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地理通释校注

通鉴地理通释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王应麟 编,张保见 校
图书标签:
  • 历史地理
  • 通鉴
  • 地理学
  • 历史
  • 校注
  • 古籍
  • 中国历史
  • 地方志
  • 文化
  • 地图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4420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73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通监地理通释》虽冠“通监”之名,实则泛考古今地理,依次为历代州域总叙、历代都邑考、十道山川考、周形势考、名臣议论考、七国形势考、三国形势考、晋宋齐梁陈形势考、河南四镇考、东西魏周齐相攻地名考、唐三州七关十一州考、石晋十六州考,敍述历代疆域政区沿革及攻防形势,该书编撰体例对后世影响亦较为大。《通监地理通释》版本众多。本次校注整理以经过精校的浙江书局本为底本,校以元至元三年庆元路儒学刻本、合璧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源本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爬梳相关文献,旁徵群书,补其脱漏,正其讹谬,力求把该书所引资料来源梳理清晰,对於一些引用过於简略之处则加以补充,一些专有名词及由於用典而不易理解之处则加以注释,力求为相关研究者和文史爱好者提供一个较好的校注整理本。

目录

前言
自序
卷一
历代州域总叙 上
卷二
历代州域总叙 中
卷三
历代州域总叙 下
卷四
历代都邑 考
卷五
十道山川 考
卷六
周形势 考
卷七
名臣议论 考
卷八
七国形势考 上
卷九
七国形势考 中
卷十
七国形势考 下
卷十一
三国形势考 上
卷十二
三国形势考 下
卷十三
晋、宋、齐、梁、陈形势考
卷十四
河南四镇考
石晋十六州考
周显德六年取瀛、莫、定三关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白鹿
在卫州共城县西五十四里。隋章仇大翼隐于白鹿山②,徙居林虑山茱萸涧。
封龙
一名飞龙山,在真定府获鹿县南四十五里。汉石邑县。《郡县志》:“飞龙山在赵州元氏县西北三十里。”赵武灵王取封龙。《隋志》:“石邑县有封龙山。”《唐志》:“赵州元氏县有封龙山,晋王浚使祁弘东讨石勒③,战于飞龙山。”
井陉
陉山,在真定府井陉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高平,中下似井,故名之。韩信击赵,欲下井陉④。隋、唐置井州⑤。《吕氏春秋》九塞之一。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在获鹿县西南十里,有井陉关,一名土门,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
碣石
在平州石城县西南,汉右北平郡骊城县,《通典》:“在平州卢龙县南二十余里。”《郡县志》:“卢龙县南二十三里。”碣然而立在海旁。《水经注》:“骊城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其山昔在河口海滨,历世既久,为水所渐,沦人于海,去岸五百余里。”秦筑长城,起所自碣石,在今高丽界,与此碣石异。《禹贡》:“夹右碣石,人于河。”《山海经》:“碣石之山,绳水出焉。”注《水经》曰:“今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秦皇刻碣石门,登之以望巨海。”汉武帝东巡海上,至碣石。《通典》:“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城县,长城起于此山。长城东截辽水而人高丽,遗趾犹存。”右碣石,即河赴海处,在平州,高丽中为左碣石。
……

前言/序言

  在学术史上,王应麟是南宋后期一位重要的很值得研究的博学通儒,其学术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深得清代干嘉学人的推崇,梁启超称王应麟“为清代考证学先导”之断语可谓中肯。
  王应麟,字伯厚,号厚斋、深宁老人,世居浚仪(今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是宋末著名学者。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七月,王应麟生。绍定四年(1231),九岁,通六经。嘉熙二年(1238),十六岁,从乡先生吴参倚学。嘉熙四年,十八岁,试国子监。淳佑元年(1241),十九岁,登进士第,假馆阁书读之。父通判婺州,侍亲在婺,从王受学,得吕祖谦、真德秀之传。后调西安主簿,差监平江百万东仓。调浙西提举常平茶盐,主管帐司。丁父忧,服除,调扬州教授。
  宝佑四年(1256),三十四岁,二月,以从事郎、新扬州教授试博学宏词科,中选,添差浙西安抚司干办公事。五月,帝御集英殿策士,召应麟覆考。迁主管三省、枢密院架阁文字。实佑六年,迁太常寺主簿,以言边事得罪权相丁大全,外补通判台州。召为太常博士,擢秘书郎,俄兼沂靖惠王府教授。
  景定五年(1264),四十二岁,迁著作佐郎。十月,度宗即位,摄礼部郎官,兼崇政殿说书。咸淳元年(1265),四十三岁,迁著作郎,守军器少监,权直学士院。咸淳三年,四十五岁,迁将作监,兼侍立修注官,迁秘书少监,兼侍讲,迁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通鉴地理通释校注》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充实、自然,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的痕迹。 --- 《大秦帝国风云录》 作者: 王怀瑾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ISBN: 978-7-5099-8765-4 字数: 85万字 定价: 128.00元 内容简介 《大秦帝国风云录》是一部鸿篇巨制,它以秦国自商鞅变法至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轴心,深度剖析了一个偏居西陲的弱小方国,如何历经两百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扫平六合,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本书并非单纯的编年史叙述,而是一部融汇了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的历史研究专著。 本书的叙事视角极具特色,它跳脱了传统史书中对秦君王室的线性聚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推动历史进程的各个关键群体:那些在秦国军功爵制下渴望阶层跃升的基层军官、那些在中原诸国间纵横捭阖的外交谋士、那些在变法进程中默默耕耘的基层官吏,乃至那些在战国晚期思想文化领域中为帝国统一奠定时局的法家、阴阳家学者。 上卷:变法与崛起(公元前361年—公元前288年) 上卷重点描绘了商鞅变法及其后秦国在历代君主治下的稳步发展。作者细致梳理了从秦孝公到秦昭襄王早期,秦国如何在制度创新和耕战思想的驱动下,逐步建立起一套高效的资源动员和军事扩张体系。书中对渭水之滨的农耕技术革新、郡县制的早期推行,以及秦军“奋威而逐之”的战术特点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阐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秦国“义不容辞,事不避难”的尚武精神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扎实的考察,认为这是秦国能够不断从外部汲取力量,实现自我强化的关键所在。章节中对“河西之战”和“伊阙之战”的军事部署分析,极具现场感和逻辑性。 中卷:雄图与争霸(公元前288年—公元前247年) 中卷聚焦于秦昭襄王与范雎、白起等一代枭雄的合作时期,这是秦国由区域强国迈向天下霸主的决定性阶段。作者将篇幅重点放在了长平之战的战略背景与残酷后果上,不仅分析了赵国军事指挥的失误,更深入剖析了秦国为这场决战所做的数年如一日的战略布局和后勤准备,揭示了战国体系下“国力即国运”的残酷现实。此外,书中对秦国在外交上如何利用“连横”策略,系统瓦解东方六国的联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作者认为,秦国的成功不仅在于武力,更在于其对国际政治格局的精准判断和耐心执行力。 下卷:一统与遗制(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 下卷承接秦庄襄王及秦始皇亲政后的历史。作者重点探讨了吕不韦集团与嬴政之间的权力角逐,以及最终秦始皇如何通过雷霆手段整合内部力量,为统一战争做最后的准备。书中对“六年并天下”的军事行动进行了细致的时间线梳理,强调了统一过程中各地抵抗的激烈程度,并非史书上轻易带过的“土崩瓦解”。最后,本书深入分析了秦始皇在建立帝国后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制度构建,指出这些措施虽然高压,却为后世两千年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石。作者对焚书坑儒事件的史料进行了细致比对,力图还原一个更复杂的、兼具建设者与破坏者的秦始皇形象。 学术价值与特色 1. 制度史的深度挖掘: 《大秦帝国风云录》超越了单纯的英雄史观,深入剖析了秦国的法家制度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方方面面,解释了其制度的超强生命力。 2. 军事地理的结合: 作者利用现代军事地理学的概念,结合大量出土的简牍和考古报告,对秦国历次重要战役的地理环境和后勤补给线进行了复原性的分析,使得战争描写既有历史厚度又不失现代视角。 3. 鲜活的人物群像: 书中不仅刻画了秦始皇、白起、蒙恬等著名人物,还详细描绘了如李信、王翦等不同代际将领的军事思想差异,以及许多无名改革家在地方治理中的实践经验。 本书适合对先秦史、战国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感兴趣的读者和专业研究者阅读。它提供了一种宏大叙事下的细节重建,是对中国历史上最关键转型期的一次有力回望。 --- 《宋词格律与审美流变》 作者: 陆婉清 出版社: 江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3月 ISBN: 978-7-5608-1234-5 字数: 620页 定价: 95.00元 内容简介 《宋词格律与审美流变》是一部专注于宋代词学理论、声律规范及其艺术风格演变历程的专业论著。作者陆婉清教授,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严谨的音韵学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系统而清晰的宋词审美发展脉络图。本书旨在深入浅出地阐释宋词从初期格律的萌芽到定型,再到不同流派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所体现出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实践。 全书共分三编,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第一编:格律之基——音韵与体制的确立 本编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作者首先从晚唐五代的“曲子词”入手,追溯词体相对于诗歌在音乐性上的独立性。重点解析了词牌的定型过程,包括词牌名、句式长短、平仄对仗、叶韵位置等核心格律要素是如何在北宋前期逐渐被规范化的。作者详细对比了《词律》等重要词学著作中的不同观点,尤其对“入声字”在不同地域和时代中的归属与处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通过对大量早期词作(如柳永、晏殊早期作品)的音韵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把握宋词“依声填词”的根本要求。 第二编:审美取向的交织与分野——北宋中晚期 第二编进入了宋词的黄金时期,重点探讨了不同词人群体在审美趣味上的分野。 婉约派的精微: 对以柳永为代表的“慢词”的兴盛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柳永对市井生活和个体情思的细腻捕捉,是对传统“言志”诗歌的一种解放。书中对柳永词中大量的口语化表达和铺叙手法进行了细致的格律分析,论证了其在继承传统中如何开辟新境。 豪放派的勃兴: 重点讨论了苏轼对词体拓展的划时代意义。苏轼如何突破传统“词为艳科”的藩篱,将诗歌的议论、哲理、叙事引入词中,使其境界得以大开大合。作者通过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的格律拆解,阐明了豪放风格是如何在保持基本格律的前提下,通过句法上的自由和意境上的开阔来实现的。 “格高神远”的探索: 本编还探讨了周邦彦等词人如何在继承柳永精雕细琢的音律美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词的文学品格,追求“不着痕迹”的自然天成。 第三编:南渡与变调——格律的坚守与意境的沉郁 南宋时期的词风,因国破家亡的历史背景而带有显著的感伤色彩。第三编集中研究了李清照的独特贡献,她如何在恪守格律的同时,将女性的真挚情感推向了极致,形成了“易安体”的典范。随后,作者分析了辛弃疾在词中融入的更强的历史关怀和政治抱负。辛弃疾词的特点在于其“以文为词”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词律的“婉约”惯性。本书论证了,正是这种对格律的审慎坚守与对时代情绪的忠实表达之间的张力,造就了南宋词坛的深刻魅力。 本书特色 1. 严谨的音韵学支撑: 本书在论述审美流变时,始终以北宋定型的《词韵》为标尺,使得对风格变化的讨论,有坚实的音乐学基础,避免了空泛的文学评论。 2. 兼顾理论与范例: 每论述一个流派或一种审美倾向,都配有对该时期代表性词作的深入、细致的格律剖析,做到了“以格见风,以风明格”。 3. 贯穿古今的视野: 作者在结语部分,将宋词的审美遗产与近现代诗歌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勾连,展现了宋词在确立中国古典诗体美学标准上的深远意义。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文学专业学生、宋代文学研究者,以及所有热爱和致力于学习宋词格律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深入研习。 --- 《西北大开发:区域经济地理变迁研究(1999-2019)》 作者: 张景和 钱晓磊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22年7月 ISBN: 978-7-100-19876-1 字数: 750页 定价: 110.00元 内容简介 《西北大开发:区域经济地理变迁研究(1999-2019)》是一部聚焦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二十年间,中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经济地理格局、产业结构优化及空间发展模式演变规律的综合性研究报告。本书由两位长期深耕于区域发展经济学的学者合著,采用多源数据交叉验证的方法,旨在为理解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提供翔实的实证分析。 本书的研究周期横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初期至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的二十年,是评估该战略宏观效应的权威参考。 第一部分:战略背景与初期格局(1999-2008) 本部分首先系统回顾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时的区域经济禀赋与结构性短板。研究重点分析了初期阶段,中央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如“两横三纵”铁路网络、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经济地理产生的初步影响。作者特别关注了能源资源部门在早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并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这一时期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间联系度(Connectivity)的提升幅度。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转型与空间溢出效应(2009-2015) 进入第二阶段,研究的焦点转向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平衡发展。本书引入了“空间基尼系数”的概念,用以衡量省际间、核心城市与腹地间的收入差距变化。研究发现,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入(如西安、乌鲁木齐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培育),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但这种集聚主要集中在交通枢纽节点和省会城市,加剧了次级城市的“虹吸效应”。作者通过对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案例的深入田野调查,揭示了人才和资本流动的瓶颈问题。 第三部分:生态约束与绿色发展路径(2016-2019) 最后一部分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对西北地区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研究强调,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外部约束。书中详细分析了“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长期生态效益以及在水资源分配政策上的调整对农业地理的影响。同时,本书对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其通道经济(物流、口岸服务)的地理重构进行了详尽的测绘和评估。作者认为,未来的西北发展模式必须从传统的资源依赖型,转向以生态友好型和国际通道服务型为主导的复合型结构。 主要贡献与方法论 1. 数据驱动的实证分析: 研究所用数据涵盖了区域GDP、进出口额、固定资产投资、环境质量指数等多项指标,数据时间序列长,为研究结论提供了坚实的定量支持。 2. 理论框架的本土化: 本书成功地将古典区域经济学理论(如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中国的特定体制背景相结合,构建了更适用于发展中大国区域战略评估的分析框架。 3. 区域差异的精细刻画: 摒弃了将“西北”作为一个同质化区域进行研究的传统做法,而是分别对五省区在能源、农业、旅游和通道经济中的角色差异进行了细致区分和比较。 本书是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书,尤其适用于关注中国宏观经济战略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通鉴地理通释校注》的时候,我对它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校注”二字,往往意味着枯燥的文字游戏和繁琐的考证。然而,翻阅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错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融会贯通”的能力。作者不仅精通古籍,对现代的地理知识也了如指掌,并且能够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解释某个古代的水系时,书中会详细介绍其形成原因、流经区域,甚至还会提及一些关于古代水利工程的考证。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古代的地理环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何古代的很多决策,都会受到地理因素的深刻影响。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历史,它让我意识到,地理并非是历史的背景板,而是与历史事件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希望从更宏观、更深入的角度理解中国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读完这本《通鉴地理通释校注》,最大的感受就是“严谨”二字。作者在考证过程中,无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每一次对地名的溯源,对河流走向的辨析,都显得格外审慎。不像市面上一些泛泛而谈的书籍,这本书明显是有备而来,深入挖掘了大量一手史料,并且将地理学、地质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地名的处理,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列举出不同的观点,分析其依据,最终给出自己倾向性的判断,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读者在信服的同时,也能学到如何进行学术探究的方法。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治学精神的传承。它教会我,在面对复杂的历史地理问题时,需要耐心、细致、以及对事实的尊重。对于想要在历史地理领域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学生和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能极大地节省他们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时间,并提供一个扎实的学术基础。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情有独钟的爱好者,但常常因为书中提到的地名、河流、山川而感到困惑。《通鉴地理通释校注》的问世,对我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是一种对古代地理环境的深度还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某些模糊地名的辨析,作者并非草率下定论,而是细致地考证文献,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甚至结合地理学上的常识,来推断其最有可能的位置。这种严谨细致的学术态度,让我深感敬佩。通过这本书,我终于能更清晰地勾勒出《资治通鉴》中所描述的那些地理轮廓,更能理解为何某些事件会发生在特定的地点,为何某些决策会因为地理条件而做出。它让我在阅读历史时,不再是“望文生义”,而是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地理风貌,这对于真正理解历史的逻辑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将“晦涩”的古代地理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一直以来,对于《资治通鉴》中的一些地理描述,总觉得有些抽象,难以与现实中的地貌联系起来。而《通鉴地理通释校注》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仅仅是罗列地名,更是将这些地名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结合当时的交通、军事、经济等因素,来解读其地理意义。比如,书中在解释某个战役的胜败时,会详细分析当时的地形地貌对战局的影响,河流的阻碍作用,山脉的遮蔽功能等等。这些分析让历史事件变得更加具体可感,仿佛能看到古人在山川之间运筹帷幄的场景。这种“情境化”的地理解读,让历史学习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和探索性。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向导一起,漫步在中国古代的山河之间,听他娓娓道来每一个地名的背后故事,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地理的变迁。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对历史地理充满好奇但又苦于资料稀缺的读者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总觉得《资治通鉴》虽然是史学巨著,但其中涉及的地名、河流、山脉等等,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往往是模糊不清的。翻阅《通鉴》时,多少会因为不了解当时的地理背景而感到理解上的阻碍,甚至出现误读。《通鉴地理通释校注》的出版,就像是在我探索历史的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名汇集,而是结合了深厚的史料考证和严谨的地理学知识,对《通鉴》中的地理信息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和校订。我特别喜欢它处理那些古今地名变化、河流改道、山脉变迁等复杂问题的方式,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过程,让我对古代的地理环境有了更加立体和生动的认识。读罢此书,再回看《通鉴》,那些曾经令人困惑的地名瞬间鲜活起来,历史的画面感也随之增强,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临那个时代,感受那片土地的脉搏。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学术研究,对于任何一个热爱历史,希望更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发生背景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