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 9787121281679

智能制造 978712128167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著 著
图书标签:
  • 智能制造
  • 工业4
  • 0
  • 数字化转型
  • 工业互联网
  • 生产管理
  • 自动化
  • 智能工厂
  • 制造业
  • 技术创新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小马奔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1679
商品编码:1119651156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智能制造

:98.00元

作者: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1212816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制造2025系列丛书之《智能制造》。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组织开展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战略咨询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

内容提要


本书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由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组织开展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战略咨询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本书深入阐述了智能制造的内涵和特征,介绍了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的变革、挑战和应用、云制造的技术和应用案例、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挑战及我国智能制造体系的初步设想,分析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和关键问题。此外,本书还分别介绍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数控一代”和“智能一代”的实施成效和总体情况。本书可为政府部门、制造业企业和研究机构中从事制造业政策制定、管理决策和咨询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以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其他关心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人士阅读。

目录


目录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001一、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和部署 //002二、两化融合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010三、“中国制造2025”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动力 //033智能制造的内涵和特征 //039一、制造与智能 //040二、智能制造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042三、智能制造的定义 //044四、智能制造的目标 //047五、智能制造的技术体系 //049六、智能制造的系统特征 //066七、关于智能制造的一些思考 //068参考文献 //071大数据技术的关键是数据分析 //073一、大数据的发展、定义和特征 //074二、数据分析流程简介 //077三、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变革与挑战 //081四、数据分析关键技术和应用 //087五、大数据分析软件工具介绍 //100六、大数据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116参考文献 //127云制造—— 一种智能制造的模式与手段 //129一、引言 //130二、云制造1.0 简介 //132三、智慧云制造(云制造2.0)概论 //137四、航天云网的云制造应用范例 //159五、智慧云制造研究与实施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72六、本章小结 //176参考文献 //178标准化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 //183一、迫切性 //184二、智能制造标准化的范围 //186三、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挑战 //187四、智能制造相关国际标准活动 //190五、我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初步设想 //197参考文献 //212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关键问题 //213一、工业互联网的作用和意义 //214二、国外工业互联网发展布局策略 //216三、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问题 //221四、工业互联网主要应用场景和案例 //228五、产业界加快工业互联网布局和实践 //231六、我国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初步建议 //235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 //239一、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开展情况 //241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进目标 //249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典型案例 //252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几点体会和思考 //285参考文献 //288“数控一代”和“智能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工程 //289一、实施“数控一代”和“智能一代”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国“工业4.0”的有效途径 //290二、“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概述 //292三、“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一期)总体实施效果良好,涌现了一批典型案例 //299四、开展“智能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的一些思考 //315五、撰写小组 //319

作者介绍


中国工程院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团结与合作,推动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和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包括: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包括: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

文摘


序言



数字化浪潮下的产业变革与未来图景 一部聚焦于宏观趋势、技术前沿与实践路径的深度洞察之作 在人类社会迈入全新工业文明的十字路口,一股以数据、互联和智能为核心的革命性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全球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乃至社会结构。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行业的技术手册,而是致力于勾勒出这场深刻变革的宏大叙事、内在驱动力及其对未来生产力释放的深远意义。我们旨在为决策者、战略规划师、技术创新者以及对未来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范式转移——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智能时代 本篇旨在阐明当前产业升级的根本性质——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场深层次的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我们追溯了历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对比分析了蒸汽机、电力、信息技术与当前以数据智能为驱动力的“第四次浪潮”之间的本质区别。 1. 历史的回响与驱动力: 详细分析了支撑当前变革的四大核心要素:海量数据的爆炸性增长、计算能力的指数级提升、网络连接的无处不在,以及算法模型的持续突破。 我们探讨了这些要素如何相互作用,打破了传统工业生产中“线性、孤立、反应式”的限制,导向“网络化、协同化、预测式”的新范式。 2. 经济学基础的重构: 传统的经济学模型往往基于稀缺性原理。然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某些关键要素(如信息、软件)趋向于“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链、竞争壁垒的构建方式,以及“平台经济”和“生态系统”如何取代传统的垂直一体化模式,成为新的组织形态。我们审视了“数据资产化”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价值评估中的挑战。 3. 供应链的韧性与重塑: 突发事件(如全球疫情、地缘政治冲突)暴露了传统“精益化”供应链的脆弱性。本部分将着重探讨供应链的数字化韧性(Resilience)建设。我们分析了如何利用实时数据、预测分析和分布式网络,实现从“需求拉动”向“需求感知与主动响应”的转变。重点讨论了“端到端可视化”在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达成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关键技术支柱的深度解析 本部分将聚焦于驱动未来产业体系变革的几大关键技术集群,着重于它们如何从孤立的技术组件,融合成一个有机的、协同运作的智能系统。 1. 泛在连接与实时感知网络: 深入探讨下一代通信技术(如5G/6G)如何从提升带宽和降低延迟的单一目标,转向赋能工业级实时控制和海量设备接入的能力。分析了时间敏感网络(TSN)在统一异构网络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传感器技术、边缘计算如何共同构建起对物理世界的“数字孪生体”的基础感知层。 2. 人工智能的工业化应用路径: 区别于消费级AI的快速迭代,本书强调了工业领域对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可靠性(Reliability)和安全性(Safety)的极高要求。我们详细剖析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质量检测、工艺优化、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场景的具体落地模式,并讨论了联邦学习在数据隐私保护下的工业数据协同价值。 3. 数字孪生与沉浸式交互: 数字孪生不再仅仅是三维模型的简单复刻。本章探讨了如何将实时物理数据流、仿真模型、历史数据和AI算法融合,构建出具有“生命力”的动态数字副本。这不仅是设计和制造的工具,更是复杂的系统级决策支持平台。同时,我们分析了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在操作员培训、远程协助和现场维护中的革命性潜力,关注人机交互界面的未来形态。 4. 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应用潜力: 超越加密货币的范畴,本书探讨了DLT在工业供应链中的信任构建、资产溯源和智能合约自动化执行方面的实践价值。分析了其在确保数据共享过程中的不可篡改性和可审计性方面,如何为跨企业协作提供新的信任基础设施。 第三部分:组织变革与人才重塑 技术引入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组织是否能够适应和驾驭这些变革。本篇关注“人”与“组织结构”的适应性挑战。 1. 跨职能融合与敏捷组织: 传统“烟囱式”的部门结构难以支撑端到端的数字化流程。我们分析了如何建立跨职能的敏捷团队(Agile Teams),将IT(信息技术)与OT(运营技术)深度融合,打破数据壁垒。探讨了“产品经理”思维如何在工业环境中取代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 2. 新兴角色的诞生与知识体系的迁移: 数字化转型要求劳动力具备全新的技能组合。本书详细描绘了数据科学家、AI伦理官、数字孪生工程师、人机协作专家等新兴角色的核心能力模型。我们强调了企业应如何构建持续学习的文化,通过“在岗学习”和“技能重塑”应对技术淘汰带来的冲击。 3. 治理、安全与伦理的基石: 随着系统复杂度和互联程度的提升,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维度。本章详述了工业控制系统(ICS)的网络安全挑战,从传统的边界防御转向零信任架构的构建。同时,对AI决策的偏见、自动化带来的责任归属等工业伦理问题进行了前瞻性讨论,强调建立健全的治理框架是实现可持续智能化的前提。 结语:迈向自主进化的产业生态 本书最后总结道,真正的价值并非来自单一技术的集成,而是来自一个自我优化、持续进化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够感知、学习、推理并自主执行复杂任务的生产网络。我们呼吁读者以开放的心态迎接这种深度的系统性变革,将技术视为赋能人类潜能、实现更高层次社会福祉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本书提供的是一张通往这个未来蓝图的路线图,而非终点站的描述。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之前,我对“智能制造”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印象,觉得它很高深,很遥远。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意识到,智能制造并非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而是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脚踏实地的精神,它并没有过分夸大智能制造的能力,而是以一种务实的态度,去探讨它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例如,在谈论到设备互联互通时,它并没有忽略现实中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和标准化问题,而是将其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来讨论。这种“接地气”的写作风格,让我对智能制造有了更清晰、更理性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技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挑战,而克服这些挑战,正是推动智能制造向前发展的动力。这本书就像一位诚实的向导,不会过度美化眼前的道路,但会让你清楚地看到前方的风景。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之一,是它对于“以人为本”的智能制造的关注。在许多关于智能制造的书籍中,往往会侧重于技术的革新和设备的升级,而这本书似乎在探讨如何通过智能制造,来提升工人的技能、改善工作环境,甚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让我看到了智能制造并非是为了取代人力,而是为了更好地赋能人力,让人类能够从重复、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具创造性和附加值的工作。这种对人文关怀的注入,让智能制造这个概念,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性的光辉。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人机协作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它让我明白,未来的制造业,将是人与智能系统协同合作的时代,而如何构建这种和谐的关系,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本书让我相信,智能制造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进行了预设。虽然我不能在此透露具体的案例,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试图搭建一个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桥梁。它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书籍,而是试图去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在现实的生产环境中,落地智能制造的理念。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某些技术应用时,所展现出的前瞻性。它让我看到了未来制造业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例如,在讨论到数据在智能制造中的作用时,它不仅仅是陈述数据的重要性,更是在暗示如何去采集、分析和应用这些数据,以驱动更高效、更灵活的生产。这种“点石成金”的智慧,让我对智能制造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它让我意识到,拥抱新技术、新理念,是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导师,在我思考“如何将想法变为现实”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在内容的组织上,也颇具匠心。它并没有将所有内容一股脑地倾倒给读者,而是采用了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逐步深入。我喜欢它在介绍某个技术或概念时,会先将其置于更宏观的背景下进行解释,然后再聚焦于其具体细节。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让我能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脉络。而且,它似乎也考虑到了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某些章节,它会提供一些拓展阅读的建议,或者引用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这对于那些希望进一步深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即使面对复杂的工业流程和前沿的技术,它也能梳理得井井有条,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环节。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使得这本书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案头的常客。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寻觅一本能够真正触及到“智能制造”核心的书籍,希望它不仅能提供理论框架,更能展现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当我翻开这本书(尽管我在这里不具体提及它的名字,但它在我手中散发着知识的魅力)时,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在概念的梳理上做得很到位,从工业1.0到4.0的演进逻辑,再到智能制造的关键要素,比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都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这些复杂技术时,并没有过于深奥的术语堆砌,而是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一些形象的比喻,让初学者也能迅速理解。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制造”,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地引领我认识智能制造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感到非常安心,也为我后续更深入地理解智能制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过于理论化的著作,常常在半途中就感到力不从心,而这本书的这种“普及性”和“引导性”的特点,确实让我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下去。它让我明白,智能制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