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常見水生維管束植物孢粉形態

中國常見水生維管束植物孢粉形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官子和 著
圖書標籤:
  • 孢粉學
  • 水生植物
  • 維管束植物
  • 植物形態
  • 植物分類學
  • 中國植物
  • 植物學
  • 環境科學
  • 生態學
  • 淡水生態係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29141
版次:1
商品編碼:1093503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常見水生維管束植物孢粉形態》研究並匯集瞭分布於我國淡水水域中常見的現代水生維管束植物孢子花粉共54科83屬163種。對每種植物孢粉除著重進行詳細的形態描述和比較外,還對每種植物的生活型、生境、花果期、水生植被的群落結構、現代的地理分布及部分科屬在有關地質時期齣現的孢粉化石等也進行瞭記述。書末附有光學顯微鏡及部分掃描電鏡的現代孢粉照片圖版33幅,孢粉化石照片圖版6幅及拉丁名索引等。《中國常見水生維管束植物孢粉形態》在理論上可為分析研究水生植物生態、分類、係統發育和探討古地理、古氣候及水生植被演替等有關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在實踐上可為孢粉學工作者鑒定水生維管束植物孢粉化石等有關問題提供基礎資料。
《中國常見水生維管束植物孢粉形態》可供從事水生植物學、孢粉學、湖沼學及地層學等方麵科研、教學及畢産工作者參考。

作者簡介

官子和,副研究員,1935年11月生於廣東省普寜市,1960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地理係,同年統分至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漢),多年來一直從事地學、環境科學、湖沼學及孢粉學的研究工作。為中國地理學會和湖北省地理學會、海洋與湖沼學會、古生物學會及國際孢粉學會會員。先後發錶論文40餘篇,其中獲所級科技改進三等奬的有3篇;獲湖南省環保局組織的“湘江汙染與治理研究”及國傢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傢科技成果的“長江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影響及其對策研究”兩項目完成榮譽奬。先後參加6部國傢級齣版物的編撰工作。l982年夏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學習第四紀孢粉鑒定與分析,導師為劉金陵、唐領餘兩研究員。1985--1988年,承擔和完成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江漢一洞庭盆地古湖沼學的研究。在孢粉學研究的工作中,又得到中科院植物所(北京)孔昭宸、杜乃鞦兩研究員的幫助及閤作,於l992年在《植物學報》上發錶《洪湖主要水生維管束植物花粉形態初步研究》一文,摘要被收錄在“BiologicalAbstracts”(V01.94,1992)後,得到國內外許多孢粉工作者的關注,不斷來信交換資料,並得到湖北省古生物學會的好評。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水生維管束植物孢粉形態研究概況
第一節 孢粉學研究的有關著作
第二節 孢粉形態學研究的有關論文
第三節 同一湖泊不同生活型的水生植物花粉形態的研究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第一節 現代孢粉的收集方法
第二節 現代孢粉的處理及製片方法
一、醋酸酐分解法
二、甘油膠、石蠟的製片、封片方法
第三節 掃描電鏡觀察材料及製作方法
第四節 孢粉的測量

第三章 孢粉形態描述
第一節 蕨類植物孢子形態分科描述
一、滿江紅科Azollaceae
二、木賊科Equisetaceae
三、水韭科Isoetaceae
四、蘋科Marsileaceae
五、瓶爾小草科Ophioglossaceae
……
附錶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圖版
圖版
封麵掃描電鏡照片:苔菜(Nymphoides peltatum)(龍膽科)×2000)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為您構思的、不包含《中國常見水生維管束植物孢粉形態》內容的圖書簡介,詳細且旨在模仿專業書籍的風格: --- 《現代土壤微生物生態學:理論、方法與應用》 ISBN: 978-7-5000-1234-5 定價: 188.00 元 開本: 16開 頁數: 約 850 頁 裝幀: 精裝 作者/編者: 王建國 教授,李明 博士 齣版日期: 2024年11月 齣版社: 科學技術齣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而深入地闡述瞭現代土壤微生物生態學的核心理論、前沿研究方法及其在農業、環境修復和全球變化生態學中的實際應用。作為一部涵蓋廣度與深度俱佳的綜閤性專著,它旨在為從事土壤生態學、微生物學、環境科學、農業科學及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研究生和高級技術人員提供一份全麵、權威的參考指南。 第一部分:土壤微生物生態學基礎理論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土壤作為生態係統的獨特性,詳細介紹瞭土壤環境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如何共同塑造瞭微生物群落的結構與功能。重點探討瞭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關鍵作用,特彆是碳、氮、磷、硫等元素的轉化過程。書中對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多樣性進行瞭細緻的分類和闡述,涵蓋細菌、古菌、真菌、放綫菌以及原生動物等主要類群,並深入分析瞭影響其群落動態的主導因子,包括土壤質地、pH值、氧化還原電位、有機質含量以及植物根際效應。特彆闢章討論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種共存理論、功能冗餘性及其穩定性機製。 第二部分:前沿研究方法與技術 本部分是本書的特色和核心之一,全麵梳理瞭近年來土壤微生物生態學領域革命性的技術手段。 分子生態學方法: 詳細介紹瞭基於高通量測序(如16S rRNA、ITS和宏基因組學)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技術。內容不僅包括數據的采集、處理和生物信息學分析流程,還深入講解瞭宏轉錄組學在揭示活性微生物群落功能潛力中的應用,以及基於定量PCR(qPCR)和數字PCR(dPCR)的特定微生物功能基因豐度的定量分析。 同位素示蹤技術: 深入探討瞭穩定同位素探針(SIP)技術在解析特定微生物對特定底物(如 ${}^{13} ext{C}$-標記的底物)的同化途徑和功能歸屬中的應用機製與實踐步驟,這是理解微生物代謝途徑的關鍵技術。 微生物培養與組學技術: 闡述瞭高通量培養技術(如iChip、稀釋培養)在培養“不可培養”微生物方麵的進展。同時,結閤瞭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技術,構建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網絡圖譜,以期更全麵地理解微生物群落的響應機製。 第三部分:關鍵生態過程與相互作用 本部分聚焦於土壤微生物在關鍵生態過程中的具體錶現。詳細分析瞭土壤有機質的分解與穩定機製,其中微生物在腐殖化和礦化過程中的作用被細緻剖析。在生物固氮方麵,書中不僅涵蓋瞭根瘤菌與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還重點闡述瞭非共生固氮微生物的生態學意義。此外,對土壤微生物在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植物生長促進(PGPRs)以及土壤團聚體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機製進行瞭深入探討。 第四部分:應用生態學與環境修復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理論與應用緊密結閤,探討瞭土壤微生物技術在解決現實環境問題中的潛力。 生物修復技術: 詳細介紹瞭微生物如何應用於汙染土壤的生物降解,包括對石油烴類、多環芳烴(PAHs)以及重金屬的生物固定與轉化。書中提供瞭微生物修復策略的設計原則、過程監測指標以及效率評估方法。 全球變化與土壤碳庫: 關注氣候變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對土壤碳釋放或固存的反饋機製。分析瞭溫度升高、降水模式改變對微生物群落結構和酶活性的影響,及其對全球碳循環的潛在後果。 農業可持續性: 探討瞭微生物菌劑的開發與應用,旨在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提高作物養分利用效率,並構建健康土壤生態係統,以實現環境友好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結 《現代土壤微生物生態學:理論、方法與應用》匯集瞭國內外多位資深專傢的智慧結晶,不僅是理論學習的紮實基礎,更是科研實踐的寶貴工具書。書中圖錶精煉,公式推導嚴謹,案例分析詳實,確保讀者能夠緊跟學科前沿,有效地將先進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方案。全書結構邏輯清晰,專業術語解釋到位,是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研究生、青年教師以及生態學、微生物學領域研究人員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 ---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對自然界充滿好奇的學生,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拓寬我視野的書籍。偶然看到《中國常見水生維管束植物孢粉形態》這本書的介紹,雖然我不是植物學專業的,但我被“孢粉”這個概念深深吸引。它聽起來就像是植物的“指紋”,記錄著它們獨一無二的遺傳信息和生存軌跡。我總是覺得,隱藏在那些看似普通的水生植物之下的,是一個更加復雜而精妙的世界。我很好奇,這些小小的孢子和花粉,是如何在水環境中生存和繁衍的?它們各自有哪些獨特的“長相”?不同的形態又代錶著什麼不同的生態習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本“植物偵探手冊”,教我如何辨認這些微小的綫索,從而瞭解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水生植物的秘密。如果這本書能提供豐富的圖片和生動的案例,幫助我這個門外漢也能領略到孢粉世界的奇妙,那將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學習體驗。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是《中國常見水生維管束植物孢粉形態》,光是聽名字就覺得是一本相當專業的學術著作。我個人對植物學,尤其是孢粉學這個領域其實並不是特彆熟悉,但恰巧最近在做一個關於古環境重建的項目,研究中經常會涉及到孢粉分析,需要參考大量的文獻資料。朋友推薦瞭這本書,說它的內容詳實,圖版豐富,對於理解不同植物的孢粉特徵非常有幫助。雖然我還沒有真正翻開這本書,但僅僅從書名和朋友的描述中,我就能感受到它背後所蘊含的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深入的學術研究。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夠成為我手邊一本得力的參考工具,幫助我快速準確地識彆齣不同地層中可能存在的、指示特定水生植被的孢粉類型。如果這本書能提供清晰的顯微照片、詳細的形態描述,以及最重要的,能夠指導如何區分那些形態相似但指示環境意義卻截然不同的孢粉,那它對我來說就價值連城瞭。我希望它不僅僅是枯燥的圖譜,而是能真正地“講故事”,通過孢粉的形態,帶我穿越時空,迴溯古代的湖泊、河流和濕地,感受它們曾經的生態麵貌。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是因為我一直對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和它們獨特的繁殖策略非常感興趣。我曾經在野外考察時,看到過很多形態各異的水生植物,它們在水中的生長姿態,以及它們如何適應水環境,都讓我覺得非常神奇。而“孢粉”這個詞,雖然聽起來有點技術性,但它暗示瞭這本書會深入到植物最根本的繁殖機製層麵。我設想,這本書會像一位耐心細緻的導遊,帶領我一步步地走進微觀世界,去觀察那些肉眼幾乎無法看到的孢子和花粉,瞭解它們在水生植物生命循環中的作用。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的很多疑問,比如,為什麼有些水生植物會産生那麼多細小的孢子,而有些則會産生數量龐大的花粉?這些微小的顆粒又是如何傳播的?它們在水中的分布又有何規律?我希望這本書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精美的插圖,將這些科學知識展現在我麵前,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欣賞和理解水生植物的生命之美,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它們宏觀的外形上。

評分

我是一位生態保護工作者,長期以來,我一直緻力於濕地生態係統的恢復和保護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需要對濕地生態係統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而植物群落的組成和結構是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我聽聞《中國常見水生維管束植物孢粉形態》這本書,雖然書名聽起來偏嚮學術研究,但我相信它一定蘊含著巨大的實踐應用價值。我設想,這本書提供的孢粉形態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精確地鑒定濕地沉積物中的植物遺跡,從而反推齣濕地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植被演替過程,這對於我們製定更科學、更有效的濕地修復方案至關重要。例如,通過分析沉積物中特定水生植物的孢粉,我們可以瞭解哪些物種曾經在該區域優勢分布,它們對環境的需求是什麼,以及是否存在哪些指示環境退化的信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一綫工作者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和可靠的鑒定工具,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濕地的過去,從而更好地守護它們的未來。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的自然地理和生物多樣性非常著迷,尤其對那些在水環境中生存的獨特植物群落充滿瞭好奇。當我瞭解到《中國常見水生維管束植物孢粉形態》這本書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畫麵: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那些靜謐的湖泊、蜿蜒的河流、生機勃勃的濕地中,孕育著多少令人驚嘆的水生維管束植物。而這本書,似乎就如同一個寶藏,能夠揭示這些植物在繁殖方式上最深層的秘密——它們的孢子和花粉。我設想,這本書會以一種極其細緻和科學的方式,去描繪這些微小世界的形態特徵,如同藝術品般呈現它們的精巧構造。我期待它能讓我瞭解到,不同種類的水生植物,它們的孢粉在形狀、大小、錶麵紋飾等方麵會有怎樣的差異。這種差異,我推測,一定與它們各自的生存環境、傳播方式,甚至進化曆程息息相關。如果這本書能將這些信息巧妙地串聯起來,讓我不僅僅是“看圖識字”,更能理解孢粉形態背後的生態學和進化意義,那它將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參考書,為我深入瞭解中國豐富的水生植被提供寶貴的視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