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雲颱山是集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傢AAAAA級旅遊區、國傢地質公園、國傢自然遺産、獼猴自然保護區、國傢森林公園、國傢水利風景區等於一身的科普生態與觀光旅遊勝地,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雲颱山植物》是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中第一部考察專著。
2.本書全麵記錄瞭雲颱山1400種植物資源,包括一係列珍稀保護植物、河南特有與新紀錄種,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本書有700多幅原創精美彩圖,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科普價值。
3.本書配大量的植物莖葉、花、果高清晰原創照片,集科學
《雲颱山植物》介紹瞭雲颱山植物資源1400多種,其中,還包括一些珍稀特有種和新記錄種,是中科院植物所考察隊在雲颱山經過2年多時間的實地野外調查的科研匯總,是雲颱山植物全麵普查的科研成果,書中多數植物資源配有高清原創彩色照片。
王印政,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係統發生與進化發育首席研究員,20多年來一直從事野生植物資源的調查、分類學和係統進化研究。90年代初作為副主編參加編寫《河南樹木誌》,還參加《中國植物誌》第一捲、《中國植物誌》(英文版)第一捲以及第十三捲5個科的編寫工作並和李振宇研究員閤作齣版中國苦苣苔科分類和係統學研究專著《中國苦苣苔科植物》,發錶論文60餘篇。主持科技部973項目專題,國傢基金委重大項目子課題,科學院重大和重點項目子課題多項以及申請和主持國傢基金委項目5項等。
第一章 自然地理概況
第一節 自然地理背景
第二節 地質和地貌
第三節 氣候、水文與土壤
第四節 植被類型
第二章 特有和珍稀瀕危植物
第一節 特有植物
第二節 珍稀瀕危植物
第三章 資源植物
第一節 雲颱山資源植物的特點
第二節 雲颱山資源植物的分類
第三節 資源植物的開發與持續利用
附 雲颱山地區資源植物名錄
第四章 雲颱山維管植物名錄
第一節 蕨類植物
第二節 裸子植物
第三節 被子植物
第四節 河南省維管植物分布新紀錄
分科索引
序一
太行山是我國東部地區一條十分重要的山脈,南北綿延於華北平原的西緣,位於中國地貌第二級颱階嚮華北衝積平原過渡的交界地帶。雲颱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太行山脈南麓,恰處於太行山嚮華北平原過渡地帶的邊緣,其一座座峰巒峭壁猶如從華北平原拔地而起。
雲颱山大地構造位於新生代東亞裂榖係的華北裂榖帶與太行山斷塊隆起帶的結閤部,同時又是近南北嚮的華北裂榖帶與近東西嚮的西安—鄭州—開封裂榖轉換帶的交匯處,其主體位於太行山斷塊隆起的南端。在裂榖作用的大背景下,雲颱山從太古宇到石炭係各齣露地層形成瞭新構造運動的典型地質遺跡,即“雲颱地貌”,對研究新構造運動和裂榖演化具有重要意義。多樣的地形地貌和復雜的岩石構造以及來自東部的海洋濕潤熱氣團使得雲颱山具有十分優越的水熱條件,森林茂密,鬱鬱蔥蔥。因此,遊曆雲颱山世界地質公園不僅可以領略到太行山的巍峨雄拔,而且在翠崖幽榖中又令人情不自禁地不勝欣忭於那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泉湧處處、流水潺潺,滔滔之水飛流直下,其湖光山色讓人如癡如醉。
此外,雲颱山自古就吸引著眾多的遊人雅士和文人墨客,留下瞭燦爛的文化遺跡。漢獻帝的避暑颱和陵基,北齊稠禪師的建寺練功,魏晉“竹林七賢”的隱居故裏等,無不體現瞭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蘊。
雲颱山奇特的地質地貌奇觀,豐富的水文資源,多樣的動植物種類,加之悠久的曆史文化內涵,使之成為集國傢森林公園、國傢級風景名勝區、國傢AAAAA 級旅遊景區、國傢地質公園、國傢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國傢水利風景區於一身的科普生態與觀光旅遊勝地。2004 年2 月13 日雲颱山又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雲颱山屬於南暖溫帶氣候區,曆史上曾經具有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因此,雲颱山野生植物具有從北亞熱帶到溫帶植物的過渡特性和多種區係地理成分的錯綜復雜與交匯特徵。該區以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為主的天然植被保留十分完整,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雲颱山豐富的植物資源在曆史上早已聞名遐邇,例如,《本草綱目》中被李時珍所指齣的“四大懷藥”,其主要的天然産地之一就在雲颱山。
目前,“四大懷藥”已被定為“國傢原産地域保護産品”,並遠銷世界各地。一個地區的植物區係既顯示瞭該地區現實的生態地理條件,更反映瞭該地區地質和氣候的曆史演變關係。由於雲颱山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對雲颱山植物區係的全麵研究有助於深入瞭解我國南北和東西植物區係的地理演化關係及其起源問題。
最近,我高興地得知王印政教授和一些專傢閤作,通過曆時兩年的全麵野外考察、標本采集和重點區域的深度調查,共采獲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1500 餘號近6000份標本,比較全麵地摸清瞭雲颱山世界地質公園野生植物資源的傢底。他們在大量的標本鑒定和研究基礎上編寫齣《雲颱山植物》一書。本書對雲颱山世界地質公園自然地理概況,特有和珍稀瀕危植物和資源植物進行瞭全麵的闡述。書中的雲颱山維管植物名錄記載雲颱山地區蕨類、裸子和被子植物1 175 種,19 亞種,34變種和3 變型,隸屬於136 科。這些均凝聚瞭他們及其考察隊成員兩年來不畏艱險、翻山越嶺所付齣的艱苦勞動和心血。書中提供的700 餘幅計600 餘種植物的彩色照片更是美輪美奐,賞心悅目。本書
各章還均采用中英文對照,十分有利於國際交流和擴大讀者範圍。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書中一係列重要的科學發現。例如,在之前僅見於長江流域的亮葉耳蕨(Polystichum lanceolatum Baker) 和神農架崖白菜(Triaenophora shennongjiaensis X.D.Li) 在雲颱山的發現反映瞭該地區和亞熱帶植物區係的曆史聯係和殘遺性質。我相信,本書的齣版將為雲颱山植物區係的研究以及雲颱山野生植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和閤理利用,推動地方經濟和雲颱山旅遊事業的全麵發展提供重要參考,也將使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在欣賞雲颱山地質奇觀的同時更加領略雲颱山植物的多樣性。同時,本書也將為廣大群眾,尤其是植物愛好者瞭解雲颱山植物區係,普及植物學知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本書即將付印齣版之際,
我倍感欣喜,謹在此嚮該書作者錶示衷心的祝賀。
二〇一一年五月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 洪德元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中對雲颱山特有植物的深度挖掘。我曾經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在當地的山林裏發現瞭一種從未見過的野花,它的花瓣呈現齣一種非常獨特的、帶有金屬光澤的紫色,而且散發著一種清幽的香氣。當時我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但卻苦於無從查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我當時的疑問,能夠提供關於這種野花的詳細信息,比如它的學名、科屬、分布範圍,甚至是一些關於它藥用價值或文化象徵的記載。而且,我更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植物的名字和形態,而是能夠深入地探討每一種植物的生長習性、繁殖方式、以及它在當地生態係統中的作用。例如,它是否是某些稀有動物的食物來源?它是否對當地的水土保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能有相關的科學研究數據和實地考察的記錄,那就更加令人信服瞭。我對那些隱藏在自然界深處的秘密總是充滿瞭好奇,而植物,無疑是其中最迷人的部分之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探索雲颱山植物世界的指南,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片土地上生命的奧秘。
評分我對書籍的權威性和實用性有著很高的要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由在該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傢團隊編寫,這樣內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能夠得到保障。如果書中能夠引用相關的學術文獻和研究成果,並且注明齣處,那將大大增加其可信度。對於實用性方麵,我希望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提供一些實際的應用價值。例如,對於當地的林業部門或旅遊從業者來說,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關於植物保護、生態旅遊開發的建議?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是否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植物的食用、藥用、或者觀賞價值的介紹,甚至是園藝栽培的指導?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雲颱山這個獨特的生態係統,以及人類活動對這個係統可能産生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能夠引導我進行更深入思考,並付諸實踐的書籍,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負責任和有益的方式去認識和欣賞雲颱山。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是否能夠引領我進行一次身臨其境的“雲颱山植物探索之旅”?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路綫建議,例如,沿著某條登山小徑,能夠觀察到哪些特定的植物群落?哪些季節是觀賞某種植物的最佳時機?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野外辨識技巧,比如如何通過葉片的形狀、花朵的顔色、或者果實的特點來區分相似的植物,那將大大提高我野外考察的效率和樂趣。我還希望能夠瞭解一些關於雲颱山植物的民間傳說或藥用經驗,這些非科學性的知識往往能夠反映齣當地居民與植物之間深厚的聯係,也為植物的研究增添瞭文化色彩。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一些地圖,標明瞭不同植物的分布區域,甚至是一些“植物探秘點”,那將是非常吸引人的。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植物圖鑒,而是能夠激發我的好奇心,讓我願意走進大自然,去親身去發現、去感受、去學習。我期待它能夠給我帶來一次充滿驚喜的閱讀和實踐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是那種淡淡的、帶著水墨暈染的風格,主色調是青綠和赭石,中間點綴著幾筆淡雅的白色,隱約能看到一些抽象的山巒和植物的輪廓。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份精美的地圖,標注著雲颱山各個區域的山峰、溪流、以及一些標誌性的景點,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喜歡戶外徒步的人來說,簡直是寶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詳細介紹地圖上那些我尚未涉足的區域,比如那些傳說中有著奇特植被的隱秘峽榖。地圖的細節處理得非常用心,等高綫清晰可見,甚至連一些小徑都標注齣來瞭,讓我對未來的行程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特彆好奇,在描繪這些地理信息的同時,它是否也會穿插一些關於當地地質構造、土壤特點的介紹,這些因素往往決定瞭植物的生長環境。如果能再附上一些不同季節的雲颱山風光攝影作品,那就更完美瞭。畢竟,欣賞植物不僅要瞭解它的名字和形態,也要感受它所處的自然環境,以及在不同時節的生命力展現。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讓我沉浸其中,仿佛身臨其境的書籍,希望這本書能夠滿足我這份小小的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風格是我非常看重的一個方麵。我希望它能夠采用大開本,這樣在翻閱時會更加舒適,而且也能夠更好地展示精美的插圖和照片。我個人偏愛那種帶有留白,字體清晰,段落分明的排版風格,這樣不僅能夠讓閱讀過程更加愉悅,也能夠讓知識點更容易被吸收。至於內容,我希望它能夠涵蓋雲颱山不同生境下的代錶性植物,比如高山草甸、常綠闊葉林、以及濕地等。我尤其關注那些在其他地方難以找到的稀有植物,以及那些具有獨特形態或功能的植物。如果書中能夠包含植物的彩色插圖,而且插圖的繪製要精細、準確,最好能夠呈現齣植物的不同生長階段,比如花期、果期等等,那就太棒瞭。另外,如果能夠附帶一些關於植物采集、標本製作的科學方法介紹,甚至是一些關於野外考察的注意事項,那對於有誌於進行植物研究的讀者來說,無疑是錦上添花。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既有學術價值,又具有觀賞價值的藝術品,讓我愛不釋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