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测量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秀江 编
图书标签:
  • 测量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农业院校
  • 十二五规划
  • 工程测量
  • 大地测量
  • 测量技术
  • 地理信息系统
  • GIS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70996
版次:3
商品编码:113137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4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测量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共分4篇12章:第1篇测量学基础知识:1.绪论2.水准测量3.角度测量4.距离测量5.直线定向;第2篇地形图测绘:6.小区域控制测量7.地形图测绘8.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第3篇地形图应用:9.地形图基本知识10.地形图应用;第4篇工程测量:11.测设的基本工作12.施工测量;附录:测量学实验与实习。
  本教材的特点是面向测量学的初学者,从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具有不同专业的广泛适应性,侧重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内容充实,层次分明,文字简练,概念清楚,图文并茂。既介绍了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又反映了代表当今测绘行业现状与发展的全站仪、GPS定位及数字测图等内容。还介绍了相关专业所涉及的工程测量方面的内容。每章附有本章提要、精辟扼要的本章小结和适量的复习思考题。
  本教材适用于高等农林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土木工程、资源与环境、城乡规划、水利工程、园林、林学、旅游等专业,也可作为其他院校有关专业师生、成人教育教材及科技人员学习或参考用书。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篇 测量学基础知识
1 绪论
1.1 测量学的任务及作用
1.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2.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2.2 参考椭球定位
1.3 地面点位的确定
1.3.1 测量坐标系
1.3.2 测量高程系
1.4 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1.4.1 水准面曲率对距离的影响
1.4.2 水准面曲率对高差的影响
1.5 测量工作概述
1.5.1 测量的基本问题
1.5.2 测量的基本工作
1.5.3 测量的基本原则
2 水准测量
2.1 水准测量原理
2.2 水准测量的仪器与工具
2.2.1 微倾式水准仪的构造
2.2.2 水准尺和尺垫
2.2.3 微倾式水准仪的使用
2.3 水准测量的方法
1.6 几种常见的图
1.6.1 平面图
1.6.2 地图
1.6.3 地形图
1.6.4 影像地图
1.7 测量误差概述
1.7.1 观测误差及其分类
1.7.2 评定观测值精度的标准
1.7.3 误差传播定律
1.7.4 等精度直接平差
1.7.5 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2.3.1 水准点
2.3.2 水准路线
2.3.3 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
2.3.4 水准测量的注意事项
2.4 水准测量的成果整理
2.4.1 高差闭合差的计算
……

第2篇 地形图测绘
第3篇 地形图应用
第4篇 施工测量
参考文献
附:测量实验与测量实习指导

前言/序言


《工程测绘原理与应用》 (不包含《测量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具体测量学基础理论与传统测绘方法的内容) ---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工程测绘领域的核心原理、先进技术及其在各类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应用。与传统测量学教材侧重于基础几何原理、误差理论的深入探讨和经典仪器操作不同,本书将焦点集中于信息获取、数据处理、空间定位及工程化集成这四大现代测绘体系的关键环节,以适应当前数字化、智能化工程建设对测绘技术提出的高标准要求。 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工程实践需求展开,强调理论与技术的创新性结合,力求为土木、交通、水利、资源勘查、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的参考书。 第一部分:现代空间信息获取技术(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本部分重点介绍在不依赖传统三角高程测量或常规经纬仪、水准仪精确观测基础上,如何快速、高精度地获取复杂工程区域的三维空间信息。 1. 激光雷达(LiDAR)技术原理与应用: 详细阐述了地面激光扫描(TLS)、无人机载激光雷达(UAV-LiDAR)的工作流程、数据采集模式(如直接地理定位系统DGPS/INS集成)及其关键技术指标。内容涵盖点云数据噪声去除、配准融合(SLAM算法基础)、特征提取方法(如边坡识别、构筑物建模)。重点介绍其在“数字孪生城市”基础数据构建、复杂地形地物快速建模中的应用案例。 2. 倾斜摄影测量系统(TDM)与实景三维建模: 深入解析了多角度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包括像控点布设策略(尤其是在无地面控制点的区域)、影像定向(空中三角测量)的高级算法。重点讲解了密集匹配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的过程,以及如何对生成的DSM/DTM进行质量评估和优化,确保模型精度满足工程放样或监测要求。 3. 无人机遥感(UAV Remote Sensing)数据处理进阶: 超越基础的正射纠正,本章聚焦于多光谱、高光谱无人机数据在工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讨论了植被指数(NDVI等)在边坡绿化监测中的应用,以及热红外数据在地下管线探测、结构物温度异常分析中的潜力。同时,涵盖了无人机航线规划的优化算法,以平衡覆盖精度与数据量。 第二部分:高精度工程定位与导航(High-Precision Engineering Positioning and Navigation) 本部分着重于在复杂电磁环境或高动态条件下,实现厘米级乃至毫米级的实时或后处理定位技术。 1.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实时动态定位技术(RTK/PPK/NRTK): 详细分析了GNSS观测数据的误差源(对流层、电离层延迟、多路径效应)及其校正模型。着重讲解了RTK(实时动态)和PPK(后差分)的工作机制、基线长度对精度的影响,以及网络RTK(NRTK)在大型工程区域的优势与配置要求。内容不涉及基础的星历、轨道信息计算,而是侧重于差分校正信号的接收与解算过程。 2. 惯性导航系统(INS)与多系统融合定位: 阐述了光纤陀螺仪(FOG)、微机电系统(MEMS)陀螺仪的工作原理。重点介绍GNSS/INS组合导航系统如何利用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ing)技术,实现GNSS信号丢失时的航位推算(Dead Reckoning),确保工程施工测量数据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3. 室内外一体化高精度定位技术: 探讨了在地下工程、隧道、大型厂房等GNSS信号受限环境下,如何结合惯导系统、超宽带(UWB)技术或基于视觉的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技术,实现厘米级室内定位和路径跟踪。 第三部分:工程数据处理、分析与可视化(Engineering Data Processing,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海量的三维测量数据转化为可供工程决策、施工指导和竣工验收的有效信息。 1. 工程点云数据的高级处理与特征识别: 深入讲解点云数据的语义分割、分类(如道路、桥梁、植被、建筑物分类)的高级机器学习方法。重点讨论如何从点云中自动提取工程特征,例如桥梁的拱轴线、隧道的断面轮廓线,以及基于这些特征进行工程量计算(如土石方量)。 2. 变形监测的数学模型与信息融合: 本书将变形监测视为一个时间序列的空间数据分析问题。介绍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监测数据拟合与趋势分析方法,重点关注如何融合多种监测数据源(如沉降点数据、InSAR形变场数据)进行综合评估。讲解如何建立结构健康状态的预警模型,而非单纯的几何位移计算。 3. BIM/GIS集成与数据交换标准: 详细介绍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等BIM数据交换标准在测绘成果交付中的应用。讨论如何将高精度点云数据和GIS空间信息无缝集成到建筑信息模型(BIM)平台中,实现“测绘成果到设计模型”的闭环验证,支持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第四部分:特定工程应用中的测绘技术集成(Integrated Surveying Technologies in Specific Engineering Fields) 本部分选取了几个对测绘精度和自动化要求极高的工程领域,展示现代测绘技术的集成应用。 1. 大型基础设施施工导向与控制: 针对超大跨度桥梁、复杂立交、超长隧道等,介绍基于空间坐标系转换和高精度全站仪(配备先进目标识别技术)的自动化放样技术。重点分析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何利用实时反馈机制保证施工精度不漂移。 2. 动态交通流与道路工程: 介绍利用激光扫描技术对道路表面进行三维激光检测,实现路面平整度、车道线识别、标志标线三维建模的高效方法。关注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如何与交通工程设计规范紧密对接。 3. 矿山与地下空间三维数字化: 探讨在深部采矿作业中,如何利用定向钻孔测量、超声波定位结合惯导系统,实现地下巷道的三维实时测量与安全评估。 ---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冗余的几何基础推导和传统仪器的工作原理介绍,专注于“如何使用最前沿的技术获取高精度、可用于工程决策的空间数据”。内容体系围绕现代测绘的“数据驱动”核心展开,侧重于算法优化、系统集成和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读者通过学习,将掌握一套完整的现代工程测绘技术路线图,能够快速适应从数据采集到最终成果交付的数字化工作流程。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测量学(第3版)》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一步步引领我探索测量学的广阔世界。从最基础的测量单位、概念,到复杂的测量模型、算法,内容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书中对于不同测量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的对比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各种方法的定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测量误差分析和精度评定的详细讲解,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是如何得出的。书中对数学工具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既不过于深奥,又能充分说明问题。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理论推导和实际应用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既保证了学科的严谨性,又突出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常常会合上书本,思考书中介绍的测量技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比如导航、地图制作、地理信息系统等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测量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态度。

评分

作为一名对工程建设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测量学(第3版)》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我一直对那些宏伟的建筑、跨江大桥等工程感到好奇,但很少能深入了解它们是如何建造出来的。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详细地介绍了测量学在各类工程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从初期选址、地形勘察,到施工过程中的放样、高程控制,再到竣工验收,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精确的测量。书中关于隧洞开挖、桥梁架设、大型设备安装等特殊工程的测量技术,更是让我惊叹于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了解到,即使是毫米级的误差,也可能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了测量学严谨、精密的学科特点。书中对于数据采集、处理和成果表达的规范化要求,也让我理解了为何工程项目需要如此严格的标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误差理论的讲解,这让我明白,测量本身就是一项不断追求精度、控制误差的科学。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工程建设有了更宏观、更深入的理解,也对那些默默奉献的测量工程师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不得不说,《测量学(第3版)》是一本非常“实在”的书。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比较枯燥的专业书籍,但往往坚持不下来。这本教材却完全不同,它非常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基础的仪器操作,到复杂的数据分析,书中都提供了详尽的步骤和方法,让人感觉就像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学习一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测量规范和标准的部分,这让我认识到,测量学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门需要遵守规则的科学。书中对不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测量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比如无人机测量、激光扫描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测量学未来的无限可能。这本书没有空泛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概念,而是将知识点落实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让读者能够学以致用。即使我不是测量专业的学生,阅读这本书也让我对如何进行科学、严谨的测量有了基本的认识,对于我处理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测量问题也提供了思路。

评分

我是一名农业专业的学生,一直觉得测量学离我们似乎有点远,直到我开始接触这本《测量学(第3版)》。这本书对于农业领域的测量应用有着非常深刻的阐述,让我看到了测量学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例如,书中关于农田水利工程、土地规划、精准农业等方面的应用,让我大开眼界。我了解到,精准的土壤测量数据对于优化灌溉、施肥方案至关重要,而高效的土地测量技术则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进行农田布局和土地利用。书中对于GPS、RTK等现代测量技术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避免了过多的晦涩术语,使得我们这些非测量专业的学生也能轻松理解。书中穿插的许多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案例,更是拉近了测量学与我们日常学习的距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类型地形地貌下测量方法选择的讨论,这对于我们未来在不同环境下进行农业实践非常有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农科学子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测量学在农业领域作用的绝佳窗口。

评分

这本《测量学(第3版)》真是让我对测量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对测量一直停留在一些粗浅的认识上,以为就是拿尺子量量东西,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从大地测量到工程测量,再到摄影测量和遥感,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方面。书中对各种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数据处理流程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配合着大量的图示和实例,让我这个零基础的读者也能很快理解。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指导,比如如何进行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地形图绘制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工程中非常重要的技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掌握了一门实用的技术,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充满了信心。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合理,逻辑清晰,章节过渡自然,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突兀,即使遇到难懂的地方,反复阅读几次也能豁然开朗。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高质量的教材,无论是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都非常有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