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形态

中国常见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形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官子和 著
图书标签:
  • 孢粉学
  • 水生植物
  • 维管束植物
  • 植物形态
  • 植物分类学
  • 中国植物
  • 植物学
  • 环境科学
  • 生态学
  • 淡水生态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291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503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常见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形态》研究并汇集了分布于我国淡水水域中常见的现代水生维管束植物孢子花粉共54科83属163种。对每种植物孢粉除着重进行详细的形态描述和比较外,还对每种植物的生活型、生境、花果期、水生植被的群落结构、现代的地理分布及部分科属在有关地质时期出现的孢粉化石等也进行了记述。书末附有光学显微镜及部分扫描电镜的现代孢粉照片图版33幅,孢粉化石照片图版6幅及拉丁名索引等。《中国常见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形态》在理论上可为分析研究水生植物生态、分类、系统发育和探讨古地理、古气候及水生植被演替等有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上可为孢粉学工作者鉴定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化石等有关问题提供基础资料。
《中国常见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形态》可供从事水生植物学、孢粉学、湖沼学及地层学等方面科研、教学及毕产工作者参考。

作者简介

官子和,副研究员,1935年11月生于广东省普宁市,196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同年统分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多年来一直从事地学、环境科学、湖沼学及孢粉学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地理学会和湖北省地理学会、海洋与湖沼学会、古生物学会及国际孢粉学会会员。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获所级科技改进三等奖的有3篇;获湖南省环保局组织的“湘江污染与治理研究”及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科技成果的“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两项目完成荣誉奖。先后参加6部国家级出版物的编撰工作。l982年夏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学习第四纪孢粉鉴定与分析,导师为刘金陵、唐领余两研究员。1985--1988年,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江汉一洞庭盆地古湖沼学的研究。在孢粉学研究的工作中,又得到中科院植物所(北京)孔昭宸、杜乃秋两研究员的帮助及合作,于l992年在《植物学报》上发表《洪湖主要水生维管束植物花粉形态初步研究》一文,摘要被收录在“BiologicalAbstracts”(V01.94,1992)后,得到国内外许多孢粉工作者的关注,不断来信交换资料,并得到湖北省古生物学会的好评。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形态研究概况
第一节 孢粉学研究的有关著作
第二节 孢粉形态学研究的有关论文
第三节 同一湖泊不同生活型的水生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现代孢粉的收集方法
第二节 现代孢粉的处理及制片方法
一、醋酸酐分解法
二、甘油胶、石蜡的制片、封片方法
第三节 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及制作方法
第四节 孢粉的测量

第三章 孢粉形态描述
第一节 蕨类植物孢子形态分科描述
一、满江红科Azollaceae
二、木贼科Equisetaceae
三、水韭科Isoetaceae
四、苹科Marsileaceae
五、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
……
附表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图版
封面扫描电镜照片:苔菜(Nymphoides peltatum)(龙胆科)×2000)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不包含《中国常见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形态》内容的图书简介,详细且旨在模仿专业书籍的风格: --- 《现代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ISBN: 978-7-5000-1234-5 定价: 188.00 元 开本: 16开 页数: 约 850 页 装帧: 精装 作者/编者: 王建国 教授,李明 博士 出版日期: 2024年11月 出版社: 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现代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前沿研究方法及其在农业、环境修复和全球变化生态学中的实际应用。作为一部涵盖广度与深度俱佳的综合性专著,它旨在为从事土壤生态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和高级技术人员提供一份全面、权威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基础理论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独特性,详细介绍了土壤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如何共同塑造了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重点探讨了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碳、氮、磷、硫等元素的转化过程。书中对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阐述,涵盖细菌、古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原生动物等主要类群,并深入分析了影响其群落动态的主导因子,包括土壤质地、pH值、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含量以及植物根际效应。特别辟章讨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共存理论、功能冗余性及其稳定性机制。 第二部分:前沿研究方法与技术 本部分是本书的特色和核心之一,全面梳理了近年来土壤微生物生态学领域革命性的技术手段。 分子生态学方法: 详细介绍了基于高通量测序(如16S rRNA、ITS和宏基因组学)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技术。内容不仅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还深入讲解了宏转录组学在揭示活性微生物群落功能潜力中的应用,以及基于定量PCR(qPCR)和数字PCR(dPCR)的特定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定量分析。 同位素示踪技术: 深入探讨了稳定同位素探针(SIP)技术在解析特定微生物对特定底物(如 ${}^{13} ext{C}$-标记的底物)的同化途径和功能归属中的应用机制与实践步骤,这是理解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关键技术。 微生物培养与组学技术: 阐述了高通量培养技术(如iChip、稀释培养)在培养“不可培养”微生物方面的进展。同时,结合了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构建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网络图谱,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微生物群落的响应机制。 第三部分:关键生态过程与相互作用 本部分聚焦于土壤微生物在关键生态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详细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稳定机制,其中微生物在腐殖化和矿化过程中的作用被细致剖析。在生物固氮方面,书中不仅涵盖了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还重点阐述了非共生固氮微生物的生态学意义。此外,对土壤微生物在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植物生长促进(PGPRs)以及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四部分:应用生态学与环境修复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探讨了土壤微生物技术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中的潜力。 生物修复技术: 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如何应用于污染土壤的生物降解,包括对石油烃类、多环芳烃(PAHs)以及重金属的生物固定与转化。书中提供了微生物修复策略的设计原则、过程监测指标以及效率评估方法。 全球变化与土壤碳库: 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碳释放或固存的反馈机制。分析了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潜在后果。 农业可持续性: 探讨了微生物菌剂的开发与应用,旨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养分利用效率,并构建健康土壤生态系统,以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现代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汇集了国内外多位资深专家的智慧结晶,不仅是理论学习的扎实基础,更是科研实践的宝贵工具书。书中图表精炼,公式推导严谨,案例分析详实,确保读者能够紧跟学科前沿,有效地将先进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案。全书结构逻辑清晰,专业术语解释到位,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青年教师以及生态学、微生物学领域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的自然地理和生物多样性非常着迷,尤其对那些在水环境中生存的独特植物群落充满了好奇。当我了解到《中国常见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形态》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那些静谧的湖泊、蜿蜒的河流、生机勃勃的湿地中,孕育着多少令人惊叹的水生维管束植物。而这本书,似乎就如同一个宝藏,能够揭示这些植物在繁殖方式上最深层的秘密——它们的孢子和花粉。我设想,这本书会以一种极其细致和科学的方式,去描绘这些微小世界的形态特征,如同艺术品般呈现它们的精巧构造。我期待它能让我了解到,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它们的孢粉在形状、大小、表面纹饰等方面会有怎样的差异。这种差异,我推测,一定与它们各自的生存环境、传播方式,甚至进化历程息息相关。如果这本书能将这些信息巧妙地串联起来,让我不仅仅是“看图识字”,更能理解孢粉形态背后的生态学和进化意义,那它将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参考书,为我深入了解中国丰富的水生植被提供宝贵的视角。

评分

作为一个对自然界充满好奇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宽我视野的书籍。偶然看到《中国常见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形态》这本书的介绍,虽然我不是植物学专业的,但我被“孢粉”这个概念深深吸引。它听起来就像是植物的“指纹”,记录着它们独一无二的遗传信息和生存轨迹。我总是觉得,隐藏在那些看似普通的水生植物之下的,是一个更加复杂而精妙的世界。我很好奇,这些小小的孢子和花粉,是如何在水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它们各自有哪些独特的“长相”?不同的形态又代表着什么不同的生态习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植物侦探手册”,教我如何辨认这些微小的线索,从而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水生植物的秘密。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案例,帮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领略到孢粉世界的奇妙,那将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学习体验。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是因为我一直对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和它们独特的繁殖策略非常感兴趣。我曾经在野外考察时,看到过很多形态各异的水生植物,它们在水中的生长姿态,以及它们如何适应水环境,都让我觉得非常神奇。而“孢粉”这个词,虽然听起来有点技术性,但它暗示了这本书会深入到植物最根本的繁殖机制层面。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导游,带领我一步步地走进微观世界,去观察那些肉眼几乎无法看到的孢子和花粉,了解它们在水生植物生命循环中的作用。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的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有些水生植物会产生那么多细小的孢子,而有些则会产生数量庞大的花粉?这些微小的颗粒又是如何传播的?它们在水中的分布又有何规律?我希望这本书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精美的插图,将这些科学知识展现在我面前,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水生植物的生命之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它们宏观的外形上。

评分

我是一位生态保护工作者,长期以来,我一直致力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而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是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听闻《中国常见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形态》这本书,虽然书名听起来偏向学术研究,但我相信它一定蕴含着巨大的实践应用价值。我设想,这本书提供的孢粉形态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鉴定湿地沉积物中的植物遗迹,从而反推出湿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植被演替过程,这对于我们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湿地修复方案至关重要。例如,通过分析沉积物中特定水生植物的孢粉,我们可以了解哪些物种曾经在该区域优势分布,它们对环境的需求是什么,以及是否存在哪些指示环境退化的信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一线工作者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可靠的鉴定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湿地的过去,从而更好地守护它们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中国常见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形态》,光是听名字就觉得是一本相当专业的学术著作。我个人对植物学,尤其是孢粉学这个领域其实并不是特别熟悉,但恰巧最近在做一个关于古环境重建的项目,研究中经常会涉及到孢粉分析,需要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说它的内容详实,图版丰富,对于理解不同植物的孢粉特征非常有帮助。虽然我还没有真正翻开这本书,但仅仅从书名和朋友的描述中,我就能感受到它背后所蕴含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的学术研究。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够成为我手边一本得力的参考工具,帮助我快速准确地识别出不同地层中可能存在的、指示特定水生植被的孢粉类型。如果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显微照片、详细的形态描述,以及最重要的,能够指导如何区分那些形态相似但指示环境意义却截然不同的孢粉,那它对我来说就价值连城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图谱,而是能真正地“讲故事”,通过孢粉的形态,带我穿越时空,回溯古代的湖泊、河流和湿地,感受它们曾经的生态面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