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世界潮流,而真正要深入认识西方文化,就不能绕过居于其核心地位的西方哲学。哲学与宗教深入西方人生活与思想之中,品读西方哲学也就是品味西方心灵。
内容简介
《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共介绍了包括卢梭、席勒、柏格森、德日进、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雅斯贝尔斯、克尔凯郭尔、马塞尔、海德格尔、加缪等十二位西方哲学大家。作者将哲学家归类融合,划为自然的魅力、理性的庄严、自我的意义三大部分,由大哲学家的思想、时代背景介绍起,兼有学术的细致品评及深入浅出的人物经历叙述。读起来犹如亲自聆听傅教授循循善诱的精彩讲解。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1年生,祖籍上海。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和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现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目录
总序 品味西方心灵
自然的魅力
绪论
人生的价值由自己决定——卢梭
引言
人的本性
社会契约
人生实况
人在游戏时,才完全是人——席勒
引言
审美教育
审美与游戏
人生实践
附录——《审美教育书简》内容摘要
生命的本质在于创新——柏格森
引言
突破既定思潮的框架
创造与演化
道德与宗教
人类应该自问要走向何方——德日进
引言
人的现象
神的氛围
人生取向
理性的庄严
绪论
理性之爱可以涵盖一切——斯宾诺莎
引言
在永恒的形象下观看
人生实践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引言
纯粹理性的限制
实践理性的要求
人生实践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黑格尔
引言
凡实在的都是合理的
个人与社会
艺术·宗教·哲学
人的提升与超越——雅斯贝尔斯
引言
哲学三重任务
人的跃升
具体参与
《为何选择这四大圣哲》(译)
自我的意义
绪论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克尔凯郭尔
引言
存在与抉择
人生三阶段
有力的影响
我与世界结婚——马塞尔
引言
从体验中诞生
哲学的基本观点
存在就是存在得更多
结论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引言
存在与时间
人的真相
人的未来
我反抗,所以我们存在——加缪
引言
从荒谬感受出发
开展新视野
现代良知的代言人
《艺术家与时代》(译)
……
精彩书摘
卢梭于1712年生于日内瓦,父亲是钟表匠。他十三岁时学习雕刻,不久放弃。后来结识迪瓦伦男爵夫人,受她的影响于十五岁时皈依天主教,四年后,他与男爵夫人又再度重逢。他们在一起的生活,日后被卢梭美化为一首田园之歌,他也在此期间,以阅读努力弥补他早期缺乏系统教育的遗憾。他在三十岁时到巴黎,翌年前往威尼斯担任新任法国大使的秘书。一年之后卢梭即因傲慢而被解职,再回到巴黎。1745年,认识了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伏尔泰(Voltaire)。1749年狄德罗(Diderot)邀请他为百科全书撰写有关音乐的文章。随后数年,卢梭专心写了几篇论文,参加角逐第戎学院的奖金,结果都因为论点不合潮流而失败。他的论点是批判文明带来的罪恶,强调人类的善良本性。
1754年,卢梭回到日内瓦,他也随之改信了加尔文教派。这个改变并不意味任何宗教上的改变,因为正如他自己观察到的,如果他在巴黎的哲学朋友没有为他做别的事,那么他们至少是逐渐破坏了他对天主教教义任何可能的信仰。他改信新教的主要理由,是像他自己所承认的,为了再获得日内瓦的公民身份。1761年,他出版《新爱洛伊丝》,1762年出版他最著名的作品《社会契约论》与《爱弥儿》,这两本书使他必须前往瑞士避难。1766年,他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Hume)前往英国,但是两人相处并不融洽。在此之前,卢梭苦于被害妄想症,敏感而多疑,现在则怀疑休谟与他的敌人串通,两人因而决裂。1766年他回到法国,并于1778年逝世。他的另一部名著《忏悔录》到1782年才问世。
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之一。西方近代的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消极方面,批判过去的宗教信仰,要摆脱它对人类所造成的束缚。我们可以如此理解: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久而久之,这种信仰使人的理性不再运作,最好少思想,只要服从就好。因此,人们容易生活在习惯之中,对于社会的种种不义,或人群间的不平等,以及不合理的现象都习以为常了。这些都是宗教促使人顺服世界现状可能产生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当然大有问题。
所以,启蒙运动就“启蒙”一词来说,代表过去的人是蒙上眼睛、蒙上理智的,启蒙就是要把眼罩揭开。如果就外文“Enlightenment”来说,就是要照亮人类实际的生存处境,展现光明。于是,启蒙运动的重点之一,是要解脱宗教对人们的束缚。结果一路发展下来,变成反对宗教了。我们知道,宗教本身和宗教的影响或效果应该分别开来。宗教有一种很特别的领域,但是宗教的运作在现实上往往和欲望、权力结合,造成各种不理想的情况,这些是要批判的。
然而,启蒙运动为了批判,竟然连宗教也一起排斥了,以至于发展出无神论和唯物论。当时许多哲学家的基本立场是主张:人要设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要凡事诉诸超越的信仰,譬如,祈求神明的支持。所以,启蒙运动的第一种表现是消极的,要解除人心的束缚,尤其宗教方面所带来的约束,要尽量予以减低。
二是积极方面。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认为,人既然活在世界上,接受了这个世界,那么下一步就得看人自己的表现,人的责任感因而大幅增加。既然如此,那么人生的幸福何在?现在面对这个问题,就不能很单纯地把答案放在宗教信仰上了。从前我们可以说,人的幸福是死了之后可以升天堂,而现在的人生幸福呢?就在这个世界上。那么,人要如何改善这个世界呢?只有设法研究什么是好的政治制度,找出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我们没有另外一个世界可以“逃避”或“投靠”,因此,我们只有面对现实并加以改善。那么,人有没有自由?这自由有没有限制?自由的目的何在?又该怎么运作?这一连串属于现实人生的问题,都需要重新加以讨论。讨论的结果出来了,改善后的世界真的进步了,认为世界的将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而有“明天会更好”的信念,这叫作“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
西方的启蒙运动有很多代表人物,卢梭是里面相当特别的一位,我们可以进一步看看他的思想背景。
思想背景
首先,启蒙运动很明显地采取了理性主义(Rationalism),亦即重视人的理性与人的责任。但是,理性主义走过头时,很容易在规划这个世界时,得到合理的结果,却忽略了人的情感成分。譬如,我们办教育时,当然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安排教育的内容,但是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可能抹煞了个别差异,久而久之,在情感上的培育也会出问题。人难道可以忘记他在情感上的天性及欲望上的需要吗?所以,理性主义讲得太过火,就会觉得这个社会很容易外表化,变得非常虚伪。卢梭就明白反对这种倾向,因此和当时的启蒙运动者划清界线,壁垒分明。
其次,启蒙运动者也开始探讨人性的本质问题。何以如此?因为,人如果有信仰,就不必为人性的本质烦恼。譬如,你信佛教,就会接受“缘起性空”,然后活在世界上不要执著就行了;如果你信基督教,就会认定人有原罪,要信耶稣才可得救。这种人性观点是接受来的,无法作经验上的考察。但是当你摆脱宗教之后,必须用理性思考,面对经验及人生作反省时,就不得不问什么是人性了。结果答案往往是:人性是一片空白。经验主义(Empiricism)就认为“人性是一张白纸”,人在出生之后看到什么,就在纸上印上什么。这样一来,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然后教育与政治就要扮演积极的角色了。
在这个题材上,卢梭独树一帜,认为人性本来是善良的,坏的行为是受社会的影响才造成的,如此,就把责任推向后天的发展上。但是他所谓人性本来是善的,这个善与中国儒家所讲的善并不一样。这些都是当时对人性所作的各种有趣的思考。
卢梭的社会调适一直不大成功。虽然他有深刻的情感与执著,但是他太敏感、多疑,并且没有耐心去保持长期的友谊。他是一位哲学家,却具有高度情绪化的性格。感情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在压迫着他。他浪漫、易感、具有某种宗教的情操,同时却又是自我中心的,心理无法平衡。他曾说过:“我只有离开群众,我才会喜欢群众。”同样的道理,也许我们从远距离来观察卢梭,会比较能够欣赏他。无论如何,他是一位富于原创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缺乏系统,观念也未必清晰,但是在当时与在现代,都还是深具启发性的。
……
前言/序言
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探索人类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导言:重返思想的源头,照亮人生的方向 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西方哲学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它如同一个永不停歇的智慧熔炉,不断锻造着我们对世界、对自身、对意义的理解。而《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正是这场波澜壮阔的思想探险中,一次深入而辽阔的跋涉。这本书并非对已有思想的简单复述,而是试图穿越时空的迷雾,触及那些塑造了我们思维模式、影响了我们生活方式的哲学核心。它旨在引导读者,不仅要认识伟大的哲学家们,更要理解他们思想的脉络,如何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共鸣,又如何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 本书的第二卷,将目光聚焦于哲学史上那些更为精微、更具现实关怀的领域,它不仅仅是对抽象思辨的梳理,更是对人类生存困境、价值选择以及社会构建的深刻反思。我们将在这一卷中,继续深入西方哲学的心脏地带,去探究那些关于道德、政治、美学、宗教以及我们自身存在意义的永恒追问,并力图展现这些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焕发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道德的尺度与人性的深渊——伦理学的现代回响 当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穿梭,当我们在利益与情感之间摇摆,《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将首先引领我们审视“善”与“恶”的界限,探究我们行为背后的道德动机。本卷将重点关注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至今,伦理学思潮的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道德困境的解答。 我们将从康德的道义论出发,深入理解“绝对命令”的普适性力量,以及它如何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一种不容置疑的道德法则。在这里,自由并非无拘无束,而是遵循理性法则的选择,而人的尊严则源于其理性能力和道德自主性。我们将剖析这一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局限与挑战,尤其是在面对多元价值观碰撞,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型道德难题时,绝对命令的实践性是否还能保持其原有的光辉。 紧接着,我们将转向功利主义的思潮。从边沁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到密尔对功利主义的精细化,本书将探讨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道德理论如何试图量化幸福,并将其作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我们将深入分析功利主义在政策制定、经济决策乃至个人选择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审视其在面对个体权利与集体利益冲突时的潜在弊端。例如,当为了整体的福祉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时,功利主义是否能够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辩护? 本书还将目光投向美德伦理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思想在现代语境下的复兴。不同于关注行为本身或其结果的理论,美德伦理学强调培养优良的品格,如诚实、勇敢、公正、节制等。我们将探讨这些内在品质如何构成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拾对品格养成的重视。我们将分析,在强调效率和结果至上的时代,培养一个“美好的人”为何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此外,我们将考察存在主义伦理学对人类自由与责任的深刻洞察。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论断,揭示了人类在全然自由中如何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并为世界赋予意义。我们将探讨这种极端的自由所带来的焦虑与责任感,以及它如何挑战传统的道德约束。尼采的“超人”哲学,虽然激进,却也为我们提供了超越自身局限,重估一切价值的勇气。我们将分析这些思想如何帮助我们在一个失去既定价值体系的世界中,重新寻找立足之地。 第二部分:政治的迷宫与社会的构想——政治哲学的现代视角 人类社会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集合,而是由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维系。在《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中,我们将踏入政治哲学的殿堂,探索关于权力、正义、自由、平等以及理想社会形态的持续辩论。 我们将从启蒙运动的思想遗产出发,审视卢梭关于“社会契约”的革命性理念。他的“公意”理论,试图在个体自由与集体意志之间寻找平衡,并为现代民主国家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将分析,当今社会中,“公意”的实现是否依然可能,以及它如何被误读或被操纵。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洛克的财产权利、密尔对个人自由的辩护,以及更近代的罗尔斯关于“正义即公平”的理论,都将成为我们审视现代政治秩序的参照。我们将分析,在追求自由与平等的过程中,自由主义内部存在的张力,以及它在应对社会不公、经济差距等现实问题时所面临的挑战。 对于那些对政治权力结构及其合法性提出质疑的思潮,本书也不会回避。我们将考察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其对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和异化现象的深刻剖析。尽管其历史实践充满了争议,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不平等的洞察,在今天依然具有警示意义。 本书还将触及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对宏大叙事和权力结构的解构。福柯对知识与权力的共生关系的揭示,德里达对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的强调,都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政治话语和制度。我们将探讨,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我们如何理解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社会。 第三部分:美的追寻与存在的意义——艺术、宗教与人生 哲学最终要回归到人对自身存在的深刻体悟,以及对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将带我们进入美学与宗教哲学的领域,去探寻人类在艺术、信仰中所寄托的希望与意义。 我们将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尼采的“狄奥尼索斯精神”出发,探讨艺术的本质与功能。我们将在分析席勒的“游戏冲动”时,理解艺术如何成为人类自由和情感释放的途径。我们将审视现代艺术的多元发展,并探讨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艺术是否依然能够触及我们最深层的情感,并提供一种超越功利的人生体验。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宗教哲学的核心问题。从古代对神性的理性辩护,到近代对宗教信仰的批判与重构,我们将审视宗教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将分析,在世俗化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宗教信仰的意义何在,以及哲学如何为那些在信仰中寻找慰藉和力量的人们提供理解。我们将探讨,无论是相信上帝的存在,还是对某种超越性的价值的追求,人类为何总是怀揣着对终极意义的渴望。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把这些思想的脉络与我们个体的人生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将探讨,在理解了这些哲学思潮之后,我们如何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如何在道德困境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如何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最终如何在看似偶然的人生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意义。 结语:对话永恒,启迪当下 《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的写作,意在勾起读者与人类最伟大思想家的对话。它不是一碗心灵鸡汤,也不是一套僵化的理论手册,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也映照出我们自身存在的困惑与渴望。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认识到,哲学并非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那些关于爱、死亡、自由、责任、公正、美的思考,无不渗透在我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选择之中。 翻开本书,便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愿这本书中的思想火花,能够点燃您心中求知的火苗,照亮您人生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一同在这场穿越思想长河的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活出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