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文庫 極簡海洋文明史:航海與世界曆史5000年 中信齣版社

新思文庫 極簡海洋文明史:航海與世界曆史5000年 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海洋史
  • 航海史
  • 世界曆史
  • 文明史
  • 新思文庫
  • 中信齣版社
  • 曆史
  • 文化
  • 科普
  • 通俗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67447
商品編碼:10906470118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信極簡係列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1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 【講述海洋視角下的文明世界,一部全新的5000年“海的文明史”】

從鄭和下西洋到麥哲倫全球航行,航海如何衝擊當時的文明世界?

從地中海商人、阿拉伯船隊到海上絲綢之路,海上貿易是怎樣促進文明互動的?

從海洋民族迦太基到全球帝國大不列顛,海權格局發生過什麼樣的演變?

航海、貿易、帝國、宗教、疾病與物種大交換,5個極簡主題,講述5000年以來航海影響文明進程、塑造現代世界的故事。

2、 【快速讀懂海權格局、理解現代世界的極簡入門書】

200頁快速讀懂重塑世界曆史的海洋文明,不論是在飛機上,在旅途中,還是在圖書館的走廊裏,坐下來一天就能輕鬆讀完。

3、 【講述從古印度到明清中國的亞洲海洋世界,重新看待海洋文明】

早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印度洋就已經形成瞭成熟的航海網絡。中國自唐宋以來,以海運為主體的南亞和東南亞貿易繁榮發展,尤其到瞭14世紀,中國在南海地區已經占有絕對的商業和政治地位。

《極簡海洋文明史》打破瞭“西歐中心論”的錯誤觀點,指齣亞洲海洋世界與歐洲海洋世界一樣,都是海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4、 【全彩四色,60幅高清配圖,青少年都愛讀的極簡入門書,更適閤普通讀者的快速進階讀物】

延續極簡設計風格,為青少年提供多樣性開放閱讀,為年輕教師提供開創性教學參考,為普通讀者提供瞭解宏大主題的極簡入門書。不論是學生、教師,還是對海洋文明、海權格局或者海上絲綢之路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都可以在本書找到他們想要的有用、有趣的知識。


內容簡介

《極簡海洋文明史》是一部海洋視角下的極簡文明史,按照航海、貿易、帝國、宗教、食物與健康5個主題,講述5000年以來海洋影響文明進程、塑造現代世界的故事。

海洋在很長時間裏一直被視作文明的邊緣地帶。近海者深信海洋中暗藏財富和榮耀,遠居內陸者將海洋貶斥為“毫無意義的廢物,一片水的荒漠”。

其實,海洋對人類文明曆史的影響極為深遠。它使人類早期的遷移與探索變為可能,給人們提供瞭生活所需的食物,創造瞭新的謀生方式。航海促進瞭造船、航海圖、指南針等新技術的發展,編織瞭貿易往來、宗教傳播和文化交流的網絡。曆史上有名的帝國,如迦太基、古羅馬、古中國與奧斯曼,都曾在各自海域建立過航海網絡。到瞭大航海時代,歐洲小國崛起為全球海洋帝國,深刻影響甚至塑造瞭現代世界。

海洋塑造瞭我們的世界,《極簡海洋文明史》為我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提供瞭一份極簡入門指南。書中分為5個主題——航海技術、貿易網絡、帝國興衰、宗教傳播、疾病飲食,從地中海、印度洋、古代中國到葡萄牙、西班牙、大英帝國,從海洋民族迦太基、鄭和下西洋到麥哲倫環球航行,全麵講述瞭一部5000年“海的文明史”。對於想要瞭解海洋如何重塑世界曆史麵貌,甚至想要在海洋視角下重新看待“一帶一路”的讀者來說,《極簡海洋文明史》都是一個不可錯過的選擇。


作者簡介

[英] 菲利普·德·索薩(Philip de Souza),1964年齣生於英國南威爾士的阿斯剋,在倫敦大學皇傢霍洛威學院學習曆史學和古典學。曾任草莓山聖瑪麗學院曆史、社會和文化係高級講師,現在在都柏林大學就職。

他是航海考古協會會員和皇傢曆史學會會員,代錶作品有《極簡海洋文明史》《希臘羅馬世界的海盜》《希臘波斯戰爭》等。索薩的妻子德布拉也是曆史學傢,他們現在生活在薩裏。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海洋塑造瞭我們的世界,《極簡海洋文明史》幫助我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獨立報》(Independent)


《極簡海洋文明史》堪稱一部完美而且鼓舞人心的作品,它為我們提供瞭極jia的全球史入門導讀……索薩提齣的結論清晰、精闢,值得稱贊!

——《水手之鏡》(The Mariner's Mirror)


誰控製瞭海洋,誰就控製瞭世界。

——西塞羅,公元前1世紀


欲國傢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

——鄭和,14世紀


海權得失是描述一個國傢發展現狀的重要軌跡,構成一個國傢強與弱和興與衰的曆史。

——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19世紀


人類zui初的文明的興起,與海上的交流和互動是密不可分的。

——威廉·麥剋尼爾,20世紀


目錄

緻謝 ——007

地圖 ——011

序言 ——017

第 1 章 航海 ——024

第 2 章 貿易 ——056

第 3 章 帝國 ——094

第 4 章 宗教 ——138

第 5 章 食物和健康 ——174

第 6 章 結論 ——202

延伸閱讀 ——209


精彩書摘

第2章 貿易

東南亞和中國

東南亞貿易網絡的發展是人口密度的增長、社會和經濟差異的加大以及海上技術的發達相結閤的必然結果。zui初,該地區的航海就對旅行和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在更新世末期,隨著航海水平的發展,水稻和其他榖物的種植技術也隨之提高,幾種主要的傢畜和傢禽——如豬和雞——傳播到整個地區。到公元前第yi個韆年末期,來自東南亞的商船抵達瞭中國和印度的港口。他們用丁香、水稻和锡交換中國的絲綢、銅、羅馬黃金和印度棉布。城市文明的發展步伐在這個地區要慢於中國或南亞,國傢的zui早建立是依靠農業生産率提高、采集物的剩餘以及金屬製品和陶瓷等手工業的發展。然而與印度洋、中國和地中海建立海洋貿易聯係,似乎鼓舞瞭在島嶼之間,或在三角洲和大河的河口建立沿海貿易國傢。在隨後的1000 年裏,這些地區的城市和宮廷對商品需求的不斷增長推動瞭跨印度洋和東南亞到中國的海上貿易不斷增長。到公元9 世紀,中國商人開始進入東南亞和印度的港口市場。阿拉伯和波斯的商人遠航至遙遠南部的非洲東海岸,zui遠到達瞭莫桑比剋和馬達加斯加,他們在那裏遇到瞭馬來西亞移民的後裔。

在公元第yi個韆年和第二個韆年早期,中國的海上貿易之所以擴張,有幾大因素。對進口貨物和中國齣口市場的需求都有所增長,這從根本上都是受中國經濟增長的刺激。唐宋時期中國的人口數量幾乎增長瞭兩倍。到12 世紀末,中國人口已達1 億。增加人口的生存要靠土地資源的更深入開發,不僅是技術開發,也依靠對農業勞動力的組織和控製,盡管地主與佃戶之間,工人與商人之間的關係幾乎始終是中國內部動蕩的根源。中國北方人口遷徙到中原和南方地區,這也是人口平衡的一個轉變。金屬製品和紡織品——不隻是絲綢,還有麻布和棉布的産量增加。高質量的陶瓷器産量增加,技術改善,達到瞭完美的水平,使中國瓷器傲視大部分文明世界。

從東南亞跨印度洋到中國的海上貿易穩步增長,無疑是這些地區的城市和宮殿對大量産品和貨物日益增長的需求所刺激的。到9 世紀時,中國商人開始參與到東南亞和印度的港口市場中來。宋朝(960—1279)時期的中國是一個空前和平穩定的時期,經濟得到巨大增長,國內的農業、手工業和貿易迅速發展,以中國海運為主體的南亞和東南亞的海外貿易繁榮發展。自11 世紀開始,中國參與海洋貿易的步伐迅速加快,11 世紀全球範圍的貿易迅速發展,高質量的瓷器、紡織品(尤其是絲綢),以及金屬製品漂洋過海,用來交換寶石、香料、榖物和紡織品(尤其是棉花)。

宋朝的海外貿易十分可觀。從海上貿易關稅可知國傢的收入情況,根據進口商品的不同類型,徵稅的額度從10%到40% 不等。10 世紀時,這一數額漲幅非常平穩,隻有50萬吊,但到瞭11 世紀,增長至6 500 萬吊。到瞭12 世紀初,關稅增長到占全國總收入的20%。13 世紀時,濛古的徵服對海上貿易的乾擾很小。他們嚮海外擴張,包括1281 年入侵日本,但在日本被傳說中的“神風”颶風破壞瞭。濛古人也沒有試圖乾擾日益擴張的宋朝商人到東南亞,尤其是越南和馬來西亞的貿易活動。事實上,濛古人對越南、柬埔寨和爪哇的遠徵甚至可能加強瞭中國南方與這些地區的聯係,為此後明朝初期統治者更雄心勃勃的遠徵鋪平瞭道路。到14 世紀和15 世紀早期,中國就已成為南海地區在商業和軍事上占統治地位的海洋國傢。

……


前言/序言

序言 大海的挑戰

奇異的東西雖然多,但沒有一樣能像人這樣奇異:他們冒著狂暴的南風,橫越過灰色的大海,劈開洶湧的波濤前進,不怕被吞沒的危險。

人是主宰,他的天賦能夠超yue所有的指南針,將所有的想象掌控在手中—他奮力嚮前,無論身處災難還是勝利之中……

——索福剋勒斯《安提戈涅》

這些詩句摘自公元前5 世紀中期雅典詩人索福剋勒斯的悲劇《安提戈涅》,它們彰顯瞭海洋挑戰中暗藏的益處和危險。它們也是人類獨有的天賦_創造和毀滅的能力這把雙刃劍的一種隱喻。縱觀世界曆史,海洋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擴張提供瞭一個強大的舞颱,它一直是文明雙嚮傳播的渠道。

本書有選擇地從航海的角度探討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幾個主題。作者不打算按照時間順序或者地理名稱概述世界曆史,而是力圖顯示航海在人類成就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雖然水手和航海對人類文明演進做齣的曆史貢獻是一個多樣且迷人的主題,但是我們必須記住,人類的許多活動與航海並沒有太多的直接聯係。

本書的一個重要主題是航海網絡的發展,它把不同社會和文明連接起來,為商品的交換和分配、政治經濟權力的展現、思想和文化的融閤提供瞭渠道。從廣義上說,這些網絡既有經濟特點,又有政治特點。經濟網絡本質上是貿易網絡,它們使國傢或者其他組織能夠獲取、分配、轉移和消費諸如食物、金屬或木材等資源。政治網絡是航海帝國或者聯盟,其統治集團指揮彆人,以滿足自己的需要。事實上,這兩種做法經常重疊。zui成功的航海文明可以被定義為那些zui有效地利用經濟網絡和政治網絡去達成其目的的文明。

因此,我們應該將那些充滿活力、雄心勃勃、擁抱海洋挑戰的航海國傢和社會與那些更為被動,沒能奮力掌握海洋並且容易受到海外統治的國傢和社會進行區分。網絡越廣泛,利用網絡控製其他社會就越睏難,因為直接控製距離遙遠的地方在實際操作上是睏難的。我們將會看到,技術的改進、資源的增加、更完善的社會和政治組織能使文明發展齣更廣泛的航海網絡。但是許多世紀以來,zui廣泛的航海網絡被局限於一定的地理和文化區域之內。

15 世紀末到16 世紀初是世界航海文明史上的分水嶺。正是在這個時期,幾個歐洲國傢開始將它們的航海範圍延伸至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到達以前它們很少或沒有任何政治經濟實力的地區。這次擴張zui突齣的象徵是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人的著名航行。全球海路的zui終建立,使世界範圍的經濟和政治網絡得以形成。我們將選擇一些主題來探討航海擴張的諸多影響。

本書主要章節的結構和內容安排如下:第yi章概述航海技術的一些重大曆史演變。聚焦於船隻的演變,討論港口及其設施的意義、航海方法的改進。本章特彆注意軍艦和商船的發展,後麵的章節將論述利用這些船隻的社會和文明的航海活動及其意義。第二章論述公元1500 年前世界主要地區的航海貿易網絡的特點。第三章關注歐洲急劇擴張前後的政治網絡和航海帝國。第四章的重點是討論世界重要地區是如何與航海網絡的發展進行互動的。第五章從人類飲食和疾病方麵論述航海和文明史的一些重要趨勢。第六章以前麵各章為基礎得齣一些總體結論,概括航海與文明之間相互關係的積極和消極後果。第六章之後的閱讀書目將為進一步研究本書的主題提供一個有益的起點。

 


深藍之眼:一部關於航海、貿易與文明互動的宏大敘事 本書旨在追溯人類與海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探討海洋如何塑造瞭全球文明的進程、貿易路綫的興衰以及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衝突。我們將目光投嚮數韆年前,從史前人類的沿岸漂泊,到地中海的早期航運,再到大航海時代的風起雲湧,最終聚焦於現代海洋在全球化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部分:史前之潮與早期航行(約5000年前至公元前500年) 我們的旅程始於人類對未知水域的好奇與徵服。早期人類如何利用簡單的漂浮工具跨越河流與近海?我們審視大洋洲島嶼居民的非凡航海技術,他們如何在沒有現代導航設備的條件下,憑藉星辰、洋流和鳥類的遷徙軌跡,完成瞭跨越太平洋的壯舉。 隨後,我們將目光轉嚮地中海。這裏是早期文明的搖籃,也是商業貿易的溫床。腓尼基人、剋裏特文明和古希臘人在這一狹小水域內展開瞭激烈的競爭與閤作。腓尼基人的“圓船”和精良的航海術,使其成為古代世界無可爭議的海上霸主,他們建立的貿易網絡,將黎凡特地區的資源輸送到整個地中海盆地。我們深入探討這些早期航海者如何將文字、宗教和技術傳播到新的土地,他們的航綫不僅僅是貨物的通道,更是文化基因的載體。 第二部分:羅馬的霸權與絲綢之路的延伸(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450年) 隨著羅馬帝國的崛起,地中海成為“我們的海洋”(Mare Nostrum)。羅馬人繼承並發展瞭希臘和迦太基的航海遺産,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海上運輸係統,保障瞭帝國內部糧食供應和軍事調動。然而,羅馬的強盛也伴隨著對海洋貿易的壟斷,以及對“蠻族”海上威脅的防範。 與此同時,遠東地區的航海活動也在蓬勃發展。中國的漢代,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雖然發生在更晚的時期,但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朝代,對南海和印度洋的探索從未停止。我們將考察古代印度洋的季風貿易網絡,這是一個連接非洲東海岸、阿拉伯半島、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的巨大商業體係,香料、象牙和珍寶在此交匯。 中世紀的海洋格局發生瞭顯著變化。維京人的長船如同幽靈般齣現在北歐和俄羅斯的河流與海岸綫上,他們不僅是掠奪者,更是探險傢和定居者。而在南歐,威尼斯和熱那亞等城邦,憑藉其對地中海貿易的精細控製,積纍瞭巨大的財富,孕育瞭最早的金融和航運管理經驗。阿拉伯航海傢和學者在天文導航和製圖學方麵的貢獻,為後世的遠洋航行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第三部分:大航海時代的顛覆(15世紀至18世紀) 地理大發現是人類曆史上最劇烈的變革之一。葡萄牙人繞過非洲,哥倫布橫渡大西洋,麥哲倫完成瞭環球航行——這些壯舉徹底重塑瞭世界的麵貌。我們詳細分析這一時期航海技術(如卡拉維爾帆船、星盤和更精確的地圖)的突破如何使得超遠洋航行成為可能。 西班牙的白銀如何通過菲律賓馬尼拉的“大帆船貿易”流嚮中國,從而永久地將太平洋納入全球經濟循環?英國、荷蘭和法國的商業公司,如東印度公司,如何通過海權爭奪,建立起跨越四大洋的殖民帝國和壟斷貿易網絡? 這一時期,海洋不再僅僅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更成為瞭國傢間殘酷角力的戰場。奴隸貿易的興起,尤其是跨大西洋的“中段航程”,是人類曆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它深刻地改變瞭非洲、美洲和歐洲的人口結構與社會形態。我們探討這些航運巨頭如何通過殖民地掠奪和資源控製,積纍瞭原始資本,推動瞭歐洲的現代化進程。 第四部分:工業革命與蒸汽驅動的世界(19世紀) 工業革命賦予瞭人類前所未有的力量。蒸汽機的發明徹底改變瞭航運的速度和可靠性。帆船時代逐漸落幕,鋼鐵巨輪和運河的開鑿(如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極大地縮短瞭航程,使全球貿易成本大幅下降。 這一時期的海洋更多地體現為“帝國的血管”。英國皇傢海軍憑藉其無與倫比的蒸汽鐵甲艦隊,確保瞭全球貿易路綫的安全,有效地鞏固瞭其“日不落帝國”的地位。科學考察的興起,如深海探測和海洋生物學研究,拓寬瞭人類對海洋的認知邊界。同時,電報電纜鋪設於海底,使得跨洋通訊的速度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水平,真正實現瞭“地球村”的雛形。 第五部分:現代海洋與全球挑戰(20世紀至今) 兩次世界大戰深刻影響瞭海洋戰略,潛艇戰和航母技術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戰後,全球航運業進入集裝箱化時代,極大地提高瞭裝卸效率,使得廉價的大規模商品流通成為可能,這是當代全球化的基石。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關注當代海洋麵臨的復雜議題:能源運輸(特彆是油輪航綫)的戰略意義、深海資源開發(如錳結核)的法律與環境爭議,以及氣候變化對海平麵和洋流的影響。此外,海洋法治的建立、海上安全挑戰(如海盜活動的迴潮)以及海洋作為全球生態係統緩衝器的角色,都將作為我們探討現代文明與海洋關係的重要切入點。 本書試圖通過對航海史的細緻梳理,揭示一個核心主題:海洋從未是文明的障礙,而是其最偉大的催化劑。從貝殼到油輪,人類每一次對海洋的深入探索,都伴隨著一次文明形態的根本性轉變。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對曆史科普讀物通常持保留態度,總擔心“極簡”意味著膚淺和過度簡化。然而,這本《新思文庫》係列中的海洋史作品,徹底打消瞭我的疑慮。它展現瞭對史料的深刻消化和提煉,做到瞭在有限的篇幅內,將數韆年間海洋活動的關鍵驅動因素——包括技術革新、資源需求、宗教擴張乃至氣候變化——進行瞭層次分明的解析。我特彆欣賞它在論證中對“連接性”的強調,清晰地展示瞭陸地文明如何依賴海洋通道實現資源的互補和文明的融閤,一旦這些通道受阻,文明的衰落便如影隨形。這種動態的、聯係性的曆史觀,遠比孤立地看待各個帝國的興衰要深刻得多。閱讀過程是一種持續的“啊哈!”時刻的纍積,許多原本模糊的概念,如季風貿易、轉口貿易的復雜性,在作者的筆下變得豁然開朗。對於想構建一個更具全球視野的曆史框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結構性思考框架,比任何單一的事件敘述都來得珍貴。

評分

這本《新思文庫 極簡海洋文明史:航海與世界曆史5000年》真是讓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對曆史類的書籍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那些厚重的著作光是翻開目錄就讓人望而卻步。這本書的標題裏“極簡”二字簡直是福音,它成功地在保持曆史的深度和廣度上做到瞭完美的平衡。我特彆欣賞作者的敘事方式,那種如同信手拈來般將復雜的海上貿易網絡、不同文明間錯綜復雜的互動,以及航海技術演進的關鍵節點串聯起來的能力,著實高超。讀起來完全沒有晦澀難懂的枯燥感,更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老到的航海傢講述他周遊世界所見的奇聞異事,隻不過這些故事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文明變遷邏輯。它巧妙地避開瞭將海洋僅僅視為地理障礙的傳統視角,而是將其提升到瞭文明塑造者的地位,這一點讓我深受啓發。那些關於早期探險傢如何利用星星和洋流導航的細節描寫,栩栩如生,讓人仿佛能感受到大洋上風雨的洗禮和未知的誘惑。對於想快速掌握全球海洋史脈絡,又不想在瑣碎的史料中迷失方嚮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首選佳作。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一個深刻體會是,我們看待現代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被曆史上的海洋活動塑造的。作者巧妙地在曆史敘事的宏大背景下,嵌入瞭對特定技術細節的精準描述,這種“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筆法非常吸引人。比如,對特定船型吃水深度的分析如何影響瞭其貿易能力,這種微觀層麵的討論,最終都匯聚成瞭宏觀的曆史浪潮。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不僅在講“發生瞭什麼”,更在探討“為什麼是這樣”以及“它帶來瞭什麼長遠影響”。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全球化、供應鏈這些概念的古代起源。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視角,用海洋作為觀察世界的“棱鏡”,摺射齣人類文明在適應環境、剋服距離和構建聯係方麵的無限潛能。這是一部富有洞察力、令人深思的海洋文明通史,讀完後會讓人忍不住想去翻閱更多相關的地理和曆史書籍,去探尋那些尚未完全揭示的航跡。

評分

我過去對世界史的理解,總覺得歐洲大航海時代是曆史的轉摺點,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時間綫和地域側重點的既有認知。它沒有將敘事中心過分集中在西方,而是以一種更加宏大且兼顧的視野,描繪瞭從古代波利尼西亞人的遷徙到印度洋上的繁榮貿易圈,再到地中海的早期航運史。這種去中心化的敘事手法,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不同時期“海洋動力”的分析,比如某種特定的造船技術如何催生瞭新的政治格局,或者某條重要洋流的穩定如何支撐起跨大陸的文化交流。書中的論述邏輯嚴密,論據紮實,但行文風格卻極為流暢,偶爾穿插的軼事和對特定曆史人物的側寫,讓冰冷的曆史數據變得有血有肉。每一次翻頁,都感覺像是在揭開一張塵封已久的世界地圖,上麵標注著人類集體記憶中那些被遺忘的、卻又至關重要的航路。這本書不隻是曆史陳述,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探索精神的頌歌,讓人在閱讀中體驗到跨越時空的震撼。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也十分考究,這對於閱讀體驗的提升是不可忽視的。作為“新思文庫”的一員,它保持瞭該係列一貫的精緻感,拿在手裏有恰到好處的分量。更重要的是,內文的編排邏輯清晰,章節間的過渡自然流暢,不會讓人感到突兀。我發現自己可以非常容易地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地理區域間切換,而不至於迷失在時間綫中。作者對專業術語的解釋也十分到位,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照顧到瞭非專業讀者的接受度。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曆史研究成果轉化為一種大眾易懂的“故事”,但這種故事性並未犧牲知識的密度。特彆是關於早期導航儀器和製圖技術的演變部分,圖文並茂的描述方式,極大地增強瞭理解的直觀性。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在內容深度和閱讀舒適度之間找到瞭黃金平衡點的優秀著作,非常適閤在通勤或睡前時間進行精讀。

評分

印刷質量很高 視點很新穎

評分

印刷質量很高 視點很新穎

評分

很好的寶貝,優惠的價格,下次還要再來京東購物

評分

書不錯,瞭解知識用的,做活動買的,挺劃算

評分

這一係列都不錯,一本一本地收

評分

包裝頁麵質量都不錯 快遞服務很好

評分

包裝頁麵質量都不錯 快遞服務很好

評分

書不錯,瞭解知識用的,做活動買的,挺劃算

評分

很好買瞭一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