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翁同和集(套装全2册)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翁同和集(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俊美 编
图书标签:
  • 清史
  • 翁同和
  • 文献丛刊
  • 历史
  • 人物
  • 清代
  • 史料
  • 传记
  • 清史编纂委员会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337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812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50
套装数量:2
字数:9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翁同和集(套装全2册)》主要由奏疏、函稿、诗词联对、文录、松禅自订年谱、甲午日记和随手记及附录七部分组成。奏疏共收录100多件,主要录自北京国家第1历史档案馆馆藏军机录副及有关档案资料,凡翁同龢个人单衔或与他人边衔的重要摺件则收,有关例行公文的呈式摺件则不录。函稿共收录1300多件,集中反映了他同家族成员以及他与晚清官场各声人物的交往和他对朝政的看法,史料价值较高。诗文部分共收录诗近700首,词10首,联对50副,文录141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编订说明
奏疏
请修实政疏
奏请停止圆明园工作摺
呈请两宫皇太后听政摺
奏请复讯杨乃武一案摺
披沥下忱恳辞恩命摺
恪遵训谕恭谢天恩摺
遵议左宗棠出饷需摺
遵议刘长佑等奏军饷支绌请饬拨协滇新饷摺
遵旨复议同治帝后神牌升祔位次摺
请将御史英震解任摺
修复首伙盗犯悔罪投首减罪旧例疏
遵议预定统疏
太常寺咨修物件请循照旧章摺
遵查万青藜被参各款摺
进呈陈奂《毛诗传疏》摺
恭报慈安皇太后奉安礼成摺
遵保司员摺
随同恭理慈安皇太后安葬山陵各员请奖摺
复陈官学情形摺
会奏官学事宜摺
遵旨详询御史洪良品据实复奏摺
吁恳圣恩收回成命摺
遵议顺天府奏请增建贡院号舍摺
急修工程与案未符据实陈明摺
复议云南报销案摺
各省工程报销改定简易章程疏
遵议中法交兵停战一款可行摺
厘剔官吏经片钱粮积弊疏
遵议黄宗羲等从礼文庙摺
遵议先儒黄宗羲顾炎武从祀疏
遵旨复议轮船招商局事宜摺
……

函稿
诗词联对
文录
松禅自订年谱
《甲午日记》
《随手记》
附录
本书涉及人物生平简介
本书有关人物名、字、号索引
本书有关人物谥号索引
本书征引文献资料举要

下册

精彩书摘

在百姓或报升科,而州县犹指为荒地,视吃荒之多寡为缺分之肥瘠。奏销册内,又可除去荒缺银数,巧避考成,于是已荒之地不可复熟。此报荒不实之弊也。
一日报灾不确。查水旱为灾,间有之事,乃捏灾官吏利其可以侵蚀,谓之例灾,或无年不然,或轮年开报。核计奏销册内,因灾蠲缓总数,彼年开报若干,此年亦必开报若干,几成一定之例。上司以报灾为故事,数月之后,督抚始奏请蠲免缓征,其实州县已勒限严追完缴。至于奏报折内,更不声明蠲缓钱粮数目,率请恩施。复将誊黄压搁;间有张贴,语本浑括,究竟某庄某图蠲缓若;干,民间概无由知。蠲免者立入私囊,缓征者逾时又请豁除。复虑发觉其贪;私,事阅多年,并不照例题豁,即或具题到部,每与奏销册内完欠数目不符,一:经驳查,则以头绪拉杂为词,或以划除另办为说。此报灾不确之弊也。
一曰捏完作欠。查两税逾限不完,民则杖笞,绅则褫革,定例綦严。纵有无力输将之小户,与夫抗纳不交之劣绅,其实并不多见。在民间已输之款,州县必捏作未完者,无非希冀他日恩诏豁免,以遂其侵吞之私。当钱粮开征,佐贰教职,既不敢按簿监收,民欠细数,州县又未尝出示本里,该管道府大都仰其供给,串根红簿终未调查。州县诡计变幻,甚有私造征册者。虽未完例有考成,而处分可以抵销,不过报捐数百金,即降调数级,毫无妨碍,而盈千累万之民欠实已婪入贪囊,甚或一面造送奏销,一面奏请豁免,永无带征来完之处分,益可自便其私图。此捏完作欠之弊也。
一日征存不解。查已征钱粮,例限三日批解。及查各省报部考成奏销交代各册,显列征存未解字样,上司并不登时督提,历年既多,积至数万数十万、数百万不等。此等名目,显系挪移侵蚀。该州县恃上司不行催提揭参,将征存银两,或任意挥霍,或厚自封殖,迨至离任败露,上司复代为弥缝,后任被其抑勒,私议通融弥补,将无作有,捏作征存,此缺挪于彼缺,后任加于前任,愈积愈深,亏空愈大。此征存不解之弊也。
一日交代宕延。查官员交代,例有定限。各省迟延,不结不报,二参积累多年。臣部叠催,则请分别新案旧案另行起限,始谓新案不便越次造报,请将旧案先行清厘,继而旧案未清,新案又积,再请将新案作为旧案,屡易名目,百端支吾。应送册结,并不送部,偶或送部,亦多逾二参定期,文内声称皆因册结舛错,往返驳诘,以致稽迟。
……

前言/序言


《中国近代史的脉络:从晚清变革到民国初兴》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以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一个古老帝国如何在剧变中转型,又如何步入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新纪元。我们将从晚清的积弱不振出发,剖析导致国家危亡的深层原因,考察一系列旨在自救图强的改革与革命思潮的兴起,并最终描绘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那些关键的节点与人物。 第一部分:积贫积弱的晚清帝国:内忧外患下的挣扎 晚清,一个承载着辉煌过往却又步履维艰的时代。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聚焦于十九世纪中后期,那个被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的“天朝上国”迷梦。 外部压力下的冲击: 我们将详细回顾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对外战争的经过及其惨痛教训。这些战争不仅暴露了清政府腐朽落后的军事和政治体制,更让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将探讨西方列强为何会选择侵略中国,他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需求如何驱动了这场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建立。从《南京条约》的割地赔款,到《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和“利益均沾”,再到《辛丑条约》的“苛例”和“国耻”,这些条约如何一步步蚕食中国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命脉,将是本章的重点。 内部腐朽的根源: 除了外部的压力,清政府自身的腐朽同样是其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我们将深入剖析清朝统治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弊病。例如,党争的泛滥、官场的贪污腐败、八旗制度的僵化、土地兼让的加剧以及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这些内部问题如何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抵抗力。我们将考察晚清精英阶层,如一些官员、士大夫,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他们提出的各种改革方案,从洋务运动的技术引进到后来的制度改良,都将一一呈现。 社会矛盾的激化: 随着外部侵略的加深和内部统治的腐朽,清末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本书将着力描绘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农民起义和民间反抗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这些运动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它们深刻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苦难与反抗精神,也从侧面反映了清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危机。我们将分析这些反抗运动的社会根源、组织形式以及它们对清朝统治的冲击。 思想的觉醒与萌芽: 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体制。本书将考察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运动,以及光绪年间的维新变法。我们将分析这些思想和实践的局限性,但更要强调它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开创性意义,即它们开启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道路,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和政治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变革的浪潮与革命的呼唤:走向共和的艰难探索 如果说晚清的变革是在原有体系内进行修补,那么进入二十世纪,中国则迎来了更具颠覆性的变革浪潮,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推翻了帝制,开启了共和时代。 戊戌变法的失败与启示: 尽管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所倡导的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改革教育等主张,却对后来的革命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深入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既有保守势力的阻挠,也有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但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依靠现有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艰难性。 革命思潮的勃兴: 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革命党人,在经历了多次起义的失败后,逐渐认识到只有彻底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才能实现中国的真正独立和富强。本书将详细介绍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如“三民主义”的提出与发展,以及同盟会的成立与革命活动的开展。我们将考察中国革命力量如何在海外寻求支持,如何与国内的革命力量联动,并分析革命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高潮: 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本书将详细再现辛亥革命的进程,从武昌起义的星星之火,到各省纷纷响应,再到清帝退位,最终建立中华民国。我们将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 共和的初步尝试与困境: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成功,但中国革命的道路却异常艰难。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未带来和平与稳定。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复辟帝制,以及随之而来的北洋军阀的统治,使得中国再次陷入分裂和混乱。本书将重点关注辛亥革命后,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面临的挑战。我们将分析共和政体在中国建立之初所遭遇的阻力,以及为什么民主共和的理想难以实现。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在政治黑暗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也日益受到重视。本书将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文化的糟粕进行猛烈批判,倡导白话文,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我们将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的冲击,以及它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所做的思想准备。 第三部分:民国初年的探索与挑战:在一个动荡时代寻求出路 民国初年,中国政治舞台风云变幻,新的政治力量与旧的势力相互角逐,国家在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政治格局的演变: 从袁世凯的强权统治,到张勋复辟的闹剧,再到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民国初年的政治舞台充斥着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本书将梳理这一时期主要政治派别的形成与发展,如北洋系、皖系、奉系等军阀的崛起,以及国民党、进步党等政治团体的活动。我们将分析这些政治力量的特点、他们的利益诉求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博弈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命运。 经济的初步发展与困境: 尽管政治动荡,但民国初年,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也迎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本书将介绍这一时期中国工商业的发展状况,如纺织、面粉、铁路等行业的发展,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然而,这种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军阀的勒索、外国资本的竞争、技术和人才的不足等。我们将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迁: 随着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传入,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里开始出现西式的建筑、服饰和娱乐方式,新式教育逐渐普及,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本书将描绘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图景,探讨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以及这些社会变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知识分子的角色与追求: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知识分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或参与政治,或投身教育,或致力于学术研究,都在为中国的未来寻找出路。本书将关注民国初年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和他们的社会实践,探讨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以及他们为推动中国现代化所做的努力。 本书力图以史料为基础,结合深入的分析,为读者构建一幅清晰而生动的中国近代史图景。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梳理,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如何从一个衰落的帝国走向一个充满希望的共和时代,以及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我们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道路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翁同和集(套装全2册)》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将是一场漫长而细致的学术探索之旅。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其内容的权威性和研究的深度上。翁同和作为清末重要的政治人物,他的言行举止,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套书收录的大量一手文献,为我们研究晚清政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领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基础资料。我尤其欣赏编纂者在整理和注释上的严谨,使得这些古老的文字得以清晰地呈现,方便了后人进行解读和研究。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与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对照,发现许多原本模糊不清的问题,在这些文献的映照下,变得豁然开朗。这本书不仅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更深入探究历史真相的欲望。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反复体会的著作,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翁同和集(套装全2册)》的阅读体验,用“震撼”来形容毫不为过。对于我这样一位对晚清历史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座宝藏。翁同和的日记,是最具个人色彩的部分,他记录下的日常起居、个人感悟、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与家人朋友的互动,都显得格外真实而生动。我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他的坚持与困惑,他的远见与局限。特别是当他谈及与光绪帝的关系时,那种亦师亦友,又受制于时代和权力的微妙情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史料,更是一部关于“人”的故事,一个在历史舞台上努力扮演好自己角色的个体,他的奋斗、他的无奈、他的智慧。通过这些文字,我仿佛能与他跨越时空进行对话,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动机,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这种深入骨髓的体验,让我对晚清历史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认知。

评分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翁同和集(套装全2册)》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波澜壮阔的晚清时代,并亲身感受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脉搏。翁同和,这个名字我并非初次耳闻,但真正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他的多面性。他不仅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更是那个时期政治舞台上的关键角色,他的奏折、信函、日记,无不透露着他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对改革的期盼,以及在复杂政治漩涡中的挣扎。阅读的体验是沉浸式的,仿佛我就是那个时代的旁观者,看着他如何周旋于朝堂之上,如何与帝王君臣就国家大事进行激烈的辩论。书中的细节之丰富,让我惊叹于历史的真实质感。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无论是对时局的忧虑,对同僚的扶持,还是对后辈的期许,都显得如此鲜活。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文献的堆砌,更是一次深刻的灵魂对话,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年代和事件堆叠,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厚重感。

评分

翻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翁同和集(套装全2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严谨而厚重的装帧,仿佛本身就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这本书的内容,对我而言,是一场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翁同和的奏折,如同一份份来自前线的战报,清晰地勾勒出晚清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危机与挑战。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洋务运动、甲午海战以及戊戌变法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到翁同和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是如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为国家的富强奔走呼号,是如何审慎地提出各项政策建议,又如何在内外压力下,艰难地寻求一条出路。他的信函,则像是他与其他官员、士大夫之间心灵的交流,既有朝堂上的唇枪舌剑,也有私下里的推心置腹。这些文字,让我对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动态、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在历史洪流中,个体所扮演的复杂角色。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史,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思考。

评分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翁同和集(套装全2册)》带给我的,是一种知识的洗礼和视野的拓展。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晚清一位核心人物的真实思想和活动轨迹。翁同和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参与的每一次重要决策,他提出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这本书中的文献,以其原汁原味的面貌,展现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在国家危难时的担当,以及他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我能够从中了解到当时朝野各派的政治博弈,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以及在复杂局势下,政治家们所面临的艰难抉择。阅读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历史的脉络,是时代的发展。这本书让我对晚清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它提供了一种深入历史肌理的视角,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也让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评分

光绪元年(1875年)十二月,浙江绅士汪树屏等以“复审疑狱有官员间相袒护的事实”联名向都察院控诉。于是皇帝和太后开始关注此案。此时,恰值翁同龢擢升刑部右侍郎,直接负责重大案件的审办,他细阅全部案卷,发现供词与诉状的疑点和漏洞甚多。在询阅了杨乃武姐姐的呈词和浙江绅士的联名控诉,走访了浙江籍的京官,听取了刑部经办人员的各种意见之后,经过认真研究,讯问犯人,调查证人,重新检验尸骨,终于查清葛品连系病死而非中毒死亡。至此,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得以平反。办理此案的大小官员以及做伪证的证人全部受到惩治。《清史稿》记载此事时说:“刑部平反浙江民人葛品连狱,巡抚杨昌浚、侍郎胡瑞澜褫职,知府以下论罪有差。申谕各省理刑,期情真罪当,毋轻率。”

评分

急需要用,所以买贵了。定价也忒高了。

评分

光绪元年(1875年),署刑部右侍郎。次年(1876年)四月,上典学毓庆宫,命授读,再辞,不允。旋迁户部,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迁刑部尚书,调工部。六年,廷臣争俄约久不决,懿旨派惇亲王、醇亲王及同龢与潘祖廕每日在南书房看摺件电报,拟片进呈取进止,至俄约改定始止。八年,命充军机大臣。十年,法越事起,同龢主一面进兵,一面与议,庶有所备。又言刘永福不足恃,非增重兵出关不可。旋与军机王大臣同罢,仍直毓庆宫。前后充会试总裁、顺天乡试考官,两蒙赐“寿”,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尝请假修墓,传旨海上风险,命驰驿回京,恩眷甚笃。

评分

事实也是如此。举凡翁同龢为官六十年所做大事,有: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假错案;卷入甲午战争洪流;支持盛宣怀等创办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由户部拨100万两“生息官款”存于中国通商银行,实际上也成为开办伊始的中国通商银行的最初营运资金;再就是举荐康梁等维新人才,亲自草拟《明定国是诏》。

评分

书不错,包装也好,内容上乘。

评分

光绪元年(1875年)十二月,浙江绅士汪树屏等以“复审疑狱有官员间相袒护的事实”联名向都察院控诉。于是皇帝和太后开始关注此案。此时,恰值翁同龢擢升刑部右侍郎,直接负责重大案件的审办,他细阅全部案卷,发现供词与诉状的疑点和漏洞甚多。在询阅了杨乃武姐姐的呈词和浙江绅士的联名控诉,走访了浙江籍的京官,听取了刑部经办人员的各种意见之后,经过认真研究,讯问犯人,调查证人,重新检验尸骨,终于查清葛品连系病死而非中毒死亡。至此,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得以平反。办理此案的大小官员以及做伪证的证人全部受到惩治。《清史稿》记载此事时说:“刑部平反浙江民人葛品连狱,巡抚杨昌浚、侍郎胡瑞澜褫职,知府以下论罪有差。申谕各省理刑,期情真罪当,毋轻率。”

评分

二十四年,上初召用主事康有为,议行新政。四月,朱谕:“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於召对时谘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於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八月,政变作,太后复训政。十月,又奉朱谕:“翁同龢授读以来,辅导无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东之役,信口侈陈,任意怂恿。办理诸务,种种乖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陈变法,滥保非人,罪无可逭。事后追维,深堪痛恨!前令其开缺回籍,实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三十年,卒於家,年七十有五。宣统元年,诏复原官。

评分

一日交代宕延。查官员交代,例有定限。各省迟延,不结不报,二参积累多年。臣部叠催,则请分别新案旧案另行起限,始谓新案不便越次造报,请将旧案先行清厘,继而旧案未清,新案又积,再请将新案作为旧案,屡易名目,百端支吾。应送册结,并不送部,偶或送部,亦多逾二参定期,文内声称皆因册结舛错,往返驳诘,以致稽迟。

评分

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