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觀甚深心要善說:龍樹意趣莊嚴論》保留瞭霍康等編者的段落分段,並在每個段落之前用數字編號,方便讀者前後翻閱、查找。文中方括號[]內文字是譯者為方便讀者順暢閱讀,而根據上下文語義所添加。藏文原本沒有腳注,此中譯本中齣現的腳注都由譯者所加。
內頁插圖
目錄
正編 中觀甚深心要善說——龍樹意趣莊嚴論
更敦群培開示,達瓦桑波記錄整理
附編 補充閱讀 更敦群培生平
藏文版本和譯本 術語錶
附編一 補充閱讀
附編二 更敦群培生平
附編三 藏文版本和譯本
附編四 術語錶
精彩書摘
4.我們對“是”與“非”的所有判斷,都隻是依照我們心中的顯現而作,除此之外,彆無可依。因此,當問道:“這是否存在”,迴答說:“存在”,這其實是問:“在你心的顯現中,這是否存在?”而迴答也不過是:“在我的心中,這是存在的。”依此類推,不管什麼好壞、善惡、美醜等,都隻是在探知對方的想法而已。對方的判斷和迴答,也隻是依其心中的展現而作,除此之外,彆無其他理由。因此,隻要兩人的意見相左,就一直會有諍論。而當二者意見相同之時,他們會把達成共識的事情按“此為是”、“此為有”、“此為可知”、“此為量③”等類彆進行歸納。因此,達成共識的人越多,他們所共許的東西就變得越有意義、越為重要。與之相悖的觀點就被認為是謬見、錯誤的認知,等等。
5.再來進一步看看達成共識的模式。有時,僅是根據教義就可以達成共識。比如,兩個穆斯林爭論是否可以食用駱駝肉,一旦讀到《古蘭經》中駱駝肉可以食用的開許後,他們就達成共識認為這是可以食用的。有時,爭論雙方看到瞭同樣的東西,就會達成共識。比如,兩人爭論山後是否有火,當他們都看到山頂起煙的時候,他們就達成瞭一緻意見。總之,隻要是為兩人現前識①所見,對全體凡夫眾生而言,無須爭論便可達成共識。那麼,有人可能會問,是否因為所有人一緻同意,就一定是真實無誤的呢?並非如此。比如,某人到瞭一個全民罹患膽病②的地方,那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都認為白海螺是黃色的,而非白色。但是,並不能僅僅憑此原因,就說海螺是黃色的。所以,不能僅憑數以百計的人達成瞭某項共識,就作齣判斷,甚至成韆上萬人的共識也不足為憑。所有人類,甚至是三界內所有眾生都達成共識也不行。所以說,我們對於“有”“無”、“是”“非”的決定,僅僅是根據我們心中之顯現而已。當數以韆萬計的擁有相似觀點的凡夫眾生聚集在一起,他們所確定的東西就變得非常堅固、不可改變,持有反對意見的人就被斥為毀謗者、斷見者等等。
6.因而,我們所說的“有”、“存在”,其實是指展現於我們心中的種類。而“無”、“不存在”,則是指不能齣現在我們心中的種類。法性既非有、也非無,它不屬於前者,而是屬於[不能齣現在我們心中的]後者之列。
……
前言/序言
此中文譯本所依藏文原本,是1990年西藏藏文古籍齣版社齣版的霍康·索朗邊巴等編輯的《更敦群培著作》中所收錄的《龍樹意趣莊嚴論》,本譯文保留瞭霍康等編者的段落分段,並在每個段落之前用數字編號,方便讀者前後翻閱、查找。文中方括號[]內文字是譯者為方便讀者順暢閱讀,而根據上下文語義所添加。藏文原本沒有腳注,此中譯本中齣現的腳注都由譯者所加。
除正文外,本書附錄的“藏文版本和譯本”、“補充閱讀”、“更敦群培生平”是譯者為方便讀者更深入瞭解《龍樹意趣莊嚴論》而撰寫的。希望讀者能藉此獲悉此書的流通曆史與現況,對此書所闡述的佛教教理有進一步的理解,並對作者更敦群培作為佛法傳承者和傳播者的經曆有所瞭解。
因譯者於佛法教義、中觀經論所學尚淺,所以此譯本正文中一些引文無法找到確切齣處,正文腳注和補充材料中的紕漏也在所難免,望各方有識之士不吝賜正。
中觀甚深心要善說:龍樹意趣莊嚴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評分
☆☆☆☆☆
1920年,更敦群培17歲的時候,他轉去當地最大的兩個格魯寺廟之一的拉蔔楞寺(bla brang bkra shis’khyil),該寺有2500多名僧人。更敦群培所在的是顯宗學院,即聞思學院。顯宗學院分13個學級,需要至少15年纔能畢業。因為有瞭之前在迪紮寺的學習基礎,更敦群培直接進入瞭第五級學習。從他一共在拉蔔楞寺學習瞭大約六年的時間來推測,他應該完成瞭因明學五年的入門學習。
評分
☆☆☆☆☆
藏文版本和譯本術語錶
評分
☆☆☆☆☆
附編 補充閱讀 更敦群培生平
評分
☆☆☆☆☆
上師之真傳,隻能意會,一本好書
評分
☆☆☆☆☆
更敦群培開示,達瓦桑波記錄整理
評分
☆☆☆☆☆
附編三 藏文版本和譯本
評分
☆☆☆☆☆
商品是否給力?快分享你的購買心得吧~ 傳統既是一種負擔,也是一座寶庫,其層層厚積決定瞭它所能提供的資源正反兩方麵均有豐厚的蘊藏,即使是針鋒相對的觀點都能在傳統這個大倉庫中為自己找到足夠多的理論根據。我對多元構成的中華文化缺乏整體的瞭解和認識,有所瞭解和認識的是我浸潤其中的漢文化和試圖進入的藏文化。在一種比較的思考中,膚淺地認識到二者之間一點相似之處,即它們的形而上學、人文思想的天地人神雜處一體的特徵,其中隻有程度深淺的差彆。藏文化從這種混雜的體係中開始分離齣來,如果沒有新的史料佐證,我可以斷言應當是從根敦群培開始的。在這裏,我無意對文化在一種連續性基本走嚮中的優劣妄下評語,不過,在這個講文化的差異性也講文化的在一定程度上的同一性的今天,這種傳統對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帶來的不便之處是顯而易見的;現今仍不鮮見的學術上的泡沫,與這方麵的因素有很大乾係。從這裏也可以體會根敦群培的傑齣之處。在藏文化中,正如大傢所瞭解的,存在著豐富的能夠加以改造的知識與技術方麵的內容,但在過去那種宗教意識形態的文化氛圍下,它們都已經被邊緣化,成為宗教的附屬品和發揚宗教的神聖性、強化一種既是宗教的也是政治的意識形態的工具。知識、技術、人文思想被牢牢地束縛在其中,談不上發展,更談不上創新。獲取知識的途徑的拓展和伴隨著發生的對於知識認識的深化,使他超脫佛學知識作為唯一值得學習和鑽研的知識的束縛,其中蘊涵的觀念的進步在於突破瞭佛學知識和佛學觀念作為方法論起點的陳舊觀念,佛學籠罩在整個知識界的大前提不再是不證自明的瞭。也正是從這一點齣發,世俗性的思想成為他開拓的領域,使他很容易地發現瞭傳統的解釋體係中的悖論和與情理不閤之處。我想這也是後人在學術史與思想史上看到的一個激動人心的場麵。但是思想如果未能得到一個群體所擔負的相應知識係統的支持,也就得不到時代語境的支持,這應當是根敦群培悲劇發生的主要內在原因。在他生前,雖然並非默默無聞,但他的“聞”卻主要在其傳奇的經曆、不羈的性格以及不至於引起社會不安的語言學上的纔華。
評分
☆☆☆☆☆
天氣狀況可以預料嗎?溫度如何,晝夜溫差多少?何時潮起潮落?風力風嚮如何?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