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几何

数码几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莱特 编
图书标签:
  • 几何
  • 数码几何
  • 计算机图形学
  • 图像处理
  • 算法
  • 离散几何
  • 计算几何
  • 可视化
  • 数学
  • 计算机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062820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04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学前沿丛书
出版时间:200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数码几何》的作者是数码几何学的开创者。《数码几何》是第一部详尽介绍数码几何概念、算法和实际应用的专著,书中全面而系统提供了数码几何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其中某些思想源于古代数学。
全书共有17章。第1章简单介绍了一些几何学的基本概念。第2—8章详细论述了数码几何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格点、度规、图、拓扑和几何,以及如何在数码几何中应用这些理论。第9—12章详细论述了直线、曲线、平面和曲面等重要几何概念。13—16章重点论述了Hull算子、图和三种重要变换。最后一章是图像的其它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数码几何》适应于从事数码图像、图像传输、医疗影像、模式识别和机器人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

目录

1 Introduction
1.1 Pictures
1.2 DigitalGeometryandRelatedDisciplines
1.3 Exercises
1.4 CommentedBibliography

2 GridsandDigitization
2.1 TheGridPointandGridCellModels
2.2 ConnectedComponents
2.3 DigitizationModels
2.4 PropertyEstimation
2.5 Exercises
2.6 CommentedBibliography

3 Metrics
3.1 BasicsAboutMetrics
3.2 GridPointMetrics
3.3 GridCellMetrics
3.4 MetricsonPictures
3.5 Exercises
3.6 CommentedBibliography

4 AdjacencyGraphs
4.1 Graphs,AdjacencyStructures,andAdjacencyGraphs
4.2 SomeBasicsofGraphTheory
4.3 OrientedAdjacencyGraphs
4.4 CombinatorialMaps
4.5 Exercises
4.6 CommentedBibliography

5 IncidencePseudographs
5.1 IncidenceStructures
5.2 Boundaries,Frontiers,andtheELderCharacteristic
5.3 TheRegularCase
5.4 PicturesonIncidenceGrids
5.5 Exercises
5.6 CommentedBibliography

6 Topology
6.1 TopologicSpaces
6.2 DigitalTopologies
6.3 TopologicConcepts
6.4 CombinatorialTopology
6.5 Exercises
6.6 CommentedBibliography

7 CurvesandSurfaces:Topology
7.1 CurvesintheEuclideanTopology
7.2 CurvesinIncidenceGrids
7.3 CurvesinAdjacencyGrids
7.4 SurfacesintheEuclideanTopology
7.5 SurfacesandSeparationsin3DGrids
7.6 Exercises
7.7 CommentedBibliography

8 CurvesandSurfaces:Geometry
8.1 PlanarCurvesandArcs
8.2 SpaceCurvesandArcs
8.3 SurfacesandSolids
8.4 SurfaceTracingandApproximation
8.5 Exercises
8.6 CommentedBibliography

9 2DStraightness
10 2DArcLength;CurvatureandCorners
11 3DStraightnessandPtanarity
12 3DAreLength,SurfaceArea,andCurvature
13 HullsandDiagrans
14 Transformations
15 MorphologicOperations
16 Deformations
17 PicturePropertiesandSpatialRelations
ListofAlgorithms
ListofSymbols
ListofAxioms
Bibliography
Index

前言/序言



领域探索与方法论的交汇:一本关于当代艺术、社会理论与视觉文化的新书导读 书名:《视阈的重构:后现代语境下的符号、空间与主体性》 作者:[此处可插入一个虚构的、与“数码几何”主题无直接关联的学者名字,例如:林泽宇] 出版信息:[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先锋文化出版社] --- 图书简介 《视阈的重构:后现代语境下的符号、空间与主体性》并非一本专注于精确量化或形式逻辑的书籍,而是一部深度剖析二十世纪晚期至今,社会结构、媒介技术与人类感知如何相互渗透、共同构建我们当下现实的批判性论著。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意义的流动性”与“实在的破碎化”,它拒绝单一的、线性的解释框架,转而采用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对后现代文化场域进行一次细致入微的田野考察与理论梳理。 第一部分:符号的泛滥与意义的漂移 本书的开篇部分,深入探讨了在信息爆炸时代,传统意义结构是如何被瓦解和重构的。作者首先从索绪尔的语言学转向出发,但很快便将焦点投向了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论证了符号系统如何从对“实在”的指涉,彻底转向了对自身内部逻辑的无限循环。我们不再生活在由坚实对象构筑的世界中,而是沉浸于由图像、品牌、文本和数据流构成的“超真实”的迷宫里。 具体而言,本部分详细分析了大众媒体、广告工业以及新兴的社交网络平台如何扮演了“意义中介者”的角色。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批判层面,而是追问:当符号失去了稳定的锚点,社会共识是如何被暂时维系起来的?书中通过对特定流行文化现象(如迷因Meme的病毒式传播机制、快时尚的符号消费链条)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当代社会中,文化资本的积累不再依赖于对经典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对最新符号语境的快速解码和有效转发能力。这种对符号的即时反应,构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区隔。 此外,作者对“后真相”时代的政治修辞进行了深刻剖析,探讨了叙事的碎片化如何削弱了公共理性的话语权,以及情感叙事如何取代了逻辑论证,成为驱动社会行动的主要力量。 第二部分:身体的边界与空间的异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注意力从抽象的符号转移到具象的空间经验与身体感知上。作者借鉴了德勒兹和加塔里的“无器官的身体”概念,以及福柯对权力/知识运作的分析,来探讨当代主体在被重塑的空间环境中的处境。 核心议题之一是“移动性与定居性”的悖论。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身体前所未有地灵活和分散(通过互联网连接),但与此同时,个体却越来越被“数字足迹”和“算法监视”所固定和规范。作者分析了智能城市的设计哲学、工作场所的去中心化(如远程办公的兴起)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在场”的定义。空间不再是容器,而是一种持续生成和动态调整的“关系场域”。 书中对“虚拟空间”的讨论尤为详尽。与将虚拟空间视为对物理空间的简单替代不同,作者强调了虚拟操作(如数据挖掘、人脸识别技术)如何反作用于物理现实,重塑了我们对隐私、安全和身份认同的根本认知。例如,在论述“全景敞视主义2.0”时,作者指出,现代的权力运作不再需要一个可见的中心监狱,而是通过无处不在的数据采集和自我规训,使得主体自愿地成为了自己的“看守者”。 第三部分:主体性的危机与伦理的重构 最终,本书回到了对“人”——即文化生产的主体——的探讨。在符号的迷雾和空间的异化中,个体的主体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本部分首先分析了“自我表达”的商品化倾向。在社交媒体的“表演性自我”中,个体似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但这种自由往往被包裹在严格的商业逻辑和观众期待之中。个体通过不断优化自己的“人设”和“品牌”,以确保自己在文化市场上的流通价值,这使得本真性(authenticity)成为一个亟待解构的理想。 作者随后深入探讨了伦理学在后现代困境中的转向。面对一个去中心化、去语境化的世界,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义务论似乎失去了效力。本书提出,在缺乏宏大叙事的时代,我们或许需要从一种“关系伦理”而非“绝对伦理”的角度来重新思考责任。这种伦理观强调主体间的脆弱连接和对“他者”经验的敏感度,主张在具体、临时的互动情境中,寻找权力的平衡点和相互尊重的可能性。 总结与展望 《视阈的重构》是一次对当代文化现象的严肃的、去浪漫化的审视。它旨在提供一套批判性的工具箱,帮助读者理解我们如何被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符号和技术环境所塑造。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新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更具警觉性地去质疑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真实”,并在意义的无尽漂流中,重新确立审慎思考和积极介入的勇气。这是一本面向所有关注当代社会走向、艺术理论前沿以及媒介生态学研究者的重要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数码几何》,我感觉自己对数字世界的认知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本书不仅仅是简单介绍几何学概念,更是展现了几何学如何在现代科技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将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数学知识,通过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中几何学应用的讨论。我一直对人工智能的强大能力感到惊叹,而本书让我看到,对物体形状、空间关系等几何特征的理解,是人工智能能够“看懂”和“理解”世界的基础。例如,书中提到的图像识别,需要识别出人脸的形状、汽车的轮廓等,这都离不开对几何学的深入应用。此外,书中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讲解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们每天使用的地图导航,其实都建立在复杂的几何计算之上,本书让我得以一窥其背后精密的数学逻辑。这本书的语言流畅自然,没有堆砌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几何学不仅仅是教室里的公式和定理,更是构建我们所处数字世界的重要基石。

评分

这本《数码几何》真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读物!我一直对几何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它过于抽象,脱离现实。这本书却巧妙地将数字世界与几何学的魅力相结合,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的笔触生动而富有想象力,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将复杂的几何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书中关于分形几何的讲解,我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在屏幕上不断延伸、自我复制的奇妙图案,它们不仅仅是数学公式的展现,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缩影。从冰雪的晶体到海岸线的蜿蜒,再到宇宙星系的旋转,无不蕴含着分形几何的规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3D打印与几何学之间联系的探讨,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数学不再是实验室里的象牙塔,而是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强大力量。当我看到书中展示的那些精美的3D打印模型时,不禁惊叹于几何学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人,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诗意,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疲惫,反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对传统几何学书籍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学习几何学也可以如此有趣和富有创造力。

评分

《数码几何》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数字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各种数字信息包围,而几何学,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科,又是如何与这股数码浪潮交融的呢?读罢全书,我可以说,作者给出了一个极其令人满意的答案。本书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基础的几何概念出发,逐渐深入到更复杂的数码应用。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计算机图形学原理的解析,它让我明白,我们看到的那些逼真流畅的动画、游戏画面,背后是多么精妙的几何算法在支撑。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设计也十分出色,恰到好处地辅助了文字的阐述,将抽象的概念可视化,使得理解过程更加直观高效。比如,关于多边形网格的讲解,通过图示我才真正理解了三维模型的构建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顶点和面的关系来塑造物体的形态。此外,书中对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几何学基础的探讨,也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常常思考,我们看到的虚拟世界,又是如何通过几何学的语言被构建和呈现的?这本书让我窥见了这背后的奥秘,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字奇境的大门。

评分

《数码几何》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数学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数学的语言理解和创造我们数字世界的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游戏开发中几何学应用的剖析。作为一名游戏爱好者,我一直对游戏中的3D建模、物理引擎的效果感到好奇。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揭示了这些神奇效果背后的几何学原理。从最基础的点、线、面,到更复杂的曲线、曲面,再到光影的计算,书中都进行了详尽而易懂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法线”的讲解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了物体表面光照和反射的计算是如何进行的,这对于理解游戏中逼真的视觉效果至关重要。此外,本书对数据可视化领域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呈现数据,让复杂的信息变得直观易懂,几何学的力量在此得以充分展现。书中展示的各种图表和模型,都体现了数学之美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纯粹的数学理论与实际的应用场景紧密结合,让我觉得学习到的知识是鲜活且有价值的。

评分

初拿到《数码几何》这本书,我曾有过一丝疑虑,担心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著作。然而,这本书的实际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将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数码现象,比如智能手机的屏幕、导航系统中的地图,都与深层的几何学原理联系起来,让我不禁感叹:“原来是这样!”。书中对算法几何的介绍,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算法是编程人员的事情,但本书让我认识到,许多强大的算法背后,都离不开对几何形状和空间的精准理解。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诸如碰撞检测、路径规划等问题,这些技术在游戏开发、机器人导航等领域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本书还涉及到了艺术与几何的跨界融合。从数字绘画到音乐可视化,几何学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赋予了数字艺术全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细腻,善于运用类比和比喻,将枯燥的公式转化为有趣的思考,让我常常在阅读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