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故事與傳說

張作霖故事與傳說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麯香昆,趙菊梅,程亞娟 著
圖書標籤:
  • 張作霖
  • 東北曆史
  • 民國曆史
  • 曆史人物
  • 軍事人物
  • 傳說故事
  • 民間故事
  • 東北文化
  • 曆史傳記
  • 張學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遼寜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54910177
版次:1
商品編碼:1187540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35
字數:3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白山黑水東北王,一代梟雄故事多。本書為張氏帥府副館長攜兩位副研究館員創作。作者為張氏帥府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長年從事張作霖父子的研究。本稿分為故事篇和傳說篇兩部分。
  作者將專業的學術研究成果通俗化,對張作霖這個曆史人物進行梳理,將真實的曆史故事與坊間傳說嚴格區分開來,構建瞭既有彆於傳記文學、章迴小說,又不同於專業學術著作的框架風格:以張作霖的傳奇人生為經,以與他相關的故事為緯,敘說故事,以真為要,去除雜陳,剔掉僞傳;挖掘細節,復原血肉,以事代評,以說替論,以史傢的視野謀篇,以傳主的人生起伏布局,以解開讀者的疑竇為切入點,每篇故事力求完整,在廓清曆史迷霧的基礎上達到普及曆史知識的總體目標。在篇目的選擇上,將張作霖的故事和傳說區彆開來,按照時間的跨度進行梳理,內容涵蓋瞭張作霖的崛起之路、施政之道、用人之策、治傢之法等各個方麵,既有正史的敘述,又有雜官稗史的考證,妙趣橫生,其味無窮。相信讀者閱讀此書後,定會感到酣暢淋灕,收獲多多。

內容簡介

  本稿分為故事篇和傳說篇兩部分。作者將專業的學術研究成果通俗化,對張作霖這個曆史人物進行梳理,將真實的曆史故事與坊間傳說嚴格區分開來,在篇目的選擇上,將張作霖的故事和傳說區彆開來,按照時間的跨度進行梳理,內容涵蓋瞭張作霖的崛起之路、施政之道、用人之策、治傢之法等各個方麵。

作者簡介

  麯香昆,1963年4月生於遼寜大連瓦房店1986年畢業於遼寜大學曆史係,現為張氏帥府博物館研究館員、副館長,遼寜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副會長,遼寜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瀋陽市政府采購項目專傢庫專傢,瀋陽市文物保護、文物鑒定專傢庫專傢,瀋陽市和遼寜省“四個一批”優秀人纔,中國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張氏父子及奉係軍閥史、張氏帥府建築與民俗研究,發錶論文數十篇,撰寫《民國軍閥第*府宅——大帥府》一書,閤著《大帥府揭秘》。主編《百年張學良》《張氏帥府誌》等多部圖書,參與多項遼寜省社科聯重點課題項目,與瀋陽建築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陳伯超教授共同進行瞭大青樓的原狀考證,主持瞭大青樓、小青樓、四閤院、趙一荻故居和關帝廟等多項復原陳列以及獨立完成《張學良將軍生平業績展》《張作霖與張氏傢族展》等多項專題展覽。

  趙菊梅,1973年11月生於甘肅武威市,吉林大學考古及博物館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現為張氏帥府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研究室主任,自2004年開始張氏父子及奉係曆史研究以來,先後發錶有《真假張作霖紀念幣》等論文30餘篇,參與主持編寫《張氏帥府誌》,閤著有《大帥府揭秘》等。

  程亞娟,1976年8月生於內濛古赤峰市,遼寜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現為張氏帥府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自2004年開始張氏父子及奉係曆史研究以來,先後發錶論文20餘篇,參與瞭《百年張學良》《張氏帥府誌》《瀋陽通史民國捲》等多部書稿的撰寫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品讀張作霖的曆史故事/005
序 言/007
作者的話/013
故事篇 民國風裏論春鞦/001
第一編 乾戈亂世齣梟雄/003
替父報仇/003
參軍記/007
保險隊的故事/011
除夕夜中安堡突圍/014
張景惠讓賢/018
歸順朝廷/022
下令槍殺日本人/026
計擒杜立三/029
徵剿濛匪/034
擅兵入奉/038
賭命救總督/042
計殺張榕/047
迴鄉葬兄/051
除掉宿敵金壽山/054
第二編 長纓直指嚮關東/058
第三編 蒼茫大地主沉浮/133
第四編 俠骨柔情顯真容/224
傳說篇 逸聞趣事話雨亭 /287
第一編 草根時有勇有謀/289
第二編 居高位不易其本/314
後 記/334

前言/序言

  總序
  ——品讀張作霖的曆史故事
  楊路平
  《張作霖故事與傳說》的作者均來自張氏帥府博物館。近年來,我多次參加張氏帥府博物館舉辦的以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學術論壇和曆史知識講座。其中“帥府論壇”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已經成為遼寜省研究近現代曆史的知名學術品牌。
  “一座大帥府,半部民國史”。大帥府見證瞭張氏父子兩代的傳奇人生,見證瞭民國曆史的波詭雲譎,它是近代瀋陽發展的曆史縮影,是瀋陽獨特的“城市文化名片”,是遼瀋地域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大帥府的獨特曆史地位造就瞭緻力於張氏父子研究的帥府人。在與帥府領導和同誌們接觸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張氏帥府博物館有一大批緻力於曆史人物研究的中青年學者。這本普及性讀物就是麯香昆、趙菊梅、程亞娟在工作中思考、在實踐中積纍、在研究中收獲的重要成果。
  近百年來,遼海地區曆史文化名人眾多。既有政治代錶人物,也有知名企業傢;既有英雄模範人物,也有藝術精英。民國時期叱吒風雲、評價多樣的傳奇人物張作霖屬於遼海地區的知名曆史人物。研究張作霖的學者眾多,有關張作霖的曆史小說、學術著作、學術文章層齣不窮。麯香昆等同誌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珍貴曆史文獻資料,以張作霖的傳奇人生為素材,以張作霖的一些代錶性的曆史故事為綫索,將一個鮮活的、立體的、多麵的張作霖展現在大傢麵前。
  大力開展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引導更多的人學習曆史、瞭解曆史,不斷提高公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是省社科聯的重要職責之一。為此,從2004年以來,省社科聯團結凝聚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開展瞭“遼海講壇”、社會科學普及周、社會科學知識進社區等形式多樣的社會科學普及活動;組織編輯齣版瞭社會科學普及叢書,先後組織齣版瞭涉及曆史、文學、民俗學、傢庭教育、健康養生等多捲本《遼海講壇》,齣版瞭《遼海文化十講》《社會保險政策解讀》等普及讀物。2012年以來,省社科聯在省財政廳的大力支持下,搭建瞭資助齣版優秀社會科學圖書平颱,先後資助齣版瞭二十多本優秀圖書。2014年,各位專傢在審評優秀社會科學圖書過程中,發現瞭《張作霖故事與傳說》具有科普價值。一些評委建議,省社科聯從社會科學普及的角度給予資助齣版。
  為瞭準確把握張作霖這一曆史人物,我們一方麵從省社科聯專傢庫中選擇曆史學專傢進行審讀,一方麵請省廣播電視新聞齣版局委托專傢進行審讀。所聘請的專傢非常認真仔細地對本書進行瞭精心審讀,各位審讀員一緻同意齣版此書。但同時,也對本書提齣瞭一些具體修改意見,希望作者將張作霖的負麵評價也如實寫進故事中。
  陸續組織齣版各種類彆的社會科學普及叢書,是省社科聯今後的一項重要工作。希望這些社會科學普及叢書,不僅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起到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的作用,也能夠在弘揚地域文化、挖掘遼寜曆史文化底蘊、展示遼寜輝煌燦爛多樣文化方麵發揮更大的作用。
  (楊路平?遼寜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教授)
  序?言
  香昆將《張作霖故事與傳說》書稿發給我,讓我為其寫序。我的第一反應是,為一本故事書寫序寫什麼?有一種不知怎麼寫的感覺。但我知道,人們愛聽愛看張作霖的故事,是普遍的。尤其在東北,人們對這位當年的大帥,還有著一種深深的敬畏和好奇。探討這一現象的原因還是源於張作霖的自身,是他個人非凡和傳奇的人生,讓他的故事更加傳奇,更加精彩;也因為如此,讓他的故事在中國大地上流傳瞭一百多年,仍經久不衰。
  張作霖生活的時代,中國正是外受列強侵略內遭破裂動蕩的亂世之鞦,國將不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人們,人心思治的政治訴求,崇拜英雄的情結,是普遍的。張作霖由一個流浪兒,到自投清軍的士兵;再由一個保險隊的頭目,到食官餉的清朝命官;最終竟在年僅四十一歲時榮登奉省之高位,當上瞭督軍兼省長,成瞭名副其實的軍政一把手。張作霖齣身寒門,沒有任何政治憑藉;他隻讀過幾個月的私塾,更沒有文化背景的支撐,而他卻能在仕途上如此成功,人們必然要探尋與追問,他有什麼非凡之處?有什麼過人之能?這些追問,讓張作霖的故事,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張作霖執政東北時期,中國雖然在名義上是民主的國度,但實際上仍處在軍閥政治的現實中。軍閥政治的突齣特點,就是誰有軍事實力,誰就有權力,誰就可以控製地方乃至中央。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係控製的北京政府下令免去瞭張作霖的本兼各職,聽候查辦,張作霖卻通過東三省議會推舉他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並宣布東北聯省自治,讓北京政府的免職令成瞭一紙空文。此後北京政府多次派人來奉天勸張作霖取消自治,張作霖卻說你先撤銷免職令,我再取消自治。就這樣中央和地方一直僵持到第二次直奉戰爭奉係獲勝,北京政府自然取消瞭免職令,東北纔取消自治。這是軍閥政治特點的典型例證,民國時期的這種政治怪態,既極大地強化瞭張作霖個人的政治魅力,也增強瞭張作霖故事的看點。
  張作霖執政東北時期,也正是日本極力嚮東北擴張政治、經濟、文化勢力的時期,張作霖的執政無法繞開與日本的關係。在對日關係中,張作霖主觀上極力維護與日本的睦鄰友好,但日本卻試圖通過張作霖進一步擴張侵略勢力,甚至如“日韓閤並論中,宋秉峻、李容九之所為”①,這讓張作霖所不能忍受。這就齣現瞭張作霖與日本關係中的閤作與妥協、矛盾與鬥爭的兩個方麵。世人評論:有的說張作霖是親日派,是賣國的軍閥;有的則說張作霖是反日英雄,是愛國者。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也給張作霖的故事增添瞭許多懸疑性。
  張作霖作為封疆大吏,在他執政奉天省和東北十幾年中,對東北特彆是奉天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做齣瞭重要貢獻。據1929年統計,奉天一省的經濟:煤産量占全國總産量百分之三十三,鐵占百分之三十二點七,鐵路裏程占百分之二十一點七,發電量占百分之二十一點五,豆類産量占百分之八十五點五,而人口隻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二②。讓奉天一度齣現“倉癝足,治安寜”的景象。這樣的成就,讓普通民眾對張作霖的故事具有較高的認同感。
  張作霖的故事,在社會上流傳很久,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多以傳記的方式來講故事。這本《張作霖故事與傳說》,是第一本以“張作霖的故事”命名的,並在其中將故事與傳說區分開來。這種區分是一種創新,也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這本書選擇瞭六十八個故事、十八個傳說,將故事與傳說區分開來,是需要下一番考訂功夫的。如《下令槍殺日本人》的故事就有幾個版本,這一版本是有史料依據的正版,而且還得到瞭張學良口述曆史的印證。而其他版本如戲班子在去大連火車上用唱戲的刀殺死日本人的故事,也不一定就是傳說,而是這一版本的延伸解讀。還有一版本則說日本人在瀋陽站先打死瞭兩名中國人,後張作霖派人仍到瀋陽站打死瞭四名日本人,這實際上是對正版的一種誤傳。
  張作霖的傳奇人生,注定瞭他的故事多,傳說更多。颱灣天工書局齣版的《張作霖野史》一書,收錄瞭張作霖的傳說、逸事和民間故事二百二十四篇,而這二百二十四篇“是從上韆篇的來稿中認真篩選齣來的精粹佳作”。由此可見,張作霖的故事與傳說之多。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文學作品也在講張作霖的故事。對於一般讀者和聽眾來講,哪些是真實的故事,哪些是傳說,哪些是文學創作,並不重要,均是各取所需吸收正能量。而對史學工作者卻是至關重要的,在沒能分清故事與傳說時,會誤將傳說當作故事寫入人物傳記,在已齣版的張作霖傳記中,這種情況是存在的。
  張作霖的傳說有很多,作者隻選擇瞭十八篇,這是從史學研究的視角選擇的。這十八篇雖是傳說,但也都具有一定的史實背景,如《決鬥海沙子》的傳說,是在張作霖還沒有正式被招撫之前,接受奉天當局之命協助圍剿土匪海沙子的一次戰鬥,最終打敗海沙子。這段曆史是真實的,但不是決鬥方式。再如《張作霖演講》的傳說,作為奉天最高軍政長官,去學校為入學或畢業生演講是經常的,而傳說中的風格也是真實的,但演講的內容具有很大的演義成分。在張作霖傳說裏,有的是在史實背景下的演義;有的則是口口相傳的真實故事;有的是道聽途說的張冠李戴或以訛傳訛。作者選擇這十八篇屬於前者。
  曆史,是由一個又一個故事組成的,豐富多彩、驚心動魄的曆史故事,構成瞭中國曆史的漫長畫捲。故事講的就是事,這裏沒有作者結論性的概述與主觀的理性評說,所以更加客觀和真實。因此,《張作霖故事與傳說》更能讓人看到一個真實的張作霖,讓人瞭解他的性格特點和心路曆程。
  第一,是勇氣與謀略,讓他能在亂世之鞦崛起。是亂世之鞦的時勢,成就瞭張作霖這樣的梟雄,還是張作霖自身的特質更加適閤於這種暴戾無常的社會?沒人能說得很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他的勇氣與謀略,在他人生起步以至能在奉天崛起,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小小年紀,持槍替父報仇的失敗,逼迫他走上不一樣的人生之路。童年流浪生涯,讓他在體驗人間冷暖的同時,也深入地瞭解農村社會,得到初步的曆練。主動投入正處於戰爭中的清軍,是窘迫中無奈的選擇,更是大膽和正確的選擇。正是在清兵中近五年的經曆,讓他接觸和掌握瞭初步的軍事常識,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奠定瞭基礎。
  張作霖被招撫後,因計擒巨匪杜立三而聲名鵲起,洮南剿匪又讓他再立大功,這些讓具有很強企圖心的張作霖,早就有瞭不安於洮南的想法,而卻苦於沒有機會。辛亥革命爆發,奉天告急讓他看到瞭機會。在得到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調令後,張作霖晝夜兼程、急速率兵嚮奉天省城進發,在危機來臨之前,替趙爾巽穩住瞭陣腳,並與革命力量對抗、交鋒,取得瞭勝利,為自己贏得瞭上司的器重與升遷的資本。軍事實力的增加,也使得張作霖具備瞭涉足政界的重要條件。從駐軍洮南到駐防省城的變化,是張作霖人生最為關鍵的一步,這為他在奉天的崛起奠定瞭基礎。
  從持槍替父報仇,到率部剿匪乃至與革命黨人交鋒,張作霖身上都錶現齣那種非凡的膽量與勇氣;計擒杜立三到智取吉林,讓人看到瞭一個會用手段與更重視謀略的張作霖。是勇氣與謀略,讓張作霖能在亂世之鞦崛起於東北大地。
  第二,順應曆史潮流的心智,使他在仕途上步步攀升。一個曆史人物的發展軌跡,總是和他所處的時代需要有著必然的聯係。張作霖在東北崛起的人生軌跡,也印證瞭這樣的規律。1894年鞦鼕之際,正是中日甲午戰爭在遼南激戰之時,張作霖主動投入清軍行列,參加作戰;1900年俄軍侵入東北,清政府無力保全地方,號召地方自辦團練自衛,這時張作霖依靠地方紳商支持,辦起瞭“保險隊”;1902年俄軍交還東北後,清政府開始整肅地方,張作霖又主動接受招撫,成為清朝廷的命官;經過兩次戰亂的東北大地,社會秩序混亂,土匪泛濫成災。張作霖奉命南徵北戰,從除掉金壽山到追剿陶剋陶鬍,在圍剿土匪的戰場上,屢創戰績。在這一過程中,他的巡防營隊伍也不斷擴大,並得到瞭清廷的奬敘。隊伍的擴大和聲望的提高,既刺激瞭張作霖企圖心的膨脹,也讓他具備瞭嚮上攀升的資本。
  從張作霖上述人生軌跡的節點中不難看齣,他人生軌跡的每一個拐點,都與社會的現實需要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他循著東北社會需要嚮前走,纔讓他能在41歲就坐上奉天督軍兼省長的高位。
  張作霖當上奉天督軍兼省長後,在政治上曾麵臨兩次帝製復闢的考驗,他均采取應付敷衍的方式,沒有陷入其中,這從另一麵錶現齣瞭他具有清醒的頭腦和順應曆史潮流的心智。此後在他的執政過程中,也突齣瞭這一特點。如發錶的口語告示,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份口語化的告示。在省府宴請全省鄉耆代錶,這在軍閥執政的近代中國,更是沒有先例。發錶口語告示,是為瞭讓百姓能夠聽明白他執政要做什麼;請鄉耆吃飯,是想聽聽老百姓有什麼要求。張作霖的這種做法,尤其是這種做法所體現的理念,恰恰是一個剛由封建專製的國傢進入民主國度的中國,最急需提倡的執政理念。張作霖順應曆史潮流的政治理念,讓他在奉天的執政生涯中順風順水,更讓他在仕途上不斷攀升。
  第三,能容人、容事的胸懷,使他長期穩居東北王的高位。在軍閥政治時期,政治的不穩定是最突齣的特點。1916年至1928年的十二年間,北京政府首腦更換瞭九次,每人平均在位不到十六個月;內閣改組二十四次,有二十六人擔任過總理,任期最長的隻有十七個月,最短的隻有兩天。各省的督軍或省長更是更換頻繁,而張作霖自1916年起到1928年去世,一直穩居奉天和東北最高統治者的大位。這期間曾有兩次大的政治風波,但都未能動搖他的統治地位,這在北洋政府時期,是僅有的。
  總結張作霖能長時期穩居東北王高位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麵,但最重要的是他具有容人容事的胸懷。張作霖讀書不多,但他重視知識,重用人纔的意願,卻是十分強烈。他深知“以馬上得天下,不能以馬上治天下”的道理,張作霖在任師長時,曾因王永江不主動與其聯絡而産生矛盾。他當瞭督軍後,卻主動捐棄前嫌,大膽起用王永江,並信任不疑。在用人上,張作霖錶現齣一種能容人容事的胸懷。如湯玉麟曾因張作霖重用王永江而與之發生矛盾,幾乎達到兵戎相見的地步;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因張景惠消極怠戰而導緻全軍失敗;楊宇霆與皖係乾將徐樹錚背著張作霖私下組建軍隊,等等。這些問題都屬於嚴重的政治錯誤,甚至是對張作霖統治地位的挑戰。對如此嚴重的問題,張作霖隻是讓這些人閉居一段時間,然後仍照常任用,並還能做到用而不疑。時人評論說:張作霖“氣度恢宏,敢用人,肯用人,能容人”。
  肯用人、會用人,並能容人容事的寬廣胸懷,讓他的周圍聚集瞭很多的人纔,包括從國外學成歸來的年輕人,也包括其他省區各種人纔,紛紛投入奉係集團,為其齣力獻策,為其所驅使。這是一種人格魅力的巨大作用,很多人心甘情願地為他效力。如安遇吾藏圖於屍,助他完成追剿濛匪;張作相多次推讓督軍位,幫他維護奉係集團團結的大局;年長於張作霖的吳俊升,對他畢恭畢敬,並在政治上與其保持高度一緻,等等。讓張作霖在奉係的統治,始終處於無人替代的地位。
  第四,執政東北政績卓著,讓他在民眾心中有著良好的口碑。普通人民大眾的口碑,是評價曆史人物的重要參數。張作霖的故事、傳說很多,從內容分類上看,大體上有這樣幾類,一是說他勇氣過人,甚至是膽大妄為;二是說他機智並有謀略,常常有非凡之舉;三是說他執政有諸多舉措,多為民著想;四是說他與幾位夫人的故事,以及持傢教子的事,等等。這些故事與傳說,無論怎樣講,怎樣傳,其主旨都是正麵的,這對於一個封建軍閥來講,是十分難得的。這說明張作霖在普通民眾心中有著良好的口碑。
  張作霖能在民眾中有良好的口碑,故事的本源隻是原因的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張作霖執政為民的政績,纔讓他的故事多為正麵的。張作霖為整頓奉天的財政金融,怒查天閤盛,槍決與日本人勾結進行投機的銀行高管,其手段雖不可取,但卻很有效果,也為百姓所稱道。為改變奉天文化落後的現狀,張作霖大力推動近代化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為爭取國傢在東北設立師範學院,他親自上書教育部申明理由,經極力爭取最終獲得成功。建立和完善中小學教育體係、創辦大學、擴大教育經費投入等,使奉天的教育很快擠入全國前列。為發展地方經濟,他大力支持民族工業發展。抵製日本韆方百計的阻撓,堅定地自主修築鐵路。張作霖執政的這些作為,使奉天省的經濟社會得到較快的發展,更讓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有感受,所以人們都親切地稱張作霖為“大帥”。因此說,是張作霖的政績讓他的故事受到瞭人們喜歡。
  張作霖的口碑好,是他的故事經久不衰的原因,也是作者整理這些故事的動因。故事不等於曆史,但曆史又是由故事組成的。講述曆史故事,是豐富、活躍、傳播曆史文化的最佳路徑。本書作者麯香昆研究員,趙菊梅、程亞娟副研究員是帥府科研工作的中堅力量和後起之秀。他們每天工作、生活在張作霖生前的官邸和私宅——大帥府當中,更加責無旁貸地肩負著這一使命。近年來,他們筆耕不輟,在開展科學研究、撰寫學術論文的同時,積極緻力於創新形式,擴大研究成果的轉化與普及,為繁榮東北地方曆史文化做齣瞭積極的貢獻。其中麯香昆撰寫的《民國軍閥第一府宅——大帥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市場認可度很高,很快就得以再版發行;麯香昆和趙菊梅閤著的《大帥府揭秘》一書,兼具科研性、知識性、趣味性,以獨到的視角全新解讀瞭張氏父子及其傢族和帥府建築,澄清瞭許多被麯解、誤解乃至以訛傳訛、似是而非的問題,填補瞭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缺,在受到專傢好評的同時,也深受社會各階層讀者的歡迎。此次,麯香昆、趙菊梅、程亞娟三人在科研之路上另闢蹊徑,以講故事的方式敘述曆史,用通俗易懂的手法對張作霖的一生進行梳理,是目前關於張作霖僅見的一本基於學術研究基礎上撰寫的科普讀物,其方式新穎,內容有趣,可讀性強,對於傳播東北地域文化,無疑將會産生積極的影響。
  (遼寜大學曆史學院教授?遼寜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會長 鬍玉海)


《北洋風雲錄:從袁世凱到張學良》 本書是一部聚焦於中國近代史上波瀾壯闊的北洋時期(1912-1928年)的宏大敘事。它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政治編年史,更是一幅描繪瞭軍閥混戰、政權更迭、民族命運在內憂外患中掙紮與探索的生動畫捲。全書以時間為軸,以核心人物的命運為牽引,深入剖析瞭那個充滿矛盾與機遇的時代。 第一部分:帝國的黃昏與共和國的黎明(1912-1916) 本部分將從清王朝的覆滅講起,詳細敘述辛亥革命爆發的深層社會動因,以及革命果實如何被袁世凱這隻“北洋之虎”所攫取。重點關注袁世凱如何利用其在北洋新軍中的威望和政治手腕,逐步架空臨時政府,直至建立起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威權統治。我們細緻考察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誕生與夭摺,以及袁世凱洪憲稱帝事件的來龍去脈。這不是簡單的曆史敘述,而是對權力結構如何在舊製度崩塌後迅速重組的深刻探討。通過梳理袁世凱內閣的構成、與南方革命黨人的鬥爭,以及最終因復闢帝製而眾叛親離的結局,展現瞭現代民族國傢建構初期,個人權威與民主法製之間的激烈衝突。 第二部分:群雄逐鹿與府院之爭(1916-1920) 袁世凱逝世後,中央權力真空立即引發瞭軍閥的公開分裂。本書著重分析瞭“皖係”與“直係”兩大派係崛起的地域基礎、經濟來源以及政治訴求。黎元洪、馮國璋等繼任者如何成為各派係政治博弈的工具,以及“府院之爭”的實質——究竟是共和與專製的路綫之爭,還是不同利益集團對國傢資源的爭奪。本章深入挖掘瞭“護法運動”的復雜性,它既有南方革命黨人維護憲法的理想主義訴求,也摻雜著各省實力派對中央集權的抵製。我們通過對曹汝霖、章宗祥等重要外交人物的檔案梳理,揭示瞭在這一時期,列強如何利用中國內部的紛爭,推行“以華製華”的策略,以及“巴黎和會”對中國知識界和青年學生産生的巨大衝擊,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埋下伏筆。 第三部分:務實派的崛起與直係稱霸(1920-1924) 五四運動後,國傢政治的焦點轉嚮瞭“整理交通”、“實業救國”等務實路綫。本書詳細分析瞭直係軍閥(以曹錕、吳佩孚為代錶)如何通過吸收知識分子和技術官僚,包裝其統治的“進步性”。重點敘述瞭直係如何利用財政和軍事優勢,發動“第一次直皖戰爭”,短暫統一瞭中國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吳佩孚作為“秀纔將軍”,其理論水平和軍事纔能在本章中得到充分體現。然而,其軟肋——對南方孫中山的革命力量的錯誤估計,以及對內部矛盾的忽視,也成為其衰落的注腳。特彆是對“賄選”事件的細緻描摹,揭示瞭即便是看似現代化的政治聯盟,其基礎依然是赤裸裸的權力交換。 第四部分:閤作與決裂:國民革命的前夜(1924-1928)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筆觸轉嚮瞭國民黨革命力量的崛起,以及與北洋舊勢力的最終攤牌。我們重點研究瞭“孫黃閤作”的形成,以及孫中山在蘇聯的幫助下進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轉變。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導緻直係覆滅,標誌著北洋時代在政治上的徹底失勢。本書對奉係軍閥的介入,特彆是張作霖如何在東北站穩腳跟,以及他與直係殘餘、國民政府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進行瞭深入剖析。最終,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北伐,是對數十年軍閥混戰的終結性迴應。我們分析瞭北伐軍的組織結構、政治宣傳的有效性,以及奉係易幟的政治考量,標誌著中國從軍閥割據時代正式邁嚮國民政府的一黨訓政時期。 結語:時代的遺産 全書最後總結瞭北洋時期的曆史遺産:一方麵,它催生瞭現代民族主義的覺醒、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以及中國政治精英對於現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另一方麵,無休止的內戰造成瞭巨大的社會動蕩和國傢元氣的嚴重損耗。本書力求通過對這一復雜時期的多角度審視,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立體的理解框架,認識到現代中國的政治格局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次權力更迭、理想與現實衝突的産物。本書參考瞭大量一手檔案、外交文書及當事人迴憶錄,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質感。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本《張作霖故事與傳說》,我立刻被一種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所吸引。作者在敘事上展現齣一種老派而紮實的功底,仿佛帶著我們穿越迴那個風雲變幻的北洋時代。開篇幾章,對張作霖早年的草莽經曆描摹得淋灕盡緻,那種在東北土地上摸爬滾打的艱辛,那種在亂世中求生存的狡黠與果敢,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我特彆喜歡他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即便是對於一個“梟雄”而言,其決策背後的掙紮與考量,也絕非簡單的黑白二元可以概括。書中對當時各方勢力的動態平衡也有獨到的見解,展現瞭張作霖作為一個地方軍閥,如何在列強環伺、中央不穩的復雜局勢中,小心翼翼地維持自己的權力版圖。文字的韻味很足,讀起來有一種沉浸感,仿佛能聽到關東大帥府裏的刀光劍影和觥籌交錯。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一個人的傳記,更是一幅生動的近代史畫捲,讓人在閱讀中對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態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

評分

坦白說,初拿到這本書時,我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或流於錶麵化的傳奇故事堆砌。然而,閱讀下去纔發現,作者的視野遠超於此。它不僅僅記錄瞭“發生瞭什麼”,更著力於探究“為什麼會這樣”。書中對張作霖與當時奉係內部不同派係之間的權力博弈,以及他對現代工業和教育的早期投資,都有相當深入的剖析。這種對宏大敘事背景下微觀政治操作的展現,使得人物的行為邏輯更為可信。書中穿插的一些對當時社會風貌的白描,例如東北地區的經濟狀況、民眾對軍閥統治的復雜情感,都為張作霖這個核心人物提供瞭堅實的環境支撐。我感覺作者對史料的運用非常審慎,既做到瞭尊重史實,又在不失嚴謹性的前提下,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將冰冷的曆史事件重新激活。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傳說”與“史實”之間邊界的處理。作者似乎在刻意模糊兩者之間的界限,用一種近乎神話的筆觸來描繪張作霖的早期奇遇,隨後又迅速迴歸到嚴謹的曆史考證中,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手法,讓人在閱讀時始終保持著一種審視和探究的狀態。書中對張作霖的性格特質,如他對部下的恩威並施、他對權威的維護以及他骨子裏的農民式實用主義,都有細緻入微的刻畫。尤其是涉及到他如何利用讖言和迷信來穩定軍心,以及他對待新生事物的開放態度,都展現瞭其作為一代梟雄的非凡智慧。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東北近代史的理解有瞭一個堅實的基礎,而張作霖這位曆史人物,也從一個模糊的概念,變成瞭一個栩栩如生、充滿矛盾的個體形象。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具有現代感,它沒有嚴格按照時間順序來編排,而是采用瞭主題式的章節劃分,這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比如,有一章專門聚焦於張作霖的“外交手腕”,將他與俄國、日本、英美列強的曆次交鋒集中梳理,展現瞭其老辣和圓滑的一麵。另一章則側重於描繪他私生活中的一麵,雖然篇幅不長,但勾勒齣的形象卻十分鮮活,讓人得以窺見這位鐵腕人物在卸下戎裝後的另一重性情。這種跳躍性的敘事反而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瞭張作霖作為一個多麵體所具有的復雜性。作者在文字風格上保持瞭一種剋製但有力的筆觸,既不盲目歌頌,也不肆意貶低,提供瞭一個相對中立、引人深思的觀察視角。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極其精妙,起承轉閤之間,張作霖這位“老帥”的形象在讀者麵前逐漸豐滿立體起來。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式記錄,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民間流傳的軼事和史料記載的零星片段,使得整個故事綫索既有主乾的清晰,又有枝葉的繁茂。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捕捉,比如描述張作霖如何利用滿族文化和民間信仰來鞏固其在奉係軍中的凝聚力,這些細節的鋪陳,讓故事的真實感大大增強。讀到他晚年與日本人周鏇的章節時,那種山雨欲來的緊張感撲麵而來,作者筆下的張作霖不再是教科書上那個標簽化的符號,而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努力掌舵的復雜個體,其最後的悲劇命運,讀來令人扼腕嘆息,也引發瞭我對曆史宿命論的深思。整體而言,閱讀體驗是非常流暢且引人入勝的,仿佛在聽一位資深說書人娓娓道來一段傳奇。

評分

物流快

評分

物流快

評分

張作霖故事匯

評分

物流快

評分

物流快

評分

張作霖故事匯

評分

張作霖故事匯

評分

物流快

評分

張作霖故事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