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告别短缺》:
计划经济时代,困扰上海市历届政府最为突出的是“黑、白、绿”问题,所谓的黑一一即是煤炭和燃料油问题;所谓的白——即是大米、面粉、饲料和棉花问题;所谓的绿——即是蔬菜、水果、水产和副食品问题。
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凭证、凭票、限购现象司空见惯,“吃饭难”、“住宿难”、“沐浴难”、“乘车难”、“购物难”等一系列难题像雾霾一样笼罩着社会,挥之不去。“商品短缺”已经给中国人打上了深深的心理烙印。
经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正在改变着这一切。
《流通革命》:
改革使上海商业脱胎换骨,连锁商业和一站式服务的出现,使上海商业由传统走向了现代;
开放使世界一流的商业企业在上海聚集,上海成为当今世界商业业态最齐全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上海商业仅用十年,走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五十年走过的历程;
中国的流通革命从这里开始。
《海纳百川》:
繁华、高雅的上海商业,为这座城市搭建了一座大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商业中心由“三街一场”发展到“四街四城”,逐渐演变成了“十大商圈”。繁华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以连锁商业、一站式购物为代表的流通革命,以及家庭厨房工程、马路菜场入室工程、橱窗透亮工程、电子商务工程,关乎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是上海商业坚守的主要标志。
未来,我们面对着繁华、高雅背后的缺失,还须不断地反思。
作者简介
张广生,1943年生,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黑龙江商学院。先后在上海商业一级站、二级站、市公司、零售店、商业一局、市财办、市商业委员会、浦发银行等单位工作。
张广生是上海商业改革、发展和流通革命的参与者、实践者,也是商品经济、流通理论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主要著作有:《市场预测实用方法》、《现代商品学基础》、《商业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大全》、《外滩12号》等10部。代表性论文有:《现代商业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上海连锁商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挑战与现代商业的发展》、《WTO与提升上海商业核心竞争力》、《现代商业服务业的五大特征》等,共发表论文18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黑商”是我的摇篮,“海商”是我的一生
综述“海商”的由来
前言送走“凭证、凭票”的时代
靳羽西的感慨
卫生纸要不要凭票、凭证供应
买西瓜要医生证明
“四大金刚”要进常委会
菜篮子里面看形势
肉、禽、蛋、菜、豆制品是“菜篮子”的主角
没有鱼不能成席
跟随朱镕基市长去山西解决“燃煤之急”
加油站排长龙的日子
对51种商品监控
靠财政补贴难以维持的上海火柴厂
别了“粮、油、副食品票证”的时代
抢购食用油,计划与市场又一次较量
价格改革是上海市场成功着陆的关键
流通体制改革,上海商业走市场化之路
管理体制变革,上海商业走小政府、大服务的路
“六自主”改革,商业企业拿到第一桶金
再过20年中国人还有吃饭问题
精彩书摘
看来调整大众化点心价格还需一段路要走。市财办拿到一部分财政补贴和4500万元低息无息贷款,主要用于改善网点。一面抓早点供应,缓解市民“吃早点难”一面抓早点网点改造,切实改善供应环境和工作条件。用于大饼、油条加工炉子的改造,煤球炉改为电烤炉、电油锅。但是,后来有不少群众反映,大饼、油条没有原来炭火炉烤的香了。
1989年上海的美食街逐步形成,当时上海美食街地处上海大世界游乐中心东侧的云南南路。在近300米的饮食街上,美食云集,游人如织。上海美食街以弘扬中华美食文化为主旋律,这里有供应神州美食的小绍兴白斩鸡,西北风味长安饺子楼,田园风光水乡酒家,江苏风味小金陵盐水鸭,京津风味的燕津饭庄,誉满申城的排骨年糕店,大世界酒酿圆子店等。
直到1991年12月1日,历经十多年的大众化点心价格改革才迈出可喜的一步。市财办当天写给上海市委的一份报告称:“部分点心价格放开,供应正常、反应平静”。
1991年12月1日恰逢星期天,本市饮食行业对外宣布,除纯粮制作的25个品类大众化点心继续凭粮票平价供应外,其余点心和饭店米饭,从12月1日起不收粮票改供议价。
据调查,调价当天顾客心理稳定,反应平静。平价供应的大众化点心品种较为丰富,放开的点心品种也花色较多。饮食点心户基本上做到平议点心标价清楚,对带馅的点心,按规定的幅度调整了价格。普通的大饼每只提价0.02元,也有个别点心户怕影响生意,每两只大饼提价0.02元。
当时,有相当部分群众对带馅点心价格放开还不了解,有人嘀咕“又涨价了,每月3元补贴不够”。也有的认为不收粮票买点心反而方便了,有人担心这样一来“粮票积余更多,没有出路”。
存在问题:1.这次“放开部分点心价格”措施出台涉及面广,实施的情况不平衡。财贸系统内的企业贯彻较好,系统外的部分点心店相对差一些;2.个别个体、街道三产点心户对平议价点心分品种的明码标价还没及时做好;3.有个别点心户借调价机会,把价格调整幅度超过了规定的幅度(主要是为在单价尾数凑5分或整数)。
当天,市财办和所属的饮食服务、生产服务合作联社等系统领导50余人,分别到饮食点心市场了解情况,先后看了92户点心店,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都及时进行了纠正。
大众化点心实行价格“双轨制”后,市场供应状况有所改善,但是矛盾依然存在,“吃早点难”的问题并没有根本改变。随着粮食价格逐渐放开,粮票日渐无用,马路上个体、私人点心摊贩也日渐增多,卫生情况十分糟糕,经常有各种传闻说:“油条里面掺洗衣粉”,所用的油大多数是从黑市采购的“回收的下脚油”,市场管理部门对这些经营者毫无办法。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量身打造的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商业史的图书简介,不包含您提及的《海商:1982-2012上海商业纪事(套装全3册)》的内容,且力求内容详实、富有历史深度和叙事感: --- 《盛世风云:晚清至民国北方都市的商业变迁与社会重构(1860-1949)》 (全五卷,内含丰富历史档案、商业案例与人物访谈记录) 导言:北方商业的勃兴与中国的现代化门槛 本书是一部跨越近九十年(1860年至1949年)的宏大叙事,聚焦于中国北方核心商业城市——天津、沈阳、济南乃至北京——在晚清“自强”运动、民国初期的混乱与抗战时期的剧变中所经历的商业生态重塑。我们试图跳出传统上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商业史叙事,深入剖析北方作为近代化前沿阵地,在“洋务”、“实业救国”和政治动荡三重压力下,如何艰难地构建起一套适应新旧交替的商业体系。 不同于聚焦于单一贸易港口的著作,本研究将视野置于北方庞大的内陆腹地与直隶开放口岸的交汇点上,探讨北方商帮的韧性、外资的渗透路径,以及新兴的民族资本家群体如何在中西文化和政治权力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 --- 第一卷:洋务新风与北方商脉的萌芽(1860-1905) 核心主题: 晚清开放政策下,北方传统商业资本如何接触并融入近代工商业的开端。 本卷细致梳理了从《天津条约》签订到甲午战争爆发的数十年间,北方主要商业中心的变局。重点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官督商办的试验田: 考察直隶总督府(特别是李鸿章时期)如何利用官方信用,推动北方矿业、纺织业和航运业的早期发展。深入剖析了这些官商结合体(如开平矿务局)的组织结构、资金来源与内部治理的矛盾,揭示其在效率与腐败之间的微妙平衡。 2. 传统商帮的转型: 研究山西票号在金融网络危机中如何试图向现代银行和钱庄过渡。描述了晋商在传统信用体系崩溃后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向东北和蒙古地区拓展贸易的努力,捕捉其“以信立业”的文化资本如何在新兴商业模式中被稀释与重塑的过程。 3. 口岸的形成与外贸格局: 聚焦天津作为北方最大通商口岸,分析英美德日等国洋行如何利用租界特权,控制北方重要的物资出口(如煤炭、皮毛、棉花)和进口(如洋布、机器)。通过具体进出口数据和洋行档案,还原了北方商业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与结构性脆弱性。 --- 第二卷:帝制终结与“新式”商业的试验(1906-1920) 核心主题: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力量的崛起与商业环境的去中心化。 随着清政府权力下放和新的商业法规出现,北方涌现出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新式”企业家。 1. 民族资本的首次高潮: 详细记录了在袁世凯主政时期,北方实业家如何抓住机会,在轻工业领域(如面粉、榨油、化学工业)建立起与外资抗衡的企业。特别关注了沈阳作为东北工业基地的早期发展,以及张氏家族势力对当地工商业的间接影响。 2. 商业教育与人才流动: 考察了北方地区新式学堂培养出的商科人才,他们的思想观念、组织能力如何冲击了传统的师徒制商业模式。分析了他们对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制度和股份制公司的引进实践。 3. 城市商业空间的演变: 通过对天津法租界与意租界周边商业街的细致描绘,展示了消费文化和现代广告宣传的兴起。探讨了传统“行会”和“同业公会”在面对新型的股份公司和自由市场竞争时所采取的适应或抵制策略。 --- 第三卷:军阀混战中的商业韧性与地方化(1921-1928) 核心主题: 权力分散时期,北方商业体系如何通过地方化和风险对冲机制维持运转。 军阀割据对商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这种权力真空也促使地方商业力量寻求更灵活的生存之道。 1. 金融流通的碎片化: 研究了不同军阀发行的钞票、地方信用票据以及票号、钱庄在不同区域的兑换风险。重点分析了济南作为山东商业重镇,如何应对胶州湾和青岛的日资压力与省内商贸的动荡。 2. 物资调配与黑市经济: 梳理了在铁路和水运受阻的情况下,北方粮食、煤炭等战略物资的走私与黑市交易模式。讨论了地方武装势力与特定商业集团之间的共生关系及其对市场价格的扭曲效应。 3. 汉口与北方商业的连接: 尽管本书聚焦北方,但本卷也探讨了南方革命浪潮对北方商业信心的冲击,以及北方资本如何通过上海、武汉等金融中心进行资金避险和跨境贸易的尝试。 --- 第四卷:国民政府的商业规划与“北方经济圈”的重塑(1929-1937) 核心主题: 南京国民政府试图统一国家经济管理体系,与北方既有商业势力磨合的过程。 本卷考察了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试图将北方商业纳入其全国性的经济治理框架的努力,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构性调整。 1. “统一”的代价: 分析了国民政府如何试图整合各地金融资源,推行中央银行制度对地方钱庄和票号的冲击。考察了北方传统商业精英对“中央集权”经济政策的接受程度和抵制形式。 2. 工业的地域分工: 考察了东北“九一八事变”后,部分沈阳的民族资本家向关内(尤其是天津和青岛)的产业转移情况。分析了北方重工业基础如何为抗战前的“战略后方”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储备。 3. 商业的意识形态化: 探讨了国民政府推行的“节制资本”和“发展实业”等政策在北方商业界的实际执行效果,以及商人阶层在政治宣传与实际运营之间的张力。 --- 第五卷:战争年代的商业生存与抗战经济(1937-1949) 核心主题: 全面抗战爆发后,北方商业如何在日据区、敌后区和后方区之间进行战略性的生存抉择与资源调度。 本书的收尾部分,集中于近代中国商业史上最为艰难的十年。 1. 沦陷区的“合作”与维持: 深度剖析了在日伪政权控制下,北方城市中留守的民族资本家为了保护工厂和员工,所采取的复杂“合作”策略。研究了伪政府的经济管制(如配给制、统购统销)如何改变了传统商业的流通逻辑。 2. 敌后市场的韧性: 考察了晋察冀边区和山东抗日根据地内部,共产党领导下如何建立起适应游击战环境的简易金融体系和物资互济网络,以此证明了商业活动在极端环境下的自发组织能力。 3. 战后重建与内战阴影: 描写了抗战胜利后,北方商业界对光复的短暂兴奋,以及紧接着而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内战对剩余商业资本的最终消耗。本书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北方商业精英的最终去向和产业的接收情况作为历史的句点。 总结: 《盛世风云》是一部关于企业家精神、经济结构转型和政治权力渗透的深度研究,旨在通过北方这一独特的历史坐标,描绘出近代中国商业在内外压力下,从传统向现代艰难爬升的复杂轨迹。全书基于详实的政府报告、商会档案、私人信件以及地方志,力求再现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悲剧色彩的商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