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生前主编的*后一部著作,以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展示国学精华为宗旨,全书分为文学、史学、哲学主编,以阅读学习经典为主,加以导读、注释、评析,辅以中外名家的相关评论,配有参考书目与思考题,普及与提高并重,方便适用,对提高读者的国学素养、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大有裨益。 任继愈 编 著作 任继愈,山东平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是有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专著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老子全译》、《老子绎读》等。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初步了解,但希望能进行更系统性梳理的读者,我非常看重工具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这本读本在结构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杂乱无章的片段集合,而是一个有逻辑递进的学习路径。我发现它在处理“易学”部分时,采用了非常清晰的图表和类比方法,将原本抽象的卦象和爻辞,解释得既有哲学深度,又便于初学者理解其背后的变化之道。它没有直接灌输复杂的术数知识,而是着重于阐述《易经》作为一种动态思维模型的价值——即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判和把握。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小知识点,比如古代的历法常识、节气与农耕的关系,都非常实用,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它知道哪些地方是必须驻足深思的知识高地,哪些地方是可以快速通过的风景线,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既充实又不至于感到迷失方向。它的价值在于,它让你在“读”的同时,也在“学”着如何去系统地“思考”传统文化。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国学”题材的书籍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疏离的态度,总觉得离自己太远,是老学究们才爱看的东西。然而,这本读本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吸引我的是其编排的巧妙和选材的独到。它没有拘泥于某一家学说,而是像一个百宝箱,里面散落着诸子百家的精粹片段。我尤其欣赏它对“道家智慧”的处理方式。通常讲老庄,总会让人觉得飘渺难懂,但这本书里,选取了许多关于“无为”和“自然”的片段,并配上了现代生活化的解读,比如如何看待工作中的过度努力和人际关系中的得失心。它让我明白,“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顺势而为,是放下执念的智慧。那种豁达和超脱,在如今这个焦虑遍地的时代,简直就是一剂清凉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问题的视角都变得开阔了一些,不再那么纠结于眼前的细枝末节,开始学着更长远、更和谐地去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本书的作者显然非常懂得如何与现代读者对话,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
评分最近翻阅了几本关于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的书籍,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感触。其中有一本,书名倒是很朴实,但内容却别有洞天。它不像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解读,更像是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的入门指南。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了“君子”的修养,作者没有用大段的篇幅去罗列那些繁复的德行标准,而是通过几个小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古代知识分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信”。比如,通过一个关于“信约”的小故事,就将“言出必行”的重要性阐述得淋漓尽致,让我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太多轻率的承诺。这本书的文字很流畅,阅读起来毫无压力,仿佛是老先生在茶余饭后与你娓娓道来,而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它更注重的是对经典思想的现代转化和应用,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有所启发,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准绳。它不是让你死记硬背,而是引导你体会古人的智慧是如何历久弥新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胜过死板的说教。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很多打着“国学”旗号的书籍,要么是故弄玄虚,要么就是把复杂的思想简单粗暴地标签化,读起来非常无聊。但手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平衡。我特别关注历史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内容,这本书中对“法家思想”的梳理就非常客观和精彩。它没有一味地贬低法家,而是清晰地分析了其在建立早期大一统国家时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其局限性。作者在阐述“循名责实”和“赏罚分明”时,引用的案例非常具有说服力,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政治运作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审判古人。这种去偏见、重历史语境的分析方法,让我对古代的政治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教会了我,在看待任何思想体系时,都应该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而不是戴着现代的眼镜去苛求古人的完美。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辨性,是很多肤浅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最近开始对古代的文学批评和美学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找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参考书。偶然接触到这本“读本”,本以为它会更多地聚焦于基础的儒家伦理,没想到它在美学和艺术鉴赏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意境”的探讨。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山水画的简单描述上,而是深入分析了“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与具体的艺术实践联系起来。它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古代文人是如何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将内在的情感投射到作品之中,从而达到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共鸣。这种讲解方式,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完这部分内容后,我再去看一些古典诗词或字画时,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再只是看表面景象,而是试图去捕捉创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这本书的这种跨界整合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书,更是一本审美启蒙的导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