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与诗史系列丛书:简帛·经典·古史

经学与诗史系列丛书:简帛·经典·古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致 编
图书标签:
  • 经学
  • 诗史
  • 简帛
  • 经典
  • 古史
  • 中国古代史
  • 文化史
  • 文献学
  • 历史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79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97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学与诗史系列丛书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经学与诗史系列丛书:简帛·经典·古史》为“简帛·经典·古史”研究国际论坛(香港浸会大学,2011年11月30日)会议论文集,共收入裘锡圭、李零、池田知久、夏含夷等与会学者论文35篇。论文围绕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马王堆帛书等出土文献及相关传世典籍,从文本释读、内涵解析、历史研究等诸多角度作了深入探讨。

目录

“東皇太一”與“大奩伏羲”

《老子》思想的基本構造

紀年形式與史書之起源

讀清華楚簡《金滕》兼論相關問題

從楚簡發掘看中國文獻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一粟居讀簡記(三)

《大學》篇之著作意圖

——“大學之道”再考

《詩·大雅·公□》篇七考

《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乃命有司著作浮”解

——兼談先秦吏治的上計

西伯戡黎的再認識

——讀清華楚簡《耆夜》篇

也說清華竹書《耆夜》中的“夜爵”

讀清華簡《楚居》“秉鉑銜相詈冑四方”小識

《楚居》“為郢”考

丹江通道與早期楚文化

——清華筒《楚居》创記

清華簡《楚居》所見楚國的公族與世系

——兼論《楚居》文本的性質

試說清華《繫年》楚簡與《春秋左傳》成書

從清華簡《繫年》看周平王東遷的相關史實

先秦經典“中”字字義分析

——兼論《保訓》“中”字

保君德訓向“中”求

——讀清華簡《保訓》

讀清華簡《耆夜》所見古佚詩小識

上博藏簡第六册《景平王就鄭壽》試釋

論《平王問鄭壽》簡7“民是瞻望”的兩個問題

上博簡《周易·旅》初六爻辭新論

關於《上博(八)·成王既邦》二號簡

思孟“五行”與《五行》的結構

從帛書《易傳》論孔門對文王之德的傳承與轉化

試論戰國簡帛文獻中的數量合稱(初稿)

文本的歧義,“生”與“性”

從戰國楚系“乳”字的辨釋談到戰國銘刻中的“乳(孺)子”

中實返喻與喻而知之

——《慎子曰恭儉》、《五行》與孟莊身心思想

《論語·里仁》“朝聞道”章正解

——兼論儒、道二家的道論

《尚書·說命》臆說

談談“僻違”、“幽隱”、“閉約”等詞彙的涵義

《莊子·胜箧》之“十二世有齊國”補論

《詩經》與金文中成語零釋(五)

——“不顯不承”與“不□”、“不競”

後記 

前言/序言


经学与诗史系列丛书:简帛·经典·古史 丛书总序 本次推出的“经学与诗史系列丛书”,旨在汇聚海内外学界对中国传统学问,特别是先秦秦汉之际文献与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精品力作。本系列丛书以“经学”为核心,兼顾“诗史”的广阔视野,力求在文献考证、义理阐发、历史脉络梳理等多个维度上,提供具有前沿性和深厚学理基础的学术成果。我们深知,传统经典的阐释与理解,离不开对原始材料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历史语境的细致还原。因此,本丛书特别关注那些在简帛学、经典释注、古史重建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研究。 本系列丛书涵盖的范围广阔,但其内在逻辑紧密相连,共同指向对中国早期文明形态的深刻洞察。它不仅关注儒家经典的流变与义理争鸣,更着眼于先秦诸子思想的多元发展,以及这些思想在特定历史阶段——尤其是竹帛文献出土后——所展现出的新的面貌与更丰富的内涵。我们相信,只有将经学研究置于广阔的文献与历史背景之中,方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思想的生命力与复杂性。 本系列丛书部分已出版及计划出版分册介绍 --- 第一辑:出土文献与经典重构 1. 《新出简帛文本的文体特征与篇类学研究》 作者: [知名学者A] 内容概要: 本书立足于二十世纪末以来大规模出土的楚简、秦简、汉代帛书等文献,系统梳理了这些新材料在文体结构、叙事模式、语辞运用上的独特之处。作者通过对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楚简、马王堆帛书(甲、乙本)等核心文本的精细比对,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早期文献的“篇类学”分析框架。书中深入探讨了早期“经”、“史”、“子”等概念的界限模糊性,并以战国策士说辞与早期律令文本的对比为例,展示了先秦文献的口语化倾向与书面语的融合过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对这些文本中所反映的早期宇宙观、伦理观与政治理念进行了文体层面的溯源,揭示了经典文本在尚未完全定型前的活泼形态。全书兼具扎实的文献爬梳和宏观的理论建构,对理解先秦思想的源头至关重要。 2. 《“礼器”的文本学意义:从青铜铭文到汉赋中的礼仪叙事》 作者: [青年学者B] 内容概要: 本研究跳出了传统上将礼器视为纯粹物质文化的窠臼,将其置于文本生产和权力叙事之中进行考察。作者以金文中所载的册命、赏赐铭文为基础,追溯其所规范的仪式流程,进而考察这些仪式如何被后世的儒家经典(如《周礼》、《仪礼》)所记录、诠释与理论化。书中重点分析了汉代的说赋(如司马相如的某些作品)如何通过对古代礼制的虚化和美化,构建当朝的文化合法性。本书论证了“礼”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不同媒介(青铜、竹帛、纸张)上传承、演变和重塑的动态文本过程。 --- 第二辑:经典释义与学派互动 3. 《早期儒家“仁”论的辩证发展:孟子与荀子视域的比较研究》 作者: [资深教授C] 内容概要: 本书是儒家核心概念“仁”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摒弃了将孟子和荀子视为截然对立的二元结构,而是将其视为对孔子思想在不同历史环境下(战国中后期社会危机)的两种回应。书中细致辨析了《孟子》中“性善”论对“仁”的内化和个体觉醒的强调,与《荀子》中对“化性起伪”框架下“仁”的社会建构性作用的论述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张力。研究运用语义学工具,追踪了“仁”在不同篇章中的具体语境用法,并辅以对早期官方意识形态文件(如秦简中涉及道德规范的部分)的参照,力求还原“仁”学说的复杂生态。 4. 《尚书疑难篇章的校注与史料价值再评估》 作者: [古籍整理专家D] 内容概要: 针对《尚书》文本的复杂性与历代注疏的分歧,本书聚焦于“尧典”、“舜典”以及早期“盘庚”诸篇,进行全新的整理与校勘工作。作者结合传世古本与新出土文献中的相关片段(如部分战国时期关于上古君主的记述),对《尚书》中一些被视为“后人伪作”或“史官润饰”的部分提出了新的证据链条,强调即便经过后世加工,这些文本依然保留了珍贵的史料记忆。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的文本汇编,而是通过细致的字词对勘与历史背景的嵌入,为理解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政治伦理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 第三辑:诗史交融与文化想象 5. 《“诗”的社会功能转型:从西周乐歌到汉代“风谣”的嬗变》 作者: [文化史学家E] 内容概要: 本书将《诗经》的研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史视野中考察。作者认为,《诗经》中的“风”不仅是地域性的民歌采集,更是周代礼乐制度中维护等级秩序、调和贵族情感的重要工具。本书着重分析了秦汉之际,随着国家形态的剧烈变化,“诗”的社会功能如何从制度化的“雅颂”转向更具个人情感色彩的“赋”和民间“谣谚”。通过对汉乐府早期材料的分析,本书揭示了民间对政治事件和时代变迁的诗意表达,如何在官方叙事中艰难地寻得一席之地,体现了“诗”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功能。 6. 《古史叙事中的空间建构:从‘天下’到‘四方’的地理认知》 作者: [历史地理学者F] 内容概要: 本研究运用历史地理学方法,探讨了中国古代对“世界”的认知是如何通过文字记载逐步构建起来的。作者对比了《山海经》中的奇幻地理记载、早期史书中的方国世系表述,以及战国诸子对“天下”疆域的论述,分析了这种空间认知的演变轨迹。重点分析了“四方”、“夷蛮戎狄”等概念在不同历史文献中的使用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早期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叙事。本书对于理解古代史家的编纂意图和早期政治地理学的形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丛书特色与展望 “经学与诗史系列丛书”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致力于将传统汉学功底与现代学术方法相结合。本系列欢迎对先秦至魏晋时期文献、思想、史学有深刻洞察力的研究成果,尤其鼓励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例如将考古学、文献学、思想史、文学史有效整合的论文或专著。本丛书的出版旨在推动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深化,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一个展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平台。

用户评价

评分

自从接触了这套书,我才真正体会到“经学”研究的魅力所在。很多朋友觉得经学是老学问,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但实际上,它蕴含着对人性、社会结构乃至宇宙秩序最根本的追问。这套丛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经”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去考察。比如,他们对于不同版本文献的比较分析,就揭示了儒家思想内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张力与发展。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们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佶屈聱牙的古奥语句,转化为可以被当代心智所理解和体会的深刻洞见。他们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便是初次涉猎古籍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思路,而不至于迷失在繁复的注疏之中。我读完后,看《论语》或《易经》的心态完全变了,不再是敬畏地膜拜,而是带着一种探索者的好奇心,去挖掘字里行间蕴藏的生命智慧和历史回响。

评分

坦白说,这套丛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令人称道。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能够看到如此用心制作的学术著作,实在是一种享受。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乃至引文和注释的规范性,都体现出出版方对知识的敬畏。更重要的是,它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兼顾了阅读的舒适性。有些学术著作,内容再好,那密密麻麻的符号和拉丁文引注,足以劝退大多数非专业人士。但“简帛·经典·古史”系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在关键处提供了精准且必要的注释,但又不至于喧宾夺主,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得到了极大的保证。对于像我这样业余爱好者和专业研究者都能兼顾的丛书,是极其难得的,它成功地将“深奥”的学问,以一种庄重而易于亲近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极大地降低了接触前沿古史研究的门槛。

评分

这套“简帛·经典·古史”系列丛书,简直是打开了通往先秦思想与文献宝库的一把钥匙。我一直对上古文献的解读抱有浓厚兴趣,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很多,但往往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流于普及,深度不足。而这套丛书的编纂者,显然在学术功底和阐释能力之间找到了绝妙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他们处理简帛材料时的那种严谨性,那种对出土文字细微差别的敏感和尊重,让人感觉仿佛亲手触摸到了那批尘封千年的竹简帛书。他们不仅仅是罗列材料,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试图还原那个时代思想的脉络和语境。读起来,你会深刻体会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经典”,是如何在这些模糊而珍贵的原始材料中逐渐塑形的。那些看似散乱的片段,在他们的梳理下,竟然能构成一个宏大而自洽的知识体系,让人豁然开朗,对“古史”的认知也随之立体化、鲜活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年代划分,而是充满了思想的张力与人性的挣扎。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于“连续性”的理解被颠覆了。我们总习惯于将中国历史切割成一个个孤立的阶段——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但这套丛书通过对简帛与经典文本的交叉比对,清晰地展示了思想是如何“流淌”的。你会发现,许多在后世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其萌芽和挣扎恰恰发生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早期文献中。作者们对于“过渡期”的敏感,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细小的文本差异来标记重大的思想转向,是非常高明的学术技巧。这套书不是在简单地复述已知,而是在重新挖掘和构建历史的肌理。它提供给我的,不是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一套更精密的工具和更广阔的视角,让我有能力去审视和评判那些流传下来的历史叙事,真正体会到“古今之变”的精妙所在,它带来的启发是深远且持久的。

评分

“诗史”这个概念在传统上往往指向对历史事件的文学化记录,但在这套丛书中,它被赋予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这里的“史”,不单是政治史或战争史,更是文化观念、社会风尚乃至知识形态的演变史。通过对特定时期“诗歌”文本的细致爬梳,作者们成功地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我特别喜欢他们探讨特定辞赋或民间歌谣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洞察力,仿佛能听到两千多年前人们的叹息、欢笑与辩论。这种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的想象空间,它超越了官方史书的刻板叙事,让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创造。这套书在连接文献学、思想史和文学史这三者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使得原本分散的研究领域得以相互印证,互相补充,呈现出一种宏大的历史感。

评分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评分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评分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评分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述而》7.34)。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9.6)。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

评分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评分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述而》7.34)。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9.6)。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

评分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述而》7.34)。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9.6)。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

评分

经学与诗史系列丛书:简帛·经典·古史经学与诗史系列丛书:简帛·经典·古史经学与诗史系列丛书:简帛·经典·古史

评分

经学与诗史系列丛书:简帛·经典·古史经学与诗史系列丛书:简帛·经典·古史经学与诗史系列丛书:简帛·经典·古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