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经济周期经济转型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管理》着重研究企业产权制度变革、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对外开放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一是综合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和概率论原理,建立了一个两部门风险生成模型,剖析企业产权制度变革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机制;二是分析金融体系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双重硬化效应——预算约束硬化和资本约束硬化,指出双重硬化效应正是金融体系改革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核心渠道;三是建立一个对外开放三阶段模型,分析对外开放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双向影响机制:既会通过增加企业收益水平来降低贷款损失分布曲线,又会通过加大企业收益的波动性来提高贷款损失分布曲线。我国经济转型尚未完成,因此经济转型因子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及未来信用风险度量都必须考虑的重要参数。《经济周期经济转型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管理》关于经济周期及经济转型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理论解释是全书研究的重要基础,也为这一横跨宏微观领域的课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作者简介
李关政,1982年2月生,广东省茂名市人。201O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200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西澳大利亚大学访问留学;2010年进入招商银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供职于招商银行总行计划财务部,被深期I市政府认定为高层次专业人才。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48批面上资助项目“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系统性风险管理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85工程资助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在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SSCI)、《金融研究》和《财经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写作学术专著1部、译著1部。曾获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总体研究框架
第三节 各章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第一节 国外的系统性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一、基于系统性风险因子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研究
二、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国内的系统性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第一节 系统性风险的基本内涵
一、信用风险的基本要素
二、信用风险的损失分类
三、信用风险的组合分散效应
四、风险贡献与系统性风险
第二节 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分析
一、基于经济周期的系统性风险理论分析
二、基于经济转型的系统性风险理论分析
第三节 系统性风险度量模型的基本原理
一、单因素模型的基本原理
二、CPV模型的基本原理
三、多期CreditRisk+模型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 经济周期与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第一节 系统性风险的跨周期模型
一、跨周期模型的基本假设
二、跨周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三、经济周期风险难以规避的原因辨析
第二节 信用风险基本要素的顺周期波动分析
一、违约概率的顺周期波动
二、违约损失率的顺周期波动
三、违约风险暴露的顺周期波动
第三节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顺周期性分析
一、经济资本管理的基本原理
二、经济资本顺周期性的表现及特征
三、经济资本顺周期性的外部影响
第五章 经济转型与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第一节 企业产权制度变革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一、企业产权制度变革的历程分析
二、两部门风险生成模型的构建
三、基于企业产权制度变革的两部门风险生成模型
第二节 金融体系改革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一、金融体系改革的历程分析I
二、金融体系改革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双重路径
第三节 对外开放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一、对外开放的历程分析
二、对外开放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三阶段模型分析
第六章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因子测定
第一节 测定系统性风险因子的SRF模型设计
一、SRF模型的基本假设与基础框架设定
二、系统性风险因子的AR结构设计
第二节 系统性风险因子的选择
一、经济周期因子的选择
二、经济转型因子的选择
第三节 基于SRF模型的系统性风险因子测定
一、实证样本及数据说明
二、样本企业的历史违约概率测算
三、系统性风险的测定过程
四、系统性风险因子测定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基于系统性风险因子的违约概率测算模型
第一节 基于系统性风险因子的违约概率测算模型设计
一、运用Logistic模型测算违约概率的基本原理
二、SR-Logistic模型设计
第二节 系统性风险因子影响违约概率的行业和地区差异分析
一、系统性风险因子影响违约概率的行业差异
二、系统性风险因子影响违约概率的地区差异
第三节 分行业SR-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样本的行业选择
二、分行业SR-Logistic模型的回归过程
三、分行业SR-Logistic模型的判别能力检验
第四节 分地区SR-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样本的地区选择
二、分地区SR-Logistic模型的回归过程
三、分地区SR-Logistic模型的判别能力检验
第八章 基于宏观经济预测的系统性风险度量
第一节 我国宏观经济的变化趋势分析
一、我国经济周期的变化趋势
二、我国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因子预测
一、宏观经济情景预测
二、基于压力测试方法的系统性风险因子预测
第三节 系统性风险度量过程
一、基于SR-Logistic模型的违约概率测算
二、不同宏观经济情景下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计量
第九章 系统性风险“MM”管理法
第一节 系统性风险因子动态监测
一、系统性风险因子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系统性风险因子的监测
第二节 经济资本的顺周期缓释机制
一、经济资本计量输入端的顺周期缓释机制
二、经济资本计量输出端的顺周期缓释机制
第三节 系统性风险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一、系统性风险经济资本预算
二、系统性风险经济资本配置
三、系统性风险经济资本绩效评估
第四节 基于sR-Logistic模型的系统性风险压力测试
一、系统性风险压力测试方法
二、行业及地区层面的系统性风险压力测试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假设您提到的图书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聚焦于该书的假设内容,并力求自然、详细,避免任何不相关或暗示AI生成的内容。 --- 图书名称:经济周期、经济转型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管理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结构性转型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理、演变路径及其管理策略。作者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构建了一个整合了宏观经济变量、行业周期特征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分析框架。本书旨在为金融监管机构、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以及风险管理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前瞻性的风险认知与应对工具。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周期与银行风险的传导机制 本书首先对宏观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重点阐述了经济扩张、过热、衰退和复苏四个阶段的特征及其对银行业务的系统性影响。在经济繁荣期,信贷过度扩张、资产泡沫积累和风险偏好上升是常态,这为后续的金融失衡埋下伏笔。作者详细探讨了在这些周期节点上,信贷需求、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以及流动性结构如何相互作用,形成正反馈或负反馈回路。 一个核心的章节聚焦于“风险传导机制”。本书揭示了从宏观经济冲击(如利率政策变动、外部需求冲击)到微观银行层面风险暴露的路径。特别强调了“信贷过度集中”和“错配风险”在周期波动中被放大效应。例如,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资产质量同步恶化,可能导致系统性违约的连锁反应。书中运用了多变量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面板数据分析,量化了GDP增长、通货膨胀率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之间的动态关系。 第二部分:经济转型期的结构性挑战与风险暴露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从短期周期波动转向中长期的结构性经济转型。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高碳向低碳、从传统制造业向数字经济的深刻变革。这些转型过程并非平稳,而是伴随着旧产业的衰退和新产业的孕育,从而在金融体系中产生独特的“结构性风险”。 作者详细分析了“信贷错配”在转型背景下的复杂性。一方面,传统优势产业在转型压力下面临产能过剩和债务负担加重,成为潜在的“僵尸企业”;另一方面,新兴的、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型企业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和担保不足,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这种“两难困境”加剧了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 此外,本书对“绿色金融风险”和“技术变革风险”进行了前瞻性探讨。在推动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传统高排放行业的资产将面临价值重估甚至减记的压力(即转型风险)。同时,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对银行业务模式和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依赖传统风险模型的机构构成了潜在的“技术性风险”。这些结构性力量与周期性波动叠加,构成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复杂风险图谱。 第三部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量化与预警 认识到风险的复杂性后,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系统性风险的量化和管理实践。系统性风险,区别于个体银行的特有风险,是指单个金融机构的失败能够引发整个金融体系不稳定甚至崩溃的风险。 本书系统介绍了多种衡量和量化系统性风险的工具。除了传统的市场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外,作者着重介绍了基于网络理论(Network Theory)的系统重要性指标(如CoVaR, $Delta$CoVaR)的应用。通过构建银行间的资金借贷网络、股权关联网络和风险暴露网络,可以更精确地识别“系统性枢纽银行”及其潜在的传染路径。 在风险预警方面,本书强调了“前瞻性”的重要性。有效的系统性风险管理要求超越历史数据的简单外推,将宏观经济预警指标(如房地产价格指数、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差)与银行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覆盖率等微观指标相结合。作者提出了一个包含“周期因素”、“结构转型因素”和“机构关联因素”的多维预警模型,旨在为监管机构和银行内部风险控制部门提供更精细化的“风险雷达”。 第四部分: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与处置实践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应对与危机处置机制。核心议题是如何在不扼杀金融活力的前提下,有效吸收冲击,防止风险蔓延。 作者详细分析了“有效市场化处置”的难点。在经济下行期,资产估值下降,处置不良资产的意愿和能力都会受到限制。本书深入探讨了《巴塞尔协议III》框架(特别是资本缓冲和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要求)如何应对周期和转型带来的双重压力。 此外,本书也对全球前沿的“危机管理工具”进行了评估,包括生前遗嘱(Resolution Plan)、可生息损失吸收能力(TLAC)的有效性,以及在极端情况下如何平衡“处置有序”与“市场信心稳定”之间的矛盾。对于商业银行自身而言,本书强调了建立“逆周期资本管理”和“跨周期流动性缓冲”的重要性,确保银行在经济逆风期仍能持续提供信贷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稳定转型。 本书特色 本书的显著特点是其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的紧密结合。它不仅构建了严谨的分析模型,更将这些模型应用于分析当前中国及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周期收敛和结构转型中的实际案例,为理解当代金融风险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认知框架。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金融工程、风险管理、宏观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人员,各级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战略规划部门主管,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监督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