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選集(第10捲)(典藏版)

南懷瑾選集(第10捲)(典藏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南懷瑾 著
圖書標籤:
  • 南懷瑾
  • 傳統文化
  • 人生哲學
  • 思想
  • 文化
  • 國學
  • 人生智慧
  • 散文
  • 精華
  • 典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094473
版次:1
商品編碼:11206538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1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璀璨國學,正知不絕,南師一脈,紹繼如縷見地、修證、行願,拈提精要,光耀韆古會通儒道釋,勤懇宣說,皆為眾人日月行邁,傾心相伴,惠澤不竭,今當典藏南懷瑾選集典藏版12捲,目前全的南先生著作匯集復旦大學齣版社全新校訂,隆重推齣!
  颱灣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授權!
  依颱灣老古文化新版審讀校訂,南懷瑾思想體係的一次新的總匯!
  中國大陸精準的南氏作品集!
  中國傳統文化韆門萬戶,鬱鬱璨璨,而儒道釋為其綱要,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齣,妙義宛然,等身著作,韆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齣,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嘆。
  《南懷瑾選集(第10捲)(典藏版)(套裝全12捲)》與原《南懷瑾選集》10捲本的差彆:
  1.經颱灣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授權,增入《莊子諵譁》、《南懷瑾與彼得·聖吉》、《南懷瑾講演錄》、《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與終站》五書(中國大陸獨jia發行),與原十捲本閤並,厘定為十二捲,重加校訂,善為裝幀,名之為典藏版以行世。
  2.對典藏版的十二捲本逐字逐句進行重新審稿,首要的注意點即在書中的知識類問題上,眾所周知,復旦版十捲本中的絕大部分內容是南先生的演講或講課整理稿,興之所至,難免有所不夠準確之處,雖然經過颱灣老古同仁的細心訂正,但不可避免的仍需大量仔細的編校工作。
  3.在颱灣老古的要求下,我們對復旦版和老古文化新版的全部不同處,進行瞭逐一核對。這些不同處,是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有所取捨的,大概分為4種情況:(1)知識類不同,既有同一名詞在說法上的不同,也有復旦版對老古版某些概念進一步的說明,有些進一步的釋義工作,對大陸讀者來說,的確很有必要。(2)義理不同。(3)根據當時社會思想狀況,對書中尤其是宗教性內容作瞭刪改,這次據現狀作瞭一定的恢復。(4)主觀增刪,比如書中南先生帶領弟子學習佛法時的儀式性內容被刪去,其實影響瞭理解相關義理的完整性。以上四類情形這次均酌情予以恢復。
  4.重新撰寫南懷瑾選集典藏版齣版緣起,並數易其稿,力圖在新形勢下,能盡量客觀地描述南先生的生平,以及我們所能窺見到的他的成就。
  5.重新改定十二捲本每一種著作的齣版說明,除瞭交代該著作的背景外,也準確地說明瞭該著作的新版本情況。
  6.齣於市場角度考慮,對典藏版的版式統一進行瞭美化處理,封麵亦重新設計。

內容簡介

  《南懷瑾選集(第10捲)(典藏版)(套裝全12捲)》是國學泰鬥南懷瑾先生(1918-2012)目前為止在中國大陸齣版的全備的作品集。作品集涉及範圍,以時空論,乃古今中外。以現代學科分類論,乃文史哲。以傳統學術分類論,乃儒釋道,實則韆門萬戶,未有不涉及者。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十二捲不但是南懷瑾先生在紙麵所顯現齣的淵博如海之學問,有心的每一位讀者,更能從中體悟到南先生作為一位大修行人由博返約之深邃麵貌。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韆門萬戶,鬱鬱璨璨,而儒道釋實為其綱要。南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齣,妙義宛然,等身著作,韆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齣,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嘆。
  癸巳之春,中國大陸有南先生其人其書已二十餘載,經颱灣老古文化du傢授權,《南懷瑾選集》在原來基礎上體量擴容為12捲。復旦大學齣版社精心審讀校對,善為裝幀,名之為《南懷瑾選集》典藏版以行世。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各捲收錄作品皆為當代學術精華,二十餘年來無數讀者從中受益。具體書目為:第一捲:《論語彆裁》。第二捲:《老子他說》、《孟子旁通》。第三捲:《莊子諵譁》。第四捲:《易經雜說》、《易經係傳彆講》。第五捲:《禪宗與道傢》、《道傢、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第六捲:《禪海蠡測》、《禪話》、《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中國道教發展史略》。第七捲:《曆史的經驗》、《亦新亦舊的一代》、《中國文化泛言》。第八捲:《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第九捲:《金剛經說什麼》、《楞嚴大義今釋》。第十捲:《圓覺經略說》、《定慧初修》、《楞伽大義今釋》。第十一捲:《原本大學微言》。第十二捲:《南懷瑾講演錄》、《南懷瑾與彼得?聖吉》、《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圓覺經》是唐代華嚴宗奉習的一部重要經典。它全稱《大方廣圓覺修多羅瞭義經》,一捲,由唐代佛陀多羅譯齣。經中以佛應文殊師利等十二位菩薩之請,論述瞭“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的理論,以及“修止”、“修觀”、“修禪”的修行方法。唐代華嚴宗五祖宗密說,他“禪遇南宗,教逢《圓覺》”,就是因讀《圓覺經》而悟教理的。之後,他撰寫瞭《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鈔》、《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等著作,以弘揚《圓覺經》,《圓覺經》因此而馳名佛教界。《圓覺經略說》為南懷瑾先生有關《圓覺經》的講記,起初在佛教雜誌上連載,以後匯集成書。南先生在書中對《圓覺經》的原文進行瞭逐句、逐段的講解,變艱澀為流暢,化深奧為通俗,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學說的三大組成部分。戒,是用來防非止惡的;定,是用來息慮靜緣的;慧,是用來斷除煩惱的。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瞭佛教人士修學的基本內容。《定慧初修》收錄瞭南懷瑾先生所作的一組佛學講演錄。其中,前三篇是有關修習“戒、定、慧”三學的論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觀與參話頭》為南懷瑾的老師袁煥仙先生所作),後六篇是作者對《觀無量壽佛經》(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以及禪觀、般若正觀、觀音法門、淨土法門等所作的通俗的講解。
  《楞伽經》是唯識宗的根本典據“六經十一論”之一,也是早期禪宗依奉的重要經典(早期禪宗代錶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師”),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它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捲,由劉宋求那跋陀羅於元嘉二十年(443年)譯齣。經中通過佛在南海之濱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薩一百零八問的方式,論述瞭“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四種禪”等義,而以“如來藏識”(即“阿賴耶識”)為歸結點。《楞伽大義今釋》為南懷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經》全本的大義今釋。內容包括:原文、今譯和串講(用括號、另段的方式標齣)。全書深入淺齣,文句流暢,是一部將學術性和通俗性融為一體的彆具特色的《楞伽經》讀本。

作者簡介

  南懷瑾(1918年-2012年),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彆具一格。齣生於中國浙江溫州樂清南宅殿後村,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現居江蘇。

目錄

《圓覺經略說》 緣起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7 大經之真僞8 佛陀多羅傳9 佛經翻譯在中國11 憨山大師注解《圓覺經》12 《圓覺經》的十二位菩薩17 第一章文殊師利菩薩20 什麼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如何發起清淨心 發瞭清淨心有什麼好處 如何不墮入邪見 什麼是無明 什麼是空 無明妄想如何斷 第二章普賢菩薩45 初見本性如何起修 如何以幻還修於幻 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脫 第三章普眼菩薩61 如何正思惟修 如何住持 修行的程序如何 如何纔能開悟 第四章金剛藏菩薩85 眾生本來是佛,為何生起無明 無明眾生本有,何故復說本來成佛 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嗎 第五章彌勒菩薩107 輪迴的根本是什麼 如何瞭脫生死,跳齣輪迴 成佛有哪二障 修佛菩提有幾等差彆 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 第六章清淨慧菩薩138 一切眾生和諸菩薩如來所悟得的道有無差彆 成佛是什麼境界 什麼是般若 什麼是涅? 什麼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第七章威德自在菩薩167 成佛漸修的法門如何 修行人一共有幾種 如何修止 如何修觀 如何定慧等持 如何修禪那 第八章辨音菩薩181 成佛之道有幾種修行方法 修止、修觀、修禪那如何搭配 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的修行方法 第九章淨諸業障菩薩205 本性清淨因何染汙 什麼是我相 什麼是人相 什麼是眾生相 什麼是壽者相 如何做到法解脫 第十章普覺菩薩227 誰是善知識 學佛應依何等法 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如何發心 第十一章圓覺菩薩243 如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 三種淨觀以何為首 可以隨便閉關嗎 為何要懺悔罪業 第十二章賢善首菩薩265 此經叫什麼名字 如何奉持 修習此經有何功德 誰來護持此經 《定慧初修》 修止觀與參話頭277 戒學277 定學278 慧學284 修定與參禪290 初修禪定入門方法293 定慧影像296 參禪指月299 禪淨雙修調和論305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309 淨土三經的高下309 禪、唯識、淨土311 觀想和念佛312 大道廢有仁義314 禪觀略講329 靜坐姿勢——七支坐法329 靜坐的基本認識331 修證與方法332 六妙法門336 六妙法門止觀的認識與實踐340 念身法門的基本認識344 般若正觀略講353 從普賢行入三摩地353 盡無盡法門汝等當學354 《心經》為般若法門精髓355 如何瞭苦?首重觀想356 照見五蘊皆空357 小乘佛法如何禪修358 般若就是無上咒359 色與空的問題360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361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363 教你一個咒子364 空裏談空都是空話364 五蘊一空依性起修365 無量法門誓願學366 觀與照是同是彆367 事理一定圓融368 學佛從有尋有伺開始369 境風吹識浪自有定盤心371 輕輕從心頭起觀372 講個禪宗故事373 苦由我來374 四大並沒有障礙你376 多消一分業377 不沾念378 生死本空379 見性解脫能所雙泯381 自度自度快快自度382 觀音法門略講383 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亂400 淨土法門400 幾人得到瞭一心不亂401 與《藥師經》閤並參究403 全心全意的想念404 舉一則笑話406 臨終時的念佛407 自欺、欺人、被人欺408 心頭隻掛著這一念409 窮極呼天痛極呼父母411 “頑空定”的念佛法412 但持正念莫問黑煙413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415 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417 《楞伽大義今釋》 凡例449 楞伽經大乘性宗頓教四十一法門45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451 捲一455 問題的開始457 大慧大士所提齣問題裏的問題465 什麼是識481 識的現象481 現識與分彆事識的互相因果關係483 如何恢復真識483 其他學派與宗教理論的批判485 一般哲學宗教思想的偏差487 離心意識、證取心物同體的如來實相489 心理狀態為形成五法的根源491 心意識生起作用的境界現象492 離心意識的修行重實證495 如何纔能覺悟自心501 成佛次第之道502 心物有無二見之辨504 虛空與形色的分析506 頓漸法門的指示509 法報化佛的三身內義509 兩種聲聞的境界511 常不思議與第一義的境界512 生死與涅?唯一心量514 五乘種性的分類516 無佛種性的一闡提之說518 五法三自性520 人無我和法無我521 誹謗正法的原因524 空、無生、不二、離自性相等的涵義527 捲二530 如來藏有定相和實體嗎531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534 意生身的境界535 心理狀態的分析539 言語理論的真實性543 關於哲學和邏輯學的幾個問題:同異、真假、虛實、有無、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547 禪的類彆553 什麼是涅?的真義556 如來神力和正修菩薩道的關係558 緣起性空的理論實際561 理論言語是根據什麼562 一切言語理論的原始562 萬有現象就是唯心現量的境界566 三乘種性的基本原因567 種性的定義567 幻有的現象和定義569 自性無生的真諦570 自性的定義570 如幻的涵義570 名辭章句的文字理則572 佛為什麼隻說齣世法573 宇宙萬法無主宰非自然的道理574 四種羅漢的果位境界577 兩種智覺的境界583 菩薩境界583 形而上的心物同體觀584 色塵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諦584 身心的五陰原理585 外道學派四種涅的辨彆586 八識的互相關係和心王的能所因緣587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則分類及其真義590 如何是佛法的真義和一乘道的道理596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齣世的597 捲三599 意生身的分類和原理600 五種無間重罪的反辭巧譬602 如何是佛境界的知覺605 佛為什麼說生前的因果事跡606 佛證得什麼道和說的什麼法607 有和無兩種錯誤見地的分析609 宗通和說通613 心理意識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彆616 言語和語意620 識與智的差彆622 世間緣起的空見624 束縛與解脫都自一心627 自性空有之辨630 佛法宗綱的說明632 什麼是智慧的實相635 宗通和說通的意義637 世間言論文詞的辨證641 內學和外道的辨彆642 如何是究竟涅和各種外道不同的見解647 捲四651 證得如來和身心內外的關係653 真理的究竟歸屬是什麼661 言語文字和真理662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異同664 一切法無自性但覺自心現量665 關於諸法無常的分辨672 三界唯心心外無法675 大小乘入滅盡定的差彆境界677 大乘菩薩道十地境界的真義679 如來是否常住681 佛法是否常存682 唯識的精義684 四禪的滅盡定685 詳說“五法”等名相的內義689 三世諸佛的有無693 佛與恒河沙的譬喻694 生死的邊際何在695 刹那空和八識的現象697 六度的差彆目的699 關於佛的存在和佛法與唯識的幾個懷疑問題702 素食的理由708 八識規矩頌712 八識規矩頌貫珠解714 八識規矩頌法相錶722 八識規矩頌總錶 附:楞伽大義今釋問題係統錶

精彩書摘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必須“先依如來奢摩他行”,此如來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是單指一個世尊。奢摩他是梵音,翻成中文是“止”的意思,止是修定之因,得定是修止之果。奢摩他行修止的法門是共法。修止、修定不是佛法所專有之法,任何外道、任何宗教、任何教派都必須修止,纔能夠有所成就,即使是畫符、念咒,乃至邪門外道還是一樣要修止。 止是把心專一起來,止又稱專一瑜伽,瑜伽是身心互相感應諧調而達到專一。不談學佛學道,世問上的任何一件事,如學問、事業、技術、武術、藝術,若不專一,也不會有成就。 但是,專一很難,譬如讀書或看小說,看完瞭一篇,卻忘瞭前一篇,看書看到一半,突然發現自己在鬍思亂想,又從頭再看起,是不是這樣?若真達到專一,則記憶力非常強,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很清楚地印進腦海裏,永遠記住。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很容易忘記,過去的事情記不起來,或者常常忘瞭東西放哪裏,或是到處掉東西,這是心不能專一,散亂的緣故。有些人外錶看起來很寜靜,其實他腦子裏思想沒有停過,所以,奢摩他行之專一對一般人而言非常睏難。釋迦牟尼佛說過:“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隻要把心集中於一點,沒有做不成功的事,想要修成佛,就會修成佛。佛說的話那麼簡單,可是誰都做不到,心不能專一,因此又說瞭很多方法,如念佛、持咒、觀想等等各種功夫,其目的乃在於求得專一。 中國《四書》中的《大學》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以前我們小時候讀書,老師教我們把這一段背誦下來,至於什麼意思則不懂,老師說不要問,記下來,將來有一天你們自然會懂。那時候心裏覺得很不服氣,這是什麼老師嘛!等到瞭中年以後,真的自然就懂瞭。所謂“明明德”就是指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如何明心見性呢?“知止而後有定”,止的功夫達到瞭之後纔會有定,定下來之後纔能夠真正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此慮非指憂慮,而是思惟的意思,經過思惟纔能達到智慧的成就,纔能夠明明德而明心見性。這個戒定慧的程序講得非常清楚。 這一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還有一個更妙的用處。以前在大陸上有一個教派,信徒很多,他們拿一杯水,口裏咒子一念,手指一劃,便可以替人治病,而且很靈。我們小時候也覺得很稀奇,怎麼嘴裏念一念就可以治病?想辦法找人去拜門。學這些要賭咒的,嚴禁泄露,否則天打雷劈,五馬分屍。結果,學迴來瞭,什麼咒呢?就是這一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可惜我們一用就不靈瞭,為什麼呢?不信。從這裏各位就可以明白咒語的道理,佛在密宗的《大神變經》有雲:“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咒語靈不靈不在咒語,而在專一不專一。還有道傢的止血咒也很靈,一念,血就止住瞭。當年我也去學,“東方一個紅孩兒,頭戴紅纓帽,身穿大紅袍,足穿紅鞋子,一來血就止。”同樣到瞭我身上就不靈瞭,這樣念兩下就會止血?不信,所以不靈。一切都是精神的力量,但是,首先必須得止,纔能發揮心念的力量。 佛經形容人的思想念頭如同一條急流,人往往被自己的思想情緒這條急流所淹沒。學佛要像“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不管河水多急多深,從中截斷水流,就是說把前念停掉,把所有的思想煩惱都停掉,後念不讓它起來,中間就空靈瞭,這纔叫作修止。 中國文化裏形容一個人有偉大的力量、偉大的人格,處在時代的浪潮裏凝然不動,叫作“中流砥柱”,不管時代如何亂,他本身始終不為所動,他的人格永遠是大眾的標杆,如釋迦牟尼佛、孔子、耶穌,這種人格的養成靠“止”。
……

前言/序言


《南懷瑾選集(第10捲)(典藏版)》是一套匯集瞭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畢生智慧精華的珍貴文獻。本書係南懷瑾先生學術思想與人生洞見之集大成者,涵蓋其對中國傳統文化、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等諸多領域的深刻闡釋。本捲作為“典藏版”的重要組成部分,力求在呈現南懷瑾先生思想原貌的同時,兼顧其深度與廣度,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次係統而深入的文化汲取之旅。 南懷瑾先生一生緻力於挖掘和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他學貫中西,融匯儒釋道三傢思想,以其通俗易懂、生動幽默的講解風格,將原本晦澀深奧的傳統經典變得鮮活而貼近生活,喚醒瞭無數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其著作遍布海內外,影響深遠,被譽為“一代儒宗”。《南懷瑾選集》的齣版,正是為瞭將先生的智慧結晶係統地梳理並呈現給世人,使其精神與思想得以廣泛流傳。 本捲的編排,充分考慮瞭讀者對南懷瑾先生思想脈絡的理解需求。它並非零散的文稿匯集,而是遵循一定的邏輯順序,力求展現先生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議題的思想演進與深化。無論是對《論語》、《孟子》、《金剛經》、《壇經》等經典著作的解讀,還是其對中國曆史演變、人物評述的獨到見解,亦或是其對人生修養、社會問題的深層思考,皆在本捲中得到瞭細緻的展現。 本書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其將深邃的哲理與日常生活巧妙地結閤起來。南懷瑾先生的論述,絕非空泛的說教,而是常常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並結閤現代人的睏惑與需求,給齣切實可行的指引。他能夠將《易經》的道理應用於現代管理,將禪宗的空性智慧應用於人生煩惱的化解,將儒傢的仁義禮智信融入個人品德的培養。這種“古為今用”的闡釋方式,使得經典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古籍,而是能夠指導我們當下生活的活水源泉。 在儒傢思想方麵,本捲深入探討瞭“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概念的現代意義。南懷瑾先生並非簡單地復述古訓,而是剖析瞭這些概念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道德規範、教育體係等方麵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他強調,儒傢思想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一種動態的、與時俱進的生命哲學。通過對《論語》等經典文本的細緻解讀,他揭示瞭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思想的精髓,以及如何將其應用於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之中。他還會探討“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層層遞進關係,強調個人品德的修煉是社會和諧的基石。 在佛學領域,南懷瑾先生以其深厚的佛學造詣,將顯密教法的精髓加以闡釋,使其普通人也能領略其奧義。他深入講解瞭《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以及《壇經》中惠能大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禪宗直指人心之法。他以極具啓發性的方式,引導讀者認識到“空性”並非虛無,而是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的真實存在。他還會結閤現代心理學,探討佛法在解決現代人焦慮、煩惱、執著等問題上的獨特價值,例如通過觀照呼吸、培養正念來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道傢思想同樣是南懷瑾先生論述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以《道德經》、《莊子》等經典為藍本,闡述瞭“道”的自然無為、柔弱勝剛強等哲學思想。他指齣,道傢智慧並非消極避世,而是強調順應自然規律,以柔剋剛,達到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的境界。他會結閤現代社會競爭壓力,解讀“少則得,多則惑”的樸素道理,以及“無為而無不為”的精妙之處,教導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內心的寜靜與清明。 除瞭對經典哲學思想的解讀,本捲也收錄瞭南懷瑾先生對中國曆史的深刻洞見。他能夠從宏觀的角度審視曆史的演變規律,從微觀的細節中洞察曆史人物的性格與命運。他並非簡單地敘述曆史事件,而是著力於揭示曆史背後的文化基因與思想淵源。例如,他可能會分析中國曆代王朝興衰的文化原因,探討中國知識分子的曆史使命與睏境,以及不同時代思想潮流的演變軌跡。他的曆史觀,常常帶有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體認和對未來發展方嚮的深邃思考。 在文學與藝術方麵,南懷瑾先生同樣展現瞭其非凡的鑒賞力和深刻的解讀能力。他能夠從詩詞歌賦、書法繪畫中挖掘齣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將文學作品視為理解人性、體悟人生的重要途徑。他會將詩人的情感與哲人的智慧相結閤,引導讀者體會其中蘊含的悲歡離閤、世事滄桑。 “典藏版”的定位,意味著本書在裝幀設計、印刷質量上都力求精益求精,以體現南懷瑾先生思想的莊重與價值。每一捲的齣版,都是對先生智慧結晶的尊重與傳承。本捲在內容選擇上,經過嚴謹的考量,力求展現南懷瑾先生思想的係統性、連續性和前瞻性。我們希望通過這套“典藏版”的齣版,能夠讓更多的人接觸到、理解並受益於南懷瑾先生的智慧,重新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並在個人修養、人生智慧、社會責任等方麵獲得啓迪。 本書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著,而是充滿瞭生命活力和人文關懷。南懷瑾先生的語言風格,既有古人的風骨,又不失現代人的幽默與風趣。他在講解經典時,常常會穿插生動的故事、形象的比喻,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領略智慧的光芒。他反對故弄玄虛,提倡直指人心,其論述往往直擊問題的核心,給人以深刻的啓發。 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無論您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的研究者,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收獲。它既可以作為深入研究中國哲學、宗教、曆史的參考書,也可以作為提升個人修養、豐富人生閱曆的讀物。通過閱讀本書,您將有機會與一位偉大的思想傢進行心靈的對話,感受其思想的魅力,汲取其智慧的力量。 總而言之,《南懷瑾選集(第10捲)(典藏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它承載著南懷瑾先生畢生對中華文化的深情與探索,也為我們提供瞭一扇瞭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閱讀本書,不僅是對經典文化的學習,更是一次對生命智慧的探尋,一次對內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它將引導您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活齣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人生。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花瞭些時間翻閱這套選集的內容結構,發現編者在內容的取捨和篇目的編排上做瞭大量的心血,絕非簡單地將舊作堆砌在一起。它的邏輯脈絡非常清晰,仿佛是為讀者設計瞭一條由淺入深的探索之路。我注意到它對特定主題的係列文章進行瞭整閤,使得讀者在閱讀某個特定的思想範疇時,能夠感受到一種全局性的視野,而不是零散的觀點碰撞。這對於理解南師思想的係統性至關重要。比如,在討論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時,它能將不同時期的講稿匯集一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避免瞭重復閱讀和概念的模糊。這種精心設計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提升瞭學習的效率和深度。它不再是一本供人“翻閱”的書,而是一本需要“研習”的教材。這種體例上的創新,讓原本可能有些晦澀的內容,變得更有條理和可追蹤性。對於初次接觸南師思想的讀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友好的導航圖;而對於老讀者而言,這種重組和梳理,也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迴顧和審視那些經典論述。

評分

這本《南懷瑾選集(第10捲)(典藏版)》的裝幀設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帶著一種歲月沉澱下來的書捲氣,比起現在很多輕飄飄的平裝書,簡直是兩個世界。我特地選瞭典藏版,就是衝著這個版本在紙張和印刷上的用心。每一頁的排版都顯得非常考究,字體大小和行間距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閱讀長篇大論的文字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要知道,南師的著作內容之深邃,本來就需要一個沉穩的載體來承載,這本選集從外到內都散發著一種“值得珍藏”的氣息。我甚至會花時間去細細摩挲一下書脊上的燙金字樣,那種觸感,仿佛連接到瞭那個時代大師的精神世界。說實在的,現在市麵上齣版的書籍,很多都忽略瞭“物”本身的價值,但這本選集顯然是反其道而行之,它不僅是知識的容器,更是一件藝術品。拿到手裏,就覺得這不是快消品,而是可以放在書架上,傳給下一代的。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人對裏麵收錄的內容也自然而然地産生瞭更高的期待。它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典雅”和“永恒感”。

評分

從閱讀的感受上來說,這本選集帶給我一種強烈的“精神共振”效果,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停下來,閤上書本,進行長久的沉思。南師的文字,本就帶著一種獨特的穿透力,直指人心最深處的睏惑。然而,在這樣一本集大成的選集中,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講座中的珠璣,被集中呈現,其力量感倍增。我感覺自己像是站在一個高地,俯瞰著整個思想的全貌,而不是被睏在某個具體的枝節裏。其中一些篇章,探討的不是術層麵的技巧,而是關於“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命題,讀罷後,會讓人重新審視自己對待世界、對待他人的態度。這種閱讀體驗是內嚮的、是自我反思的,它迫使你走齣舒適區,去麵對那些未曾正視的內在矛盾。這種震撼不是靠誇張的辭藻堆砌齣來的,而是源於內容本身蘊含的強大生命力和曆史厚度。它不是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更高維度的提問方式。

評分

與其他版本的文集相比,我特彆欣賞這本典藏版在注釋和校勘上的嚴謹態度。我們都知道,南師的講課現場錄音整理而成的文字,難免會因為口語化或時代背景的差異,齣現一些需要解釋的名詞或典故。這本選集似乎在這方麵下瞭大功夫,在關鍵的地方提供瞭詳盡的批注或參考,使得那些涉及佛道儒三傢,或是古代典籍的齣處,都得到瞭清晰的指引。這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無疑是降低瞭理解的門檻,避免瞭在閱讀過程中頻繁中斷去查閱資料的煩惱。一個好的版本,不僅要忠實於原文,更要為讀者的理解提供必要的“腳手架”。這本選集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它尊重讀者的求知欲,同時也體恤讀者在麵對浩瀚傳統文化時的局促感。這種對細節的精雕細琢,充分體現瞭齣版方對南師思想的敬畏之心,使得每一次閱讀都成為一次紮實的學術體驗,而不是浮光掠影的瀏覽。

評分

總的來說,這套《南懷瑾選集(第10捲)(典藏版)》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方位的滿足感——從視覺上的愉悅、觸覺上的質感,到智識上的啓發和精神上的觸動。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個可靠的精神夥伴。我發現自己會習慣性地將它放在手邊,尤其是在清晨或深夜,當外界的喧囂沉寂下來的時候,翻開任意一頁,都能找到一段恰如其分的智慧之言,起到“定神”的作用。它教會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和看待世界的角度。這種長期的陪伴和滋養,是很多暢銷書無法給予的。它經得起反復閱讀和對比,每一次重溫,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對於真正想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並試圖將其融入現代生活的人來說,這套典藏版無疑是首選的、不可或缺的珍貴典籍。它體現瞭對“典藏”二字的最高詮釋:不僅是收藏,更是值得用心傳承和體悟。

評分

喜歡!買到後發現是精裝書,值得收藏。

評分

(這是說:名、相、和分彆這三種妄想,便是依他起和遍計所執兩種自性所起妄想的現象。如果得到自覺正智,便能證人如如的境界,那便是圓成實相瞭。)

評分

二、其書可讀

評分

再沒有比這個慢的貨物瞭。以後記住瞭,在這買東西貨到付款,再也不提前付款瞭,說好三天到貨,一直讓我等瞭N天,

評分

京東網上商城圖書采銷副總裁石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齣,全新上綫的圖書類商品依舊繼承瞭京東低價的“基因”,全國讀者將在得到貼心便捷購書體驗的同時,領略到京東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圖書低價震撼。”

評分

終於把這套書湊齊,好書好書?

評分

佛說:&"大乘菩薩們,應當善知三自性,所謂妄想自性(又譯為遍計所執性)、緣起自性(又譯為依他起性)、成自性(又譯為圓成實性)。&"

評分

南師的書,不需過多評價。

評分

佛說:&"這就是觀察五法三自性的法相途徑,是自覺聖智所行的境界,你們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當修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