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心脏各部电生理学研究进展》的目的就是以心脏各部为对象,讨论各部分的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动作电位)特点及其离子通道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就是在同一个部位,如心房肌或心室肌,它们之间也不完全相同。以往所称心房肌或心室肌,只是取其中任何一个部位的细胞作为对象。其实,其他部位,即使相距不远,有时也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叫做不均一性(heterogeneity)。这已经是近年来人们所关注的课题,因为它是同一组织的细胞问功能离散度(dispersion)的基础。它是当今心脏临床电生理学关心的重点。对同一组织的细胞间电生理学差异的研究就成为了本书的重要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心房肌细胞的电活动与离子通道
第一节 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
第二节 心房肌细胞的离子通道
一、乙酰胆碱依赖性钾通道Ixcach‰)(Kit31/Kir34离子通道)
二、超速延迟整流电流(TKur)
三、钙激活的钾通道SK
四、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TRPchannel)
第三节 心房肌细胞的ca2+调控。
第四节 心房纤颤导致离子通道重构
一、外向离子流的变化。二、内向离子流的变化
三、AF时细胞内钙调控的变化
第五节 遗传性心房纤颤——通道病
一、单通道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学心房纤颤
二、基因突变导致心房纤颤的实验性研究
第三章 肺静脉肌袖与腔静脉肌袖
第一节 肺静脉肌袖与腔静脉肌袖的解剖及细胞的胚胎来源
第二节 肺静脉肌袖细胞的电生理学特点
第三节 腔静脉肌袖细胞的电生理学特性
第四章 窦房结
第一节 窦房结与周围心肌细胞的功能联系
第二节 窦房结细胞的离子通道分布
第三节 HcN的复合体
一、KCNE
二、小窝蛋白一3(Cav_3)
第四节 窦房结细胞起搏活动的双(偶联)时钟机制
第五节 窦房结细胞的通道病
一、HcN突变导致的通道病
二、病态性窦房结综合征(sss)
第五章 房室结
第一节 房室结的两种传导途径
第二节 房室结细胞的离子通道
一、离子通道的表达
二、房室结细胞的电活动
第三节 房室结细胞的通道病
第六章 浦氏纤维
第一节 浦氏纤维细胞的离子通道
第二节 浦氏纤维细胞的钙调控
第三节 浦氏纤维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浦氏纤维细胞的通道病
第五节 浦氏纤维细胞通道病的实验性研究
一、Na1.5-△KPQ
二、RyR2突变导致DAD的发生
第七章 心室肌
第一节 左心室
一、外向离子流在三层细胞上的分布
二、内向离子流在三层细胞上的分布一
三、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三层细胞上的表达
四、NaK泵在三层细胞上的分布
五、钠钙交换电流在三层细胞上的分布
六、三层细胞的细胞内钙调控
第二节 右心室
第三节 有心室流出道
第四节 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病
一、LQT
二、SQT
三、BrS
四、CPVT
精彩书摘
第四节 心房纤颤导致离子通道重构
心房纤颤是心房肌最严重同时也很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几乎所有关于房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都是从心房纤颤的发生机制和房颤发生后,以心房肌细胞的离子通道重构以及治疗为核心。所以有关心房纤颤的报道,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研究都很多,涉及的面也很广。这里只是从细胞电生理学的角度,介绍这个范围内的研究情况。
谈及心房纤颤时的离子通道重构,不能不首先对心房纤颤的发生机制作个简要的介绍。心房纤颤的发生无非是两种机制:触发性活动和折返。触发性活动包括早后去极化(EAD)和迟后去极化(DAD)。折返则是由于多发折返环的形成导致的。
EAD的发生是基于动作电位时程的延长。凡是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程延长的因素,如内向离子流的加强和(或)外向离子流的减弱,都可以诱发EAD的发生。DAD的发生则是基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高,这多半与细胞内钙调控异常有关。
折返环的形成是由于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导致不应期的缩短。从细胞电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重点是观察能使动作电位时程缩短的因素:外向离子流增大和(或)内向离子流减弱(图2-23)。由于折返环的形成机制是兴奋传导的障碍,因此,与传导有密切关系的缝隙连接异常也是其原因之一。
离子通道的重构,首先是在心房纤颤(AF)的研究中提出的(wijffcls 1995)。随后有大量工作出现,而且,遍及各种病理情况下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重构。而这些研究中,以AF的工作最多。而在用人心肌细胞进行的观察上,以AF的报道为最多,这是由于从临床上可得到的人心肌标本,以心房最多。所以在AF时的离子通道重构研究中,既有动物标本也有人类标本。AF离子通道重构的特点是,它使动作电位的变化更适应于快速心率活动,而且也更易于促进AF的发生。也就是所谓“AF促进AF”。房颤导致离子流改变的特点是使动作电位和不应期缩短,也就是某些内向电流减弱和外向电流加强,这就更易于产生心律失常。
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但是从报道的结果上来看,有些是普遍发生的,而另一些则是个别存在的。原因是明显的:在人体,心脏病的背景不同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而在动物实验上,则可由于物种和方法上的差别而有一些不同。因此,观察其中普遍发生的变化有重要意义。这里介绍的是以普遍发生的离子通道变化为重点。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书籍的详细介绍,该书并非《心脏各部电生理学研究进展》。 书名:《分子诊断与精准治疗:肿瘤学的新纪元》 内容简介 第一章:肿瘤生物学的新视角与分子基础 本书的开篇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理解现代肿瘤学的基础框架。我们首先探讨了肿瘤发生发展的多步分子事件,从经典的遗传学观点扩展到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机制。重点介绍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揭示肿瘤异质性中的关键作用。 细胞周期调控的失衡: 详细阐述了细胞周期检查点(如p53、Rb通路)的功能障碍如何驱动细胞无限增殖。我们深入分析了驱动基因突变(如RAS、MYC)与肿瘤启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结合最新的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阐释了不同癌种的分子特征。 微环境的作用: 传统的肿瘤研究侧重于癌细胞本身,而本书强调了肿瘤微环境(TME)的复杂性。本章细致剖析了肿瘤相关的成纤维细胞(CAFs)、免疫细胞浸润(如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血管生成在肿瘤进展和转移中的调控作用。 第二章:液体活检与早期诊断的突破 随着无创性诊断技术的发展,液体活检已成为肿瘤诊断和监测的重要工具。本章系统回顾了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外泌体(Exosomes)的研究前沿。 ctDNA的检测与分析: 详细介绍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如ddPCR、Panel-seq)在ctDNA分析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和耐药机制早期发现方面的潜力。我们还讨论了该技术在临床筛查中的可行性与挑战。 CTC的捕获与表征: 探讨了从外周血中分离和富集CTC的多种策略,包括基于免疫捕获、微流控芯片和物理特性的方法。对于这些稀有细胞的功能性分析,如功能性表征和药物敏感性测试,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外泌体作为生物标志物: 阐明了外泌体在肿瘤细胞间通讯中的角色,以及其携带的miRNA、lncRNA和蛋白质如何作为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第三章:靶向治疗与药物抵抗机制 靶向治疗是精准医疗的核心,本章聚焦于驱动基因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与临床应用。 信号通路抑制剂: 深入分析了针对酪氨酸激酶受体(如EGFR、ALK、BRAF)的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讨论了不同代际的靶向药物,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基因突变谱选择最优治疗方案。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 详细解读了PD-1/PD-L1、CTLA-4等免疫检查点的生物学功能,以及ICI在黑色素瘤、肺癌等多种实体瘤中的革命性疗效。我们还探讨了预测免疫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如TMB、MSI状态)。 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药物抵抗是临床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本章详细阐述了获得性耐药的常见机制,包括旁路激活、表型可塑性(EMT)以及肿瘤微环境的重塑。并提出了克服耐药性的联合治疗策略。 第四章:细胞疗法与基因编辑技术的前沿应用 细胞治疗,特别是CAR-T细胞疗法,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本章则展望了其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潜力。 CAR-T细胞疗法的优化: 详细介绍了CAR的设计(靶点、共刺激域的选择)及其在实体瘤治疗中遇到的挑战,如肿瘤浸润性差、TME的免疫抑制效应。探讨了下一代CAR-T(如双特异性CAR、逻辑门控CAR)的研究进展。 TCR-T疗法: 区别于靶向细胞表面抗原的CAR-T,TCR-T疗法针对胞内抗原呈递的肽段,这极大地拓展了潜在靶点的范围。本章分析了其临床转化的关键技术瓶颈。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 介绍了CRISPR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中的应用,包括用于增强T细胞功能、敲除免疫抑制因子以及构建新型肿瘤疫苗的策略。 第五章: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整合 精准医疗的实现高度依赖于对海量生物医学数据的有效整合与分析。本章探讨了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肿瘤学中的应用前景。 影像组学与病理分析: 阐述了AI如何通过分析高分辨率的病理图像(H&E染色)和放射影像(CT/MRI),提取出人眼难以察觉的定量特征,辅助诊断、分级和预测治疗反应。 药物发现与重定位: 讨论了AI模型如何加速新药靶点的识别和老药的再利用,通过预测分子对接和毒性评估,缩短药物开发周期。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介绍了基于患者分子数据、临床病史和治疗结果的AI驱动的决策支持工具,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优化患者管理流程。 结语:挑战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分子诊断与精准治疗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生物标志物的标准化、治疗成本的控制以及如何将实验室成果高效转化为临床实践。同时,展望了多组学融合、体内基因编辑和智能化诊断平台在未来十年对肿瘤治疗格局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