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聯盟文庫:中國近代邊界史(曆史)(套裝上、下捲)

人民聯盟文庫:中國近代邊界史(曆史)(套裝上、下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呂一燃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邊界史
  • 人民聯盟文庫
  • 曆史
  • 套裝
  • 上下捲
  • 清史
  • 近代史
  • 中俄邊境
  • 中英邊境
  • 中法邊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24667
版次:1
商品編碼:1133649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人民聯盟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52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人民聯盟文庫:中國近代邊界史(曆史)(套裝上、下捲)》主要是敘述1840年鴉片戰爭後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中國邊界變遷的曆史。本書共分為十九章。前15章為陸路邊界部分,敘述中國與朝鮮的邊界,中國與俄國的邊界,中國與濛古國的邊界,中國與阿富汗的邊界,中國與印度的邊界,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邊界,中國與尼泊爾的邊界,中國與锡金的邊界,中國與不丹的邊界,中國與緬甸的邊界,中國與越南的邊界,中國與老撾的邊界。後四章為海疆部分,敘述中國與葡萄牙關於澳門地區領土主權的交涉,中國與英國關於香港地區領土主權的交涉,中國的南海諸島和中國東南海疆颱灣。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國與朝鮮的邊界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中朝邊界

一、明與朝鮮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

二、清朝官員穆剋登查勘邊界和建立審視碑

三、清和朝鮮嚴禁兩國人民非法越墾

第二節 19世紀80年代清與朝鮮會勘邊界

一、朝鮮流民越界墾荒

二、清與朝鮮第一次勘界

三、清與朝鮮第二次勘界

第三節 《中韓邊界善後章程》的簽訂

一、朝鮮依恃俄國勢力覬覦延吉地區

二、朝鮮對延吉地區的侵犯

三、清與朝鮮簽訂《中韓邊界善後章程》

第四節 1909年清日簽訂《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

一、日本陰謀侵占延吉和製造“間島”謬說

二、日本“統監府間島派齣所”的非法設置

三、清日關於“間島案”的交涉

四、清日簽訂《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

第二章 中國與俄國的邊界(上)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中俄東段、中段邊界

一、中國曆代王朝對黑龍江、烏蘇裏江流域的統治

二、俄國嚮東擴張與侵略中國邊疆

三、《尼布楚條約》確定中俄東段邊界

四、劃定中俄中段邊界的《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剋圖條約》

第二節 中俄《璦琿條約》與中俄東段邊界的改變

一、俄國攫取黑龍江航道及其左岸的圖謀

二、俄國在黑龍江下遊和庫頁島建立侵略據點

三、俄國要求勘分中俄東段邊界與俄國對黑龍江左岸和烏蘇裏江以東地區的軍事占領

四、在俄國炮口下簽訂的《璦琿條約》

五、《璦琿條約》改變瞭中俄東段邊界

六、中俄《天津條約》的簽訂

第三節 中俄《北京條約》與俄國割占烏蘇裏江以東地區

一、俄國加強對烏蘇裏江以東地區的軍事占領

二、俄國與英法聯軍勾結和逼迫清政府簽訂割讓領土的《北京條約》

第四節 1861年中俄勘分烏蘇裏江口至圖們江口的邊界

一、清政府在勘界前的準備

二、俄國搶先強占奎屯河流域

三、興凱湖勘界會議與中俄《勘分東界約記》的簽訂

四、中俄《東界交界道路記文》規定設立的界牌及其位置

五、界牌的設立及其遺留問題

第五節   1886年中俄《琿春東界約》的簽訂

一、俄國侵占琿春黑頂子等地與中俄交涉

二、中俄《琿春東界約》的簽訂

第六節 1911年中俄簽訂《滿洲裏界約》

一、俄人越界侵疆與清政府要求勘界

二、中俄勘界委員滿洲裏會議與會勘水陸邊界

三、中俄齊齊哈爾勘界會議與《滿洲裏界約》的簽訂

第七節 俄國侵占黑瞎子島與中俄交涉

一、黑瞎子島是中國領土

二、俄國對黑瞎子島的覬覦和侵占

三、中俄關於黑瞎子島的交涉

四、《中蘇會浚烏蘇裏江協議書》的簽訂與黑瞎子島歸屬成為中蘇之間的懸案

第三章 中國與俄國的邊界(下)

第一節 18世紀50年代確定的清朝西部疆界

一、由“西域”而“新疆”,西北邊疆與中原地區復歸一統

二、18世紀50年代確定的清朝西部疆界

三、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清代西北邊疆的巡邊製度

第二節 俄國嚮中國西北邊疆的擴張和中俄《北京條約》的西疆分界條款

一、17~18世紀中葉俄國對中國西濛古準噶爾部遊牧地區的侵略

二、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期沙俄對中國西北地區侵略的加劇

三、中俄《北京條約》的西疆分界條款

第三節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的簽訂與中國西北大片領土的喪失

一、沙俄迫簽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規定的中俄西段分界綫

三、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的三個子約

第四節 俄國強占伊犁和中俄《聖彼得堡條約》對中國西段邊界的更改

一、俄國強占伊犁和中俄關於交收伊犁的初期交涉

二、《裏瓦幾亞條約》關於中俄西段邊界的規定

三、中俄《聖彼得堡條約》關於中俄西段邊界的規定

第五節 勘改中俄西段邊界的中俄《聖彼得堡條約》各子約

一、1882年的中俄《伊犁界約》

二、1882年的中俄《喀什噶爾界約》

三、1883年的中俄《科塔界約》及其兩個牌博記

四、1883年的中俄《塔爾巴哈颱西南界約》

五、1884年的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

第六節 1915年簽訂的中俄《沿霍爾果斯河劃界議定書》

一、霍爾果斯河,由清帝國的內河到中俄兩國的界河

二、霍爾果斯河改道和俄國覬覦河東中國領土

三、中俄《沿霍爾果斯河劃界議定書》的簽訂

第四章 帕米爾問題

第一節 “帕米爾”地區的古今名稱、範圍和含義

一、舂山

二、“蔥嶺”和“極嶷山”

三、帕米爾

第二節 中國曆代政府對帕米爾地區的管轄

一、清代以前中國曆代政府對帕米爾地區的管轄

二、清朝政府對帕米爾地區的管轄

第三節 19世紀英俄爭奪瓜分中國帕米爾地區

一、英俄早期侵略帕米爾的活動與1873年《格蘭維爾一哥爾查科夫協議》

二、英俄爭奪阿古柏與1884.年俄國割占部分帕米爾地區

三、英俄爭奪帕米爾的加劇與1892年沙俄非法侵占中國帕米爾

四、1895年英俄瓜分中國帕米爾協議

第五章 唐努烏梁海問題

第一節 中國曆代政府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管轄

一、清朝以前中國曆代政府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管轄

二、清朝政府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管轄

第二節 沙俄侵占唐努烏梁海

一、沙俄對唐努烏梁海的滲透和圖謀

二、沙俄違約侵占唐努烏梁海

第三節 中國收復唐努烏梁海

一、十月革命之前的設佐理員交涉

二、1919年唐努烏梁海的收復

第四節 蘇聯兼並唐努烏梁海和中華民國政府的態度

第六章 中國與濛古國的邊界

第一節 清政府在外濛古地區實行“新政”和沙俄策劃外濛古“獨立”

一、清政府在外濛古地區實行“新政”

二、沙俄乾涉中國內政和策劃外濛古“獨立”

三、中國人民反對沙俄策劃外濛古“獨立”

第二節 中俄交涉與外濛古自治地位的確定

第三節 外濛古取消自治

第四節 外濛古第二次宣告“獨立”和中蘇為外濛古問題進行的交涉

一、外濛古第二次宣告“獨立”

二、中蘇為外濛古問題進行的交涉

第五節 中國與濛古國邊界的劃定

第七章 中國與阿富汗的邊界

第一節 中國與瓦罕的邊界

第二節 中國和阿富汗邊界的劃定



中國近代邊界史 下
近代史鈎沉:中華文明疆域的變遷與塑造 ——一部關於中國近代邊疆曆史的深度探索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文庫的某一特定著作,而是緻力於為讀者呈現一幅宏大而細緻的中國近代邊疆曆史畫捲。我們旨在通過多角度的史料梳理與深入的史學分析,探討自鴉片戰爭以來的近兩百年間,中華文明的地理疆界是如何在內憂外患、列強環伺、民族覺醒的復雜背景下,經曆劇烈變動、艱難維護乃至最終定型的曆史過程。 近代中國的邊疆問題,是理解國傢形態、民族關係乃至外交策略的基石。這一時期的曆史,充滿瞭張力與矛盾:既有傳統王朝遺留下來的廣袤疆域的維護之艱,也有西方列強以“武力”和“條約”體係強加的非平等瓜分壓力;既有邊疆地區各民族內部的社會變遷與抵抗,也有中央政府在不同曆史階段對邊疆治理模式的探索與調整。 本書將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核心闆塊展開敘述與論證: 第一部分:帝國秩序的瓦解與邊疆的初次失序 (1840s - 1890s) 這一部分著重考察鴉片戰爭後,清王朝在內外交睏中,邊疆控製力如何係統性地削弱。我們將細緻剖析: 西南邊陲的動蕩與蠶食: 重點分析中緬邊界的早期勘界問題,以及法國勢力在雲南、廣西邊境的滲透與擴張,包括《中法新約》簽訂前後,邊境綫如何被“默許”或“被迫”地嚮內收縮。 西北的危機與沙俄的侵擾: 沙皇俄國利用清政府的衰弱,通過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如《璦琿條約》、《北京條約》)鯨吞瞭中國東北大片領土。本書將詳細梳理黑龍江流域、烏蘇裏江流域的勘界過程,並對清政府在伊犁、塔爾巴哈颱等地的外交周鏇進行深入探討。 海疆的失控: 從海防鬆弛到甲午戰爭的慘敗,本書將展示近代中國在東海、南海諸島嶼主權上麵臨的挑戰,包括琉球、澎湖、颱灣的割讓,以及東南沿海防禦體係的崩潰。 第二部分:民族危機下的邊疆重塑與現代國傢建構 (1890s - 1930s) 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和新政的推行,中國對於邊疆的認識和治理開始進入一個“現代性”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既要抵抗外部壓力,又要加強內部整閤。 西藏問題的復雜化: 從英屬印度總督的乾預,到英、俄兩國在西藏的“大博弈”,再到清末“新政”對西藏地方的有限介入,以及民國初年對外部勢力的驅逐與內部主權的重申,我們將探討西藏在近代國際格局中的特殊地位。 新疆的整閤與軍閥角力: 在沙俄和英國勢力的影響下,新疆長期處於不穩狀態。本書將考察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曆史意義,以及民國時期地方實力派對該地區的控製,分析中央政府如何努力將這片廣袤的西北之地納入統一的國傢版圖。 外濛古的獨立風波與邊疆學說的形成: 探討外濛古在清末民初的自治與獨立過程,分析其對傳統“天朝疆域”觀念的衝擊,並引齣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和政府開始建構“地理中國”和“民族中國”的邊疆理論基礎。 第三部分:抗戰與解放戰爭中的邊疆穩固與邊界綫的再確認 (1937 - 1949) 抗日戰爭不僅是關乎中原存亡的衛國戰爭,也是對中國近代所界定領土主權的嚴峻考驗。 抗戰對邊疆的意義: 闡述抗戰期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何滲透到邊疆各省,加強瞭中央政權對西南、西北邊疆的實際控製力。同時,分析日本帝國主義試圖利用和分裂邊疆地區的陰謀及其失敗。 東北的收復與歸屬: 詳細描述二戰結束後,中國如何依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恢復對東北全境的管轄,並探討國共兩黨在東北邊疆的軍事與政治鬥爭。 戰後邊界的國際法基礎: 梳理國民政府在二戰後,試圖通過國際外交途徑,尋求對南海諸島、澎湖等地的明確主權確認的努力,為新中國處理邊界問題奠定瞭初步的國際法基礎。 本書的特點在於,它不滿足於羅列條約和事件,而是深入探究瞭邊疆地區的社會肌理、族群互動、地方精英的反應以及中央政策的有效性。我們力圖揭示,近代中國的邊界並非一成不變的物理綫條,而是在地緣政治的擠壓、國傢認同的塑造、以及地方抵抗與接受之間,艱難而復雜地被“創造”和“界定”齣來的曆史産物。通過對這些曆史細節的重構,讀者將更深刻地理解今日中國疆域的來之不易與復雜內涵。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曆史愛好者來說,這部文庫無疑是一座寶庫。我最欣賞的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對“周邊視野”的重視。它沒有將中國近代邊界史孤立地放在國內政治的框架內考察,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國際互動網絡中去審視。書中對俄國、英國、日本等列強在邊疆地帶的活動進行瞭詳盡的梳理,揭示瞭中國邊疆的許多“問題”,往往是多方勢力角力下的産物。這使得我們對近代中國曆史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對內”或“對外”的簡單二元對立,而是理解到,近代中國的每一寸土地的歸屬,都牽動著復雜的國際關係。它提供瞭一套完整的工具箱,去分析類似問題,讓我對近代史的理解從平麵上升到瞭立體結構,其廣度與深度,在同類題材的著作中,是極為罕見的。

評分

我通常不太習慣閱讀篇幅如此巨大的曆史著作,但這部文庫的敘事節奏卻有著獨特的魅力。它不是那種一氣嗬成的激情澎湃,而更像是一部古典音樂的鴻篇巨製,有著清晰的樂章劃分和嚴謹的結構布局。上捲的鋪陳,側重於曆史源流和近代開端時期的脈絡梳理,基礎打得極其紮實,對於理解後來的衝突有著不可替代的鋪墊作用。而下捲則進入瞭更緊張的“衝突與解決”階段,邏輯推演愈發緊湊有力。我感覺作者在結構上非常擅長“對比式敘述”,他會並置不同國傢對同一片土地的主張和證據,讓讀者自行在矛盾的陳述中尋找平衡點。這種編排方式,使得即便是對邊界史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清晰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每一次條約簽訂背後的利弊權衡。它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訓練,教會你如何構建多維度的曆史視角,去看待那些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主權”概念在近代中國演變過程中的細緻描摹。過去我總覺得,國界是地圖上清晰的綫條,是國際法下的既定事實。然而,閱讀這部作品後,我纔意識到,對於近代中國而言,邊界問題不僅僅是領土的物理劃分,更是國傢認同和民族尊嚴的試金石。書中對西域和東北地區邊界談判的記錄尤其引人入勝,那些關於河流改道、山脊走嚮的細微爭議,背後摺射齣的是一個衰弱國傢在麵對強權時的無奈與掙紮。作者沒有用道德批判來主導敘事,而是冷靜地展示瞭中國曆代政府在應對邊疆危機時所采取的策略,從保守的“以時間換空間”到後期的被迫讓步。這種近乎冷靜的學術姿態,反而比情緒化的控訴更有力量,因為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殘酷性,理解瞭在特定的地緣政治環境下,任何選擇都可能帶來難以彌補的代價。

評分

這套關於中國近代邊界史的文庫,光是名字就讓人感到厚重和嚴肅。我最初對它抱有的期待,是能看到那些教科書上寥寥數語帶過的條約、戰役背後的復雜博弈。翻開第一捲,那種深入骨髓的史料感立刻抓住瞭我。作者顯然在浩如煙海的檔案中浸泡瞭太久,他對曆史細節的捕捉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例如,在論述晚清時期與某鄰國邊境勘界時,書中不僅列舉瞭官方的公文往來,甚至引用瞭當時駐地官員的私信,那些關於地形勘測的睏難、地方民族的態度,甚至是勘界人員的個人情緒,都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這使得原本枯燥的“邊界綫”變成瞭有血有肉的互動過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模糊地帶”時的審慎態度,他很少給齣非黑即白的結論,而是將所有證據擺在讀者麵前,引導我們去理解,在那個信息不暢、主權概念尚未完全現代化的時代,如何劃定一條清晰的國界本身就是一場持續的拉鋸戰。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近代史的理解框架,讓我意識到邊界的形成,從來都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漫長、麯摺、充滿妥協與抗爭的動態過程。

評分

閱讀這套書的體驗,與其說是閱讀曆史,不如說是一場嚴謹的“偵查”。我常覺得,作者像一位走在曆史現場的偵探,拿著放大鏡,試圖還原每一個關鍵節點的真實麵貌。相比於宏大的敘事,這本書更側重於微觀的結構分析。它不滿足於講述“發生瞭什麼”,而是深究“為什麼會這樣發生”。舉例來說,書中關於某次領土爭端的剖析,會細緻到分析不同派係官員的利益訴求、甚至外國勢力的介入點是如何精準地卡住瞭清政府決策層的軟肋。這種深度剖析,讓原本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結果,顯露齣背後精心策劃的痕跡。我不得不放慢閱讀速度,因為很多段落需要反復咀嚼,去體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名、人名,是如何在曆史的巨輪下,承載瞭如此沉重的國傢命運。它挑戰瞭我過去對“近代史觀”的固有認知,迫使我去質疑那些被簡化和套路化的曆史解釋,尋找潛藏在字裏行間、被主流敘事所遺漏的真實動因。

評分

分中俄 中越等等章節,很有針對性和可讀性。

評分

很好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很好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很好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早就想要一本講中國邊界的史書,終於找到瞭,不錯不錯。

評分

很好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史料詳盡,堪稱力作,不過看著心情有些沉重,畢竟那麼多國土是掉瞭

評分

很好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史料詳盡,堪稱力作,不過看著心情有些沉重,畢竟那麼多國土是掉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