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遺跡資源保護與利用

地質遺跡資源保護與利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楊濤 著
圖書標籤:
  • 地質遺跡
  • 地質保護
  • 資源利用
  • 地質旅遊
  • 地質公園
  • 地質遺産
  • 環境保護
  • 可持續發展
  • 地質學
  • 旅遊地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冶金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02461973
版次:1
商品編碼:11243483
包裝:平裝
開本:其他
齣版時間:2013-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地質遺跡資源保護與利用》基於係統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思路研究瞭地質遺跡資源保護與利用,剖析瞭地質遺跡資源可持續利用係統——開放的復雜巨係統;基於自組織理論從管理與資源利用的耦閤,剖析瞭構成要素包含“人的社會活動和人的意識”的地質遺跡可持續利用係統的發展演化,以及實施“人為的管理”來實現對係統動態過程的有效製約和控製,並通過貴州地質遺跡資源保護與利用實證研究,提齣相關的戰略實施策略,以實現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目錄

1概述

1.1地質遺跡資源概念

1.1.1地質遺跡資源概念的內涵

1.1.2地質遺跡資源概念的外延

1.2地質遺跡資源的價值

1.2.1資源價值

1.2.2科學研究價值

1.2.3審美價值

1.2.4生態價值

1.3地質遺跡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義

1.4國內外研究現狀

1.4.1國際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與研究概況

1.4.2國內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與研究進展

2地質公園建設和地質遺跡資源保護與開發

2.1保護與利用的有效方式——建立地質公園

2.1.1地質公園的功能

2.1.2地質公園的分類

2.1.3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

2.2國內外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發展

2.2.1世界地質公園網絡

2.2.2歐洲地質公園網絡

2.2.3中國國傢地質公園建設

……

前言/序言


洞悉寰宇的奧秘:行星地質與生命起源的探索 一、 宇宙塵埃的低語:太陽係行星的地質演化史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太陽係內各大天體的“前世今生”,聚焦於行星地質過程的宏大敘事。我們不討論地球上的遺跡保護,而是將視角投嚮更加原始和廣袤的宇宙尺度。 1. 岩石與熔融的交響:早期行星分異與核心形成 聚焦於行星形成初期的極端物理化學條件。探討星子吸積過程中的熱力學演化,以及重力分異如何塑造瞭行星的內部結構——鐵鎳核心、矽酸鹽地幔與地殼的初始配置。分析不同密度物質在行星體內的重新分配機製,以及磁場起源的初始驅動力。內容將詳述早期撞擊事件(如忒伊亞撞擊理論)對行星錶麵和內部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並對比水星、金星、火星乃至月球在這一階段的差異化演化路徑。 2. 構造的張力與釋放:地質驅動力的跨尺度比較 我們將進行一次跨越太陽係的構造地質學比較研究。重點分析月球的“靜態”地殼、火星的停滯構造(Stagnant-Lid Tectonics)與地球的闆塊構造(Plate Tectonics)之間的根本性差異。探討驅動構造活動的內部熱源(放射性元素衰變、殘餘吸積熱)在不同天體上的耗散速率。深入剖析金星復雜的、間歇性的“全球重塑”事件(Episodic Resurfacing),分析其內部熱積聚與地殼破裂的耦閤機製。對比分析不同行星地殼的厚度、強度和斷裂模式。 3. 冰封世界的液態之心:冰巨星與衛星的深層海洋 本書的很大篇幅將緻力於研究太陽係外緣天體的“冰層地質學”(Cryogeology)。重點剖析木衛二(歐羅巴)、土衛二(恩塞拉多斯)和土衛六(泰坦)的地下海洋動力學。分析潮汐加熱(Tidal Heating)如何維持這些衛星的內部熱量,並驅動冰殼下的液態水循環。討論潮汐應力在冰殼上産生的裂縫(Lineae)和羽流(Plumes)的形成機製,以及這些羽流如何成為我們采樣深層海洋物質的獨特窗口。對於泰坦,則側重於其甲烷-乙烷循環的“水文”係統,分析其液態烴湖泊的沉積與蒸發過程。 4. 撞擊的印記:行星錶麵形貌的記錄與時間標度 撞擊坑是記錄行星地質曆史最直接的檔案。本書將係統梳理撞擊事件對不同行星地質演化的作用。分析月球的“正麵/背麵差異”與撞擊密度的關係,建立基於撞擊坑計數法的太陽係天體地質年代學標度。探討大型撞擊如何誘發火山活動、改變大氣成分,甚至觸發冰下水的釋放。對比研究火星晚期重撞擊盆地(如Hellas Planitia)的地形特徵與物質組成。 二、 生命的胚胎:極端環境下的化學演化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生命起源前,行星環境中化學物質的復雜化過程,完全脫離地球上已形成的生物圈。 1. 行星大氣與風化作用:非生物化學反應的溫床 探討早期火星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氣如何與錶麵岩石發生反應,形成硫酸鹽和赤鐵礦等礦物。分析金星極端溫室效應下的硫化物循環,以及其地錶的高溫化學侵蝕過程。我們關注的是無機化學對行星錶層物質的改造,而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 隕石化學:星際物質的生命前體 分析來自小行星和彗星的樣本(如Murchison隕石),研究其中氨基酸、核苷酸前體等有機分子的結構與來源。探討深空環境中,宇宙射綫和紫外綫如何激發簡單的碳氫化閤物分子,形成復雜的前生命分子(Prebiotic Molecules)。這部分內容側重於實驗室模擬和遙感光譜分析,旨在理解生命物質的通用起源機製。 3. 火山噴氣與熱液:能量梯度下的物質閤成 研究行星火山活動釋放的氣體成分(如SO2、H2S、CO2)在特定壓力和溫度梯度下的化學潛力。特彆關注地質活動區域(如Io的硫磺火山或Enceladus冰下的深海熱液噴口)所提供的化學能梯度,這些梯度可能在沒有生物催化劑的情況下,促進復雜有機物的自我裝配。 三、 探索的未來:深空探測任務的科學目標 最後,本書將展望下一代行星科學任務的核心目標,這些目標均指嚮對地質記錄和化學起源的深入探究。 1. 火星的古老水係與地下冰層 詳細分析“毅力號”和未來樣本返迴任務的科學意義,關注其對收集古代湖床沉積物和熱液蝕變岩石的迫切需求,以重建火星早期宜居環境的證據鏈。強調尋找可能被封存在火星地下冰層或鹽水中的非生物有機信號。 2. 木衛二的冰下世界:跨越界麵的探測策略 探討未來任務(如“歐羅巴快帆”)如何通過磁場測量和高分辨率成像,確定冰下海洋的鹽度、深度和活動性。討論直接穿透冰層或分析羽流的必要性,以評估是否存在與生命化學相關的能量釋放機製。 3. 遙感革命:揭示係外行星的地質活動跡象 展望下一代空間望遠鏡,如何利用超高分辨率光譜,嘗試識彆係外行星大氣中由劇烈火山活動或地質變遷産生的特徵氣體(如SO2或CH4的異常豐度),從而間接推斷其構造活動的活躍程度。 本書是一部麵嚮專業研究人員、高年級本科生及對行星科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的深度專著,它以嚴謹的物理學和化學基礎為指導,勾勒齣太陽係中岩石、冰與氣體如何共同編織齣壯闊的地質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專業性體現在其對“變遷”這一核心主題的深刻探討上,但它並非僅僅停留在對“變化”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如何管理和應對這種變遷”的哲學層麵。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地質遺産地可持續發展的討論,那部分內容極具前瞻性和現實意義。它沒有陷入空泛的口號,而是提供瞭大量具體的、跨學科的治理框架和實踐路徑,涉及生態學、社會學乃至地方經濟學的交叉點。這種將純粹的自然科學知識與復雜的人類活動需求進行對接的能力,顯示齣作者團隊極高的綜閤素養。閱讀這些章節時,我不斷地思考:我們如何在尊重地質演進的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潛在價值,同時又不破壞其完整性?這種深層次的思辨,使得這本書從一本單純的科普讀物,提升到瞭指導實踐的參考手冊的層次,其社會價值不容小覷。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盛宴,那深邃的藍色調和岩石肌理的紋理,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廣袤無垠的地球深處。光是看著封麵,我就仿佛能感受到億萬年地質變遷帶來的厚重感。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感也極其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露齣一種專業與嚴謹的氣息。我特彆喜歡扉頁上那幾張高清的地球科學手繪圖,綫條流暢而精準,色彩搭配既富有藝術感又不失科學性。對於一個對自然科學抱有好奇心的讀者來說,光是翻閱這本書的實體,就是一種享受。它不像許多枯燥的教科書那樣冷冰冰,而是充滿瞭對地球生命力的敬畏與贊美。那種對細節的把控,從書脊的燙金工藝到內頁的字體排版,都體現瞭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建立瞭一種積極的期待,仿佛預示著裏麵承載的知識是經過精心打磨、值得反復品味的珍寶。

評分

拋開所有關於科學內容和裝幀設計的主觀感受,這本書在“知識的可獲取性”方麵做得非常齣色,這對於希望深入學習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我驚喜地發現,它的術語錶和索引係統設計得異常人性化。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名詞,在首次齣現時總能得到簡明扼要的解釋,並且後文的引用標注清晰,方便讀者追溯源頭。此外,全書的引用文獻列錶非常詳盡,涵蓋瞭近百年來的經典研究與最新發現,這對於有誌於從事相關研究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一張寶貴的導航圖。它構建瞭一個堅實的知識框架,讓讀者能夠清楚地看到,當前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哪些前人智慧之上的。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內在結構嚴密,外在呈現精緻,它不僅是一個知識的集閤體,更是一套高效的學習工具和探索世界的指南,讓人讀完後感覺自己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理解提升瞭一個量級。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的自然攝影愛好者,我通常更關注圖像的直觀衝擊力。這本書的插圖部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但又突破瞭傳統的圖解限製。那些高分辨率的衛星影像、地層剖麵的彩色渲染圖,以及現場采集的岩石樣本特寫,清晰度和色彩還原度都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我注意到,有些圖片旁邊附帶的文字說明,與其說是解釋,不如說是對圖片美學的進一步烘托,用精準的術語點亮瞭圖像背後的地質故事。例如,有一張關於沉積岩中交錯層理的微距照片,其紋理的復雜性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將這本書中的部分插圖單獨拿齣來裝裱,它們完全可以作為現代藝術作品陳列在畫廊中,因為它們捕捉到瞭自然界中最原始、最純粹的幾何美和色彩對比。這種對視覺元素的重視,無疑極大地降低瞭非專業人士接觸復雜地質概念的門檻。

評分

我嘗試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審視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將其視為一次深入的思維漫遊。這本書的敘事邏輯如同河流的走嚮,麯摺蜿蜒卻又目標明確。它並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學術報告模式,而是巧妙地設置瞭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案例現場”,比如某地貌形成的宏大背景,再過渡到微觀層麵的礦物晶體結構解析。這種敘事節奏的張弛有度,使得讀者在被那些驚人的自然奇跡所震撼之後,又能迅速被嚴謹的科學解釋所安撫,形成一種知識的閉環。尤其是一些曆史迴顧的章節,作者仿佛化身為一位時間旅行者,帶領我們穿梭於寒武紀大爆發的熔岩流和最近一次火山噴發後的地貌重塑之間。這種宏大的時間尺度敘事,極大地拓展瞭我的空間想象力,讓我對“瞬間”和“永恒”有瞭全新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物理載體,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地球曆史檔案館的鑰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