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联盟文库:中国近代边界史(历史)(套装上、下卷)

人民联盟文库:中国近代边界史(历史)(套装上、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一燃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边界史
  • 人民联盟文库
  • 历史
  • 套装
  • 上下卷
  • 清史
  • 近代史
  • 中俄边境
  • 中英边境
  • 中法边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46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64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民联盟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52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民联盟文库:中国近代边界史(历史)(套装上、下卷)》主要是叙述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边界变迁的历史。本书共分为十九章。前15章为陆路边界部分,叙述中国与朝鲜的边界,中国与俄国的边界,中国与蒙古国的边界,中国与阿富汗的边界,中国与印度的边界,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边界,中国与尼泊尔的边界,中国与锡金的边界,中国与不丹的边界,中国与缅甸的边界,中国与越南的边界,中国与老挝的边界。后四章为海疆部分,叙述中国与葡萄牙关于澳门地区领土主权的交涉,中国与英国关于香港地区领土主权的交涉,中国的南海诸岛和中国东南海疆台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与朝鲜的边界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朝边界

一、明与朝鲜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二、清朝官员穆克登查勘边界和建立审视碑

三、清和朝鲜严禁两国人民非法越垦

第二节 19世纪80年代清与朝鲜会勘边界

一、朝鲜流民越界垦荒

二、清与朝鲜第一次勘界

三、清与朝鲜第二次勘界

第三节 《中韩边界善后章程》的签订

一、朝鲜依恃俄国势力觊觎延吉地区

二、朝鲜对延吉地区的侵犯

三、清与朝鲜签订《中韩边界善后章程》

第四节 1909年清日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一、日本阴谋侵占延吉和制造“间岛”谬说

二、日本“统监府间岛派出所”的非法设置

三、清日关于“间岛案”的交涉

四、清日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第二章 中国与俄国的边界(上)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俄东段、中段边界

一、中国历代王朝对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统治

二、俄国向东扩张与侵略中国边疆

三、《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四、划定中俄中段边界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

第二节 中俄《瑷珲条约》与中俄东段边界的改变

一、俄国攫取黑龙江航道及其左岸的图谋

二、俄国在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建立侵略据点

三、俄国要求勘分中俄东段边界与俄国对黑龙江左岸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军事占领

四、在俄国炮口下签订的《瑷珲条约》

五、《瑷珲条约》改变了中俄东段边界

六、中俄《天津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中俄《北京条约》与俄国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一、俄国加强对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军事占领

二、俄国与英法联军勾结和逼迫清政府签订割让领土的《北京条约》

第四节 1861年中俄勘分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的边界

一、清政府在勘界前的准备

二、俄国抢先强占奎屯河流域

三、兴凯湖勘界会议与中俄《勘分东界约记》的签订

四、中俄《东界交界道路记文》规定设立的界牌及其位置

五、界牌的设立及其遗留问题

第五节   1886年中俄《珲春东界约》的签订

一、俄国侵占珲春黑顶子等地与中俄交涉

二、中俄《珲春东界约》的签订

第六节 1911年中俄签订《满洲里界约》

一、俄人越界侵疆与清政府要求勘界

二、中俄勘界委员满洲里会议与会勘水陆边界

三、中俄齐齐哈尔勘界会议与《满洲里界约》的签订

第七节 俄国侵占黑瞎子岛与中俄交涉

一、黑瞎子岛是中国领土

二、俄国对黑瞎子岛的觊觎和侵占

三、中俄关于黑瞎子岛的交涉

四、《中苏会浚乌苏里江协议书》的签订与黑瞎子岛归属成为中苏之间的悬案

第三章 中国与俄国的边界(下)

第一节 18世纪50年代确定的清朝西部疆界

一、由“西域”而“新疆”,西北边疆与中原地区复归一统

二、18世纪50年代确定的清朝西部疆界

三、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清代西北边疆的巡边制度

第二节 俄国向中国西北边疆的扩张和中俄《北京条约》的西疆分界条款

一、17~18世纪中叶俄国对中国西蒙古准噶尔部游牧地区的侵略

二、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期沙俄对中国西北地区侵略的加剧

三、中俄《北京条约》的西疆分界条款

第三节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签订与中国西北大片领土的丧失

一、沙俄迫签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规定的中俄西段分界线

三、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三个子约

第四节 俄国强占伊犁和中俄《圣彼得堡条约》对中国西段边界的更改

一、俄国强占伊犁和中俄关于交收伊犁的初期交涉

二、《里瓦几亚条约》关于中俄西段边界的规定

三、中俄《圣彼得堡条约》关于中俄西段边界的规定

第五节 勘改中俄西段边界的中俄《圣彼得堡条约》各子约

一、1882年的中俄《伊犁界约》

二、1882年的中俄《喀什噶尔界约》

三、1883年的中俄《科塔界约》及其两个牌博记

四、1883年的中俄《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

五、1884年的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

第六节 1915年签订的中俄《沿霍尔果斯河划界议定书》

一、霍尔果斯河,由清帝国的内河到中俄两国的界河

二、霍尔果斯河改道和俄国觊觎河东中国领土

三、中俄《沿霍尔果斯河划界议定书》的签订

第四章 帕米尔问题

第一节 “帕米尔”地区的古今名称、范围和含义

一、舂山

二、“葱岭”和“极嶷山”

三、帕米尔

第二节 中国历代政府对帕米尔地区的管辖

一、清代以前中国历代政府对帕米尔地区的管辖

二、清朝政府对帕米尔地区的管辖

第三节 19世纪英俄争夺瓜分中国帕米尔地区

一、英俄早期侵略帕米尔的活动与1873年《格兰维尔一哥尔查科夫协议》

二、英俄争夺阿古柏与1884.年俄国割占部分帕米尔地区

三、英俄争夺帕米尔的加剧与1892年沙俄非法侵占中国帕米尔

四、1895年英俄瓜分中国帕米尔协议

第五章 唐努乌梁海问题

第一节 中国历代政府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管辖

一、清朝以前中国历代政府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管辖

二、清朝政府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管辖

第二节 沙俄侵占唐努乌梁海

一、沙俄对唐努乌梁海的渗透和图谋

二、沙俄违约侵占唐努乌梁海

第三节 中国收复唐努乌梁海

一、十月革命之前的设佐理员交涉

二、1919年唐努乌梁海的收复

第四节 苏联兼并唐努乌梁海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态度

第六章 中国与蒙古国的边界

第一节 清政府在外蒙古地区实行“新政”和沙俄策划外蒙古“独立”

一、清政府在外蒙古地区实行“新政”

二、沙俄干涉中国内政和策划外蒙古“独立”

三、中国人民反对沙俄策划外蒙古“独立”

第二节 中俄交涉与外蒙古自治地位的确定

第三节 外蒙古取消自治

第四节 外蒙古第二次宣告“独立”和中苏为外蒙古问题进行的交涉

一、外蒙古第二次宣告“独立”

二、中苏为外蒙古问题进行的交涉

第五节 中国与蒙古国边界的划定

第七章 中国与阿富汗的边界

第一节 中国与瓦罕的边界

第二节 中国和阿富汗边界的划定



中国近代边界史 下
近代史钩沉:中华文明疆域的变迁与塑造 ——一部关于中国近代边疆历史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文库的某一特定著作,而是致力于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而细致的中国近代边疆历史画卷。我们旨在通过多角度的史料梳理与深入的史学分析,探讨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两百年间,中华文明的地理疆界是如何在内忧外患、列强环伺、民族觉醒的复杂背景下,经历剧烈变动、艰难维护乃至最终定型的历史过程。 近代中国的边疆问题,是理解国家形态、民族关系乃至外交策略的基石。这一时期的历史,充满了张力与矛盾:既有传统王朝遗留下来的广袤疆域的维护之艰,也有西方列强以“武力”和“条约”体系强加的非平等瓜分压力;既有边疆地区各民族内部的社会变迁与抵抗,也有中央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边疆治理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本书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板块展开叙述与论证: 第一部分:帝国秩序的瓦解与边疆的初次失序 (1840s - 1890s) 这一部分着重考察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在内外交困中,边疆控制力如何系统性地削弱。我们将细致剖析: 西南边陲的动荡与蚕食: 重点分析中缅边界的早期勘界问题,以及法国势力在云南、广西边境的渗透与扩张,包括《中法新约》签订前后,边境线如何被“默许”或“被迫”地向内收缩。 西北的危机与沙俄的侵扰: 沙皇俄国利用清政府的衰弱,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鲸吞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本书将详细梳理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勘界过程,并对清政府在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的外交周旋进行深入探讨。 海疆的失控: 从海防松弛到甲午战争的惨败,本书将展示近代中国在东海、南海诸岛屿主权上面临的挑战,包括琉球、澎湖、台湾的割让,以及东南沿海防御体系的崩溃。 第二部分:民族危机下的边疆重塑与现代国家建构 (1890s - 1930s) 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新政的推行,中国对于边疆的认识和治理开始进入一个“现代性”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既要抵抗外部压力,又要加强内部整合。 西藏问题的复杂化: 从英属印度总督的干预,到英、俄两国在西藏的“大博弈”,再到清末“新政”对西藏地方的有限介入,以及民国初年对外部势力的驱逐与内部主权的重申,我们将探讨西藏在近代国际格局中的特殊地位。 新疆的整合与军阀角力: 在沙俄和英国势力的影响下,新疆长期处于不稳状态。本书将考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意义,以及民国时期地方实力派对该地区的控制,分析中央政府如何努力将这片广袤的西北之地纳入统一的国家版图。 外蒙古的独立风波与边疆学说的形成: 探讨外蒙古在清末民初的自治与独立过程,分析其对传统“天朝疆域”观念的冲击,并引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开始建构“地理中国”和“民族中国”的边疆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抗战与解放战争中的边疆稳固与边界线的再确认 (1937 - 1949) 抗日战争不仅是关乎中原存亡的卫国战争,也是对中国近代所界定领土主权的严峻考验。 抗战对边疆的意义: 阐述抗战期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渗透到边疆各省,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西南、西北边疆的实际控制力。同时,分析日本帝国主义试图利用和分裂边疆地区的阴谋及其失败。 东北的收复与归属: 详细描述二战结束后,中国如何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恢复对东北全境的管辖,并探讨国共两党在东北边疆的军事与政治斗争。 战后边界的国际法基础: 梳理国民政府在二战后,试图通过国际外交途径,寻求对南海诸岛、澎湖等地的明确主权确认的努力,为新中国处理边界问题奠定了初步的国际法基础。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不满足于罗列条约和事件,而是深入探究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肌理、族群互动、地方精英的反应以及中央政策的有效性。我们力图揭示,近代中国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的物理线条,而是在地缘政治的挤压、国家认同的塑造、以及地方抵抗与接受之间,艰难而复杂地被“创造”和“界定”出来的历史产物。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重构,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今日中国疆域的来之不易与复杂内涵。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不太习惯阅读篇幅如此巨大的历史著作,但这部文库的叙事节奏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激情澎湃,而更像是一部古典音乐的鸿篇巨制,有着清晰的乐章划分和严谨的结构布局。上卷的铺陈,侧重于历史源流和近代开端时期的脉络梳理,基础打得极其扎实,对于理解后来的冲突有着不可替代的铺垫作用。而下卷则进入了更紧张的“冲突与解决”阶段,逻辑推演愈发紧凑有力。我感觉作者在结构上非常擅长“对比式叙述”,他会并置不同国家对同一片土地的主张和证据,让读者自行在矛盾的陈述中寻找平衡点。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即便是对边界史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清晰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每一次条约签订背后的利弊权衡。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训练,教会你如何构建多维度的历史视角,去看待那些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体验,与其说是阅读历史,不如说是一场严谨的“侦查”。我常觉得,作者像一位走在历史现场的侦探,拿着放大镜,试图还原每一个关键节点的真实面貌。相比于宏大的叙事,这本书更侧重于微观的结构分析。它不满足于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举例来说,书中关于某次领土争端的剖析,会细致到分析不同派系官员的利益诉求、甚至外国势力的介入点是如何精准地卡住了清政府决策层的软肋。这种深度剖析,让原本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显露出背后精心策划的痕迹。我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因为很多段落需要反复咀嚼,去体会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名、人名,是如何在历史的巨轮下,承载了如此沉重的国家命运。它挑战了我过去对“近代史观”的固有认知,迫使我去质疑那些被简化和套路化的历史解释,寻找潜藏在字里行间、被主流叙事所遗漏的真实动因。

评分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部文库无疑是一座宝库。我最欣赏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周边视野”的重视。它没有将中国近代边界史孤立地放在国内政治的框架内考察,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国际互动网络中去审视。书中对俄国、英国、日本等列强在边疆地带的活动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揭示了中国边疆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多方势力角力下的产物。这使得我们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对内”或“对外”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理解到,近代中国的每一寸土地的归属,都牵动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箱,去分析类似问题,让我对近代史的理解从平面上升到了立体结构,其广度与深度,在同类题材的著作中,是极为罕见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主权”概念在近代中国演变过程中的细致描摹。过去我总觉得,国界是地图上清晰的线条,是国际法下的既定事实。然而,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才意识到,对于近代中国而言,边界问题不仅仅是领土的物理划分,更是国家认同和民族尊严的试金石。书中对西域和东北地区边界谈判的记录尤其引人入胜,那些关于河流改道、山脊走向的细微争议,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衰弱国家在面对强权时的无奈与挣扎。作者没有用道德批判来主导叙事,而是冷静地展示了中国历代政府在应对边疆危机时所采取的策略,从保守的“以时间换空间”到后期的被迫让步。这种近乎冷静的学术姿态,反而比情绪化的控诉更有力量,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残酷性,理解了在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任何选择都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代价。

评分

这套关于中国近代边界史的文库,光是名字就让人感到厚重和严肃。我最初对它抱有的期待,是能看到那些教科书上寥寥数语带过的条约、战役背后的复杂博弈。翻开第一卷,那种深入骨髓的史料感立刻抓住了我。作者显然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浸泡了太久,他对历史细节的捕捉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例如,在论述晚清时期与某邻国边境勘界时,书中不仅列举了官方的公文往来,甚至引用了当时驻地官员的私信,那些关于地形勘测的困难、地方民族的态度,甚至是勘界人员的个人情绪,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使得原本枯燥的“边界线”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互动过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模糊地带”时的审慎态度,他很少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将所有证据摆在读者面前,引导我们去理解,在那个信息不畅、主权概念尚未完全现代化的时代,如何划定一条清晰的国界本身就是一场持续的拉锯战。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近代史的理解框架,让我意识到边界的形成,从来都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漫长、曲折、充满妥协与抗争的动态过程。

评分

史料详尽,堪称力作,不过看着心情有些沉重,毕竟那么多国土是掉了

评分

很好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评分

史料详尽,堪称力作,不过看着心情有些沉重,毕竟那么多国土是掉了

评分

史料详尽,堪称力作,不过看着心情有些沉重,毕竟那么多国土是掉了

评分

早就想要一本讲中国边界的史书,终于找到了,不错不错。

评分

分中俄 中越等等章节,很有针对性和可读性。

评分

早就想要一本讲中国边界的史书,终于找到了,不错不错。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