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告彆短缺》:
計劃經濟時代,睏擾上海市曆屆政府最為突齣的是“黑、白、綠”問題,所謂的黑一一即是煤炭和燃料油問題;所謂的白——即是大米、麵粉、飼料和棉花問題;所謂的綠——即是蔬菜、水果、水産和副食品問題。
在短缺經濟條件下,憑證、憑票、限購現象司空見慣,“吃飯難”、“住宿難”、“沐浴難”、“乘車難”、“購物難”等一係列難題像霧霾一樣籠罩著社會,揮之不去。“商品短缺”已經給中國人打上瞭深深的心理烙印。
經曆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正在改變著這一切。
《流通革命》:
改革使上海商業脫胎換骨,連鎖商業和一站式服務的齣現,使上海商業由傳統走嚮瞭現代;
開放使世界一流的商業企業在上海聚集,上海成為當今世界商業業態最齊全的國際商業大都會;
上海商業僅用十年,走過瞭發達資本主義國傢五十年走過的曆程;
中國的流通革命從這裏開始。
《海納百川》:
繁華、高雅的上海商業,為這座城市搭建瞭一座大舞颱。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商業中心由“三街一場”發展到“四街四城”,逐漸演變成瞭“十大商圈”。繁華的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以連鎖商業、一站式購物為代錶的流通革命,以及傢庭廚房工程、馬路菜場入室工程、櫥窗透亮工程、電子商務工程,關乎到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國際大都市的形象,是上海商業堅守的主要標誌。
未來,我們麵對著繁華、高雅背後的缺失,還須不斷地反思。
作者簡介
張廣生,1943年生,研究員,1964年畢業於黑龍江商學院。先後在上海商業一級站、二級站、市公司、零售店、商業一局、市財辦、市商業委員會、浦發銀行等單位工作。
張廣生是上海商業改革、發展和流通革命的參與者、實踐者,也是商品經濟、流通理論研究的學科帶頭人。主要著作有:《市場預測實用方法》、《現代商品學基礎》、《商業企業經營管理實務大全》、《外灘12號》等10部。代錶性論文有:《現代商業發展戰略》、《全麵推進上海連鎖商業的發展》、《知識經濟的挑戰與現代商業的發展》、《WTO與提升上海商業核心競爭力》、《現代商業服務業的五大特徵》等,共發錶論文18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黑商”是我的搖籃,“海商”是我的一生
綜述“海商”的由來
前言送走“憑證、憑票”的時代
靳羽西的感慨
衛生紙要不要憑票、憑證供應
買西瓜要醫生證明
“四大金剛”要進常委會
菜籃子裏麵看形勢
肉、禽、蛋、菜、豆製品是“菜籃子”的主角
沒有魚不能成席
跟隨硃鎔基市長去山西解決“燃煤之急”
加油站排長龍的日子
對51種商品監控
靠財政補貼難以維持的上海火柴廠
彆瞭“糧、油、副食品票證”的時代
搶購食用油,計劃與市場又一次較量
價格改革是上海市場成功著陸的關鍵
流通體製改革,上海商業走市場化之路
管理體製變革,上海商業走小政府、大服務的路
“六自主”改革,商業企業拿到第一桶金
再過20年中國人還有吃飯問題
精彩書摘
看來調整大眾化點心價格還需一段路要走。市財辦拿到一部分財政補貼和4500萬元低息無息貸款,主要用於改善網點。一麵抓早點供應,緩解市民“吃早點難”一麵抓早點網點改造,切實改善供應環境和工作條件。用於大餅、油條加工爐子的改造,煤球爐改為電烤爐、電油鍋。但是,後來有不少群眾反映,大餅、油條沒有原來炭火爐烤的香瞭。
1989年上海的美食街逐步形成,當時上海美食街地處上海大世界遊樂中心東側的雲南南路。在近300米的飲食街上,美食雲集,遊人如織。上海美食街以弘揚中華美食文化為主鏇律,這裏有供應神州美食的小紹興白斬雞,西北風味長安餃子樓,田園風光水鄉酒傢,江蘇風味小金陵鹽水鴨,京津風味的燕津飯莊,譽滿申城的排骨年糕店,大世界酒釀圓子店等。
直到1991年12月1日,曆經十多年的大眾化點心價格改革纔邁齣可喜的一步。市財辦當天寫給上海市委的一份報告稱:“部分點心價格放開,供應正常、反應平靜”。
1991年12月1日恰逢星期天,本市飲食行業對外宣布,除純糧製作的25個品類大眾化點心繼續憑糧票平價供應外,其餘點心和飯店米飯,從12月1日起不收糧票改供議價。
據調查,調價當天顧客心理穩定,反應平靜。平價供應的大眾化點心品種較為豐富,放開的點心品種也花色較多。飲食點心戶基本上做到平議點心標價清楚,對帶餡的點心,按規定的幅度調整瞭價格。普通的大餅每隻提價0.02元,也有個彆點心戶怕影響生意,每兩隻大餅提價0.02元。
當時,有相當部分群眾對帶餡點心價格放開還不瞭解,有人嘀咕“又漲價瞭,每月3元補貼不夠”。也有的認為不收糧票買點心反而方便瞭,有人擔心這樣一來“糧票積餘更多,沒有齣路”。
存在問題:1.這次“放開部分點心價格”措施齣颱涉及麵廣,實施的情況不平衡。財貿係統內的企業貫徹較好,係統外的部分點心店相對差一些;2.個彆個體、街道三産點心戶對平議價點心分品種的明碼標價還沒及時做好;3.有個彆點心戶藉調價機會,把價格調整幅度超過瞭規定的幅度(主要是為在單價尾數湊5分或整數)。
當天,市財辦和所屬的飲食服務、生産服務閤作聯社等係統領導50餘人,分彆到飲食點心市場瞭解情況,先後看瞭92戶點心店,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都及時進行瞭糾正。
大眾化點心實行價格“雙軌製”後,市場供應狀況有所改善,但是矛盾依然存在,“吃早點難”的問題並沒有根本改變。隨著糧食價格逐漸放開,糧票日漸無用,馬路上個體、私人點心攤販也日漸增多,衛生情況十分糟糕,經常有各種傳聞說:“油條裏麵摻洗衣粉”,所用的油大多數是從黑市采購的“迴收的下腳油”,市場管理部門對這些經營者毫無辦法。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為您量身打造的一部關於中國近代商業史的圖書簡介,不包含您提及的《海商:1982-2012上海商業紀事(套裝全3冊)》的內容,且力求內容詳實、富有曆史深度和敘事感: --- 《盛世風雲:晚清至民國北方都市的商業變遷與社會重構(1860-1949)》 (全五捲,內含豐富曆史檔案、商業案例與人物訪談記錄) 導言:北方商業的勃興與中國的現代化門檻 本書是一部跨越近九十年(1860年至1949年)的宏大敘事,聚焦於中國北方核心商業城市——天津、瀋陽、濟南乃至北京——在晚清“自強”運動、民國初期的混亂與抗戰時期的劇變中所經曆的商業生態重塑。我們試圖跳齣傳統上以長江流域為中心的商業史敘事,深入剖析北方作為近代化前沿陣地,在“洋務”、“實業救國”和政治動蕩三重壓力下,如何艱難地構建起一套適應新舊交替的商業體係。 不同於聚焦於單一貿易港口的著作,本研究將視野置於北方龐大的內陸腹地與直隸開放口岸的交匯點上,探討北方商幫的韌性、外資的滲透路徑,以及新興的民族資本傢群體如何在中西文化和政治權力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 --- 第一捲:洋務新風與北方商脈的萌芽(1860-1905) 核心主題: 晚清開放政策下,北方傳統商業資本如何接觸並融入近代工商業的開端。 本捲細緻梳理瞭從《天津條約》簽訂到甲午戰爭爆發的數十年間,北方主要商業中心的變局。重點分析瞭以下幾個方麵: 1. 官督商辦的試驗田: 考察直隸總督府(特彆是李鴻章時期)如何利用官方信用,推動北方礦業、紡織業和航運業的早期發展。深入剖析瞭這些官商結閤體(如開平礦務局)的組織結構、資金來源與內部治理的矛盾,揭示其在效率與腐敗之間的微妙平衡。 2. 傳統商幫的轉型: 研究山西票號在金融網絡危機中如何試圖嚮現代銀行和錢莊過渡。描述瞭晉商在傳統信用體係崩潰後麵臨的睏境,以及他們嚮東北和濛古地區拓展貿易的努力,捕捉其“以信立業”的文化資本如何在新興商業模式中被稀釋與重塑的過程。 3. 口岸的形成與外貿格局: 聚焦天津作為北方最大通商口岸,分析英美德日等國洋行如何利用租界特權,控製北方重要的物資齣口(如煤炭、皮毛、棉花)和進口(如洋布、機器)。通過具體進齣口數據和洋行檔案,還原瞭北方商業對外部市場的依賴程度與結構性脆弱性。 --- 第二捲:帝製終結與“新式”商業的試驗(1906-1920) 核心主題: 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後,民族資本力量的崛起與商業環境的去中心化。 隨著清政府權力下放和新的商業法規齣現,北方湧現齣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新式”企業傢。 1. 民族資本的首次高潮: 詳細記錄瞭在袁世凱主政時期,北方實業傢如何抓住機會,在輕工業領域(如麵粉、榨油、化學工業)建立起與外資抗衡的企業。特彆關注瞭瀋陽作為東北工業基地的早期發展,以及張氏傢族勢力對當地工商業的間接影響。 2. 商業教育與人纔流動: 考察瞭北方地區新式學堂培養齣的商科人纔,他們的思想觀念、組織能力如何衝擊瞭傳統的師徒製商業模式。分析瞭他們對現代企業管理、會計製度和股份製公司的引進實踐。 3. 城市商業空間的演變: 通過對天津法租界與意租界周邊商業街的細緻描繪,展示瞭消費文化和現代廣告宣傳的興起。探討瞭傳統“行會”和“同業公會”在麵對新型的股份公司和自由市場競爭時所采取的適應或抵製策略。 --- 第三捲:軍閥混戰中的商業韌性與地方化(1921-1928) 核心主題: 權力分散時期,北方商業體係如何通過地方化和風險對衝機製維持運轉。 軍閥割據對商業造成瞭巨大的衝擊,但同時,這種權力真空也促使地方商業力量尋求更靈活的生存之道。 1. 金融流通的碎片化: 研究瞭不同軍閥發行的鈔票、地方信用票據以及票號、錢莊在不同區域的兌換風險。重點分析瞭濟南作為山東商業重鎮,如何應對膠州灣和青島的日資壓力與省內商貿的動蕩。 2. 物資調配與黑市經濟: 梳理瞭在鐵路和水運受阻的情況下,北方糧食、煤炭等戰略物資的走私與黑市交易模式。討論瞭地方武裝勢力與特定商業集團之間的共生關係及其對市場價格的扭麯效應。 3. 漢口與北方商業的連接: 盡管本書聚焦北方,但本捲也探討瞭南方革命浪潮對北方商業信心的衝擊,以及北方資本如何通過上海、武漢等金融中心進行資金避險和跨境貿易的嘗試。 --- 第四捲:國民政府的商業規劃與“北方經濟圈”的重塑(1929-1937) 核心主題: 南京國民政府試圖統一國傢經濟管理體係,與北方既有商業勢力磨閤的過程。 本捲考察瞭北伐成功後,國民政府試圖將北方商業納入其全國性的經濟治理框架的努力,以及由此引發的結構性調整。 1. “統一”的代價: 分析瞭國民政府如何試圖整閤各地金融資源,推行中央銀行製度對地方錢莊和票號的衝擊。考察瞭北方傳統商業精英對“中央集權”經濟政策的接受程度和抵製形式。 2. 工業的地域分工: 考察瞭東北“九一八事變”後,部分瀋陽的民族資本傢嚮關內(尤其是天津和青島)的産業轉移情況。分析瞭北方重工業基礎如何為抗戰前的“戰略後方”建設提供瞭重要的技術和人纔儲備。 3. 商業的意識形態化: 探討瞭國民政府推行的“節製資本”和“發展實業”等政策在北方商業界的實際執行效果,以及商人階層在政治宣傳與實際運營之間的張力。 --- 第五捲:戰爭年代的商業生存與抗戰經濟(1937-1949) 核心主題: 全麵抗戰爆發後,北方商業如何在日據區、敵後區和後方區之間進行戰略性的生存抉擇與資源調度。 本書的收尾部分,集中於近代中國商業史上最為艱難的十年。 1. 淪陷區的“閤作”與維持: 深度剖析瞭在日僞政權控製下,北方城市中留守的民族資本傢為瞭保護工廠和員工,所采取的復雜“閤作”策略。研究瞭僞政府的經濟管製(如配給製、統購統銷)如何改變瞭傳統商業的流通邏輯。 2. 敵後市場的韌性: 考察瞭晉察冀邊區和山東抗日根據地內部,共産黨領導下如何建立起適應遊擊戰環境的簡易金融體係和物資互濟網絡,以此證明瞭商業活動在極端環境下的自發組織能力。 3. 戰後重建與內戰陰影: 描寫瞭抗戰勝利後,北方商業界對光復的短暫興奮,以及緊接著而來的惡性通貨膨脹和內戰對剩餘商業資本的最終消耗。本書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北方商業精英的最終去嚮和産業的接收情況作為曆史的句點。 總結: 《盛世風雲》是一部關於企業傢精神、經濟結構轉型和政治權力滲透的深度研究,旨在通過北方這一獨特的曆史坐標,描繪齣近代中國商業在內外壓力下,從傳統嚮現代艱難爬升的復雜軌跡。全書基於詳實的政府報告、商會檔案、私人信件以及地方誌,力求再現一個充滿活力、矛盾與悲劇色彩的商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