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

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殷墟
  • 小屯
  • 考古
  • 建筑
  • 遗存
  • 安阳
  • 历史
  • 文物
  • 夏商周
  • 甲骨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9808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417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页数:1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发表的资料,是1975年至1996年,先后在安阳市小屯村所发掘的三处殷代建筑遗存。其中最重要的是丁组建筑基址,是本报告的主要内容,曾被评为“七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该建筑基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振香主持发掘,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郭鹏、唐际根曾于1989年秋、1990年春先后参加了基址的发掘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壹 前言
一 殷墟文化分期与年代学研究的新成果
(一)殷墟文化分期与测年
(二)商代后期年代整合
二殷墟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状况
三殷墟建筑遗存发现概述
四丁组基址的发现与发掘

贰 丁组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与研究
一 1号大型建筑基址
(一)位置与层位关系
(二)基址的发掘与认识过程
(三)房基形制
(四)房基结构
(五)周围遗迹关系与年代
二 2号大型建筑基址
(一)位置与发掘概况
(二)文化层堆积状况
(三)房基形制
(四)房基结构
(五)周围遗迹关系与年代
三 3号大型建筑基址
(一)位置与层位关系
(二)基址的发掘过程
(三)房基形制
(四)房基结构
(五)周围遗迹关系与年代
四 丁组建筑基址的修建与发展
五 遗址内的中小型房基
(一)4号房基
(二)8号房基
(三)5号房基
(四)6号房基
(五)7号房基

叁 与1号房基相关的祭祀坑
一 祭祀坑概况
二 日用陶容器的组合式别与纹饰
三 祭祀坑介绍
(一)1号基址门前的祭祀坑
(二)1号房基东南的祭祀坑
附表:祭祀坑登记表

肆 结语
一 丁组基址的布局概况与年代
二 试论乙组基址的面貌与殷人的建筑理念
三 祭祀坑内出土器物的意义

伍 甲组基址再发掘的新收获
一 甲十二基址
二 1号灰坑的发现与发掘
(一)灰坑形状与结构
(二)填土与包含物
(三)文化遗物
三 西周墓
(一)位置
(二)墓葬形制
(三)随葬品
四 结语
(一)再次发掘甲十二基址
(二)1号灰坑的发现与发掘
(三)两座西周墓的发现

陆 小屯村北地下式房址的发掘
一 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二 F10的形制结构
三 F11的形制结构
四 文化遗物
(一)陶器
(二)铜器
(三)玉器
(四)石器
(五)骨器
(六)蚌器
五 结语
附录一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有关商代后期的年代节录
(一)殷墟文化分期与测年
(二)商代后期年代的整合
附录二 记安阳殷墟早期的鸟类
英文摘要(Abstract)
编后记

精彩书摘

与1号房基相关的祭祀坑有两处,一处位于基址南面,共十座。分布在门道两侧,这处祭祀坑是在主体建筑地基夯打到预定的高度时,在已设计好的门道两边分别挖坑,进行祭祀。祭祀仪式结束后,将各坑分别填土夯实,然后在房基上层以及南面的廊庑之上都铺垫上一层厚约20多厘米的纯净黄土,祭祀坑上口被掩盖在这层夯土之下。这样从平面上既看不到早期房基的痕迹,也不见祭祀坑的上口,使室内外基面呈整齐的一体状。门前的祭祀坑与修建过程的祭祀活动有关,与建筑基址是同一时期的。而位于1号房基东南边的一处祭祀坑,共六座。墓坑较小,其随葬陶器有较晚特点,应是在这座大型建筑修建完成后进行祭祀埋入的。两处祭祀坑虽有某些共同点,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处的祭祀坑也多有某些特点,距离较近的往往有较明显的共性。像这样能够确定与特定房基相关,分布又较有规律的祭祀坑是很少见的,对理解和研究以往所发掘的建筑基址资料,颇有参考价值,对今后殷墟的发掘或其他夏商时期的建筑基址也有可比性,可作参考。为让读者看到比较多的原始材料,下面对各祭祀坑及其中出土物作具体介绍。
祭祀坑内多有陶器出土,都是日用器皿,均为泥质陶,以深灰色和灰褐色的占大多数,有少数为橙黄色。另有少数坑内出有骨镞或斧、刀等小件铜工具。小件器物为数不多,随祭祀坑作介绍。
经钻探发现的祭祀坑共16座,经发掘的14座,为保护门道,有两座未发掘。门前的祭祀坑出有陶器的7座,东南面一排6座,出有陶器的3座。各坑所出陶器类别大致相同,都有深腹平底盆、圜底尊、三耳罍和罍盖,数量不尽相同,都是被砸碎埋人的不辨个体。同类器物组合,虽显单调,但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也很值得推敲。这三种陶器很少见于大体同时的平民墓葬,而这一时期的遗址中能够复原的器形也较少,而带盖的罍更少见,所以是比较难得的资料。这种组合可能是殷墟早期的组合形式,或是用于地位低下的人群。

前言/序言

  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配合村民建房和为筹建殷墟博物苑,在安阳小屯村西北地、北地和东北地进行过多次钻探发掘,在小屯村西北地发掘的资料,已先后在《考古学报》、《殷墟妇好墓》和《安阳小屯》等报告和专刊内报导。
  本报告是小屯村北地和东北地的发掘资料,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丁组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与发掘;
  二、甲组基址再发掘的新收获;
  三、小屯村北地下式房址的发掘。
  由于三处建筑遗存各处一方,内涵有所不同,不宜统一叙述,为保存各遗址的原貌,故三处遗址各作为一个单元加以介绍。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的王都,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距市区约有2.5 公里。宫殿区位于小屯村沿洹水地带(图一)。这一早期王都跨越洹水南北两岸20多个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配合基本建设过程中,在苗圃北地铸铜遗址西南的刘家庄和徐家桥一带,都发现有殷代居住遗址和墓葬,遗址向南延伸,据已有发掘钻探资料证实,殷墟的范围约有30平方公里(图二;彩版一)。
  一殷墟文化分期与年代学研究的新成果
  我们依据文化层叠压关系和文化遗物的变化,将殷墟文化划分为四期,并依据与陶器共存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确定各期分别相当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商王的年代。但对商王朝在殷墟定都的年代只能笼统推断。如一般认为盘庚迁殷至帝辛覆亡约为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很难确定其绝对年代,是我国古史研究中的一大憾事。
  1996年5月,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这是我国第一个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就重大学术课题进行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要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表,为深入研究我国的文明起源和发展奠定基础。工程分设9个大课题、44个专题。安阳殷墟考古研究是“商后期年代学的研究”课题中的一个专题。
巍巍中华: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史诗 本书简介 《巍巍中华: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史诗》并非对某一特定考古遗址或断代史的深入剖析,而是一部旨在宏观梳理和系统阐释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脉络、审美哲学与技术成就的通识性巨著。本书力图构建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时光,领略中华文明在建筑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与不朽魅力。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原始聚落的萌芽到清代官式建筑的成熟与定型,依循历史的纵轴和地域的横幅,层层展开。它不仅关注那些高耸入云的宫殿楼阁、肃穆庄严的庙宇祭坛,更深入到寻常百姓的民居院落、精巧的园林布局以及防御性的城池体系之中,力求展现中国古代建筑“实用、坚固、美观”的和谐统一。 第一篇:文明的基石——史前与早期国家的建筑实践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探讨了早期人类如何从穴居向地上建筑过渡。重点分析了如河姆渡、半坡等遗址中半地穴式、干栏式建筑的形制,揭示了早期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智慧。这一阶段,建筑材料以木、竹、土为主,结构简朴,但已显露出对空间秩序的初步认知。 进入夏商周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国家权力的强化,建筑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本书详细描绘了都邑的规划布局,如周代“择中建都”、“左祖右社”的严格规制,这些规划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政治哲学的物化体现。我们深入考察了夯土台基的意义,分析了早期木构架体系的雏形,以及瓦当、筒瓦等构件在早期屋顶技术中的应用与发展。周代的宫室制度,尤其是对不同等级建筑形制、色彩的严格区分,为后世的官式建筑奠定了制度性的基础。 第二篇:大一统与技术革新——秦汉的磅礴气象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本书着重分析了秦始皇陵及阿房宫遗址所反映出的宏伟尺度,探讨了这一时期木构架技术如何适应超大跨度与高耸造型的需求。汉代的城墙、阙楼、驰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志着古代工程学的飞速发展。 在技术层面,本书详细介绍了汉代成熟的榫卯结构,特别是斗拱在承重与抗震方面的作用。同时,对画像石、画像砖中描绘的丰富建筑形象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包括多层楼阁、阙式门阙等,揭示了汉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成熟风貌。我们还关注了汉代墓葬建筑,如石室墓、画像石墓等,探讨了它们如何以内向和模拟现实的特点,反映了汉代对地下世界的想象。 第三篇:多元融合与风格嬗变——魏晋南北朝的变革与融合 这是一个文化剧烈碰撞与交融的时代。本书探讨了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产生的革命性影响。石窟寺的开凿、塔的建造,引进了印度的犍陀罗、笈多等地的建筑元素,与本土木构架体系进行了巧妙的结合。本书细致对比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等不同塔制的演变,分析了它们在空间处理和结构表达上的中外差异与融合。 同时,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也催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和坞堡。本书将关注点投向了少数民族的建筑成就,如北方的木骨泥墙和南方的干栏式建筑,展示了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多元化和地方适应性。 第四篇:盛世的典范——隋唐的恢弘与规范 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期。本书将唐代建筑视为成熟与规范的代表。从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体现了严谨对称的宇宙观,到大明宫、兴庆宫等宫殿群的宏大规模,无不展现着“天朝上国”的自信。 重点分析了唐代斗拱的结构特征——硕大、雄健、出跳深远,并结合实例(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阐释了唐代建筑在模数制和营造法式上的早期探索。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唐代城市坊市制对建筑布局的规制作用,以及唐代园林艺术的初步发展,如池沼、假山等元素的运用。 第五篇:精巧与内向——宋代的规范化与市民生活 宋代,建筑体系进一步完善。本书的焦点转向了《营造法式》的问世,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具有高度科学性的技术规范。我们详细解读了《营造法式》中关于材分制、构件模数以及工程定额的规定,强调了宋代建筑从唐代的“写意”向“规范化”的转变。 同时,市民阶层兴起,商业建筑、戏台、更楼等世俗建筑蓬勃发展。宋代的砖石结构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如拱券桥的普及。园林艺术开始注重写意和诗情,文人趣味对建筑审美的渗透日益加深。 第六篇:皇权下的集大成——明清的集约与定型 明清两代,是传统建筑的收官阶段,也是集大成者。本书重点分析了北京故宫的营建,解读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布局如何将皇权思想推向极致。我们深入探讨了清代官式建筑的“等级制度”——从屋顶形制(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开间数量到彩画用色,每一处细节都严格对应着使用者的身份。 在技术上,本书分析了清代斗拱的“装饰化”趋势,以及彩画、琉璃等装饰工艺的成熟与繁复。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江南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在明清时期的成熟,它们以精巧的空间组织、叠山理水和文学意境的融入,展现了与北方皇家建筑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体现了中国建筑对人文精神的极致追求。 总结与展望 全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从实用到艺术,从经验到规范的漫长演进过程。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梁架、瓦木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与环境认知的百科全书。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对比分析,本书旨在让读者深刻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那种与自然共生、秩序井然、意境深远的东方美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剔,从封面材质的触感到内页纸张的厚实度,都透露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气质。尤其是那些历史照片和考古现场的复原图,印刷得极为精美,色彩还原度很高,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站在了那些尘封的遗址之上。我记得我翻到其中一章专门讲材料分析的部分,作者对当时的建筑材料,比如夯土、木构件的残留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化学分析,这对于非考古专业的读者来说,可能理解起来稍有门槛,但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足以让人感受到研究团队付出的心血。他们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用科学的语言重建一个逝去的王朝的日常生活图景。书中对建筑形制的推测和对比,也引用了大量周边区域的同期遗址作为参照,这种多维度的交叉验证,极大地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让那些抽象的图纸和地基痕迹变得立体而真实起来。随便翻开一页,都能发现严谨的注释和参考书目,可见作者的博览群书和扎实的基本功。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叙事结构上的匠心独运。它不像传统考古报告那样枯燥地按时间线或空间区域堆砌数据,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式的探讨路径。比如,有一节专门探讨了“权力空间与居住形态的关联”,将建筑布局与当时王室的等级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分析,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他们巧妙地引入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去解读那些冰冷的建筑遗迹背后的社会意义。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庭院空间的功能演变”的讨论,从早期的封闭式祭祀庭院到后期逐渐开放的礼仪空间,这个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建筑技术的进步,更折射出殷商礼乐制度的微妙变化。作者的文笔流畅,即便是讨论复杂的空间关系和地基承重原理,也能用相对平易近近的语言进行阐释,极大地降低了专业门槛,使得即便是对建筑史略有涉猎的普通爱好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从中领悟到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权力的运作方式。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非常令人敬佩,它不仅仅是在描述“有什么”,更是在努力回答“为什么会是这样”。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过渡和演变,有着非常细腻的考察。例如,在探讨从宫殿区到贵族居住区的过渡地带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用财富多寡来划分,而是深入分析了材料获取的难度和营造技术的复杂性,以此来界定不同社会阶层的空间权限。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风水”观念的初步探讨——虽然这部分内容可能带着研究者的主观判断,但他们试图将古代的宇宙观和居住环境的朝向、布局联系起来,提供了一种超越单纯功能主义的解读视角。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考据相结合的笔法,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史学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思维模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细节”的捕捉和记录上。我注意到书中对那些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遗迹处理得尤为审慎。比如,关于排水系统的描述,他们不仅仅画出了沟渠的走向,还分析了不同地层中陶土烧制的质量差异,推测了不同时期对卫生环境的关注程度。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方法,展现了考古工作本身的严谨性与艰辛。另外,书中大量采用的考古探方图和剖面图,线条精准,标注详尽,对比现代的CAD制图标准也毫不逊色,这对于后来想进行二次研究的学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完全理解其中关于柱洞夯实程度与上部结构荷载估算的部分,作者通过对比不同遗迹中夯土密度的差异,推导出了上部建筑可能采用的木材规格和层高限制,这种基于现场证据的科学推演,让人对古人的工程能力产生由衷的敬佩。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研究的谦逊态度。在许多关键的、证据链不够完整的节点上,作者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非常清晰地标明了“推测”、“可能”或“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字样。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例如,对于某一大型建筑的用途,书中列举了至少三种主要的可能性,并分别从祭祀、行政和储藏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逻辑论证,最终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基于已有的证据进行自己的思考。这种开放式的研究结论,对于想要从事相关领域学习的年轻读者来说,是非常好的示范——历史的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全书的版式设计也充分考虑了阅读体验,大开本设计使得图文排版错落有致,即便是长篇的论述,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是一部可以静心沉浸其中,反复研读的学术佳作。

评分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

评分

宫殿宗庙遗址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650米,总面积71.5公顷,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和组成部分,包括宫殿、宗庙等建筑基址80余座。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而成防御濠沟,将宫殿宗庙环抱其中,起到类似宫城的作用。

评分

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

评分

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8错

评分

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与武官村北高地,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1.3公顷。自1934年以来,在这里累计发现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2000余处,并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学术界公认的殷商王陵所在地。其中,东区祭祀坑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坑内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地,现辟为M260展厅。

评分

200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评分

另外,在王陵的东边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评分

自1928年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国家AAAAA级景区。

评分

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与武官村北高地,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1.3公顷。自1934年以来,在这里累计发现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2000余处,并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学术界公认的殷商王陵所在地。其中,东区祭祀坑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坑内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地,现辟为M260展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