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建康曆史地理及信息化研究

六朝建康曆史地理及信息化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陳剛 著
圖書標籤:
  • 六朝
  • 建康
  • 曆史地理
  • 信息化
  • 地理信息係統
  • GIS
  • 南京曆史
  • 城市史
  • 曆史文化
  • 考古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5097188
版次:1
商品編碼:1097739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南京大學人文地理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6
字數:384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六朝建康曆史地理及信息化研究》是“南京大學人文地理叢書”之一,全書包括瞭曆史地理信息化研究的進展;我們真能理解六朝時期的建康嗎;曆史氣候研究的現有成果;六朝時期建康的乾濕情況與自然災害;六朝時期建康長江段的曆史地理概貌等內容。本書適閤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六朝建康曆史地理及信息化研究的緣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三、研究的時空範圍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六朝建康城市研究的現狀
二、曆史地理信息化研究的進展
第三節 曆史地理學研究視野中的六朝建康
一、六朝建康的文化地位及其在中國城市史上的獨特魅力
二、區域史視角下的六朝建康曆史地理研究
三、六朝時期人們視野裏的建康
四、我們真能理解六朝時期的建康嗎?
第四節 基礎文獻與研究方法
一、基礎文獻——以《建康實錄》為中心
二、研究方法的梳理
第五節 研究主旨與內容安排

上篇 城市曆史地理
第二章 歲歲曾冰閤——六朝建康的氣候與自然災害
第一節 現代南京氣候
第二節 六朝時期建康的氣候形勢
一、曆史氣候研究的現有成果
二、六朝時期建康的偏玲氣候形勢
第三節 六朝時期建康的乾濕情況與自然災害
一、六朝時期建康的乾濕情況
二、六朝時期建康的城市水旱災害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湛湛長江水——六朝時期的長江與建康
第一節 六朝以前的長江及其河口形勢
一、第四紀早期的南京長江河段——礫石堆積時代的麯流形巨河床
二、全新世以來至六朝時期的南京長江河段——現代長江及長江三角洲的形成
第二節 六朝時期建康長江段的曆史地理概貌及主要特徵
一、現代長江河口段的劃分與南京長江段概況
二、六朝時期建康長江段的曆史地理概貌
第三節 六朝時期的長江與建康
一、“守中”與“製衡”——六朝建康的政治、軍事地理區位
二、“進取”與“自保”——六朝時期長江的防禦意義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金陵帝王州——六朝建康的地理形勢及其“城市一區域”格局
第一節 引言
一、南京政區建置的曆史脈絡
二、現代南京的區域地理形勢述要
第二節 區域地理視角下的六朝建康地域界定
一、六朝建康的“城市”與“區域”界定的基本思路
二、六朝建康的城市範圍
第三節 丹陽郡——六朝建康所在的京邑首郡
一、丹陽郡政區沿革述要——宛陵時期(兩漢時期)
二、丹陽郡政區沿革述要——建康時期(六朝時期)
三、西漢至六朝時期丹陽郡政區變遷與區域發展分析
第四節 吳會經濟區的崛起——六朝建康的經濟腹地
一、“三吳”、“吳會”稱謂的變遷
二、六朝時期吳會經濟區的形成
三、六朝建康與吳會經濟區的交通聯係
第五節 六朝建康的主要水陸交通綫路
一、京口建康綫(竹裏路)
二、姑孰一建康綫
三、嶺南建康的水陸交通綫
第六節 小結
第五章 淮水六代煙——六朝建康的城市水網空間格局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視角
一、問題的提齣
二、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二節 南京城市水網現狀概說
一、秦淮河(城區部分)
二、金川河
三、南京城區的主要湖泊
第三節 六朝以前南京城區的河道形勢
一、史前期的南京古河道形勢
二、距今30000—6000年前的南京古河道形勢
三、距今5000年一六朝之前的南京古河道形勢
第四節 六朝時期建康的城市水道建設與水網空間格局的形成
一、六朝時期建康的城市水道建設
二、六朝時期的秦淮河(城內)及其橋梁、津渡
三、六朝時期的青溪及其橋梁、津渡
四、六朝時期運瀆的橋梁、津渡及其今址考辨
第五節 六朝之後南京城市水空間格局的變遷
第六節 小結
第六章 青山似洛中——六朝建康城市空間格局的比較研究
第一節 研究視角與現狀
一、問胚的提齣
二、研究現狀綜述
第二節 關於劉淑芬六朝建康城市建設研究的評述
一、六朝時期建康城市的發展與衰敗
二、六朝建康與北魏洛陽在時間與空問上的比較
三、六朝建康與北魏洛陽在都城規劃上的比較
四、六朝建康與北魏洛陽在都城風貌上的比較
五、六朝建康和北魏洛陽的都城營建關係
第三節 六朝建康城市範圍的復原研究
一、六朝建康城市範圍復原研究的文獻梳理
二、近年來六朝建康城市考古的新發現
三、六朝建康都城及其外郭
第四節 六朝建康建設與城門概說
一、六朝建康的都城城門:建康“八門之說”
二、六朝颱城的興廢與宮門設置
第五節 小結
第七章 十月納禾稼——六朝建康的糧食供應及農業生産
第一節 農業社會中的鄉村農業與都市糧食供應問題
第二節 六朝時期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以丹陽郡、晉陵郡為主
一、丹陽郡南部地區的開發——丹陽湖濱湖圍(圩)田農業區的圍墾
二、丹陽、晉陵郡的北部地區開發——寜鎮丘陵陂塘灌溉農業區的拓墾
三、秦淮河流域圩田農業區的發展
第三節 六朝時期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産結構——以丹陽郡為主
一,六朝時期本區的農作物種類
二、六朝時期本區的稻、麥農作製度
第四節 六朝時期江南地區糧食生産的産量粗估
一、六朝時農民戶均耕田數與平均畝産的粗估
二、六朝人的平均食量
第五節 小結
第八章 颱城競豪華——六朝建康的人口蠡測
第一節 六朝建康城市人口問題的主要觀點
第二節 六朝建康城市人口的研究方法
一、建康人口估測的資料基礎
二、建康城市空間範圍的界定
三、建康人口估測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 建康城市人口的組成結構及數量蠡測
一、建康城市人口的職業結構
二、建康城非在籍人口的主要情況
三、建康城在籍人口的主要情況
四、建康城市人口的粗估
第四節 從京師糧食供給情況分析建康的城市人口及侯景亂後的衰亡情況
第五節 小結

下篇 曆史地理信息化
第九章 地理信息技術與六朝建康曆史地理研究
第一節 曆史地理學信息化建設的基礎
一、曆史地理學“時空觀”的演進
二、曆史地理學的計量化取嚮與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三、GIs技術在曆史地理研究中的應用及其優勢
四、數字地圖技術在六朝建康曆史地理研究的應用
第二節 六朝建康曆史地名數據庫建設
一、六朝建康曆史地名數據庫建設的意義
二、六朝建康曆史地名數據庫建設的內容
三、六朝建康曆史地名數據庫建設的技術要點與技術路綫
第三節 六朝建康曆史地圖的編製
一、曆史地圖及其編繪的特色
二、六朝建康曆史地圖的編繪
第四節 小結
第十章 超媒體地理信息技術在六朝建康曆史地理研究中的初步應用
第一節 超媒體地理信息技術與六朝建康信息化研究
第二節 麵嚮地理信息服務的OOMH—GIS模型
一、超文本與超媒體
二、國際超媒體基礎參考模型——Dexter模型的總體結構
三、麵嚮超媒體地理信息應用的擴展——OOMH—GIS模型
四、OOMH—GIS模型應用的幾個關鍵技術問題
第三節 基於OOMH—GIS的超媒體地理信息係統建設初步研究
一、係統網絡環境
二、超媒體地理信息係統的總體設計
三、基於(X)MH—GIS超媒體地理信息係統的軟件工程
第四節 六朝建康曆史地理信息化建設方案
一、基礎曆史地理數據框架初步研究
二、六朝建康曆史地理數據庫建設的技術思路
三、六朝建康曆史地理專題數據庫建設的實例研究
四、六朝建康曆史地理電子地圖集製作
五、基於超媒體電子地圖界麵的網絡曆史地理信息係統研製
第五節 超媒體GIs技術在六朝建康曆史地理信息化建設的研究展望
第六節 小結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圖書簡介,內容側重於不涉及《六朝建康曆史地理及信息化研究》的具體主題,並力求內容詳實、自然流暢。 --- 圖書名稱: 《帝國黃昏:晚唐的社會變遷與文化重塑》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李文遠]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例如:古韻文化齣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晚唐時期(約公元850年至907年,以及隨後的五代初期過渡階段)中國社會所經曆的深刻結構性變化、文化思潮的演進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不同於傳統史學僅關注藩鎮割據與宮廷政變的敘事,本書將視角投嚮瞭更廣闊的社會肌理,探究在帝國權力衰微的背景下,地方社會如何重塑自身,知識分子群體如何調整其文化定位,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圖景如何被動或主動地捲入曆史的洪流。 一、 帝國秩序的瓦解與地方權力的新生態 晚唐的政治衰敗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中央集權係統內部的係統性失靈所緻。本書首先著力於分析中晚唐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的政治後果,但重點在於探討這些現象如何加速瞭對“天下”這一概念的傳統理解的侵蝕。我們不再將藩鎮視為單純的叛亂勢力,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新的政治經濟單元的萌芽。 在江南地區,經濟重心的南移趨勢在此時期得到瞭顯著強化。本書通過對《冊府元龜》中關於地方稅賦、漕運記錄的細緻梳理,揭示瞭江南士族與新興的地方豪強階層如何通過對土地兼並和水利資源的控製,構建起一套獨立於朝廷管轄之外的社會治理結構。例如,對宣歙一帶圩田的開發與管理,展現瞭一種“準國傢化”的民間治理模式,這為後來的區域性經濟實體奠定瞭基礎。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碎片化權力矩陣”的形成。 二、 思想轉嚮:從儒傢正統到個體關懷 晚唐的文化思潮呈現齣一種明顯的“內轉”趨勢。當傳統入世的儒傢經世濟民的理想在現實中屢屢受挫時,知識分子的精神寄托和錶達方式開始發生位移。本書細緻考察瞭晚唐詩歌、筆記小說乃至佛學思想在民間流傳的變異,探討瞭這種轉嚮的內在邏輯。 一方麵,是對生命無常的深刻體驗。黃巢起義的破壞性遠超以往的農民起義,它直接衝擊瞭文人士大夫對“安穩世道”的信念。我們通過分析晚唐文人的悼亡詩、山水詩的風格變化,揭示瞭他們從關注“治國”到關注“個體生命體驗”和“精神庇護所”的轉變。 另一方麵,是佛教禪宗在士大夫階層中的進一步世俗化與精英化。禪宗的“頓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瞭一種對抗僵化教條和政治絕望的心理武器。本書將重點對比分析韓愈的排佛與晚唐文人的“不避禪語”的現象,論證瞭文化彈性在帝國末期如何發揮瞭緩衝社會壓力的作用。 三、 社會生活與物質文化的微觀景觀 為瞭避免將晚唐描繪成一個單純的黑暗時代,本書引入瞭社會史和物質文化研究的視角。我們相信,即使在政局動蕩之時,社會生活依然有著其韌性和創新。 本書特彆關注瞭以下幾個方麵: 1. 城市生活的韌性: 以洛陽、揚州等核心城市為例,考察瞭在軍事衝突間隙,商業活動如何迅速恢復,以及城市中的手工業作坊、行會組織在維持社會穩定中的作用。例如,對晚唐銅鏡、瓷器的生産與貿易路綫的分析,顯示齣區域間經濟聯係並未完全斷絕。 2. 飲食與風俗的演變: 通過唐末的食譜殘片和地方誌的記載,我們探討瞭特定糧食作物(如稻米)在南方地區的普及程度與社會階層消費習慣的變化。這不僅是口腹之欲的滿足,更是對農業基礎穩定性的側麵印證。 3. 女性的可見性: 在社會結構鬆動、宗族約束力減弱的背景下,一些女性開始在新的經濟活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本書梳理瞭晚唐壁畫和詩歌中對女性職業、服飾的描繪,嘗試勾勒齣她們在這一轉型期中復雜的社會能見度。 結論:一個“後帝國”時代的序麯 《帝國黃昏》試圖錶明,晚唐並非僅僅是中國曆史的一個短暫插麯,而是中國從“中古”嚮“近世”過渡的關鍵轉摺點。中央集權體係的衰弱,並非意味著社會整體的崩潰,而是催生瞭更具韌性、區域性更強的社會組織形態。這些在黃昏中醞釀的社會變革和文化重塑,為宋代以後的文化與政治格局奠定瞭不可磨滅的基礎。本書的目的在於,讓讀者能夠跳脫齣帝王將相的敘事框架,深入理解一個偉大帝國在黃昏之際,其社會肌體內部所進行的痛苦而深刻的自我調整過程。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著作的問世,無疑為我們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曆史地理研究的復雜性與深度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樣本。它不僅僅是對某一特定地域曆史脈絡的梳理,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考古之旅,引導讀者去探尋那些被時間塵埃掩埋的城市肌理與文化基因。作者以紮實的文獻功底為基石,輔以現代地理信息係統的技術視角,試圖重構那個在曆史長河中幾經興衰的古都風貌。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和對宏觀圖景的把控能力,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一種智力上的探險。你仿佛能看到那些曾經的車水馬龍,感受到六朝時期士族階層的生活氣息,同時也對現代技術如何助力曆史研究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並不在於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在於它提齣瞭一係列深刻的問題,激發我們對傳統史學研究範式的反思。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那或許是“結構之美”。作者對六朝建康的地理要素進行瞭一次近乎建築學意義上的解構與重建。從城市選址的自然條件,到曆代王權的更迭如何重塑其空間布局,再到不同社會階層對城市資源的爭奪與影響,所有綫索都被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既具曆史深度又富含空間維度的網絡。它成功地將一個靜態的地理概念,激活成瞭一個動態演化的曆史實體。對於任何一位對中國古代都城史、城市發展史或者曆史空間分析感興趣的研究者或愛好者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一個不可多得的、具有方法論價值的參照係。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如同古老而精密的鍾錶,每一個章節的銜接都遵循著一種內在的邏輯和節奏,但又在關鍵處閃爍著令人驚喜的洞察力。它沒有迴避曆史記載中的模糊性與矛盾性,反而將其視為研究的切入點,通過多重史料的互證與比對,試圖在迷霧中勾勒齣較為清晰的輪廓。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試圖在腦海中描摹齣作者所描述的那些消逝的街巷與地標,那種“仿佛置身其中”的代入感,是優秀學術著作難得的特質。它要求讀者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但迴報給你的是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社會生態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理解是建立在堅實考據之上的,來不得半點浮躁。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在處理曆史地理交叉學科問題上展現齣的銳度令人印象深刻。它突破瞭傳統史學重文本、輕實證的窠臼,將計算機科學中的空間分析工具嫻熟地融入到對六朝史事的考證之中。這種跨學科的融閤,為我們提供瞭審視古代城市形態的全新視角——不再僅僅依賴於文字記載的描述性敘述,而是通過數據模型和可視化手段,力圖還原一個更為客觀、可量化的曆史空間。雖然技術細節部分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或許需要一些適應時間,但其背後的研究理念是極具啓發性的。它告訴我們,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有效整閤不同類型的數據源,是提升曆史研究精度與深度的關鍵所在。

評分

初讀這本書的標題,便被其中蘊含的深厚學術氣息所吸引,它似乎預示著一場嚴謹而係統的學術探討。然而,一旦沉浸其中,你便會發現,這絕非一本枯燥的教科書式的論述,而是充滿瞭生動的曆史現場感。作者對史料的精妙裁剪與重組,使得讀者得以窺見建康這座城市在不同曆史階段所經曆的地理變遷與社會動蕩。特彆是那些關於城市規劃、水係變動以及防禦工事的細緻描述,讓人對古代工程智慧肅然起敬。這種對“地”的精微考察,反過來也深刻地揭示瞭“人”的活動軌跡和文化心態。與其說是在讀曆史,不如說是在用一種近乎工程師的精確性,重新丈量和感受曆史的厚度與廣度,體會那種空間與時間交織産生的獨特魅力。

評分

第五節 研究主旨與內容安排

評分

一、六朝建康的文化地位及其在中國城市史上的獨特魅力

評分

第三節 六朝以前南京城區的河道形勢

評分

第二節 六朝時期建康的氣候形勢

評分

四、六朝時期運瀆的橋梁、津渡及其今址考辨

評分

一、第四紀早期的南京長江河段——礫石堆積時代的麯流形巨河床

評分

第二節 關於劉淑芬六朝建康城市建設研究的評述

評分

第三章 湛湛長江水——六朝時期的長江與建康

評分

第三節 六朝時期建康的乾濕情況與自然災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