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符号表
第1章 缺失数据
1.1 协变量缺失机制
1.2 协变量缺失的处理方法
1.2.1 完整个体分析
1.2.2 基于插补数据的方法
1.2.3 基于似然的方法
1.3 响应变量缺失机制
1.4 响应变量缺失的处理方法
第2章 常用的一些检验方法
2.1 蒙特卡罗检验
2.1.1 参数蒙特卡罗检验
2.1.2 非参数蒙特卡罗检验
2.2 得分类型的检验
第3章 完全数据模型的假设检验
3.1 广义线性模型的研究
3.1.1 统计量的渐近性质
3.1.2 蒙特卡罗近似
3.2 部分线性模型的研究
3.3 变系数模型的关于模型的检验
3.3.1 检验统计量及其极限性质
3.3.2 蒙特卡罗近似
3.4 变系数模型的关于回归系数的检验
3.4.1 检验步骤
3.4.2 检验统计量的近似表现
第4章 因变量缺失时部分线性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4.1 引言
4.2 完全数据的构造以及模型的估计
4.3 检验统计量及其渐近性质
4.4 蒙特卡罗逼近
4.5 数值分析
4.5.1 模拟研究
4.5.2 实际数据分析
4.6 定理的证明
第5章 协变量随机缺失时广义线性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5.1 检验步骤
5.1.1 检验统计量的构造
5.1.2 检验统计量的极限性质
5.2 数值分析
5.2.1 模拟研究
5.2.2 实例分析
5.3 定理的证明
第6章 响应变量缺失时变系数模型的非参数检验
6.1 引言
6.2 检验统计量的构造
6.3 统计量的渐近性质
6.4 蒙特卡罗近似
6.5 数据分析
6.5.1 模拟研究
6.5.2 应用于一个环境数据
6.6 定理的证明
第7章 协变量随机缺失时部分线性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7.1 引言
7.2 检验步骤
7.2.1 检验统计量的构建
7.2.2 检验统计量的渐近性质
7.3 数据分析
7.3.1 模拟研究
7.3.2 实际数据分析
7.4 定理的证明
第8章 响应变量随机缺失时变系数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8.1 引言
8.2 检验统计量的构造
8.3 渐近性质
8.4 蒙特卡罗近似
8.5 数据分析
8.5.1 模拟研究
8.5.2 应用于一个环境数据集
8.6 定理的证明
参考文献
索引
读完这本《缺失数据的模型检验及其应用》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的完美结合。作者在书中并非仅仅罗列了各种缺失数据处理的算法,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不同算法背后的数学原理和统计假设,比如在讨论多重插补(Multiple Imputation)时,详细阐述了MAR(Missing At Random)、MCAR(Missing Completely At Random)和MNAR(Missing Not At Random)等概念的由来和辨析,并详细推导了MCMC(Markov Chain Monte Carlo)在生成填充值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希望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们在处理实际数据时,遇到的挑战不仅仅是选择一个现成的 imputation 方法,更在于理解为什么这个方法有效,在什么条件下无效,以及如何根据数据的具体特征来调整参数。这本书提供了这样的底层知识支撑。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缺失数据对统计推断影响的章节,它清晰地揭示了忽略缺失数据可能导致的偏差,比如估计量的偏倚和方差的低估,并且通过严谨的数学证明,让我们对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任何希望在机器学习、统计建模或数据科学领域做出严谨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理论基础部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章节之间流畅的过渡和由此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它并没有孤立地介绍各种缺失数据处理技术,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宏观的模型检验框架下进行讨论。例如,在介绍完几种基本的插补方法后,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紧接着探讨了如何检验这些插补方法是否引入了新的偏见,以及如何评估包含填充数据的模型推断结果的稳健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后插补检验”(post-imputation validation)的讨论,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评估填充数据的质量和模型在处理缺失数据后的表现,比如使用信心区间覆盖率、模型拟合优度指标以及敏感性分析等。这对于我来说,解决了一个长久以来的困惑:如何判断自己处理缺失数据的方法是有效的,而不是简单地“蒙混过关”。书中还结合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涵盖了金融、医疗、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生动地展示了缺失数据处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些案例不仅是理论的佐证,更是宝贵的实操指南,让我能更好地将书中的知识迁移到自己的研究项目中。
评分从实操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指导意义非常巨大。作者在讲解各种算法时,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数学公式,还辅以清晰的伪代码和在 R、Python 等主流统计软件中的实现示例。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混合效应模型”(mixed-effects models)与缺失数据结合的章节,这对于处理具有重复测量或分组结构的数据尤为重要。书中详细演示了如何使用`lme4`包在 R 中进行插补和模型拟合,并对结果进行解读。此外,作者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讨论了缺失数据对机器学习模型的影响,比如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等模型中,如何有效地处理缺失特征,以及如何评估这些方法的表现。这一点对于我从事数据分析工作至关重要,因为在实际业务场景中,我们经常需要面对海量的不完整数据。书中的很多技巧,比如基于规则的填充(rule-based imputation)和基于模型预测的填充(model-based imputation)的权衡,以及如何进行交叉验证来选择最佳的填充策略,都为我提供了非常直接的操作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缺失数据处理的世界。作者在开篇就明确了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具有一定统计学和建模基础的研究人员和从业者,但同时也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回顾必要的统计概念,确保读者不会因为基础知识的欠缺而感到障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贝叶斯方法”(Bayesian methods)在缺失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的深入探讨,它不仅解释了贝叶斯思想如何能够更自然地处理不确定性,还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 Stan、JAGS 等软件进行贝叶斯建模和插补。这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意识到传统的最大似然估计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贝叶斯方法在处理复杂缺失数据模式时的优势。此外,书中对“缺失数据的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missing data)的详细讲解,让我深刻理解到,即使我们尽力处理了缺失数据,仍然需要评估我们的结论在不同缺失数据机制下的稳健性。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前瞻性和广度。作者在结尾处不仅仅是对已有技术的回顾,还对未来缺失数据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例如在大数据环境下如何更有效地处理海量缺失数据,以及深度学习在缺失数据插补和建模中的应用潜力。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因果推断”(causal inference)与缺失数据处理相结合的讨论,这在我看来是统计学和数据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前沿。书中探讨了在存在缺失数据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准确的因果效应估计,以及如何设计实验来最小化缺失数据的影响。这让我认识到,缺失数据的处理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建模任务,更是为了获得可靠的统计推断结果,尤其是在需要做出决策或解释现象的场景下。整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由于其逻辑清晰、语言精炼,并且配合了丰富的图表和公式推导,使得阅读过程相对轻松且收获颇丰,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