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理论与实践(4)·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案例手册

污染防治理论与实践(4)·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案例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力军 编
图书标签:
  • 固体废物
  • 污染防治
  • 环境保护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
  • 废物管理
  • 案例分析
  • 中国环境政策
  • 生态文明
  • 循环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11016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02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7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污染防治理论与实践(4)·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案例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动物毛皮废物、石膏废物、矿渣、矿灰、矿物焦油废物、稀土金属氧化物废物、无机非金属废物、无机化学品、废催化剂、有机废物、肥料废物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固体废物案例
一、动物毛皮废物(第8章)
1.绵羊毛皮碎块
二、石膏废物(第25章)
2.硼石膏废物
三、矿渣、矿灰(第26章)
3.铜渣(1)
4.铜渣(2)
5.铜渣(3)
6.含铜为主的混合废物(1)
7.含铜为主的混合废物(2)
8.含铜为主的混合废物(3)
9.含铜为主的混合废物(4)
10.铝灰(1)
11.铝灰(2)
12.铝灰(3)
13.铝灰(4)
14.含钴废物(1)
15.含钴废物(2)
16.含锌为主的混合废物(1)
17.含锌为主的混合废物(2)
18.含锌为主的混合废物(3)
19.含锌为主的混合废物(4)
20.热镀锌渣
21.含锌为主的铅锌矿冶炼渣
22.铅及含铅废料
23.含铅冶炼渣
24.渣钢铁
25.轧钢产生的氧化皮
26.冶炼钢铁产生的除尘灰
27.含铋废物
28..含镉废物
29.钒渣
30.含钒废物
31.稻壳灰
32.植物灰
四、矿物焦油废物(第27章)
33.煤焦油
五、稀土金属氧化物废物(第28章)
34.钕铁硼废物(1)
35.钕铁硼废物(2)
36.钕铁硼废物(3)
37.钕铁硼为主的磁性材料生产中的废料(4)
六、无机非金属废物(第28章)
38.微硅粉
39.多晶硅废碎料或单晶硅废碎料
七、无机化学品(第28章)
40.回收溴化钠废溶液
41.碱式氯化锌混合废物
八、废催化剂(第28章)
42.钼钴镍废催化剂(1)
43.钼钴镍废催化剂(2)
44.钼钨钒废催化剂
45.钴锰废催化剂
九、有机废物(第29章)
46.含对苯二甲酸的残渣
47.对苯二甲酸黏稠废物
48.对苯二甲酸废物
49.对苯二甲酸水池料
十、肥料废物(第30章)
50.混合废物(1)
51.混合废物(2)
……

第二部分 非固体废物案例
附件 固体废物鉴别导则
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修复与资源化利用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在生态系统修复、污染控制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旨在为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聚焦于复杂环境问题的高效、低成本解决方案,特别关注了新兴污染物处理、自然系统自净能力提升以及全生命周期资源化路径的构建。 第一部分:复杂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理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森林、湿地、农田等关键生态系统发生的结构性退化机制。我们不再局限于单一污染源的控制,而是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多介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复合污染场景。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脆弱性分析: 引入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评估。重点分析了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强度变化与污染负荷增加对生态系统服务(如水源涵养、碳汇能力)的叠加影响。 新型修复技术集成策略: 介绍了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与地球化学调控相结合的“生态工程化”修复模式。例如,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探讨了不同植物根系分泌物与改性有机质协同作用下的固化与植物提取效率的提升机制。对于受损湿地,阐述了通过构建人工水力梯度和优化生物群落结构,加速其自净能力恢复的工程学设计原则。 退化水体生态健康指标体系构建: 针对河流、湖泊富营养化和新兴有机污染物(如药物和个人护理产品残留物,PPCPs)的挑战,提出了一套集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和生态学指标于一体的综合健康评估体系。深入分析了内源污染释放的驱动因素,并提出了基于水动力学模拟的精准削减策略。 第二部分:高级污染控制与过程强化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传统污染控制技术难以应对的难降解污染物和高浓度废水处理难题,重点介绍了反应动力学优化和过程强化的前沿技术。 高级氧化/还原技术(AOPs/ARs)的机制创新: 详尽阐述了基于电化学、光催化、以及过硫酸盐活化等体系的反应机理。重点剖析了在复杂水体基质中,自由基(如羟基自由基、硫酸根自由基)生成效率受pH、有机物共存物影响的调控方法。探讨了如何通过纳米材料的形貌设计与表面功能化,实现催化剂的高效稳定性和抗中毒能力。 膜分离技术在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详细比较了纳滤(NF)、反渗透(RO)以及膜生物反应器(MBR)在去除微量污染物和回收高价值物质方面的性能差异。特别关注了膜污染(Fouling)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包括化学清洗优化、超声辅助以及原位再生技术的集成应用。 高效吸附材料的理性设计: 介绍了金属有机框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以及功能化生物质材料在特定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分子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解释了吸附位点与目标污染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指导新型吸附剂的结构定制。 第三部分:废弃物资源化与循环经济路径探索 本部分关注“废物即资源”的理念,从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角度,探讨实现城市和工业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以构建闭环经济系统。 城市有机废弃物的厌氧消化与沼气提纯: 系统总结了城市污泥、厨余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厌氧消化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包括水解酸化阶段的优化、产酸产甲烷菌群的调控以及高效预处理技术的应用。探讨了沼气脱硫、脱碳技术,实现生物天然气的规模化应用。 复杂工业废渣的矿物资源化利用: 针对冶金渣、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提出了分级利用的技术路线。内容涵盖了从低品位矿物中提取有价金属的湿法冶金与微生物冶金技术。阐述了无机废渣在建筑材料、功能性填料替代品中的应用,强调了浸出毒性控制的必要性。 退役电子电气设备(WEEE)的绿色拆解与贵金属回收: 深入分析了传统火法和湿法回收工艺的环境风险与效率瓶颈。重点介绍了绿色溶剂(如离子液体、深共熔溶剂)在选择性浸出与分离中的应用,以及对关键稀有金属(如钴、锂、稀土元素)的闭环回收技术。 第四部分:环境管理与政策工具的实践与展望 本部分将技术研究置于宏观环境管理框架下,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工具和管理体系推动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基于风险的优先控制策略: 阐述了如何运用环境风险评估方法,识别和量化人类健康与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源。重点讨论了如何根据风险等级分配治理资源,实现环境治理的成本效益最大化。 全生命周期评价(LCA)在环境决策中的应用: 介绍了LCA方法论在评估新材料、新工艺或新产品对环境影响方面的应用,强调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流程环境负荷分析,指导更环保的技术路线选择。 环境数字化转型与智能监管: 探讨了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在环境监测、预警和执法中的集成应用。内容涉及空气质量的实时溯源模型、水环境的异常事件快速响应机制,以及利用机器学习优化污染控制设施的运行参数。 本书内容面向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管理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高级工程师以及政府决策者,力求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相结合,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污染防治理论与实践(4)》一书,以其独特的角度,展现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时代风貌。我尤其被书中“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主题所吸引,而“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案例”则为这一主题注入了生动的实践力量。我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些在基层工作的环保人员的艰辛与智慧。每一个案例,都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缩影。通过对不同固体废物案例的细致剖析,书中展现了辨识固体废物属性的复杂性和必要性,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污染防治策略。这让我意识到,环境保护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实践技能相结合。书中对中国环保新道路的探索,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所展现出的决心和创新精神,这不仅仅是应对挑战,更是积极地塑造未来。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固体废物处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这对于任何关注环境保护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污染防治理论与实践(4)》一书,其内容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虽然我可能尚未完全掌握其中所有复杂的科学术语和技术细节,但书中所传递出的宏观视野和实践导向,无疑点燃了我对环境保护领域更深层次的兴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这一主题上的独特视角。书中对“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案例”的呈现方式,让我感觉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实地考察课。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将抽象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转化为可操作的指南。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探案故事,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去辨识、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叙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内容变得引人入胜。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固体废物特点的分析,这似乎预示着环境保护的“因地制宜”和“分类施策”的重要性。虽然我个人并非专业人士,但书中描绘的中国环境保护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让我深受触动,也更加坚信,只有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环保之路。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它对“污染防治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挖掘,以及在“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方面的独特贡献。书中以“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案例”作为切入点,让整个主题变得更加鲜活和接地气。我喜欢书中对案例的详尽描述,它们不仅仅是枯燥的报告,更像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环保工作者们在复杂现实面前的智慧与担当。每一个案例的背后,都凝结着科学的分析、严谨的判断和审慎的决策。通过这些案例,我不仅了解了不同类型固体废物的鉴别方法和潜在风险,更看到了中国在环境治理领域所走的创新之路。书中对理论的阐释与案例的结合,让我对污染防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环境保护事业的进一步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专业书籍,更像是一份关于中国环境保护未来发展的蓝图,充满了希望与可能,值得我们每一个关注环境问题的人去深入品读和学习。

评分

这本书的光辉,不仅仅在于它对“污染防治理论与实践”这一宏大命题的深入剖析,更在于其“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战略眼光。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复杂性与挑战性。翻开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与那些在一线辛勤工作的环保工作者们并肩作战。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一段真实的人生。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固体废物从源头产生,到收集、运输、处理,再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揭示了不同类型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通过这些案例,读者不仅能学习到专业的鉴别方法和技术,更能体会到这项工作背后蕴含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书中对案例的选取,也十分具有代表性,涵盖了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等多种类型,为不同领域的环保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固体废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被书中展现出的中国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活力所鼓舞,仿佛看到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道路正在眼前徐徐展开。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尤其是将“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案例”作为“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切入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方式,将宏大的理论框架与具体的实践操作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环境保护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问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个案例的详细描述,仿佛能够亲眼目睹那些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固体废物鉴别的专业人士的工作过程。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精准地识别固体废物的属性?这些案例的分析,不仅揭示了固体废物鉴别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其中蕴含的科学严谨性和决策的审慎性。书中对不同类型固体废物的分类、危害评估以及相应的处理对策的阐述,也让我对这一领域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仿佛通过这些案例,我不仅看到了中国在污染防治领域所付出的努力,更看到了未来环境保护工作所要走的创新之路,这条路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去共同开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