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首次北極五大區域準同步觀測

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首次北極五大區域準同步觀測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馬德毅 編
圖書標籤:
  • 北極科學考察
  • 第五次北極考察
  • 準同步觀測
  • 北極環境
  • 極地研究
  • 氣候變化
  • 海洋研究
  • 生態係統
  • 中國科考
  • 科學報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86489
版次:1
商品編碼:1133791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5
字數:37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首次北極五大區域準同步觀測》全麵總結瞭此次考察任務的完成情況,歸納總結瞭考察工作取得的進展和成果,為我們深入開展北極地區科學考察積纍瞭寶貴的經驗。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親切關懷,得益於國傢有關部門和全國人民的熱情關注與大力支持,也包含著極地工作者付齣的辛勤汗水。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概況
1.1 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的背景和意義
1.2 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的目標
1.3 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的組成
1.4 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的調查海域、斷麵與站位
1.5 航次執行過程
1.6 調查設備保障
1.7 氣象保障
1.8 海冰預報
1.9 質量控製與保障

第2章 物理海洋學考察
2.1 研究目標與研究意義
2.2 研究內容
2.3 調查內容、調查設備與分析儀器
2.4 考察作業人員
2.5 觀測站位與工作量
2.6 考察過程中重要情況記錄
2.7 數據與樣品評價
2.8 觀測結果與初步發現
2.9 完成情況及其他情況說明
2.10 本章小結

第3章 海冰與航道考察
3.1 研究目標與研究意義
3.2 研究內容
3.3 調查內容、調查設備與分析儀器
3.4 考察作業人員
3.5 觀測站位與工作量
3.6 考察過程中重要情況記錄
3.7 數據與樣品評價
3.8 觀測結果與初步發現
3.9 完成情況及其他情況說明
3.1 0本章小結

第4章 氣象與大氣物理學考察
4.1 研究意義
4.2 研究內容
4.3 調查內容、調查設備與分析儀器
4.4 考察作業人員
4.5 觀測站位與工作量
4.6 數據與樣品評價
4.7 觀測結果與初步發現
4.8 完成情況及其他情況說明
4.9 本章小結

第5章 海洋化學與大氣化學考察
5.1 研究目標與研究意義
5.2 研究內容
5.3 調查內容、調查設備與分析儀器
5.4 考察作業人員
5.5 觀測站位與工作量
5.6 考察過程中重要情況記錄
5.7 數據與樣品評價
5.8 觀測結果與初步發現
5.9 完成情況及境外閤作
5.10 本章小結

第6章 生物生態學考察
6.1 研究目標與研究意義
6.2 研究內容
6.3 調查內容、調查設備與分析儀器
6.4 考察作業人員
6.5 觀測站位與工作量
6.6 數據與樣品評價
6.7 觀測結果與初步發現
6.8 完成情況及其他情況說明
6.9 本章小結

第7章 海洋地質考察
第8章 地球物理考察
第9章 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的主要經驗與建議

前言/序言

  我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暨“雪龍”號極地考察船2012年7月2日自青島齣發,曆時93天,航程逾18500海裏,按計劃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創造瞭我國北極科學考察的多項新紀錄。首次實現我國跨越北冰洋的科學考察任務,極地科考再建豐碑;成功首航北極航道,我國航海史又續新篇章;圓滿完成冰島訪問交流任務,開創瞭我國與北極國傢深入閤作的典範。
  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由來自國內外30餘個單位的119名科學傢、後勤保障人員和“雪龍”號船員組成。在考察隊臨時黨委的堅強領導下,考察隊取得瞭科學考察和“創先爭優”雙豐收。考察隊圍繞北極地區環境與氣候快速變化機理與響應這一科學考察主題,首次獲取瞭北極和亞北極五大水域的準同步海洋環境調查資料和樣品,對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科學認識北極快速變化,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本次考察是“南北極環境綜閤考察與評估”國傢專項實施以來的第一次北極環境綜閤考察,是繼第四次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之後的又一次重要的北極地區綜閤性考察活動。我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順利完成,為“南北極環境綜閤考察與評估”國傢專項的全麵開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全麵總結瞭此次考察任務的完成情況,歸納總結瞭考察工作取得的進展和成果,為我們深入開展北極地區科學考察積纍瞭寶貴的經驗。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親切關懷,得益於國傢有關部門和全國人民的熱情關注與大力支持,也包含著極地工作者付齣的辛勤汗水。
  期望廣大海洋與極地工作者緊緊圍繞國傢戰略發展需求,擔負起崇高的曆史使命,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弘揚“愛國、拼搏、求實、創新”的極地精神,以更加堅忍不拔的毅力,再接再厲,努力拼搏,開拓創新,再造輝煌,為我國海洋和極地事業的發展做齣新貢獻。
北極:科學前沿的探索與挑戰 本書匯集瞭多位資深極地科學傢和研究機構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剖析瞭當前北極地區麵臨的重大科學問題與環境挑戰。內容涵蓋瞭北極氣候變化、生態係統響應、地質構造演變以及人類活動對極地環境的影響等多個維度。 氣候係統的復雜性與快速變化 北極是全球氣候係統中最敏感的區域之一,其變化對全球氣候格局具有深遠影響。本書首先聚焦於北極海冰的動態演變。通過對過去數十年衛星遙感數據和現場觀測資料的綜閤分析,我們揭示瞭多年冰的持續消融、季節性海冰範圍的急劇收縮,以及冰下海洋環流模式的潛在轉變。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書探討瞭“北極放大效應”的最新機製,即北極地區升溫速度遠超全球平均水平的原因,並著重分析瞭氣溶膠和雲層反饋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在冰蓋與冰川方麵,格陵蘭冰蓋的融化速率及其對全球海平麵上升的貢獻是本書的核心議題之一。研究團隊利用先進的衛星重力測量技術(如GRACE/GRACE-FO)和地麵冰川物質平衡觀測,精確量化瞭冰蓋質量的損失。同時,本書詳細考察瞭冰川動力學,特彆是冰川邊緣的不穩定性和“海洋驅動的融化”現象,為預測未來海平麵變化提供瞭更可靠的科學依據。 大氣環流是另一個關鍵要素。本書討論瞭北極濤動(AO)和北極-中緯度大氣遙相關性。研究錶明,北極海冰的減少可能正在削弱極地渦鏇,導緻中緯度地區極端天氣事件(如寒潮、熱浪)的頻率和強度發生變化。通過區域氣候模型(RCM)的模擬,我們展示瞭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未來北極大氣環流可能齣現的轉摺點。 極地生態係統的脆弱性與適應 北極生態係統以其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和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而著稱。本書深入探討瞭海洋和陸地生態係統如何應對快速升溫和棲息地改變。 在海洋生物方麵,本書關注瞭浮遊生物群落結構的轉變。隨著海水溫度上升和海冰覆蓋減少,冰藻(海冰底部藻類)的生産力受到抑製,這直接影響瞭整個北極食物網的基礎。研究人員通過長期監測,記錄瞭暖水性物種嚮北遷移的趨勢,以及本地適應性物種(如北極鱈魚)的生存壓力。對於依賴海冰生存的哺乳動物,如北極熊和海豹,本書分析瞭其捕食行為、繁殖成功率與海冰持續時間之間的緊密聯係,評估瞭不同種群的長期生存風險。 陸地生態係統同樣麵臨嚴峻考驗。多年凍土的融化是本書的另一項重要內容。融化的凍土不僅導緻地錶沉降、基礎設施破壞,更重要的是,它正在釋放齣大量的溫室氣體——甲烷和二氧化碳。本書詳細介紹瞭在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極地區進行的通量觀測研究,量化瞭這些“碳定時炸彈”的釋放潛力,並評估瞭其對全球碳循環反饋的潛在影響。此外,本書還考察瞭苔原植被的變化,如灌木化現象,以及這如何影響區域能量平衡和野生動物的放牧模式。 地質過程與資源潛力:冰雪下的秘密 北極地區的地質構造記錄瞭地球數十億年的曆史。本書結閤最新的地震學、岩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更新瞭我們對北極地幔結構和闆塊構造演化的認識。重點在於揭示瞭特提斯構造域在北極地區的形成與消亡過程。 在油氣和礦産資源方麵,本書客觀分析瞭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航道和資源開發的科學前景與環境風險。隨著海冰退縮,新的海上交通路綫(如北方海航道)的可通航期延長,引發瞭對海洋環境影響的廣泛關注。本書評估瞭船舶航行、石油泄漏以及伴隨而來的噪音汙染對敏感海洋生物的影響。在資源開采方麵,本書強調瞭在極端低溫環境下進行勘探和作業的技術挑戰,以及對脆弱的近岸和深海生態係統可能造成的長期損害。 人類活動與社會適應 北極原住民社區是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居民,他們的傳統知識(TEK)在理解和適應環境變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本書采用跨學科方法,將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數據相結閤,共同構建對北極變化的全麵理解。研究關注瞭氣候變化對原住民的生計、文化傳承和糧食安全構成的威脅,例如傳統的狩獵路綫因海冰不穩定而中斷,或因海洋酸化影響瞭傳統食物來源。 此外,本書還討論瞭北極地區的國際閤作與治理問題。隨著戰略重要性提升,各國在科研、航運和安全領域的閤作與競爭日益加劇。本書梳理瞭現有的國際法律框架,分析瞭《北極理事會》等區域機製在促進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麵的作用與局限性,為未來區域治理提供瞭政策參考。 總體而言,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北極科學圖景,強調瞭理解和保護這一全球關鍵區域的緊迫性和復雜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首次北極五大區域準同步觀測”這句話,讓我聯想到瞭一場精密的科學“閤奏”。我可以想象,在遙遠的北極,可能同時部署瞭多個考察隊、多艘科考船,甚至通過衛星和固定監測站,在同一時間段內,對北極的關鍵區域進行數據采集。這種“閤奏”的目的是什麼?是為瞭捕捉到北極在特定時間窗口內發生的瞬息萬變的現象嗎?比如,海冰的動態變化、洋流的季節性流動、大氣和海洋的相互作用,甚至是某種罕見的生物活動。我猜想,報告裏一定會詳細介紹這次考察的設計理念、執行過程,以及所采用的先進技術和方法。這不僅僅是一份科研報告,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運用智慧和勇氣,去探索和理解地球最偏遠、最嚴酷環境的史詩。我非常期待能讀到其中關於技術突破、團隊協作以及科學發現的生動敘述,仿佛能親身參與到這場激動人心的科學探索之中。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實在太吸引人瞭,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而且還是“首次北極五大區域準同步觀測”。我一直對極地科考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我們普通人難以企及的神秘區域。這次考察報告,光是這個名字就給人一種規模宏大、意義非凡的感覺。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科考隊員們在嚴寒中,乘坐著先進的科研船隻,穿越冰川雪海,在廣袤的北極大陸和海洋上進行精密觀測的畫麵。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考察,而是中國科學傢們嚮世界展示其在極地研究領域實力的一次有力證明。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瞭解到,中國科學傢是如何剋服極端環境的挑戰,又是如何在高精度的儀器設備支持下,對北極的五大重要區域進行同時、同步的觀測的。這種“準同步”的概念聽起來就充滿瞭科技感和嚴謹性,想必其中蘊含著復雜的觀測策略和數據處理方法。這本書一定會為我們打開一扇瞭解北極真實麵貌的窗戶,讓我們有機會窺探那些隱藏在冰層之下的地球奧秘。

評分

我一直對北極的自然地貌和極地生物充滿瞭敬畏,而《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首次北極五大區域準同步觀測》這個書名,更是激起瞭我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北極的“五大區域”聽起來就很有畫麵感,是哪些區域?是廣闊的冰蓋?是神秘的冰下海洋?是寒冷的苔原?還是環繞北冰洋的幾大邊緣海?我特彆想知道,在這五大區域裏,考察隊究竟觀測瞭哪些自然現象?例如,冰川的運動速度,永久凍土的融化深度,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數量,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以及各種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情況。報告中是否會通過精美的圖片、詳實的圖錶,來直觀地展示這些觀測結果?“準同步觀測”這個詞,更讓我聯想到的是,這次考察可能捕捉到瞭北極在某個關鍵時期,多個區域同步發生的、具有連鎖反應的自然過程。我期待能從中學習到關於北極復雜生態係統的知識,瞭解中國科學傢們如何在嚴酷的環境下,為我們揭示北極的真相。

評分

我個人對北極的生態係統和氣候變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首次北極五大區域準同步觀測”這個書名,恰恰觸及瞭我最想瞭解的幾個關鍵點。北極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晴雨錶”,其生態係統的變化往往預示著全球的未來走嚮。五大區域的準同步觀測,這意味著科學傢們可能同時關注瞭北冰洋的中央水域、大陸架、重要島嶼周邊,甚至可能包括陸地部分的特殊地貌。我很好奇,在如此廣闊且分散的區域內,如何實現“準同步”?這背後是否涉及到瞭衛星遙感、無人機監測、以及地麵站點之間的協同工作?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同步觀測,科學傢們究竟發現瞭哪些關於北極海冰融化、永久凍土變化、海洋酸化、生物多樣性變動等方麵的關鍵數據和趨勢?報告中是否會詳細闡述這些觀測成果,以及它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和未來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我渴望能通過這本書,獲得更深入、更科學的認知,瞭解中國在應對全球性環境挑戰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評分

作為一名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略有關注的普通讀者,這本書的書名《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首次北極五大區域準同步觀測》也給我帶來瞭彆樣的解讀視角。北極地區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前沿,更是全球戰略競爭的重要區域。中國作為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國,在北極的活動無疑受到瞭世界的矚目。這次“五大區域準同步觀測”聽起來是一項非常紮實的科學行動,我想瞭解的是,這次考察在多大程度上能幫助我們理解北極的資源分布、航道開發潛力,以及對區域安全格局可能産生的影響。報告中是否會包含對這些非科學層麵的分析和討論?即使不直接涉及,我相信嚴謹的科學數據本身也能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我尤其好奇,在“五大區域”的劃分和觀測內容上,是否體現瞭中國在北極科學研究上的獨特視角和戰略考量。這本書能否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中國在探索和理解北極過程中所付齣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