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海洋学:生物海洋学 [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Biological Oceanography]

中国区域海洋学:生物海洋学 [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Biological Oceanograph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松 编
图书标签:
  • 海洋学
  • 生物海洋学
  • 中国海域
  • 海洋生物
  • 海洋生态系统
  • 海洋环境
  • 区域海洋学
  • 海洋资源
  • 海洋污染
  • 海洋气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825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713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Biological Oceanograph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8
字数:81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基本自然环境要素描述为主的科学巨著。内容包括海洋地貌、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海洋环境生态和海洋经济等。《中国区域海洋学》按专业分八个分册。《中国区域海洋学:生物海洋学》为“生物海洋学”分册,系统叙述了我国近海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以及底栖生物等方面的生物海洋学特点,并对一些特定生境的生物海洋学特征进行了概述。
本书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 渤海
第1章 渤海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
1.1 叶绿素a
1.1.1 叶绿素a分布特征
1.1.2 叶绿素a季节变化
1.2 初级生产力
1.2.1 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
1.2.2 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
1.3 小结
第2章 渤海细菌和其他类群微生物
2.1 渤海细菌的种属组成
2.2 渤海细菌丰度和生物量分布及其时空变化
2.2.1 周年变化
2.2.2 季节及空间变化
2.3 渤海病毒丰度分布及其时空变化
2.3.1 周年变化
2.3.2 季节及空间变化
2.4 小结
第3章 渤海浮游植物
3.1 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主要类群的丰度与分布
3.1.1 微微型浮游植物
3.1.2 聚球藻
3.1.3 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
3.2 渤海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主要类群、丰度分布
3.2.1 物种组成及主要类群
3.2.2 空间分布
3.2.3 季节变化
3.2.4 年际变化
3.3 小结
第4章 渤海浮游动物
4.1 渤海微型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分布
4.1.1 浮游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
4.1.2 莱州湾的微型浮游动物
4.1.3 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
4.2 渤海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类群及其丰度和生物量分布
4.2.1 种类组成
4.2.2 群落结构
4.2.3 浮游动物生物量
4.2.4 主要优势类群和种类
4.2.5 浮游动物的摄食
4.3 小结
第5章 渤海底栖生物
5.1 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栖息密度与生物量分布
5.1.1 物种组成
5.1.2 生物量分布
5.1.3 栖息密度分布
5.1.4 群落结构分析
5.2 小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栖息密度与生物量分布
5.2.1 类群组成与数量特征
5.2.2 空间分布
5.2.3 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5.2.4 底栖桡足类群落
5.3 小结
第6章 渤海特定生境的生物海洋学特征
6.1 黄河口区的生物海洋学特征
6.1.1 浮游植物
6.1.2 浮游动物
6.1.3 底栖生物
6.2 黄河口区生态系统的年际变化
……
第2篇 黄海
第3篇 东海
第4篇 南海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各类群在调查海区水体中的垂直分布主要有以下特征:浮游植物(硅藻和甲藻)细胞丰度在10m层出现最大值,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次表层最大值,因为调查区中出现10m采样层的站位大多数都是近岸水层不超过20m的区域,这些10m层是底层水样,而且这样的站位占整个调查站位的少数。所以,总体的浮游植物垂直分布还是表层最大,随着水深增加,丰度逐渐减少。平面分布主要有以下特征:调查区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表层,一般仅对表层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进行表述。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分布格局是靠近珠江口南部的近岸海域较高,向外海逐渐降低,浮游植物(硅藻和甲藻)密集区分布在陆架区表层水体;在114。E以西的外海水域,细胞丰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在外海南部海域表层水体也出现了浮游植物(硅藻和甲藻)密集区。这种分布格局是由硅藻、甲藻和金藻的共同分布格局决定的。
夏季时南海北部硅藻和甲藻的比率越靠近外海越低,说明在大洋中甲藻的比重增加。受夏季太平洋的高温高盐水团和黑潮水的影响(苏纪兰等,1999),使得近海性浮游硅藻物种和数量大大减少,而大洋暖水性浮游硅藻和甲藻则显著增加。较高的盐度(大于30)和温度(大于30℃)会限制浮游植物生长不利于近岸低盐种的生长繁殖,而对于耐高盐、大洋暖水性的浮游植物(以甲藻类和蓝藻类为主)则有利。而在海南岛东北部由于受冲淡水的影响,盐度低于30,浮游植物的近岸物种多,尤以硅藻类明显。
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特征是细胞丰度从沿岸向外海迅速减少,在海南岛东北部和珠江口附近存在几个细胞丰度的高值区,出现这种分布特征是各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珠江口附近海区丰度较高,是因为河口径流带来丰富的陆源物质,不断补充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营养盐,从而使浮游植物的生长不存在营养盐的限制,故会出现密集区。海南岛东北部受到沿岸水(珠江口径流大量人海)和西北太平洋外海水以及西南季风的作用和影响,海南岛东北沿岸区域营养盐丰富,水体肥沃且相对稳定,给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带来了有利条件。而且该海区还存在上升流区,带来富含营养盐的下层较冷海水(袁叔尧和邓九仔,1998),也是形成浮游植物密集的主要原因。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中国区域海洋学:生物海洋学》的图书简介,内容将严格聚焦于其他海洋学分支或不包含特定生物海洋学内容的著作: 书籍简介:全球海洋动力学与沉积过程研究 主题焦点: 本书深度聚焦于全球海洋的物理过程、化学循环以及地质沉积演变,特别是大尺度环流模式、水团演变机制、深海热液系统以及现代与古海洋沉积物的形成与记录。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跨尺度的海洋系统视角,侧重于驱动海洋物理环境和物质迁移的根本规律。 目标读者: 物理海洋学家、化学海洋学家、海洋地质学家、研究生及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 --- 第一部分:全球海洋环流与动力学机制 本部分旨在系统梳理驱动全球海洋水体运动的根本物理机制,探讨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物质与能量输运的影响。 第一章:大尺度热盐环流的驱动力与结构 详细阐述全球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THC)的动力学基础。内容涵盖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和南极底层水(AABW)的形成机制、密度驱动力的精确量化分析。重点分析海洋的层结稳定性、海洋布兰顿频率(Brunt-Väisälä frequency)在垂直混合中的作用,以及地转平衡、惯性力与科里奥利力在海洋大尺度运动中的耦合关系。深入探讨西边界流(如墨西哥湾流、黑潮)的形成、变率及其与风场、地形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中尺度涡旋与湍流混合的参数化 本章侧重于海洋中尺度过程(涡旋尺度,直径10-500公里)在能量耗散和次级环流维持中的关键作用。详细介绍涡旋的生成、生命周期、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其能量传递效率。讨论从直接数值模拟(DNS)到海洋环流模型(GCMs)中,如何对湍流混合过程进行有效的参数化描述,特别关注风应力驱动下的上层海洋混合层动力学。 第三章:海洋气候学:ENSO与IOD的物理基础 本书深入解析关键的海洋-大气耦合现象,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印度洋偶极子(IOD)。分析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动力学机制,包括开尔文波、罗斯比波的传播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重点讨论海洋热容量(OHC)的垂直分布变化在ENSO事件强度和持续时间锁定中的角色。 --- 第二部分:海洋化学循环与物质平衡 本部分专注于海洋中关键元素和化合物的全球性循环、地球化学过程以及污染物在海洋系统中的迁移与归宿。 第四章:海洋碳循环的物理化学控制 本章完全从物理化学角度解析海洋的溶解无机碳(DIC)系统,不涉及具体的浮游生物生产力计算。内容包括二氧化碳在海气界面的交换通量计算、海洋对大气CO₂的吸收能力(溶解度泵),以及温盐驱动的深海碳储存机制。详细分析海洋酸化过程中的缓冲机制(如碱度变化),并探讨不同水团混合过程中碳的年龄结构。 第五章:营养盐的非生物性循环与示踪剂应用 聚焦于海洋中非生物性营养盐(如磷酸盐、硅酸盐)的地球化学行为。分析深水向表层的上升流对营养盐的补给机制,以及水团年龄示踪剂(如惰性气体、放射性同位素)在确定海洋环流速率和水团历史方面的应用。讨论海洋中溶解氧的全球分布与深层水氧耗尽(Oxygen Minimum Zones, OMZs)的物理成因。 第六章:海洋污染物与痕量元素的全球迁移 本章探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重金属在海洋环境中的传输路径。分析污染物在气-海、水-沉积物界面间的分配系数,以及通过大尺度环流和涡旋运动实现的跨洋输运。重点描述污染物在水柱中的垂直沉降效率和长期累积趋势,不涉及生物富集或生物毒性评估。 --- 第三部分:海洋地质学与沉积记录 本部分主要关注海底地貌的形成、沉积物的类型、迁移过程以及地质历史中海洋环境的重建。 第七章:海底地貌与构造地质过程 本书详细考察全球海洋构造板块的活动,包括洋中脊的扩张、俯冲带的形成以及海山链的火山作用。分析海底侵蚀过程(如浊积流、爬行流)对大洋地壳的改造作用,以及与深海环流(如底水流)的关联性。 第八章:海洋沉积物的物源与沉积动力学 本章系统分类和分析海洋沉积物的类型,包括陆源碎屑沉积、自生化学沉积(如锰结核、蒸发岩)和火山灰沉积。深入探讨沉积物在大陆坡和洋盆中的输运机制,重点描述浊积扇的形成动力学、底流的搬运能力及其对沉积层序的影响。 第九章:古海洋学:冰期-间冰期气候记录 侧重于利用深海沉积物岩心记录来重建过去数百万年的海洋环境变迁。通过对碳酸钙的氧同位素(δ¹⁸O)和碳同位素(δ¹³C)的分析,推断全球冰量变化和深海环流速度的古代理。分析硅藻、有孔虫壳体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变化,以反映过去的海水温度和酸度变化。 --- 总结: 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海洋科学框架,它将物理驱动力、化学平衡与地质记录紧密结合,为读者理解驱动全球海洋系统的宏观规律和物质循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量化方法论。本书专注于非生物学驱动的海洋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海洋中的生态系统动态和生物的分布规律感到着迷,特别是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海洋生物资源。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其中是否会对我国近海的渔业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关于不同鱼类种群的分布、洄游规律以及影响其数量的关键环境因素。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讨论一些重要的经济鱼类,如带鱼、鲳鱼、带鱼等,它们的种群动态是如何受到海洋学因素(如水温、盐度、溶解氧)和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共同影响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分析,以揭示这些种群变化趋势的背后原因。此外,对于一些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底栖生物,例如珊瑚礁、海草床等,它们在我国不同海域的分布和生态功能是否会有详细的介绍?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关于这些重要栖息地生态系统服务的量化评估,以及它们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理解,如何通过海洋学研究来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我们的海洋生物资源,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评分

我是一名对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生物影响感兴趣的研究者,一直以来都想深入了解中国近海的生物海洋学特性。本书的标题让我产生了很多期待,我希望它能详细阐述中国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具体来说,书中是否会介绍不同季节和不同区域(如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生物量和生产力水平?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关键环境因子,例如营养盐的分布和输入、光照条件、水体混合等。我对海洋食物网的构建和能量流动也有浓厚的兴趣,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不同营养级生物(从浮游生物到更高级的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析。此外,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重要的生态过程,如有机物的降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以及它们在中国近海的特殊表现?我想了解这些过程如何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产力,以及它们与全球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评分

我一直对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这本书的标题勾起了我对中国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思考,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服务功能及其与海洋生物的关系?例如,书中是否会评估中国近海在提供食物资源(如渔业)、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海岸线等方面的贡献?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提供关于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何受到海洋环境变化(如污染、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的影响的分析。我希望能够了解,书中是否会讨论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维持生物多样性来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此外,我对海洋在碳汇方面的作用也深感兴趣,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国海域在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潜力,以及相关的生物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简洁,我一直很想了解中国周边海域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那些随着季节和洋流变化的有趣现象。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区域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比如,渤海湾的初级生产力如何受到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黄海的暖水团带来了哪些南方物种?东海的黑潮分支又对大陆架生态系统有什么样的驱动作用?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用数据和图表来支撑。另外,书中对海洋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是否有详细的阐述?例如,在温度升高或酸化加剧的背景下,一些关键的海洋生物种群(比如经济鱼类或重要浮游生物)是否会呈现出适应性变化,或是出现种群规模的波动?我对这方面的知识非常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深刻的见解。同时,我对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海域,例如南海北部,生物群落的特点以及它们与大规模海洋环流之间的联系也颇感兴趣,希望书中能有所提及,让我对中国区域海洋生物的整体图景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海洋的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多样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影响着我们地球健康的微生物和小型生物。这本书的标题让我产生联想,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海域的微生物生态学?例如,不同海域(如近岸、远海、深海)的细菌、古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丰度和功能是否有详细的描述?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否会讨论这些微生物在海洋物质循环(如碳、氮、磷的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海洋的初级生产力。另外,我对于海洋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感到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海洋病毒与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调控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宏基因组学或宏转录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以揭示中国海域微生物群落的奥秘,并深入探讨它们在中国近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潜在的生物地球化学功能。

评分

送货速度很快~ 就是书不够精致啊~

评分

很有用的工具书,要是能做成硬面的就更易于保存了。

评分

资料很丰富,

评分

中科院海洋所的所长负责主编,

评分

很有用的工具书,要是能做成硬面的就更易于保存了。

评分

中科院海洋所的所长负责主编,

评分

资料书,书到用时方恨少。

评分

很有用的工具书,要是能做成硬面的就更易于保存了。

评分

送货速度很快~ 就是书不够精致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