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字母表效应:拼音文字与西方文明 [The Alphabet Effect:A Media Ecology Understanding of the Making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字母表效应:拼音文字与西方文明 [The Alphabet Effect:A Media Ecology Understanding of the Making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拿大] 罗伯特·洛根(Robert K.Logan) 著,吴信训 编,何道宽 译
图书标签:
  • 传播学
  • 媒介生态学
  • 文化研究
  • 西方文明
  • 文字史
  • 拼音文字
  • 媒介与社会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翻译作品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902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97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旦学术精品
外文名称:The Alphabet Effect:A Media Ecology Understanding of the Making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什么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为回答这一难题,罗伯特·洛根耗费数十年心血写就此书。
洛根开宗明义:字母表乃发明之母。与中国象形文字不同的是,字母表和拼音文字培育了西方人分析和逻辑的抽象能力,西方文化中的独有特征一一典章化法律、一神教、抽象科学、逻辑和个人主义一一也与此息息相关。
《字母表效应:拼音文字与西方文明》用宏富的材料、严密的逻辑、清晰的语言极具说服力地展现了这一宏大主题。作为媒介环境学者和物理学家,洛根所呈现出的广阔视野和深刻洞见,在《字母表效应:拼音文字与西方文明》中体现得淋漓
尽致。

作者简介

罗伯特·洛根(Robert K.Logan,1939-),加拿大物理学家、传播学家,从事跨学科研究,是麦克卢汉思想圈子的核心成员、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著有《字母表效应拼音文字与西方文明》、《第六语言:学会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心灵的延伸,语言、心灵和文化的滥觞》、《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等。《第六语言》2000年获媒介环境学会苏珊,朗格奖。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译者代序
洛根中文版序
作者前言(2004年第二版)

1 字母表乃发明之母
1.1 作为拼音代码的字母表
1.2 初步的假说
1.3 三个传播时代

2 文字的滥觞
2.1 符木
2.2 记账的符物
2.3 符物系统的认知冲击
2.4 复杂符物、封套和印痕语标
2.5 为数字和文字铺路
2.6 文字和抽象数字的出现
2.7 刻划语标的分叉
2.8 两河流域文字的滥觞

3 拼音文字的起源:发明之母的发明
3.1 埃及文字
3.2 字母表的到来
3.3 字母表的传播
3.4 元音进入拼音字母表
3.5 从腓尼基字母表向希腊字母表迁移的断代
3.6 西里尔字母表
3.7 如尼字母表和欧甘字母表

4 非西方文字
4.1 中国文字
4.2 朝鲜文字
4.3 日本文字
4.4 中美洲文字

5 中国文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比较及其对文化模式的影响
5.1 文字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5.2 汉字与拼音文字的比较
5.3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
5.4 中国的法律
5.5 中国的科学
5.6 文字系统的影响
5.7 字母表对女神:文字对形象

6 腓尼基文字的发展与两河流域的法典
6.1 两河流域的早期政治史和文化史
6.2 文字的发展与文明的开化
6.3 两河流域的文字与文明
6.4 科学的滥觞
6.5 典章化的法律

7 字母表、一神教和希伯来人,创制《圣经》的民族
7.1 希伯来文字
7.2 摩西的贡献
7.3 一神教的滥觞
7.4 成文法
7.5 摩西的上帝观
7.6 字母表与希伯来历史
7.7 文字对希伯来政治组织的影响

8 拼音文字与希腊科学和逻辑的起源
9 拼音文字对希腊精神的影响
10 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世界帝国
11 阿拉伯人与伊斯兰文化
12 计数符号和“零”的奥秘
13 中世纪与字母表文化的回归
14 印刷机:提升字母表的功能
15 印刷术、字母表与科学
16 印刷机的社会文化影响
17 电力信息时代语境下的拼音字母表
18 知识电力时代语境下的拼音字母表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第2章 文字的滥觞
为了研究迦南人大约在公元前两千纪发明的字母表的源头,我们必须考察,在此之前约1500年苏美尔人如何发明文字。几种文字系统在四种文化里独自形成,这四种文化是:埃及、中国、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一莫亨佐一达罗文化(Harappa-Mohenjo-Daro)和中美洲文化(Diringer,1948;Driver,1976;Gelb,1963;Naveh,1982)。他们的发明不同于苏美尔人遵循的环境。世界的其他文字系统包括拼音文字都由这五种文字演绎而来,或直接或间接,或借用或修改。当西班牙征服者16世纪到来时,中美洲文字仅有400年的历史;据信,这种文字尚未超越象形/会意文字阶段。印度河流域的文字至今尚未破解;消亡之前,它显然是象形文字和音节文字的混合体。和中美洲的文字一样,这种文字进入了死胡同。现代印度的文字系统不是哈拉帕文字的衍生物,而是阿拉姆语的衍生物,阿拉姆语是原始迦南一闪米特字母表的直系后裔,是在埃及文字的影响下产生的。中国的文字系统自诞生以来基本未变,现在仍然是纯语标文字。一些东方文字派生于中国汉字(如日文),用汉字和音节符号的混合体。唯一例外是韩文,其基础是1443年发明的拼音字母表,但韩文也用一些汉字。
埃及文字经历了最戏剧性的变化,起初的象形文字衍生出音节元素,继之出现24个单辅音符号,这些符号相当于字母表的功能,用来表示专有名词和少量的语词,最终导引出完全拼音化的希腊字母表,一切欧洲字母表都从希腊字母表衍生而来。苏美尔文字和埃及文字是两个独立发展的系统,但一个可能性是存在的:文字的思想是从苏美尔人迁移到埃及人的。一些类似的猜测认为,中国人也借用了苏美尔人的思想,但他们开发了自己独特的文字系统。
在此,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两河流域文字的发明,这里的文字从此前的符木(tally)计数法和泥版记账符物衍生而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文字并非从讲故事演绎而来,也不是出于保存口传故事和传说的需要,而是出于计数以及记录商业交易的需要。文字记录始于量化数据而不是质化数据。“文字不是刻意为之的发明,而是强烈私有财产观念偶然产生的副产品。”(Speises,1960)这不足为奇,因为数量信息记忆之困难远远超过语言信息。相比而言,记忆有叙事情节的故事、多种多样的人物或性格比较容易,记忆一套数字要困难得多。
……

前言/序言


《字母表效应:拼音文字与西方文明》 作者: [原书作者姓名] 译者: [译者姓名]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系列: 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 引言 在人类文明浩瀚的长河中,文字的诞生无疑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它承载着知识的传播,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塑造着思想的形态。然而,我们往往关注文字记录的内容本身,却鲜少深入探究文字系统的特质——尤其是字母文字——对人类认知、社会结构乃至于文明进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迈克尔·乔舒亚·埃里克森(Marshall McLuhan)的弟子、媒体生态学的重要学者[原书作者姓名]在《字母表效应:拼音文字与西方文明》一书中,便将目光投向了这个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议题。本书并非一部梳理西方文明史的百科全书,也不是对具体历史事件的细致解读。它是一项宏大的智识探索,旨在揭示拼音字母文字这一独特的书写系统,如何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社会组织乃至其在全球的扩张与影响。 核心论点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拼音字母文字的抽象性、线性和序列性特征,与早期西方文明的哲学思辨、科学探究、法律体系以及宗教观念等,形成了一种相互塑造、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内容决定形式”或“形式决定内容”,而是一种复杂的媒体生态学互动。作者认为,字母表作为一种“冷媒体”,促使接受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从而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抽象逻辑能力。这种能力,又反过来推动了西方文明在理性主义、个体主义、科学实证等方面的独特发展。 第一部分:字母表的基因——拼音文字的本质与影响 本书的开篇,作者并未直接切入西方文明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剖析了拼音字母文字本身的特质。与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不同,拼音字母文字将声音(音素)与符号(字母)进行对应。这种对应是抽象的、任意的,而非直接的模拟。这一看似简单的机制,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抽象与分解: 字母表将语言分解成最小的语音单位,再用符号一一对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思维活动。它要求使用者具备将连续的语音流剥离、识别并符号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培养逻辑分析和理性推理的基础。作者将其比喻为“解码的艺术”,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主动的、认知上的重构。 线性与序列: 字母是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成单词,单词组成句子,句子构成篇章。这种线性的呈现方式,强化了时间感和因果关系的概念。事物的发生发展被置于一个可追踪的时间轴上,这为逻辑推理、历史叙事和科学实验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提供了天然的框架。与此相对,一些非线性叙事的文化,其时间观和逻辑结构可能与西方截然不同。 “冷媒体”的互动性: 借用麦克卢汉的“冷媒体”与“热媒体”理论,作者将字母表归类为“冷媒体”。冷媒体需要受众主动参与,填充空白,做出联想和推断。相较于“热媒体”(如广播、电视)所提供的完整信息,字母表阅读者的参与度更高,思维更活跃,批判性也因此被激发。这种主动参与的特质,对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至关重要。 普适性与易学性(相对而言): 字母表所代表的语音单位相对有限,使得学习字母表相对容易。这种相对的易学性,使得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成为可能,为早期西方社会的知识传播打下了基础。尽管学习任何文字系统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字母表的原理使其在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部分:思想的胚胎——字母表如何塑造西方思维 在奠定了字母表特质的理论基础后,作者开始探讨这些特质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西方文明的核心思维模式。 理性主义与抽象逻辑: 字母表对语音的抽象化处理,为西方哲学中对抽象概念和普遍真理的追求提供了载体。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到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思辨,再到近代科学的公理化体系,无不体现了对抽象逻辑和理性推理的重视。字母表提供的清晰、线性的表达方式,使得复杂逻辑链条得以呈现和分析,从而推动了科学方法的建立和发展。 个体主义与自我意识: 字母表阅读者需要独立完成“解码”过程,这种内在的、个人的认知体验,与强调个体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西方个体主义思潮不谋而合。阅读私人信件、日记、法律文件,都强调个体的身份和责任。作者认为,字母表的线性叙事,也使得个体的生命历程和经验得以被单独梳理和反思,进一步强化了自我意识。 法律与契约精神: 精确、线性的法律条文,是字母表得以充分发挥其优势的领域。法律文本的严谨性、无歧义性(理论上)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至关重要。字母表所提供的精确符号和线性排列,使得法律得以被清晰地记录、解释和执行,构成了西方契约精神的基础。 kontrak,本质上是对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清晰界定,而这需要一种能够精确表达复杂关系的符号系统。 宗教与神学: 基督教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神学体系的构建也与字母表密不可分。神圣文本(圣经)的解读、注释和传播,依赖于字母表提供的稳定载体。神学辩论中的逻辑推理和概念区分,也受益于字母表带来的清晰表达能力。作者指出,对文本的“字面意义”和“精神意义”的区分,以及对教义的严格解释,都与字母表所培养的精确性和逻辑性有关。 第三部分:文明的扩张——字母表与西方世界的全球影响 在分析了字母表对西方内部思维的塑造之后,作者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字母表效应”如何成为西方文明在全球扩张过程中的重要推手。 殖民主义与行政管理: 殖民扩张需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依赖于标准化的法律、指令和记录。字母表为这种大规模、系统性的信息记录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殖民地的地图绘制、资源统计、人口普查、法律制度的移植,都离不开字母表作为基础。 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是西方文明在全球取得优势的关键。科学论文、专利、技术手册等,都以字母表为载体。字母表的普适性使得科学理念得以跨越地域和语言的界限进行传播,推动了全球科学的协同发展。 贸易与全球化: 商业合同、金融文件、航海图纸等,都是字母表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字母表所带来的精确性、标准化和易于理解性,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往来和资本流动,为全球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文化霸权与话语权: 字母表所承载的西方价值观、思想体系,通过教育、媒体、出版等多种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渗透和影响。作者认为,这种文化传播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益于字母表的特质。 结论 《字母表效应:拼音文字与西方文明》并非对西方文明简单地歌颂或批判。它是一次深刻的媒介考古学式的探索,旨在揭示一种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符号系统——拼音字母文字——在塑造人类认知模式、思维结构乃至于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且关键的角色。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视角:字母表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强大的“媒体”,它以其抽象、线性、互动的特质,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基因,并在全球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书提醒我们,在理解人类历史和文明的演进时,不能仅仅关注“说了什么”和“做了什么”,更要深入探究“如何说”和“如何记录”的媒介载体本身。通过理解字母表的“效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方文明的独特性,也能更好地反思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这本书为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也为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它是一次关于文字力量的深度透视,一次关于文明根源的深刻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与简洁的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立刻联想到学术的严谨与思想的深邃。我拿起它,首先被书名中“字母表效应”这个概念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上的探讨,更像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视角,让人不禁思考,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字符号,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文明的轨迹。尤其提到“西方文明”这个宏大的命题,感觉作者并非在做简单的历史梳理,而是试图挖掘出一种更底层的、关于媒介和认知结构的变化,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文明的基石,就必须回到它最基础的表达工具上去审视,这本书似乎正指向了这个核心问题,那种将媒介生态置于文明演进中心位置的尝试,是非常具有挑战性且令人兴奋的。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文化变迁的读者,我对这类跨学科的研究抱有极大的热情。这本书的理论框架似乎很扎实,它不是简单地将拼音文字视为一种中性的记录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主动的“媒介”,影响了思维方式的形成。我特别关注它如何处理从口头文化到书面文化的过渡,以及这种过渡如何催生了西方理性主义、线性逻辑这些标志性的思维特质。这种深入到符号层面的分析,往往能揭示出许多隐藏在历史叙事之下的深层动力。如果作者能够成功地论证字母系统在信息编码效率和认知负荷上的独特优势,并将其与西方哲学、科学发展的路径紧密联系起来,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解码”方式,来理解我们今日所处的文化环境。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类探讨“媒介生态”的著作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因为要将一种媒介形态与一个庞大文明的兴衰画上等号,难度系数极高,很容易陷入过度简化的陷阱。我更期待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细致入微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泛的宏大叙事。例如,它是否能清晰地展示字母表如何促进了法律的标准化、商业契约的普及,乃至个人主体性的觉醒?如果能将这种抽象的“效应”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层面,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字母如何改变了生活”,那么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可读性就会大大提升。我希望它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历史的肌理,而不是像一把大锤,敲打出模糊的轮廓。

评分

从装帧的质感到排版的疏密有致,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稳且耐读的。我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智识上的震撼”的作品,那种读完后会让你对日常事物产生全新观察角度的体验。这本书似乎承诺的就是这种体验——通过回归到最基础的符号系统,来重构我们对西方历史进程的理解。我猜想,作者在处理‘字母’这个看似微小的单元时,一定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去挖掘其在权力结构、知识传播乃至意识形态构建中的作用。我期待的不是一本讲述历史事件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历史如何被书写”的书,一本关于思维工具箱的书。如果它能成功地引导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式,去审视字母文字背后的深层逻辑,那么它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我们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构建是否依然依赖于我们所使用的书写系统。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来反思这一点。如果西方文明的根基在于其拼音文字所塑造的特定认知模式,那么在面对日益复杂的数字媒介和非线性信息流时,这种根基是否依然稳固?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变迁”与“不变”之间的张力的。书名中的“译库”二字也暗示了这本书可能涉及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这对于理解当下的文化对话与误解,无疑具有现实意义。我希望它能引发我们对自身媒介环境的警醒,意识到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工具,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塑造力。

评分

17

评分

4.1

评分

总序

评分

5.3

评分

复杂符物、封套和印痕语标

评分

不错的图书不错的图书

评分

启发很大

评分

7.2

评分

成文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