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必读政治教材
◎日本现存抄本二十余种
◎描绘贞观盛世明君能臣的政治全景图
◎感受唐太宗对治国之道的深刻认识
《贞观政要译注》全书强调臣僚谏劝帝王的作用,置立以谏诤为内容的专篇,不仅要谏诤帝王,而且也要谏劝教导太子及诸王。从这个角度说,《贞观政要译注》一书就是吴兢通过树立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榜样,用以开导和谏劝唐中宗、唐玄宗及其后的继承者。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编著有《乐府古体要解》、《唐春秋》、《唐书备阙记》、《太宗勋史》、《睿宗实录》、《中宗实录》、《贞观政要》、《则天实录》、《唐高宗实录》(与刘知己合撰)等,仅《贞观政要》传于今。
前言
第一卷
论君道第一
论政体第二
第二卷
论任贤第三
论求谏第四
论纳谏第五
直谏(附)
第三卷
论君臣鉴戒第六
论择官第七
论封建第八
第四卷
论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论尊敬师傅第十
论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论规谏太子第十二
第五卷
论仁义第十三
论忠义第十四
论孝友第十五
论公平第十六
论诚信第十七
第六卷
论俭约第十八
论谦让第十九
论仁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语第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
论悔过第二十四
论奢纵第二十五
论贪鄙第二十六
第七卷
崇儒学第二十七
论文史第二十八
论礼乐第二十九
第八卷
论务农第三十
论刑法第三十一
论赦令第三十二
论贡赋第三十三
辨兴亡第三十四
第九卷
议征伐第三十五
议安边第三十六
第十卷
论行幸第三十七
论畋猎第三十八
论灾祥第三十九
论慎终第四十
我向来对帝王史书有种莫名的敬畏感,总觉得里面充满了权谋斗争和高深莫测的政治哲学。《贞观政要译注》这本书,在我翻开之前,也曾有过这样的预设。然而,它带给我的,却是一种意想不到的亲切感和启发。译注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们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更在译注中融入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章节,译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将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并且通过详细的注,让我了解到当时谏官的地位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风险。这种呈现方式,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唐太宗,也让我体会到,真正的“为政之道”,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谕旨,而是充满智慧的对话和深刻的反思。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并非遥不可及,那些古人的经验和智慧,是可以被我们理解和借鉴的。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贞观政要译注》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市面上有很多打着“历史”旗号的书籍,内容常常是东拼西凑,要么过于浅显,要么就充斥着一些未经考证的道听途说。但这本书,从第一页翻开,就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它不仅仅是一本文字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编者在译注上的处理,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既没有过度解读,也没有敷衍了事。原文的韵味被保留了下来,同时,经过译注者的梳理,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那些帝王与臣子之间细腻的心理博弈,那些治国策略背后的深思熟虑,都变得豁然开朗。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决策的解析,它会追溯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不同选择的可能性,以及最终决策的得失。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不仅仅是在“读”历史,更是在“学”历史,学如何去理解一个时代的运作逻辑,学那些历久弥新的政治智慧。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治国之道非常感兴趣的读者。市面上关于古代帝王的书籍良莠不齐,但《贞观政要译注》这本书,可以说是给了我一个非常惊喜的体验。它的装帧设计虽然朴素,但内涵却相当丰富。我最看重的是其译注的质量。译文流畅自然,不会让人觉得生硬,而那些注,则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是对原文背后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补充和阐释。举例来说,书中在描述唐太宗与魏征的对话时,译注者会详细说明当时朝廷的政治环境,以及两位人物在历史上的具体地位和作用。这些信息,对于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对话的意义,以及唐朝之所以能够成为盛世的内在原因。这本书让我感觉到,编者并非只是简单地将古文翻译过来,而是真正地在“解读”历史,在传递一种穿越时空的智慧。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贞观政要译注》,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厚重与严谨。封面朴实无华,但字体印刷清晰,纸张的触感也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粗糙,也不会太滑腻,这在阅读体验上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我尤其欣赏编者在译注方面所下的苦功。对于古文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造诣,而好的译注,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能将晦涩难懂的原文,化为清晰易懂的白话。我试着对照了其中几段关于“纳谏”的论述,原以为是枯燥的说教,但经过译注者的精心阐释,那些历史人物的对话、君臣之间的博弈,便鲜活起来。原文中可能仅寥寥数语,在译注者的笔下,却拓展出了丰富的背景信息、人物心理分析,甚至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哲学思考。这让我不禁感叹,原来历史的智慧,真的可以穿越时空,以如此生动的方式抵达我们眼前。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传承,让人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那些伟大的政治家们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帝王心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市面上相关的书籍也看了不少,但《贞观政要译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踏实。它不是那种为了猎奇而挖掘秘辛的小说,也不是那种空洞乏味的理论阐述,而是真正从史料出发,以一种近乎“实录”的方式,将贞观年间君臣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地呈现出来。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译注”二字。译文的白话程度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避免了过于口语化的疏离感,读起来非常顺畅。而更关键的是那些“注”。我发现,作者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还常常会引申出相关的历史事件、典故,甚至是不同学派的观点。例如,在讨论到“任人唯贤”的章节时,书中不仅列举了唐太宗提拔贤才的具体案例,还详细解释了为何当时能够做到这一点,以及这种用人理念对大唐王朝的长远影响。这些注疏,就好似一把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历史的更多扇门,让原本可能被忽略的细节,都变得意义非凡,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