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材:高分子化学实验

高等学校教材:高分子化学实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汉文 等 编
图书标签:
  • 高分子化学
  • 化学实验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大学
  • 实验教学
  • 高分子材料
  • 化学
  • 理工科
  • 教学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372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842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页数:11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教材:高分子化学实验》共分三篇。第一篇介绍了高分子化学实验技术,内容包括高分子化学实验基础操作、实验装置、聚合方法、原料的制备和精制、聚合物的分离和纯化。第二篇为高分子化学实验,内容涉及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开环聚合、高分子化学反应。第三篇为高分子材料基本性能与测试。
   《高等学校教材:高分子化学实验》可作为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本、专科生的实验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高分子材料开发、研究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篇 高分子化学实验技术基础
第1章 绪论
1.1 开设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的目的
1.2 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
1.2.1 实验预习
1.2.2 实验操作
1.2.3 实验报告
1.3 高分子化学实验室安全与防护
1.3.1 高分子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1.3.2 化学试剂的使用安全
1.3.3 化学实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1.3.4 消防常识
1.3.5 “三废”处理
第2章 高分子化学实验基础操作
2.1 化学试剂的精制
2.1.1 蒸馏
2.1.2 重结晶
2.1.3 萃取和洗涤
2.1.4 试剂的除水干燥
2.2 配制标准溶液
2.3 基本物理常数的测定
2.3.1 熔点
2.3.2 密度
2.3.3 折射率
2.4 聚合反应温度的控制
2.4.1 水浴
2.4.2 油浴
2.4.3 电热套
2.4.4 自制加热装置
2.5 聚合反应的搅拌
2.5.1 电磁搅拌器
2.5.2 机械搅拌器
2.5.3 其他分散设备
2.6 高分子化学实验中的常用装置简介
2.6.1 聚合反应中的动态减压
2.6.2 封管聚合
2.6.3 双排管除氧除水系统
2.6.4 气体的通入
第3章 聚合方法
3.1 概述
3.2 本体聚合
3.3 溶液聚合
3.4 悬浮聚合
3.5 乳液聚合
3.6 熔融缩聚
3.7 溶液缩聚
3.8 界面缩聚
3.9 固相缩聚
3.1 0聚合方法的选择
第4章 高分子合成常用原料的制备和精制
4.1 常用单体、助剂、溶剂的制备和精制
4.2 单体的精制
4.2.1 苯乙烯单体的精制
4.2.2 丙烯腈单体的精制
4.2.3 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精制
4.2.4 乙酸乙烯酯单体的精制
4.3 引发剂的精制
4.3.1 过氧化二苯甲酰引发剂的精制
4.3.2 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剂的精制
4.3.3 过硫酸铵、过硫酸钾引发剂的精制
4.4 常用溶剂的制备与提纯
4.4.1 乙酸正丁酯的制备
4.4.2 乙酸乙酯的制备
4.4.3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制备
第5章 聚合物的分离和纯化
5.1 洗涤法
5.2 溶解沉淀法
5.3 抽提法
5.4 旋转蒸发法
5.5 色谱法
5.5.1 薄层色谱法
5.5.2 柱色谱法
5.6 聚合物胶乳的分离和纯化
5.7 聚合物的分级
5.7.1 沉淀分级
5.7.2 柱状淋洗分级
5.7.3 制备凝胶色谱
5.8 聚合物的干燥

第二篇 高分子化学实验
实验1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有机玻璃的制备
实验2 苯乙烯悬浮聚合--苯乙烯珠状聚合
实验3 醋酸乙烯酯乳液聚合--白乳胶的制备
实验4 醋酸乙烯酯的溶液聚合
实验5 苯乙烯的阳离子聚合
实验6 苯乙烯的阴离子聚合
实验7 聚乙烯醇的制备--聚醋酸乙烯(PVAc)的醇解
实验8 聚乙烯醇缩甲醛的制备--红旗牌胶水的制备
实验9 环氧氯丙烷交联淀粉的制备
实验10 PET的醇解反应
实验11 有机玻璃的解聚
实验12 苯乙烯�捕�乙烯基苯的交联聚合物的制备
实验13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
实验14 线型聚苯乙烯的磺化
实验15 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盐)的合成--水质稳定剂的制备
实验16 界面缩聚制备尼龙��610
实验17 聚己二酸乙二醇酯的制备
实验18 线型酚醛树脂的制备
实验19 三聚氰胺�布兹┦髦�的合成及层压板的制备
实验20 脲醛树脂的制备
实验21 环氧树脂的制备
实验22 聚醚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
实验23 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合

第三篇 高分子材料性能与测试
实验24 偏光显微镜观察聚合物结晶形态
实验25 高分子熔程、熔融指数的测定
实验26 聚丙烯等规度的测定
实验27 浊度滴定法测定高聚物溶度参数
实验28 高分子溶液黏度法测定溶度参数
实验29 黏度法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
实验30 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等高分子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被列为化工、化学、轻工等众多系科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高分子化学实验是一门专业实验课,是学生在学习高分子化学理论后所进行的实验训练。
化学实验的目的不只是完成实验项目,更重要的是掌握相应的实验技术,使学生具备相关的实验技能。为此,本书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高分子化学实验技术基础,内容包括高分子化学实验室安全与防护、化学试剂的精制、配制标准溶液、基本物理常数的测定、聚合反应温度的控制、聚合反应的搅拌、常用装置简介、聚合方法、常用原料的制备和精制、聚合物的分离和纯化。
本教材共引入实验项目30个,每个实验项目除包括必要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设备、实验步骤及思考题外,从培养创新性综合型人才的角度考虑,还针对性地增设了实验扩展部分、知识扩展部分、可替换实验项目等。
本教材不仅包括高分子材料合成,还包括必要的高分子材料测试方法。在教材的第三部分,加入了部分必要的高分子材料测试实验;在有些实验项目中也增设了针对性的性能测试内容。
本书由德州学院孙汉文、王丽梅、孙建之、顾相伶、付春华、王敦青、魏荣敏,泰山医学院董建、郑超编写,全书由孙汉文、王丽梅、董建三位主编进行增删、修改,最后由孙汉文主编统稿定稿。
编者根据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经验,参阅国内外相关教材及文献资料,编写了此教材,在此对相关兄弟院校的同行、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德州学院教材建设基金项目的资助,并得到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支持与帮助,在此深表衷心的感谢。感谢万纪玲、李义伟、李建同学对部分实验的校阅。
编者
2012年1月于德州学院
精选学术前沿与交叉学科著作推荐:拓展您的知识边界 本推荐书单旨在为对基础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等领域有深入探究兴趣的读者,提供一系列高质量、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这些书籍均非《高等学校教材:高分子化学实验》所涵盖的范畴,它们聚焦于其他关键学科的理论构建、前沿研究进展、实验技术革新以及跨学科的深度融合。 --- 一、 基础科学与理论物理的深度探索 1. 《量子场论导论:从费曼图到标准模型》 内容概述: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量子场论的数学框架和物理图像,是理论物理研究生和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全书从狭义相对论和经典场论出发,逐步引入正则量子化方法,详细阐述了狄拉克场、电磁场(QED)的微扰理论。重点章节深入探讨了路径积分表述及其在计算散射矩阵元中的应用,详细剖析了费曼图的构建规则和计算技巧。 核心价值: 书中对重整化群理论的介绍尤为精辟,不仅讲解了如何处理紫外发散问题,还清晰阐释了有效场论的概念。最后,本书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探讨了规范对称性破缺、希格斯机制等前沿课题,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验观测的桥梁。全书配有大量习题和深入的数学附录,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理论掌握能力。 2. 《统计物理学:从平衡态到非平衡态的跨越》 内容概述: 本书超越了传统统计物理对理想气体和简单模型的讨论,重点关注复杂系统的热力学与涨落现象。上半部分严谨地回顾了系综理论、玻尔兹曼方程及其在输运系数计算中的应用。 核心价值: 本书的亮点在于对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的详尽论述。它系统介绍了Onsager倒易关系、线性响应理论,并引入了更现代的动力学平均方法(如Langevin方程和Fokker-Planck方程)。对于如何处理复杂介质中的扩散、热传导等问题,提供了详尽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案例。书末对相变理论的深入讨论,特别是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在临界现象研究中的应用,使其成为研究材料科学、复杂流体学读者的重要参考。 --- 二、 先进工程技术与材料科学的应用前沿 3. 《微纳机电系统(MEMS)设计与制造工艺》 内容概述: 这是一本聚焦于当前最热门的微电子集成技术和机械结构相结合的工程手册。全书从微米尺度下的力学、电学、光学特性入手,详细介绍了硅基和非硅基材料的加工技术。 核心价值: 本书的实践指导性极强。它系统讲解了光刻、干法刻蚀(如DRIE)、薄膜沉积(PVD/CVD)等关键微加工工艺的原理、参数控制和局限性。在设计部分,本书详细阐述了梁、膜、谐振器、微镜阵列等典型MEMS器件的建模方法,并引入了有限元分析(FEA)工具的应用流程,帮助工程师优化结构布局和预测器件性能。此外,书中还包含了生物传感器、微流控芯片等交叉领域的最新案例。 4. 《先进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建模》 内容概述: 针对下一代集成电路(IC)和功率电子学需求,本书深入探讨了硅基CMOS器件的极限物理效应和新型器件结构。内容涵盖MOSFET的短沟道效应、载流子输运机制、以及亚阈值区的非理想行为。 核心价值: 本书对器件的物理建模进行了详尽的数学推导,从泊松方程到漂移-扩散方程,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器件特性曲线背后的深层物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新型沟道材料(如III-V族半导体)和二维材料晶体管(如MoS2)的载流子动力学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并介绍了紧凑型模型(Compact Models)的建立与应用,为IC设计工程师提供了从原子尺度到系统集成层面的完整知识体系。 --- 三、 人文社科与认知科学的深度交叉 5. 《认知神经科学:心智的生物学基础(第N版修订版)》 内容概述: 本著作汇集了认知心理学、神经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全面描绘了人类心智活动的神经回路和机制。全书结构清晰,从基础的神经元电生理活动开始,逐步深入到感知、记忆、语言、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 核心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方法论的广度。它不仅阐释了经典的认知模型,更大量引入了fMRI、EEG/MEG等神经影像技术在揭示认知过程动态变化中的应用。通过对疾病模型和计算模型的讨论,读者可以全面理解注意力网络、工作记忆回路是如何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中协同运作的。它为心理学、医学和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6. 《全球化时代的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 内容概述: 本书专注于社会科学领域中日益重要的结构化数据分析工具——社会网络分析(SNA)。它超越了传统的图论基础,侧重于在复杂、大规模异质网络中提取有意义的社会结构信息。 核心价值: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心性度量(如介数、特征向量中心性)、社群检测算法(如模块化优化)的数学原理和计算实现。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工具应用于现实世界问题,例如信息传播的动力学、组织中的权力结构、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书中包含了使用R或Python库进行实际数据分析的详细步骤和案例,强调了网络嵌入(Network Embedding)等现代机器学习技术在网络分析中的前沿应用。 --- 四、 专注于高难度数学与优化理论 7. 《泛函分析及其在偏微分方程中的应用》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为数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设计的,旨在提供严谨的泛函分析理论基础,并展示其在解决现代物理和工程问题中的强大能力。内容涵盖Banach空间、Hilbert空间、测度论基础、线性算子理论以及Sobolev空间。 核心价值: 本书的重点在于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偏微分方程(PDEs)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和正则性紧密结合。它详细介绍了变分法、不动点定理(如Schauder和Brouwer)在椭圆型和抛物型方程中的应用。对于处理涉及奇异边界条件或非线性项的方程,本书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工具和技巧,是从事数学物理、流体力学和控制论研究的必备资源。 8. 《随机过程:从鞅论到金融工程应用》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随机现象的数学建模,是概率论和应用数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从基础的马尔可夫链、平稳过程开始,本书迅速过渡到更高级的主题,如鞅理论、伊藤积分和随机微分方程(SDEs)。 核心价值: 本书的实践导向性体现在其对金融数学的广泛覆盖。它利用SDEs精确地描述了资产价格的波动,并详细推导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的随机微积分基础。此外,书中还讨论了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在计算复杂随机积分时的收敛性分析,以及利用随机控制理论解决最优投资组合问题的理论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名为《高等院校教材:高分子化学实验》,主要想了解一下关于高分子分离和纯化方面的实验操作。我一直觉得,在进行高分子表征之前,样品的前处理和纯化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但很多教材在这方面的讲解都比较粗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有一个专门的章节讲“聚合物的沉淀与重结晶”,详细介绍了选择沉淀剂的原则,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沉淀速率和温度来获得不同形貌和纯度的聚合物。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膜分离技术在聚合物分离中的应用”的介绍,它不仅讲解了超滤、微滤等常用膜技术的原理,还列举了在聚合物溶液脱盐、浓缩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案例。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得非常好,它能让你了解到最前沿的分离技术在高分子领域的应用。另外,这本书在“聚合物溶液粘度测量”这一章节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仅详细讲解了乌氏粘度计、奥氏粘度计等不同类型粘度计的使用方法,还深入讨论了浓度的选择、温度的控制、以及如何通过外推法(如Huggins方程)来准确测定聚合物的特性粘数,进而估算其重均分子量。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影响粘度测量的因素,比如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溶液的离子强度等,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觉得非常专业和细致。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全面性”和“前瞻性”,它不仅覆盖了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基础内容,还对一些新兴的实验技术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学生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高分子专业学生,我手头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高分子化学的教材和参考书,但《高等院校教材:高分子化学实验》这本书,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编排,在我众多藏书中占据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我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并没有把所有的实验都写得“高大上”,而是从一些基础但非常关键的实验入手,逐步引导读者深入。比如,书中关于“聚合物溶解性测试”的部分,就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溶剂的选择原则、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溶解度参数(HSP)来预测聚合物的溶解行为。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对于理解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和设计,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最基础的实验才是理解复杂现象的关键。另外,书中对实验数据处理的指导也做得相当到位。很多实验的最终价值体现在数据的分析和解读上,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例如,在关于“聚合物红外光谱表征”的章节,它不仅讲解了如何进行样品制备和光谱采集,更重要的是,它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复杂的红外光谱图谱中辨识出特征吸收峰,如何利用峰的强度、位置变化来判断聚合物的结构、纯度以及官能团的存在与否。书中还列举了大量不同类型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图谱作为对比,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好的“图谱指南”。它让原本枯燥的图谱分析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更加自信地解读实验结果。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系统性”和“启发性”,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高分子化学实验知识体系,并从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花哨的插图,只用了标准的教科书排版,白底黑字,书名醒目,作者信息清晰。我拿到它的时候,主要就是冲着“高分子化学实验”这几个字来的,当时正在准备考研,想着系统地梳理一下实验部分,毕竟理论知识学得再好,最终的考核还是要落到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上。翻开目录,我注意到它覆盖了高分子合成、表征、性能测试等多个方面,从最基础的聚合反应到更复杂的仪器分析,内容编排似乎很有逻辑性。我特别关注了几个章节,比如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的原理和操作,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的实验步骤。我总觉得,这些实验操作的细节,书本上往往一带而过,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一门艺术。这本书的每一节都附带了相关的理论背景介绍,这点我非常喜欢。它不会直接丢给你一个实验操作,而是先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背后的化学原理是什么,这样一来,我不仅能学会怎么做,还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对于深入掌握实验的精髓至关重要。我记得其中一个实验是用GPC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书里不仅详细描述了仪器的安装、流动相的选择、标样品的制备,还特别强调了数据处理的注意事项,比如如何校准、如何拟合曲线等等。这些细节往往是我们在普通讲义或者网络搜索中很难找到的,或者即使找到了,也显得不够系统和权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配图虽然是黑白的,但很清晰地展示了关键的仪器部件和操作要领。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验室里摸索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指导简直是如获至宝。它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走进实验室,减少不必要的摸索和错误,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评分

收到这本《高等院校教材:高分子化学实验》时,我恰好在准备一个涉及高分子合成的课程设计。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内容详实,贴合实际,而且在很多细节处理上都做得非常出色。我特别看重的是书中关于“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动力学研究”这一章节。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公式的推导,而是详细地阐述了如何通过测定不同单体转化率下的反应速率,来计算聚合反应的链增长速率常数和链终止速率常数。书中对实验操作过程的描述非常详细,包括如何精确控制反应温度、如何取样并快速终止反应,以及如何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或滴定法来测定单体转化率。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还讨论了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比如引发剂分解不均匀、单体挥发、以及副反应等,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看似简单的聚合反应,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远比想象中要复杂。此外,这本书对“聚合物热稳定性测试”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热重分析(TGA)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TGA曲线来评估聚合物的分解温度、残炭量和分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速率。书中还列举了不同类型高分子材料(如聚烯烃、聚酯、聚酰胺等)的TGA曲线,并分析了它们结构与热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将实验操作与材料性能分析紧密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深度”和“广度”,它不仅涵盖了高分子化学实验的方方面面,而且在每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高等院校教材:高分子化学实验》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大学教材很多时候都存在理论脱离实际、操作指导过于简略的问题。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不少惊喜。首先,它在实验的理论部分就做得相当扎实,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反应方程式,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个实验背后的化学原理、相关的物理化学概念,甚至是高分子本身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联。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喜欢追根溯源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太有帮助了。我经常会因为一个实验现象不理解,而去翻阅相关的理论书籍,但这本书就像一个浓缩的宝库,把必要的信息都整合进来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那一章。书中不仅介绍了DSC(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基本原理,还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聚合物的DSC曲线形态特点,以及如何从曲线中准确地识别和计算Tg。它还贴心地列举了可能影响Tg测定的因素,比如升温速率、样品制备方法等等,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这种“预见性”的指导,在很多其他教材中是很难看到的,它大大减少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坑”。此外,书中对实验仪器的介绍也十分详尽,从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到日常维护,都有一一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初次接触精密实验仪器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入门指南。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其“实用性”。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真正地为实验操作者提供了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指导,让学习者能够快速上手,并且能够理解实验背后的科学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