逐渐瓦解的危险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李泽厚的思想和观念,我觉得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除了美学方面和哲学方面,他的“情本体”论、“积淀说”以外,我觉得他在中国思想史,当代中国思潮的研究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萧功秦
  
     思想是需要回应的,而智慧也只能靠智慧去启迪。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从李泽厚那里得到的是智慧的启迪,那么,李泽厚则从我们这里得到了思想的回应。回应不等于赞同,而毋宁说是一种共鸣,一种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呼唤与应答。
     ——易中天
  
     李先生是这个时代的中文思想界少数具有原创精神的学者。他学习西方哲学,但却坚持独立批判的视野;关注中国哲学,但注重的是自己理论体系的构建。……喜欢他的人很多,批判他的人也不少。
     李先生评价自己“爱读书,不爱写书”,所以出版谈话录就成了比较好的表达学术思想的方式。与以前的谈话录不同,这次出版的书可以说是对李先生几十年问学经历的一个总结,尤其是对他的“情本体”理论的通俗介绍。对于很多读者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李泽厚思想的一个导论。
     ——豆瓣网友fany评《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

目录

序 为什么有这本书
01 能不能让哲学“走出语言”
“太初有言”与“天行健”
“回到康德”是什么意思
“学而第一”
从来不谈方法论
中国学问缺少自然科学基础
很多哲学名著又薄又好看
与王浩谈哲学两难
玄奘怕丢人,不敢译《老子》
“点穴法”
02 为什么“度是第一范畴”
人类的生存延续是出发点和基础
大猩猩-黑猩猩-人
理性使主客体分离
皮亚杰的动作与杜威的工具
美是人对“度”的自由运用
现代心理学还在婴儿阶段
03 善包容,肯学习,能吸收,可消化
逻辑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文字控制语言的原因
凡“智慧”均可学
忽略个体是一种战争思维
还是蔡仪能抓住要害
“必要的余事”
04 “理性的神秘”与宗教经验
宗教与感性的神秘经验
个体创造性源泉
宇宙-自然是我唯一信奉的神
发现都是发明
05 巫史传统的情理结构
研究传统不从观念、文本出发
巫术礼仪中的“情本体”线索
“礼”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天道”在“人道”中
06 还用不用“本体”、“本体论”、“哲学”这些词
冯友兰为何赞同“西体中用”
心理形式与“抽象继承法”
“哲学在中国”与“中国的哲学”
胡绳毕竟是书生
中国接受怎样的哲学
07 “情本体”的外推与内推
“情本体”外推即政治哲学
“两德论”是政治哲学的基础
启蒙落实到制度才算完成
中国也许能调解文明冲突
“四大皆空”还得活
时间与“时间性”
“闲愁最苦”与“何时忘却营营”
没有人类,哪来善恶美丑
08 我的一生简单平凡
四个“静悄悄”
我与胡风案
记不住面貌和声音
算是毕生遗憾
美国学生
家里一直订科学杂志
人所培育的情感心理即“情本体”
【附录】
答问:从“两德论”谈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
与童世骏的对话
2006-2011年答问、采访、对谈纪目
刘绪源、萧功秦、刘再复:再谈李泽厚














前言/序言


《思想的熔炉:回望与前行——中国哲学新探》 内容梗概: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哲学源流、演变与当代价值的学术著作。它并非孤立地呈现某个哲学家的思想,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广阔的哲学图景,勾勒出中国思想在漫长历史中如何孕育、发展,并最终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其独特风貌的轨迹。作者以史为鉴,审视中国哲学传统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脉络,同时紧密联系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与思想困境,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洞见的分析与思考。全书从中国哲学“如何登场”这一宏大命题出发,贯穿始终的是对中国哲学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世界思想潮流中找到自身定位,并贡献其独特智慧的追问。 卷一:文明的奠基与早期回响 本卷追溯中国哲学的滥觞,聚焦于那些奠定中华文明思想基石的早期思想家与学派。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解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核心流派的起源与核心思想。 儒家:仁爱、礼制与家国情怀。 深入探讨孔子“仁”的理念,及其“礼”的社会规范意义。分析孟子对“性善论”的阐发,及其“仁政”的政治理想。理解荀子“性恶论”的反思,以及其对教育与社会秩序的重视。追溯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维系社会结构与伦理道德的重要力量。 道家:道、无为与自然主义。 剖析老子《道德经》中“道”的本体论意义,以及“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解读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及其对个体自由与生命本真的追求。探讨道家思想如何为个体提供超越世俗的精神寄托,并影响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生活方式。 其他早期思潮:墨家的兼爱与非攻,法家的权谋与治国。 简要介绍墨家“兼爱”的博爱精神和“非攻”的和平主张,以及其在早期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分析法家“法、术、势”的治国理念,及其对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作用。 本卷的重点在于揭示这些早期思想在面对“如何构建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这一根本问题时所展现出的不同路径与思考方式。作者将着力分析它们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危机,以及这些回应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同时,也会审视这些早期思想的局限性,为后续的哲学演进埋下伏笔。 卷二:思想的融汇与中古时期的沉淀 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国思想并非停滞不前,而是经历了吸收、融合与创新的复杂过程。本卷将重点关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思想整合,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的深刻影响。 汉代的经学与谶纬。 分析汉武帝时期儒家地位的确立,以及经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意义。探讨“五经”的阐释与传承,以及儒学如何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简要提及谶纬之学,以及它在当时社会思想中的存在。 佛教的东渐与中国化。 详细梳理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以及它如何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分析佛教的“空”、“因果”、“轮回”等核心观念,以及它们如何冲击并丰富了中国原有的哲学体系。探讨中国佛教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的形成,以及它们如何将佛学思想本土化,使其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情感需求。 玄学与佛道的辩驳。 介绍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以及其对中国哲学“清谈”风气的形成。分析玄学如何回应佛教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佛教的思想资源。同时,也展现了佛、道、儒三家在思想上的相互影响与辩驳,这种思想的激荡如何催生出新的哲学视角。 本卷的核心在于揭示中国哲学在面对外来思想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包容性与生命力。作者将强调,中国哲学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在积极的互动与融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形成了独特的中古哲学面貌。这种融合过程,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世的哲学创新奠定了基础。 卷三:近世的转型与精神的重塑 进入近世,中国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思想的涌入更是对传统哲学体系构成了巨大冲击。本卷将聚焦于中国哲学如何应对这些冲击,并进行自我转型的过程。 晚明的启蒙火花与失落。 探讨晚明时期一些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反思的努力,如李贽对“童心”的强调,王阳明心学的后续影响。分析这些启蒙式的思想如何未能在中国社会引起广泛共鸣,以及其失落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的救亡图存与思想变革。 审视中国在近代以来如何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觉醒,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分析魏源、严复等先驱如何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开始引入西方的科学、政治、哲学思想。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批判。 深入剖析“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激烈批判,以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分析“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引入,如何试图构建新的思想体系。探讨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推动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功绩,同时也审视其在批判传统时可能存在的偏颇。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考察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它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思想面貌。 本卷旨在呈现中国哲学在近代转型中的艰难跋涉。作者将强调,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全盘西化到有选择地吸收,再到试图融合中西思想的曲折过程。这种转型的阵痛,恰恰是中国哲学在现代化道路上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与精神重塑。 卷四:当代哲学的挑战与中国智慧的再发现 进入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重新发现自身独特价值的机会。本卷将探讨当代中国哲学的最新发展,以及中国智慧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潜力。 改革开放后的思想复苏与多元探索。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思想的活跃与多元化。探讨中国学者如何重新审视传统哲学,并吸收西方各种哲学流派。分析当代中国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等领域的新进展。 中国哲学与现代化进程的张力。 讨论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哲学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与调和。分析中国哲学如何为解决现代化带来的环境、伦理、社会公平等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与方案。 中国哲学在世界语境中的定位。 探讨中国哲学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哲学体系进行对话。分析中国哲学如何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其独特的价值与贡献,例如对“和谐社会”、“天人合一”等观念的理解。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的当代回响。 回应本书的核心命题,作者将综合前几卷的论述,对中国哲学在当代如何以更成熟、更有力的姿态“登场”进行展望。强调中国哲学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遗存,而是当下中国社会与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本卷的落脚点在于,中国哲学并非要简单地复兴或照搬过去,而是在深刻理解自身传统的基础上,以开放、批判、创新的姿态,回应当代世界的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作者将强调,中国哲学在经历长期的学习、反思、融合之后,正以一种更加自觉、更加自信的姿态,在世界思想舞台上发出独特的声音。 结语:思想的传承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勾勒出中国哲学从古至今,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自我超越的壮丽图景。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登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孕育、融合、转型过程。这种“登场”,不仅是对自身传统的深入挖掘,更是对时代精神的积极回应,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关怀。本书力求通过对中国哲学发展脉络的梳理与分析,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思想的内在逻辑,洞察其当代价值,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有益的启示。它是一次对中国哲学“昨天”的回望,一次对“今天”的深层审视,更是一次对“明天”的智慧畅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谈话录”这种形式特别青睐,因为它去除了传统学术专著那种板正的架子,更接近思想的“生成现场”。哲学思考往往是在即时的问答和交锋中迸发出最精彩的火花。想象一下,当一个深沉的议题被抛出时,思想家的即时反应、他组织语言的方式、他如何权衡措辞,这些都比最终定稿的论述更能体现其思想的活性。这种“录”的形式,反而能捕捉到思想的“过程之美”。我希望这次谈话能够深入到一些核心概念的辨析上,比如如何理解“道”与“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人”的定位。如果能捕捉到这种思维的流向,那阅读体验无疑是极其愉悦和富有启发性的,它让人感觉自己仿佛是这个“思想剧场”的亲历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光是读起来就带着一股强烈的时代回响和思想的张力。我仿佛能从字里行间嗅到那种严肃的、追问式的气氛,想象着一位智者在灯下,面对一个宏大而又迫切的问题——“中国哲学如何登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探讨,更像是一种文化焦虑的投射。我们常说中国哲学博大精深,但它在当代世界图景中,究竟该以何种姿态、用何种话语与世界对话?这个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种“登场”的姿态,意味着它不再是故纸堆里的陈旧学问,而是一种必须直面现代性挑战的、鲜活的、能够提供独特洞见的思想资源。我想象,在谈话录中,一定有对传统范式的审视与解构,对西方哲学话语体系的参照与比对,更重要的是,有对当代中国社会脉搏的深切体察。期待看到,是那种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的,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充满未来指向性的深刻洞见,能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那种试图在古今中外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努力。

评分

每次翻开一本探讨哲学史脉络的书籍,我总会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导航图”。我们熟悉的中国哲学叙事,往往被囿于儒释道三家,构建了一个相对固定的知识版图。然而,真正的思想史必然是流动的、充满断裂与重构的。我非常好奇,在这次“谈话录”中,探讨者们是如何处理那些被边缘化或被误读的哲学声音的?比如魏晋玄学的生命体验如何转化为可供现代人反思的生存智慧?道家的“无为”如何与现代治理的“有为”进行有效的对话而不流于空泛的说教?更重要的是,面对现代科学和技术带来的冲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和本体论,究竟能提供何种补充性的解释框架?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如何看”。好的哲学梳理,能让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议题时,拥有一个更坚实、更具韧性的思想底盘,而不是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随波逐流。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思想上的“手术刀”展示。它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展现了提问者的锐利和被提问者的深厚功力。在当代语境下,“中国哲学”的“登场”意味着什么?它必须解决“有效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它提出的观念和方法论,是否能有效地解释我们身处的复杂现实?如果只是对经典进行美化和复述,那无疑是一种文化自恋,无法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带着“批判的自觉”的探讨,它敢于直面自身体系中的弱点和历史遗留的问题,比如对个体价值的论述是否足够充分,对现代伦理困境的介入是否有效。这种坦诚的自我剖析,恰恰是中国哲学真正走向世界的必要前提。这种登场,必须是带着重量和自信的,而不是带着歉意的和辩解的。

评分

一部优秀的关于中国哲学的著作,不应只满足于历史的梳理,更要担当起“现代精神导师”的职责。中国哲学要“登场”,就必须回答一个终极问题:它能为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提供什么样的慰藉或指引?我们活在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爆炸、意义感日益稀薄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我期待,这次谈话录能触及中国哲学中关于“整体性”、“天人合一”等超越性观念,并探讨它们如何能为我们重建一种可持续、有道德感的生活方式提供参照。这种“登场”,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一种与人类共同的现代困境进行深刻对话的能力。它要证明,古老的智慧并非锈蚀的遗迹,而是可以打磨、重新激活,用以照亮未来道路的火种。

评分

书很好,包装精美,送货快,明天开始读。

评分

梁启超传(套装上下册)书给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生活,把我带到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书是知识的源泉,里面有我的一方净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看书是我的一大爱好,看书是我的一大爱好,我爱读书。每当我打开一本书的时候,就会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那里面充满了喜怒哀乐,充满了悲欢离合。书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书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曹仁超先生历经40年股海沉浮,最终集投资家、作家和慈善家三位一体,融合财富、创造和善良三大美德,达到所有投资者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美国投机之王利弗莫尔认为投资的三大难题分别是时机、资金管理和情绪控制。论势、论战和论性则分别回答了利弗莫尔的三大难题。论势系统阐释了曹氏的投资哲学,讲进出时机论战以兵法战术为喻,讲解投资应市策略而论性则是洞察人性弱点,梳理投资偏见,审视中国民族劣根性以及男女两性特征,将投资胜败关键回归到人性根源。论性一书从人性出发,以自己的个性经历和40年对股市的深入观察,融入金融心理学的理论,力陈性格不仅可以决定命运,也是主宰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真正成功的投资者皆充分了解自己,明白个人性格的优劣,省察民族劣根性,明辨两性特征,从而为自己制订最合适的投资策略。先知本性,方能致胜。作者文笔风趣幽默、条理清晰、张弛有度,案例与说理有机镶嵌,投资智慧和人生哲理跃然纸上。序一远距离仍能带来真实的足够,近距离仍可领略跨度的深厚,这是曹先生呈现给我的感受。虽然英雄莫问出处,但他说创富有着特定的模式和道行。曹先生是一位用理念赚钱的学者,用眼光判断赚钱的勇者,用金钱赚钱的智者。本书体现了一位仁者的胸襟和高度,它对新一代女性的启迪和忠告更值得聆听和尊重!刘央西京投资()主席序二曹仁超是香港中文财经媒体中最有价值的财经发言人——每天,他要关注及评论美国、英国、日本、中国香港等成熟市场的股市、汇市、债市场及商品市场,30多年如此。近十年,加入了中国内地、印度、巴西、越南等新兴市场的观测点。他的分析,资料充实、评论严谨,加之其深渊的国学功底,嬉笑间将投资秘籍与人性阴暗铺排于一炉,文火熬制,耐性老道。这位对财富、投资、人情抱以平常心的财经大家,给全球中文读者带来了30余年的期待与欢颜。不论世道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不错很不错不错不错很不错

评分

“嗳!不对!古人说了,一寸光阴一寸金,说的意思是一点点时间一点点——许多的钱呢!”幸亏她没见过罗天诚“乌飞兔走”之类的名言,否则要发挥半天。

评分

书很给力,学习了很多东西,有帮助

评分

质量好,送货快,值得一看,看完再评

评分

正版书,推荐购买!不限于哲学,延伸至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领域,在话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越前者,值得进一步关注。

评分

《李泽厚2011年谈话录: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中多有新见发表,尤以通过中国传统,让哲学“走出语言”之思考,最显警醒独到。本次对谈站在今日时代高度,对中西方哲学、思想、思维进行了新而细的对照分析。谈话录以其特有的碰撞与激发,不仅清晰地勾勒出李泽厚一生哲学思考的轨迹,更对中国哲学能否登场世界作了深层的探讨。附录四篇关注点各有侧重,皆观点鲜明,内容扎实。八十年代冯友兰、钱学森等学者大家与李泽厚的书简手稿、往来照片也有少量在书中首次发表。《李泽厚2011年谈话录: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是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该中国哲学登场了?》的续篇。对上一谈话的未尽之意(如怎样用“情本体”填补海德格尔,“情本体”能否取代宗教,如何理解日常人生“与宇宙协同共在”等),也对过去学界的诸多责难(构建哲学体系缺乏论证,提纲式随笔式论述不够精确严密等),一一作出酣畅淋漓的回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