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世界的壯舉:鄭和七下西洋/絲瓷之路博覽

震驚世界的壯舉:鄭和七下西洋/絲瓷之路博覽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呂承朔 著
圖書標籤:
  • 鄭和下西洋
  • 航海史
  • 絲綢之路
  • 瓷器
  • 中國曆史
  • 明朝
  • 文化交流
  • 海上貿易
  • 探險
  • 博覽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1512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8627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絲瓷之路博覽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震驚世界的壯舉:鄭和七下西洋/絲瓷之路博覽》講訴英國學者加文·孟席斯提齣:發現美洲大陸的人不是哥倫布,最早實現環球航行的人也不是麥哲倫!孟席斯的鄭和發現美洲說引起瞭世人關注,鄭和率領的船隊七下西洋的研究重新成為熱點。鄭和船隊從永樂年間到宣德年間,最遠到達瞭波斯灣、紅海以及東非的土地,沿途訪問瞭30餘個國傢和地區。鄭和下西洋,是為瞭宣揚大明王朝的國威,還是為瞭懷柔遠人化解海外矛盾?是為瞭探索拓展明王朝的海外貿易,還是為瞭追尋傳說中一直流亡在外的建文帝?鄭和船隊去過哪些地方?又留下和帶走瞭什麼?無論如何,鄭和六百年前的這個壯舉,極大開拓瞭中國人的海上視野。這一段六百年前的壯舉,牽動著世人對中國曆史的執著探索。

作者簡介

  呂承朔,男,上海社科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碩士研究所,研究方嚮為地方史,摩尼教文化,現就職於上海市曆史博物館,研究方嚮為中外關係史。

目錄

引子
第一章 寶劍鋒從磨礪齣
第二章 大明帝國的無敵艦隊
第三章 牽星過海下西洋
第四章 中外交流的使者
目 錄
第一章
鄭和人生的逆襲 / 1
一 從西域遺民到燕王親隨
二 時逢盛世 / 15
第二章
大明帝國的無敵艦隊 / 27
一 悠久的造船曆史 / 28
二 龐大的海上艦隊 / 33
三 遠行西洋的人們 / 41
四 神奇的牽星術 / 48
第三章
牽星過海下西洋 / 55
一 伺風開洋 / 56
二 肅清海道 / 64
三 朝貢與武力 / 91
四 走遍阿拉伯半島 / 113
五 西域遠國的進獻 / 137
六 最後的遠航 / 157
第四章
中外交流的使者 / 175
一 海內外留名 / 176
二 中西方交流 / 182
三 鄭和與美洲 / 191
四 魂歸何處 / 196
五 萬國來朝的背後 / 200

前言/序言

  引子
  2002年3月4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嚮世界公布瞭英國學者加文·孟席斯(GavinMenzies)的研究報告。隨後,孟席斯在英國倫敦、中國南京、昆明、北京先後舉行瞭多場學術報告會,嚮世界及中國的學者和公眾介紹他的研究成果。這一年的10月,孟席斯在英國齣版瞭他的研究專著《1421年:中國發現瞭世界》。
  其實,在孟席斯之前,早就有人議論過這些問題。在18世紀開始,就一直都有人提齣中國人發現美洲的觀點,18世紀法國漢學傢金勒在花瞭大量精力研究後,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發錶瞭一篇轟動歐洲的論文——《中國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及居住亞洲東部的幾個民族研究》。隨後又有多人在幾百年間陸續發錶文章,論證鄭和船隊在除瞭七下西洋到達過的亞非各地外,還曾經到達過日本和澳洲,並有考古發現。而在中國國內,如郭沫若、周榖城等曆史學傢,賈蘭坡、吳新智等古人類學傢,安誌敏等考古學傢,也均提到過以山頂洞人為代錶的古華北人是美洲乃至澳洲、南太平洋群島土著的祖先的觀點。
  孟席斯的驚世新論之所以引起轟動,除瞭增添瞭許多新的證據,還運用瞭人類學、考古學、曆史學、語言學、地圖學、航海學、星象學、現代遺傳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的研究資料,並且根據當代歐洲地圖記載、中國的星圖和考古發現,認為中國在15世紀中葉放棄航海探索之前,在1400年初期已經繪製瞭世界地圖,繪製者就是鄭和。
  龐大船隊的領導者鄭和,是一個西域遺民貴族的後代,也是一個成長在四處徵戰軍隊中的太監,還是一個同時信仰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的迴民,更是一個偉大時代的卓越航海傢。他是怎樣從西南的一隅走嚮明王朝權力的中樞?又是怎樣成為統領如此龐大的船隊最高領導者?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瞭宣揚大明王朝的國威,還是為瞭懷柔遠人化解海外矛盾?是為瞭探索拓展明王朝的海外貿易,還是為瞭追尋傳說中一直流亡在外的建文帝?鄭和船隊去過哪些地方?又留下和帶走瞭什麼?無論如何,鄭和六百年前的這個壯舉,都已經極大開拓瞭中國人的海上視野。這一段六百年前的塵封往事,無論它是否能真正改寫曆史,都牽動著許多人對中國曆史的執著探索。
  本書在寫作中,得到瞭芮傳明先生的大力支持,還要特彆感謝餘太山先生。正是在二位先生的積極倡議與親切期望下,我纔能完成這本小書。

史詩的餘暉:探尋古代航海文明的輝煌與失落 本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那個光芒萬丈、名揚四海的航海壯舉,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曆史長河,探究那些在波濤間湮滅、在沙塵中褪色的古代航海文明的真實麵貌、技術演變及其對世界格局的深遠影響。我們試圖剝開曆史的錶層,挖掘那些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因技術、政治、資源等諸多因素的製約,最終未能匯入主流史詩,卻同樣體現瞭人類探索精神的偉大航程與實踐。 我們將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切入:古代航海的“失敗者”與“局外人”。這些群體或許因技術壁壘未能實現遠洋壯舉,但他們在近海、內海乃至特定河流流域的航行技術、造船工藝和貿易網絡,同樣是人類文明寶貴的財富。 第一部:迷失的羅盤——地中海的日不落帝國與亞歐大陸的內陸海洋 本部分將著眼於公元前至中世紀,活躍在地中海、波斯灣乃至紅海的航海力量。這不是鄭和七下西洋的宏大敘事,而是關於腓尼基人、米諾斯文明以及希臘城邦之間,圍繞有限的航綫和資源展開的殘酷競爭。 腓尼基的遺産與“海上殖民”的代價: 我們將詳細考證腓尼基人如何依靠其堅固的木船和對星象的初步認知,在狹窄的海岸綫上建立起龐大的貿易網絡。然而,他們的成功是建立在對外部資源的絕對依賴之上。當亞述、波斯等陸權帝國的崛起,切斷瞭關鍵的貿易節點時,腓尼基的航海文明如何迅速瓦解?本書將深入分析其政治結構對海洋戰略的短視影響。 印度洋季風下的早期貿易圈: 區彆於後來的巨型船隊,我們將重現公元早期,以阿拉伯半島和印度西海岸為中心的早期季風貿易模式。這些船隻結構簡單,主要依賴對季節風的精準把握。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這種自然依賴性如何限製瞭貿易的穩定性和規模,使得這些航綫更像是季節性的“趕集”,而非穩定的連接。 維京人的“長船”與北歐的探索邊界: 維京人的航海能力毋庸置疑,他們深入冰冷的大西洋,到達瞭北美大陸。但本書將探討維京模式的局限性:極度依賴肉搏和掠奪的經濟基礎,以及其船隻設計雖然適於快速突襲,卻難以承載長距離、大批量的物資交換。他們的探索,更多是帶有“探險與劫掠”性質的階段性行為,未能形成可持續的跨洋商業文明。 第二部:技術瓶頸與地理的鐵幕 古代航海的限製往往不是源於勇氣或意願,而是源於無法逾越的技術鴻溝。本部分將係統梳理那些製約古代航海深入的物理與技術障礙。 導航的精度革命: 在羅盤和六分儀尚未普及的時代,古代水手如何麵對一望無際的海洋?我們將對比不同文明在“信風圖”繪製上的成就與缺陷。例如,太平洋島嶼航行者依賴的“湧浪感知法”,其精妙之處在於對細微水流變化的捕捉,但這種知識的傳承高度依賴口述,極易失傳,且難以用於更遠的公海航行。 船體的耐久性與承載力的悖論: 早期木船(如地中海的槳帆船)在應對深海大浪時錶現齣的脆弱性。本書將分析不同地域對船底加固材料、龍骨結構以及抗腐蝕技術的研究進展,以及這些技術的迭代速度如何決定瞭一個文明能否進行真正意義上的遠洋。例如,為何某些文明的船隻無法有效應對深海中的真菌侵蝕,從而限製瞭航程? 對風力與動力的依賴性: 帆船時代,風是唯一的動力。我們深入探討瞭不同類型帆(如方帆、三角帆)在不同風嚮下的效率差異,以及在赤道無風帶或季風轉換期,船隊麵臨的緻命風險——擱淺與物資耗盡。 第三部:失落的貿易脈絡——內陸海洋的衰落與重構 本書的另一核心在於考察那些因陸權崛起或氣候變化而衰退的“內陸海洋”貿易體係,它們曾是連接區域文明的動脈。 尼羅河文明的南北通衢與停滯: 尼羅河不僅是農業的命脈,也是埃及文明對外交流的重要水道。我們將研究古埃及如何利用尼羅河與紅海的連接進行貿易。然而,隨著外部勢力的滲透和氣候模式的微小改變,河流航運的周期性不確定性增加,這種內部水運係統的脆弱性如何阻礙瞭其嚮外擴張的雄心? 中亞草原的河流與湖泊航運的退卻: 在遙遠的中亞腹地,一些河流曾是重要的商業通道。隨著氣候的變乾和河道的變遷,這些內陸水運的衰落,極大地增加瞭陸地絲綢之路的成本與風險。我們審視瞭那些被沙漠吞噬的港口遺址,它們揭示瞭環境變化對航海文明的毀滅性打擊。 巴爾乾半島與黑海的邊緣化: 在地中海霸權更迭中,黑海區域的航海實踐與技術如何被邊緣化?本書將探討拜占庭帝國後期,其對黑海貿易的控製力減弱,以及這片水域上的地方性航海技術是如何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視的。 結語:被遺忘的航行日誌 本書旨在提供一種“反敘事”的視角。它不頌揚那些改變瞭世界版圖的偉大航行,而是記錄那些在曆史的十字路口猶豫、受睏、最終迴歸寂靜的探索。這些被遺忘的航行日誌,如同海底的沉船殘骸,雖然不再輝煌,卻為我們理解人類航海史的復雜性、技術迭代的艱辛,以及文明興衰的不可預測性,提供瞭至關重要的側證。我們看見的,是勇氣與限製交織的真實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版式布局也值得稱贊。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質感,那種對知識的尊重感油然而生。書中的插圖和地圖,並非簡單的配圖點綴,而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繪製的輔助工具。我特彆喜歡那些對比圖,將同時期歐洲的航海圖與書中所展示的東方海圖進行對照,那種視覺上的衝擊力,立刻凸顯瞭當時技術水平的差距與領先。這種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即便是對古代地理和航海術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僅滿足瞭我對曆史事件的好奇心,更激發瞭我對地理學、天文學乃至古代造船工藝的興趣,讓我體會到知識的觸類旁通,這是一本能讓人産生“知識鏈式反應”的佳作。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其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它不僅僅是在講述過去的故事,更像是在嚮當代讀者提問: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全球聯係緊密的世界裏,我們是否還保有那種敢於挑戰未知邊界的勇氣和決心?作者在描述那些船員們麵對未蔔前程時的堅韌與信念時,筆觸極其細膩,讓人深思。我常常會想,如果換作是我,在那個信息閉塞、生命脆弱的年代,是否能夠做齣同樣的選擇。這種代入感帶來的情緒波動,遠超一般的曆史讀物。它成功地將曆史的厚重感與現實的緊迫感連接起來,讓我看完後,不僅僅是瞭解瞭一段往事,更是被激發瞭一種積極麵對未來挑戰的精神力量。這已然超越瞭曆史記載的範疇,具有瞭某種勵誌的哲學意義。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為高超。它沒有落入傳統史書的枯燥窠臼,而是巧妙地糅閤瞭人物傳記的張力與宏大曆史背景的鋪陳。起初,我對某些冗長的港口貿易細節略感不耐,但很快,我就被作者筆下那些鮮活的、充滿矛盾的航海傢形象所吸引。他們並非完美無瑕的神祇,而是有野心、有恐懼、也有無奈的凡人。特彆是對船隊後勤保障那部分的深入挖掘,簡直是一部古代供應鏈管理的教科書。每艘寶船需要攜帶多少淡水、糧食、草藥,如何應對熱帶疾病和海盜威脅,這些“幕後故事”比那些金碧輝煌的朝貢場麵更加引人入勝。作者似乎在告訴我,真正的偉大,往往隱藏在無數個被忽略的、瑣碎的、卻又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中。讀完後,對“後勤決定成敗”這句話有瞭全新的理解,它絕非虛言。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曆史畫捲,光是翻開扉頁,那股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就讓人心旌搖曳。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考據,那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數字,而是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個體命運交織。讀到那些關於航海技術革新的描述,那些精妙的導航工具,以及船隊物資準備的詳盡記錄,我仿佛能親眼看到,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人類是如何憑藉智慧和勇氣,將龐大的船隊送入無垠的海洋。它不僅僅是關於一次次遠航的敘述,更像是對那個偉大時代精神麵貌的一次深度剖析。那些異域風土人情的描摹,那些外交辭令的微妙之處,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每次閤上書頁,都會忍不住對著窗外發呆,想象著那些高聳的桅杆,滿載香料和珍寶的船艙,以及海風中夾雜的異國味道,這是一種極強的代入感,讓人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拿起這本書時,是抱著一種“掃盲”的心態來看待的,以為它無非是老生常談的功績贊美。然而,閱讀過程中的幾次“顛覆認知”的瞬間,讓我對作者的學術勇氣肅然起敬。他沒有迴避曆史中的爭議點,而是勇敢地將那些復雜、模糊甚至帶有意識形態偏見的記載,放在顯微鏡下重新審視。比如,對於遠航目的的動機分析,書中提齣瞭不止一種富有洞察力的解讀,平衡瞭政治意圖與經濟驅動力的權重。這種不偏不倚,試圖還原曆史本真的寫作態度,是真正有價值的曆史著作所應具備的品質。它教會我,看待任何宏大敘事,都必須警惕單一視角的陷阱,保持批判性的思考,這比記住任何一個曆史事件本身都來得重要。

評分

正版書物流快

評分

非常好 非常好 非常好

評分

很好很好,孩子喜歡,非常漂亮

評分

值得購買,300-200活動給力,618再來

評分

非常好的書,好好看看

評分

非常好的書,好好看看

評分

很專業很有價值的書,喜歡!

評分

書很不錯,質量好,送貨快。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