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支持爆轰波

激光支持爆轰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朗 等 著
图书标签:
  • 激光爆轰
  • 爆轰波
  • 激光诱导爆轰
  • 冲击波
  • 材料力学
  • 等离子体
  • 高压物理
  • 激光物理
  • 实验物理
  • 爆炸物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719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63640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字数:2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激光支持爆轰波》是关于激光支持爆轰波及其推进性能研究的专著。全书分为6辛,分别介绍激光支持爆轰波基本理论;激光支持爆轰波实验观测技术;激光支持爆轰波数值模拟计算方法;激光支持爆轰波作用光船的解析计算;单脉冲激光支持爆轰波推进光船的数值模拟计算;多脉冲激光支持爆轰波推进光船实验和数值模拟计算。
  本书可供从事推进技术、爆轰物理、流体力学和激光应用等研究的科研人员、教师、工程师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阅读或参考。

作者简介

  陈朗,四川乐至人,1965年9月出生,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所博士后。主要从事爆轰物理、燃烧物理和冲击动力学等方面研究。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和国防预研等科研项目40多项。撰写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鲁建英,内蒙古集宁人,1975年8月出生,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讲师。北京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物理化学,爆轰物理等方面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发表论文30多篇。

目录

1 激光支持爆轰波基本理论
1.1 激光支持爆轰波形成和传播机制
1.2 激光支持爆轰波c—J理论
1.2.1 冲击波基本关系式
1.2.2 激光支持爆轰波的C—J爆轰理论
1.2.3 激光支持爆轰波c—J参数的近似计算
1.3 小结
参考文献
2 激光支持爆轰波实验研究
2.1 激光支持爆轰波实验研究情况
2.2 激光支持爆轰波发光图像
2.2 1 激光支持爆轰波发光图像观测实验
2.2.2 激光支持爆轰波的发光图像
2.2.3 激光支持爆轰波参数分析
2.3 激光支持爆轰波流场观测
2.3.1 激光支持爆轰波纹影摄影实验装置
2.3.2 激光支持爆轰波流场图像
2.4 激光支持爆轰波温度测量
2.4.1 激光支持爆轰波温度的理论分析
2.4.2 辐射测温法原理
2.4.3 辐射测温实验装置
2.4.4 激光支持爆轰波温度
2.5 小结
参考文献
3 激光支持爆轰波数值模拟计算
3.1 激光支持爆轰波数值模拟研究情况
3.2 激光支持爆轰波物理模型
3.3 计算方法
3.3.1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3.3.2 激光光路传输和辐射输运方程
3.3.3 等离子体状态方程
3.3.4 气体吸收激光能量和辐射能量的计算
3.3.5 计算模型
3.4 数值模拟计算的激光支持爆轰波
3.4.1 激光支持爆轰波流场参数
3.4.2 激光支持爆轰波流场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3.4.3 激光支持爆轰波模拟计算与解析计算结果比较
3.5 激光能量对激光支持爆轰波的影响
3.5.1 不同能量下爆轰波流场演化
3.5.2 激光能量对波阵面参数的影响
3.6 激光焦距对激光支持爆轰波的影响
3.7 不同激光脉冲波形下的激光支持爆轰波
3.7.1 方波激光脉冲下的爆轰波
3.7.2 激光脉冲持续时间对激光支持爆轰波的影响
3.7.3 激光脉冲波形对激光支持爆轰波特性影响
3.8 小结
参考文献
4 激光支持爆轰波推进光船理论研究
4.1 激光支持爆轰波点爆炸模型
4.1.1 点爆炸物理模型
4.1.2 冲击波波阵面及波后流场参数
4.2 激光支持爆轰波作用平板解析计算
4.3 激光支持爆轰波作用抛物形光船解析计算
4.3.1 抛物形光船推力、冲量和冲量耦合系数计算
4.3.2 激光能量对光船推进性能的影响
4.3.3 抛物形光船构形对推进性能影响
4.3.4 环境气体条件对光船推进性能影响
4.4 小结
参考文献
5 激光支持爆轰波推进数值模拟
5.1 激光支持爆轰波推进物理模型
5.2 计算方法
5.2.1 ALE算法
5.2.2 计算模型
5.2.3 材料模型及状态方程
5.3 激光支持爆轰波推动平板计算分析
5.3.1 冲击波在空气中的传播
5.3.2 爆轰波流场及其对平板的作用
5.3.3 能量对冲量耦合系数的影响
5.3.4 平板尺寸对冲量耦合系数的影响
5.4 激光支持爆轰波推动抛物形光船计算分析
5.4.1 爆轰波流场及其对光船的作用
5.4.2 光船推进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5.5 小结
参考文献
6 多脉冲激光支持爆轰波推进光船研究
6.1 多脉冲激光支持爆轰波推进光船实验
6.1.1 实验装置
6.1.2 实验结果分析
6.2 多脉冲激光推进光船数值模拟
6.2.1 物理模型和计算方法
6.2.2 多脉冲激光支持爆轰波推进光船数值模拟结果
6.3 小结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 激光支持爆轰波基本理论
  1964年Maker、Terhune和Savage[1 ]首次发现高功率激光聚焦空气后能够产生等离子体爆轰波,即激光支持爆轰波。1966年,Raizer[2] 在经典炸药c—J爆轰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激光支持爆轰波的一维平面传播理论模型,该模型将激光支持爆轰波看作是类似于炸药爆轰波的力学强问断面,他给出了激光爆轰波传播的爆轰波速度与激光强度的关系式。后来,Daiber和Thompson[3](1967),Key[4 ]3(1969),Lowder、Len,cioni和Hilton[5 ] 等(1973)对Raizer的模型进行了修正。他们在模型中增加了激光光斑面积的影响,考虑了等离子体对激光能量的吸收程度,从而使模型更加符合实际。这些理论模型奠定了激光支持爆轰波的理论基础。
  本章介绍激光击穿空气形成激光支持爆轰波的机制,运用冲击波理论和C—J爆轰理论,分析了激光支持爆轰波传播的C—J条件,给出了激光支持爆轰波的一维传播模型,推导了波阵面参数的解析表达式。

前言/序言


《星海拾遗:失落文明的航迹》 引言: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图景中,存在着无数被时间洪流冲刷殆尽的文明遗迹。它们或许曾是星际间的璀璨明珠,或许只是宇宙尘埃中一闪而逝的微光。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些辉煌一时却最终湮灭的庞大帝国,而是深入探索那些在历史记录中几乎销声匿迹,却留下了独特技术印记的“失落文明”。我们试图通过对零散文物、模糊星图以及古老能量残留的细致考证,重构这些文明的兴衰轨迹,探寻他们科技发展的独特性与最终的消亡之谜。 第一章:虚空中的幽灵——边缘星域的低语 本书的起点设定在银河系一个长期被主流文明忽视的边缘扇区,代号“寂静之环”。这里充斥着不稳定的引力场和高能宇宙射线,是许多文明避之不及的“死亡地带”。然而,正是这些极端环境,孕育了一个名为“瑟罗人”的古老种族。瑟罗人并非以强大的武力著称,他们的文明核心在于对“空间结构操纵”的近乎偏执的钻研。 我们首先考察的是在一颗冰冻气态巨行星的卫星上发现的一组微型结构——“虚空锚点”。这些锚点并非用于传统意义上的能源收集或通讯,它们似乎是为了微调局部时空曲率而设计。通过对锚点中残留的低频量子振动的分析,我们推测瑟罗人掌握了一种可以在不引起大规模引力扰动的情况下,进行超远距离信息传递甚至物质传输的技术。章节将详细剖析锚点的几何布局、材料构成(其中包含数种理论上稳定存在但极难合成的超重元素同位素),并尝试重建他们可能使用的“静默通讯协议”。 第二章:琉璃之塔与能量的悖论 在距离寂静之环数千光年的另一个星系残骸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座孤独矗立的巨大结构,我们称之为“琉璃之塔”。这座塔身由一种能完美吸收和折射可见光,但对特定波长的伽马射线却展现出近乎透明特性的晶体材料构成。塔的内部结构极其复杂,遍布着流动的、非牛顿流体的能量通道。 关于琉璃之塔的功用,存在多种争议。主流观点认为它是一个巨型能源转换站,但我们的深入研究表明,其设计的精妙之处远超常规能源利用。塔的核心区域记录着大量关于“能量守恒悖论”的数学推导。瑟罗人似乎在试图绕过宇宙的基本物理限制,探索一种“负熵”的实现方式。本章将重点对比琉璃之塔的技术与已知物理定律之间的冲突点,并介绍我们通过模拟重建出的,该塔可能在活跃时期所展现的奇异现象——局部时间流速的微小改变。 第三章:失落的计算艺术——图灵之谜的替代方案 现代文明依赖于二进制计算,但瑟罗人的技术遗产却指向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信息处理范式。在一艘漂浮于星际尘埃云中的“方舟”残骸内,我们找到了成千上万的、被刻录在惰性金属板上的复杂几何图形。这些图形并非单纯的符号或文字,它们表现出高度的自相似性和递归性,更像是一种“空间算法”。 通过对这些几何结构进行多维拓扑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功能类似于一个巨大的、并行处理的“模拟计算引擎”。与我们依赖电子脉冲不同,瑟罗人似乎是通过构建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来“固定”信息和执行逻辑运算。这种计算方式的效率极高,尤其擅长于模拟混沌系统和复杂的生态演化模型。章节将详细解析一套被称为“涟漪算法”的核心结构,并讨论它如何能够在一个没有中央处理器的情况下,实现对整个行星系统的实时环境控制。 第四章:生态工程与生命的容器 瑟罗文明的终结,或许并非源于外部战争,而是内部的“设计缺陷”。在他们遗留的多个居住星球的轨道上,我们发现了被精心构建的、环绕式的生物圈系统——“生命容器”。这些容器并非为了保护濒危物种,而是为了维持一个异常精确的生物多样性平衡,以支持他们复杂的计算需求。 我们分析了其中一个容器的核心数据流,发现其中包含着对数百万种基因序列的精确调控日志。瑟罗人似乎将生命本身视为一种可编程的、可迭代的计算介质。然而,日志的最后部分显示,这种对复杂生物系统的过度干预,最终导致了系统性的生物反馈失控。本章将探讨瑟罗人对生物学的理解深度,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将有机体纳入其宏大的技术体系之中,最终导致了他们自身生命形态的结构性崩溃。 结论:回响与警示 《星海拾遗:失落文明的航迹》通过对瑟罗人这一独特文明的细致考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技术发展路径的新视角。他们的技术路径——从对时空的微妙操纵到将生命视为计算单元——与主流文明的能源驱动和信息革命路线截然不同。 这些失落的技术,既是宇宙智慧的壮丽展现,也是关于过度依赖单一技术路线的深刻警示。他们的失败并非源于力量的不足,而是源于对复杂性与生命本质的误判。本书旨在记录这些遗失的知识,提醒后来的探索者,在仰望星空,追逐更深层技术奥秘的同时,亦需敬畏宇宙固有的结构与生命的内在平衡。他们的航迹虽已消散,但留下的回响,足以在我们的时代引发深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激光支持爆轰波》,让我想象到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能量释放过程。我猜测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激光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期待书中能细致地讲解激光能量如何作用于目标介质,引发物质的快速相变、电离和膨胀,从而为爆轰波的形成奠定基础。书中可能还会深入探讨激光参数(如功率密度、波长、脉冲形状)与爆轰波特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如何通过优化激光参数来控制爆轰的起始位置、传播速度、能量密度以及最终的破坏或转化效果。特别是“支持”这个词,我猜测这本书会着重介绍激光如何持续地为爆轰波提供能量,使其能够克服自身的耗散过程,保持有效的传播,甚至实现能量的积累和增强。这在一些需要精确控制爆炸能量的工程应用中,比如定向爆破、材料加工或者先进的推进系统设计,可能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激光支持爆轰波》,我一直对它充满好奇,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既有科学严谨性,又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吸引力。我设想这本书大概会深入探讨激光在引发和维持爆轰波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例如,它可能会详细介绍激光的能量如何被物质吸收,从而产生高温高压的初始条件,进而引发爆炸性的燃烧或核反应。我推测书中会涉及多种激光类型,比如高能激光器、飞秒激光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材料、不同尺度下的应用。同时,我也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涉及爆轰波的传播机制,包括其速度、稳定性以及可能出现的波阵面结构。更进一步,我期待书中能讨论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激光的参数,比如功率、脉冲宽度、焦点位置等,来精确地引导和控制爆轰波的发展方向和强度,这在精确制造、先进推进技术等领域都可能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科学前沿的一次深度探索,充满了挑战性和创新性,让我非常期待能够一窥究竟。

评分

《激光支持爆轰波》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尖端科技和前沿物理学的兴趣。我猜测这本书应该会是一本非常专业且内容深奥的著作,它可能深入剖析了利用激光来引发和维持爆轰现象的物理原理与技术实现。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包括电磁场与电子、离子的耦合,以及由此产生的能量沉积和热力学效应。我期待书中会详细阐述爆轰波的形成过程,例如,激光诱导的击穿、等离子体膨胀以及冲击波的产生与传播。更重要的是,“支持”二字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如何通过连续的激光照射,或者巧妙设计的激光脉冲序列,来为爆轰波提供持续的能量输入,使其能够更稳定、更远地传播,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能量的放大。这种对能量动态耦合的研究,听起来就充满了挑战和潜力,对于理解和应用高能量密度物理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

《激光支持爆轰波》这个书名,让我感觉这本书一定是在探讨一种高度精确和控制性的能量释放技术。我猜这本书会深入研究激光作为一种能量注入工具,如何在瞬间引发并维持一种被称为“爆轰波”的剧烈现象。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从光子吸收、电子激发到等离子体的形成和演化,直至冲击波的产生。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支持”爆轰波的,这是否意味着激光不仅仅是触发者,更是在爆轰波传播过程中持续提供能量,或者通过特殊的激光调制技术来引导和稳定爆轰波的传播路径?我期待书中能提供详细的理论模型和实验验证,来解释激光能量如何有效地耦合到爆轰波的动力学过程中,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激光的参数来达到特定的爆轰效果。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解锁能量释放新模式的钥匙,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应用的潜力。

评分

读到《激光支持爆轰波》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壮阔而激烈的画面。我猜这本书大概会聚焦于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极端物理现象,特别是爆轰波的形成与演化。我期望书中会详细阐述激光能量注入的物理过程,比如等离子体的产生、粒子加速以及能量的快速传递,这些都是引发爆轰波的先决条件。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感到好奇,它们是如何精确描述如此复杂的瞬态过程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分析不同激光参数(如波长、能量密度)对爆轰波特性的影响,比如波速、冲击波强度以及能量转换效率。此外,这本书的名字暗示了激光不仅仅是触发者,更可能是爆轰波的“支撑者”,这意味着书中可能还会探讨如何通过连续或脉冲式激光作用来维持和增强爆轰波的传播,使其能够克服损耗并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对能量注入与过程控制的精妙结合,在我看来是这本书最核心的魅力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