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地球的明天”科普书系·狂野地球:威力惊人的地质灾害

“人与地球的明天”科普书系·狂野地球:威力惊人的地质灾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海泉 等 著,北京地质学会,刘学清 编
图书标签:
  • 地质灾害
  • 自然灾害
  • 地球科学
  • 科普读物
  • 火山
  • 地震
  • 海啸
  • 地貌
  • 环境科学
  • 灾害防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
ISBN:97872000922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62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与地球的明天科普书系狂野地球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5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与地球的明天”科普书系·狂野地球:威力惊人的地质灾害》由中国科协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资助,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

内容简介

地球上的生命终将结束,这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我们不断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从全球变暖、大海啸、超级火山爆发和下次冰期的到来……哪些迫在眉睫?哪些属于遥远的未来?这套书将为你一一解读这些地球深藏的奥秘。

作者简介

魏海泉,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火山学与火山灾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长白山天池火山、腾冲火山、龙岗火山及五大连池火山等。先后在Litho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岩石学报、地质学报等杂志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2篇,共32万字
邓志辉,出生于广东省五华县,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任地震中长期预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第一层次人选
廖海军,高级工程师,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勘查评估中心主任。1996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工程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勘查、评估、设计等灾害防治工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其实你不必凝视太空,来寻找令人震惊的危险,你马上就会知道,地球本身就是个危险的地方。
——著名科普畅销书作家 比尔·布莱森

事实证明,2012年,世界不会走到尽头,但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对于地球将更加了解和关注,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希望的象征。
——墨西哥(玛雅文明核心区)旅游局

尽管不可思议,我们对太阳内部的物质分布的认识,远比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要多。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理查德·费曼

目录

火山篇
五花八门的火山
喷火的巨兽
火山的级别是如何衡量的
活火山与死火山
千奇百怪的喷发
布里尼干了什么
火神的家
贝蕾太太的美丽传说
火山的功过是非
什么是火山灾害
历史上最恐怖的火山灾害
最致命的火山灾害
突发的火山泥石流
可怕的火山滑坡体灾害
“温和”的熔岩流灾害
不知不觉的火山气体灾害
了不得的布里尼喷发柱灾害
冰岛火山灰灾害怎么这么强烈
火山灰灾害还有哪些
火山冬天
火山海啸和湖震
火山学家如何看火山
如何用地震波监测火山
火山为什么会变形
火山气体监测如何做
火山物理参数监测方法
中国的活火山档案
长白山天池火山——休眠的活火山
五大连池火山——风景如画
云南腾冲火山——世界著名的火山群
镜泊湖火山——休闲好去处
龙岗火山群——我国第二大火山群
阿尔山火山——美丽的圣山
雷琼海口火山群——火山地质公园
卡尔达西火山群——我国最新喷发的火山群
台湾也有活火山
人与火山和平共处

地震篇
在颤抖的大地上
地震实录与传说
地震家族的成员
地震晃动的过程
房屋倒塌的天灾人祸
……
地质灾害篇

精彩书摘

雷琼海口火山群——火山地质公园
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是4A级景区,地质遗迹主体为40座火山构成的第四纪火山群。火山类型齐全多样,几乎涵盖了玄武质火山喷发的各类火山。火山地质景观极为丰富,别具特色的熔岩流如绳索状、扭曲状、珊瑚状,令人叹为观止。神秘的熔岩隧道有30多条,最长的超过2千米。管道状、隧道状、层状以及分岔复合状隧道内部形态与景观丰富、奇妙,为国内外罕见。
更为罕见的是在马鞍岭火山群区,尚保存有一片面积约300公顷的热带原生林,生长有百年以上的古榕树群和原始珍稀植物,以及黄獠、野猪、山鸡、蟒蛇和各种鸟类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形成完整的热带生态动植物群落,加之遍地的野花异草,使火山群焕发出一种枯木逢春的勃勃生机。
马鞍岭一雷虎岭火山是琼北火山区喷发年代最新的火山(距今约1万年),火山区内密集的火山犹如大地上打开的一扇窗口,成为人们探索地球奥秘的超深钻,更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深色珍珠,无私地贡献给人美的享受。卡尔达西火山群——我国最新喷发的火山群
卡尔达西火山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南部山间盆地,最后一次火山喷发发生于1951年5月27日,这是中国时间最近的一次火山喷发。
卡尔达西火山群,又叫阿什库勒火山群,北距于田县城130千米,位于科里雅河上游阿什库勒盆地,由14座大小不同的火山锥组成。每个火山锥可有2~3个火山口,火山多次喷发溢出的岩浆向四周漫流,在周围沙地上遍布成锥。成块的黑色熔岩,犹如静止的黑色波涛,崎岖蜿蜒达200平方千米。
卡尔达西火山群之所以闻名,主要是1951年5月27日,阿什库勒盆地的火山突然喷发,石破天惊的一声巨响,宣告中国大陆上最新的一次火山爆发,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这里便成了中国最年轻的火山群,从而闻名世界。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附近地区修建进藏公路,所有的官兵都亲眼目睹了这次火山爆发的实况。他们施工正酣,突然随着巨大的爆炸声,滚滚烟柱从天而起,大大小小的石头冲上云霄,烟雾弥漫,遮天盖日,数日不散。据《新疆日报》1951年7月5日报道:“在于田县苏巴什以南,昆仑大坂西沟一带,5月27日上午9时50分发生火山爆发。第一次爆发时只见一个山头上发出轰隆巨响,接着烟灰像一条大圆柱似的自山顶冒出。接着又连续爆发了3次,每次只隔几分钟,未发出巨响,只有烟灰上冒。以后几天又看到火山冒烟……”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关于火山喷发的报道。
……
好的,为您呈上一份关于“人与地球的明天”科普书系的简介,重点介绍该书系中其他书籍的主题和内容,而不涉及“狂野地球:威力惊人的地质灾害”这一册: --- “人与地球的明天”科普书系:探索我们共同的未来 人类文明的进程与地球的演化紧密交织,我们对脚下这颗星球的理解,决定了我们能否构建一个可持续、繁荣的明天。本套“人与地球的明天”科普书系,旨在搭建一座连接现代科学发现与公众认知之间的桥梁,深入探讨构成我们生存环境的宏大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塑造——也正在被塑造——地球的未来面貌。本系列丛书汇集了地球科学、生态学、气候学、生物学及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全面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并思考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路径。 本系列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人”与“地球”之间复杂、动态的相互作用。我们邀请顶尖的科学家和资深的科普作家,以清晰易懂的语言,解构那些看似深奥的自然机制,揭示隐藏在日常感知之下的行星运作规律。 书系核心主题聚焦: 本套书系涵盖了多个宏大且相互关联的主题,每一册都聚焦于地球系统的一个关键维度,共同描绘出人类未来图景所需的知识全景。 一、 水的循环与生命的动力:透视水圈的奥秘 本部分的书籍深入探讨了地球上水的分布、运动及其对生命至关重要的意义。内容将细致剖析全球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从蒸发、凝结到降水和径流。我们将追溯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形成历史,阐述冰川和地下水在调节气候和支持生态系统中的隐秘作用。更重要的是,该部分关注水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如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化)对区域水文平衡造成的压力,并探讨淡水资源的保护策略,以及不同地区面临的水资源冲突与合作潜力。读者将了解到水分子如何在微生物、植物、动物乃至人类的生理系统中扮演核心角色,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将如何重塑全球的供水格局。 二、 大气层的呼吸与气候的变迁:理解我们头顶的保护罩 大气层不仅是生命的保护伞,更是驱动全球气候系统的核心引擎。本部分书籍将详细介绍大气成分的演化历史,以及太阳辐射、温室气体与气流运动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所经历的天气和气候模式。深入解析了地球气候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例如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云层的增减效应等。重点将放在现代气候学的前沿研究上,阐释气候模型是如何构建的,以及基于当前观测数据,科学家们对未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全球温度、海平面和极端天气频率的预测。同时,该部分也将平衡地探讨人类社会对能源结构和土地利用的决策,如何直接影响大气化学,进而决定地球的长期气候走向。 三、 生物圈的脉动与生态系统的韧性:探究地球的生命网络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复杂、最富创造性的系统。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从深海热泉到热带雨林的各种极端生境,考察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惊人广度。重点讨论生态系统如何通过物种间的相互依赖(如捕食、共生、竞争)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和生产力。内容将深入分析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栖息地丧失、物种入侵和过度开发——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福祉(如粮食安全、药物来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深远影响。我们还将探讨生态修复的科学方法,以及如何理解和保护那些对地球健康至关重要的关键物种和生态系统网络。 四、 地球的深层动力与资源禀赋:地壳下的秘密世界 虽然不涉及剧烈的地表事件,但本部分将聚焦于地球内部缓慢但持续的能量释放与物质循环,这些过程构成了我们现代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内容将解释板块构造理论的最新进展,阐述大陆漂移、山脉形成和火山活动背后的驱动力——地幔对流。同时,深入探讨矿产资源、化石能源和地热能的形成机制与全球分布规律。读者将了解这些地球深层过程如何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貌,以及人类对这些有限资源的开采与转化,将对地表环境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该部分将平衡地审视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五、 人类世的烙印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认知到行动 作为书系的总结与展望,本部分旨在综合前述各章节的科学认知,直面人类活动在地球系统上留下的清晰印记——“人类世”的挑战。内容将探讨人类的全球化、技术进步与人口增长如何共同作用,超越了自然承载力的界限。重点分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学科路径,包括:发展更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和基础设施;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管理模式;以及建立更具韧性的全球治理体系。本部分强调科学知识必须转化为明智的政策和社会选择,以确保地球的健康和人类的福祉能够代代相传。 本套“人与地球的明天”科普书系,是一次对人类未来负责任的科学对话。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地球的宏伟过去,更要精确把握当下的变化,并以科学的视角,共同规划一个负责任的明天。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科普读物的枯燥感。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带着我们深入地壳深处,感受地幔的涌动,又将我们带到海平面之下,目睹海底火山的喷发。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地质学术语变得易于理解,比如将板块边界比作“挤压的床垫”,将火山喷发比作“压力锅爆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海啸”的那一章,它不仅仅描述了海啸的形成过程,还详细介绍了历史上几次著名海啸的破坏力,以及人类在应对和预警方面所做的努力。书中的文字充满画面感,读着读着,仿佛就能看到那滚滚而来的巨浪,听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它让我对地球这个星球的“脾气”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那些在灾难中展现出的生命力和人类的坚韧感到由衷的赞叹。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地球认知的大门!我一直对大自然的力量充满敬畏,但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震撼。从火山爆发的炽热岩浆,到地震撕裂地壳的惊心动魄,再到海啸席卷一切的无情,每一个案例都被描述得栩栩如生。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这些灾害的发生过程,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的成因,比如板块构造的细微移动如何积累起巨大的能量,又如何在一瞬间释放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超级火山”的部分,那些隐藏在地表之下的巨大能量,一旦爆发,其破坏力足以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想想都让人感到一丝寒意,但也更加惊叹于地球的复杂与神秘。书中的配图也恰到好处,那些真实的灾难现场照片,配以清晰的图解,让我更容易理解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读完这本书,我再看向周围的山川河流,内心都会涌起一股新的敬意,因为我知道,这些宁静的景象背后,可能孕育着一股随时可能爆发的强大力量。这是一本既让人心生恐惧,又让人对地球充满好奇的书,强烈推荐给每一个对自然充满好奇的朋友。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科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它并非简单地介绍各种地质灾害的名称和表现,而是着重于“威力惊人”这个主题,深入剖析了这些灾害所蕴含的巨大能量的来源和释放机制。比如,书中对于“地震”成因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地球会有如此频繁的震动,以及不同类型地震的破坏力差异。作者还引用了大量地质学家的研究成果,将最前沿的科学发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掌握。我特别欣赏书中所强调的“预警”和“减灾”的重要性,这表明了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地质灾害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地球科学更深层次的探索欲。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它不再是那个静止不变的星球,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变、甚至有时会展现出令人敬畏的力量的生命体。书中对“地球内能”的描述,让我惊叹于地球深处蕴含的无穷能量,而这种能量的释放,便是我们所说的各种地质灾害。我尤其喜欢关于“地质灾害的连锁反应”的章节,它揭示了看似孤立的灾害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联系,比如一次大型地震可能会引发火山活动,或者改变地下水的流向,从而诱发滑坡。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让我对地球的认知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书中的案例也警示我们,在享受地球恩赐的同时,也必须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并积极寻求与地球和谐共处之道。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科普佳作。

评分

我之前对地质灾害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新闻报道的片段,总觉得它们离我生活很遥远。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地质活动的影响之下。书里不仅讲了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还分析了像滑坡、泥石流这样在我们身边也可能发生的灾害。我尤其关注了关于气候变化如何加剧某些地质灾害的部分,比如永久冻土融化导致的地形不稳定,或者极端降雨诱发的洪水和泥石流。这些内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对地球的影响是相互的,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会反过来影响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扎实,引用了很多科学研究数据和专家的观点,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有说服力。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次关于我们如何与地球和谐共处的深刻反思。它让我开始思考,作为地球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并应对这些日益严峻的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