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史学类:北洋军阀史(套装共2册)

中国文库·史学类:北洋军阀史(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来新夏 等 著
图书标签:
  • 北洋军阀史
  • 中国近代史
  • 史学
  • 历史
  • 政治
  • 军事
  • 民国史
  • 中国文库
  • 套装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39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558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42
套装数量:2
字数:10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史学类:北洋军阀史(套装共2册)》是一部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覆灭的通史性专著,上起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它是几位著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并适当吸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撰成的。全书资料丰富,论述完整,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文字顺畅,是一本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北洋军阀史的重要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来新夏(1923~),浙江杭州人。著名学者。现为南开大学教授。著有《林则徐年谱新编》《古典目录学》《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国地方志》《路与书》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对象
二、北洋军阀史的划阶段问题
三、近代军阀的定义
四、北洋军阀集团的特点
五、北洋军阀集团历史作用的估计
六、五十年来的北洋军阀史研究
七、北洋军阀史文献述略
八、未来的展望

第二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1895~1912)
第一节 十九世纪末期的清王朝
一、内外交困的形势
二、日趋腐朽的旧军
1.八旗和绿营
2.湘军和淮军
第二节 新建陆军的建立
一、编练新军的呼声
二、编练新军的实验——定武军与自强军
1.定武军
2.自强军
三、袁世凯与北洋新军的建立
1.袁世凯的练军主张
2.袁世凯接管定武军
3.新建陆军的营制与人员
4.新建陆军的特点
四、北洋三军的来历
1.“北洋”的由来
2.新建陆军的归属
3.袁世凯在权力道路上的起步
第三节 武卫右军的组建
一、袁世凯与戊戌变法
1.变法运动的兴起
2.帝党后党的政争
3.袁世凯对戊戌变法的两面手法
二、武卫军的组建
1.荣禄与武卫军
2.袁世凯率武卫右军移驻山东
3.《训练操法详晰图说》的编写
三、武卫右军的扩编
1.武卫右军镇压山东义和团
2.袁世凯军事力量的发展
3.武卫右军实力的保存
第四节 从北洋常备军到北洋六镇
一、北洋常备军的组建
1.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
2.袁世凯编练北洋常备军
3.各类军事学堂的成立
二、清政府设立练兵处
……
第三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发展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1912~1916)
第四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派系纷争(上)(1916~1920)
第五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派系纷争(下)(1920~1924)
第六章 北洋军阀剧团的衰落(1924~1926)
第七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覆灭(1926~1928)
附录一 大事年表
附录二 北洋军阀人物志
附录三 参考书目提要
后记

精彩书摘

但段祺瑞一开始尚无一味亲日之意,在“远邦”与“近邻”之间,他采取的是“一律看待主义”也即一视同仁的政策。为此,他一方面尽力改善与日本的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谋与美国接近,不但在参战问题上与之同趋步调,而且还与芝加哥银行进行了500万美元借款的秘密谈判。由于当时美国正准备加入欧战,既无暇顾及中国,更不想因为与中国的关系而使日本产生不快,从而影响其在华的既得利益,因此,段祺瑞的对美外交未获实质性的进展。在日本的要求下,美国政府不但责令芝加哥银行中止与中国的借款谈判,而且还于1917年11月与日本签订了《蓝辛一石井协定》,承认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地位①。美国的这种态度对段祺瑞北京政府的外交走向产生了极大影响。时任美国驻华公使的芮恩斯认为,正是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误,才使得段祺瑞投入了日本的怀抱。他说:“那时我们只要稍稍注意一下中国的意见以及我们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则整个情况就会改变。但当我们给予欧洲那些最不重要的国家千百万元巨款的时候,却没有给中国送来一分钱。我们对中国没有支援,就驱使段祺瑞及其追随者投入亲日派的怀抱。我们给中国的不是支援,而是蓝辛一石井协定。”在谈到这一协定的影响时,这位公使又说:“这个协定已经在中国外交部被看着是美国的重要让步,并夸示了日本在外交上的胜利……协定对中国政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中国高级官员们觉得要从美国得到积极帮助以解决国内困难是没有什么指望了。”②显然,段祺瑞主持的北京政府除了仰赖日本外,已无其他外交出路。
……
《秦汉风云:帝国初建与权力更迭》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秦汉之交及随后的西汉初期。不同于单纯的政治编年史,本研究聚焦于帝国初建的复杂性、制度的演变、社会结构的重塑以及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全书结构严谨,以时间为脉络,辅以制度分析和文化解读,旨在呈现一个立体、多维的秦汉图景。 第一部分:秦制之源与骤亡之谜 本部分详尽梳理了秦灭六国、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历史进程。我们不仅复原了商鞅变法、六国合纵连横等经典战役和策略,更着重分析了秦朝在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方面的制度创新。重点探讨了秦朝在短时间内实现空前统一的制度基础及其内在的张力。 制度的“第一次”: 详细解析了秦朝对中国未来两千年政治形态的奠基作用,包括皇帝制度的初步确立、中央官僚体系的架构,以及严刑峻法在维护统一过程中的双刃剑效应。 秦末风暴的深层结构分析: 传统史学常将秦亡归咎于暴政。本书则引入社会经济结构分析,探讨了沉重的徭役、频发的军事动员与底层社会生产力的枯竭之间的关系。重点剖析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社会基础,以及项羽和刘邦的崛起,并非偶然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旧贵族势力与底层反抗力量在秦朝中央权威真空期的一次集中爆发。对鸿门宴的细节重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叙述,更是对权力交接期政治智慧与风险控制的案例研究。 第二部分:楚汉相争:权力的真空与重塑 本阶段聚焦于刘邦集团的崛起和对项羽军事集团的战略性超越。本书超越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浪漫化描述,侧重于分析刘邦集团的组织能力、人才吸纳策略,以及后勤保障体系的优越性。 人才的集聚与分化: 对萧何的后勤管理、张良的战略谋划、韩信的军事部署进行了细致的个案分析。探究了刘邦如何通过灵活的封赏制度,平衡了功臣集团内部的利益诉求,有效避免了政权初期即面临的内部分裂风险。 楚汉的制度差异: 详细对比了项羽集团的军事集权模式与刘邦集团的初步政治联盟模式。项羽的军事权威虽高,但在建立长久统治方面,其对政治制度和地方治理的忽视,是其最终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三部分:汉初的“休养生息”:黄老之治的实践与内涵 西汉建立后,国家面临着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的严峻局面。本部分重点研究了汉初三位统治者(文帝、景帝)如何践行“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以及黄老思想在治国方略中的具体体现。 经济的恢复与弹性: 详细阐述了轻徭薄赋、放任土地兼并初期的政策效果。通过分析出土简牍和传世文献中关于赋税和徭役的数据,量化了汉初经济恢复的程度。这种“无为而治”并非不作为,而是一种对秦朝过度干预的反向矫正。 “汉承秦制”的审慎继承: 考察了汉朝在继承秦朝中央集权框架(如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的同时,如何通过弱化中央对地方的直接干预、放宽思想控制,为社会力量的自我修复创造空间。对“郡国并行制”的初始形态及其带来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思想的萌芽与张力的酝酿: 这一时期,法家思想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但道家(黄老学派)的地位显著上升。本书探讨了这种思想转变对国家权力观、司法理念乃至社会风气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部分:汉武之变的序曲:内部矛盾的激化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景帝末年到汉武帝初年,分析了汉初盛世积累的内在矛盾是如何在转向更积极的中央集权过程中爆发的。 列侯与郡县的博弈: 分析了地方王国势力对中央权威的挑战(如吴楚七国之乱的深层原因,不仅仅是晁错削藩的直接结果,而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结构性矛盾)。本书对七国之乱的军事进程和政治收尾进行了细致梳理,揭示了汉朝如何通过这次清洗,进一步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外戚与功臣集团的代际更替: 探讨了早期功臣集团的衰落和外戚势力的兴起,这预示着汉代政治权力将不再仅仅围绕皇帝和开国元勋展开,而是进入一个更复杂、更易受家族政治影响的阶段。 结语: 《秦汉风云:帝国初建与权力更迭》旨在提供一个区别于传统史学叙事的视角,强调制度构建、社会承受力与政治哲学在帝国塑造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为读者提供了一幅从战乱到统一,再到稳固的复杂画卷,深刻理解大一统国家的运行逻辑和生命周期规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者评价五: 读完《旧制崩塌与新秩序的萌芽》,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于作者对细节的掌控力。这本书聚焦于清末民初地方权力结构的瓦解与重塑过程,视角极其微观,但所折射出的时代变迁却是全景式的。作者似乎拥有挖掘尘封档案的超能力,书中引用的无数地方志、私人信函和地方政府公文,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和立体的社会肌理图。它没有过多渲染宏大的政治口号,而是将笔墨放在了地方税收的变动、乡村治安的重组、以及士绅阶层如何在新旧权力交替中调整自身定位等“接地气”的问题上。这种由下而上的历史观,极大地补充了我对辛亥革命影响范围的认知。文字朴实有力,逻辑严密,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和严谨的史学态度。

评分

读者评价四: 我必须大力推荐这套《二十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论稿》。作为一名经济学门外的爱好者,我原以为会读得非常吃力,但作者的梳理能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清晰地勾勒出了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现代化经济道路上所经历的曲折与反复。这本书的逻辑链条非常完整,无论是对重商主义思潮的引入,还是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早期辩论的梳理,都做到了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不同经济学派理论的精准翻译和对比分析,使得那些原本深奥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读完后,我对理解当代中国经济体制的形成,有了一种坚实的基础和全新的认识框架,受益匪浅,绝对是系统学习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绝佳入门砖。

评分

读者评价二: 坦白讲,我原本对手握沉甸甸的文史著作有些畏惧,总担心晦涩难懂,但这本《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支撑,又不乏生动的个案分析。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故事,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并且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它对地域文化差异如何影响全国性政治运动的探讨,提供了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视角,视角非常独特且富有启发性。例如,书中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乡绅力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分析,细致入微,令人耳目一新。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近代化”这个宏大命题的理解,从一个平面图,变成了一个多维度的立体模型。

评分

读者评价一: 我最近读完了这套《中国现代史断章》,简直是为历史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一份厚礼。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赞叹,他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像是一位老练的画师,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二十世纪上半叶风云变幻的中国社会图景。尤其是在描述知识分子阶层的挣扎与选择时,那种深沉的无奈与对国家命运的忧思,透过字里行间直击人心。书中对几次关键的学术争论和思想流派的兴起与衰落的梳理,角度新颖,材料扎实,远超一般教科书的浅尝辄止。比如,他对新文化运动后期思潮转向的剖析,就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让我对那个年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那些历史场景,感受那种历史洪流裹挟下个体的渺小与抗争的伟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普及知识,更在于它激发了读者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和人文关怀。

评分

读者评价三: 对于所有对民国时期文化生活感兴趣的朋友来说,《喧嚣年代的静默者:民国文人侧影》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这本书的焦点非常精准,它避开了那些已经被过度解读的政治风云,转而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夹缝中坚守文化操守的学者和文人。作者对人物传记的选材独具匠心,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使得那些故去的面孔重新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评价人物时所保持的审慎与克制,不拔高,不贬低,只是客观地呈现他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选择与局限。文字风格典雅而富有韵味,读起来有一种品茗的享受,让人心绪沉静,细细回味。它让我意识到,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无数个体的坚守与妥协,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底色,非常值得细读和珍藏。

评分

价格便宜,送货及时,值得买

评分

快递小哥辛苦,这本书非常值得拥有!

评分

北洋军阀时期,其实并不是学到的那样吧?~

评分

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

评分

一部记录北洋军阀历史的书籍,学习下

评分

多读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

评分

来新夏先生的名作,文笔很好,讲的也很详细,推荐

评分

快递小哥辛苦,这本书非常值得拥有!

评分

多读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