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首次北极五大区域准同步观测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首次北极五大区域准同步观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德毅 编
图书标签:
  • 北极科学考察
  • 第五次北极考察
  • 准同步观测
  • 北极环境
  • 极地研究
  • 气候变化
  • 海洋研究
  • 生态系统
  • 中国科考
  • 科学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864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79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字数:3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首次北极五大区域准同步观测》全面总结了此次考察任务的完成情况,归纳总结了考察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果,为我们深入开展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得益于国家有关部门和全国人民的热情关注与大力支持,也包含着极地工作者付出的辛勤汗水。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概况
1.1 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的背景和意义
1.2 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目标
1.3 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的组成
1.4 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的调查海域、断面与站位
1.5 航次执行过程
1.6 调查设备保障
1.7 气象保障
1.8 海冰预报
1.9 质量控制与保障

第2章 物理海洋学考察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调查内容、调查设备与分析仪器
2.4 考察作业人员
2.5 观测站位与工作量
2.6 考察过程中重要情况记录
2.7 数据与样品评价
2.8 观测结果与初步发现
2.9 完成情况及其他情况说明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冰与航道考察
3.1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3.2 研究内容
3.3 调查内容、调查设备与分析仪器
3.4 考察作业人员
3.5 观测站位与工作量
3.6 考察过程中重要情况记录
3.7 数据与样品评价
3.8 观测结果与初步发现
3.9 完成情况及其他情况说明
3.1 0本章小结

第4章 气象与大气物理学考察
4.1 研究意义
4.2 研究内容
4.3 调查内容、调查设备与分析仪器
4.4 考察作业人员
4.5 观测站位与工作量
4.6 数据与样品评价
4.7 观测结果与初步发现
4.8 完成情况及其他情况说明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洋化学与大气化学考察
5.1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5.2 研究内容
5.3 调查内容、调查设备与分析仪器
5.4 考察作业人员
5.5 观测站位与工作量
5.6 考察过程中重要情况记录
5.7 数据与样品评价
5.8 观测结果与初步发现
5.9 完成情况及境外合作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物生态学考察
6.1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6.2 研究内容
6.3 调查内容、调查设备与分析仪器
6.4 考察作业人员
6.5 观测站位与工作量
6.6 数据与样品评价
6.7 观测结果与初步发现
6.8 完成情况及其他情况说明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海洋地质考察
第8章 地球物理考察
第9章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经验与建议

前言/序言

  我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2012年7月2日自青岛出发,历时93天,航程逾18500海里,按计划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创造了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的多项新纪录。首次实现我国跨越北冰洋的科学考察任务,极地科考再建丰碑;成功首航北极航道,我国航海史又续新篇章;圆满完成冰岛访问交流任务,开创了我国与北极国家深入合作的典范。
  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30余个单位的119名科学家、后勤保障人员和“雪龙”号船员组成。在考察队临时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考察队取得了科学考察和“创先争优”双丰收。考察队围绕北极地区环境与气候快速变化机理与响应这一科学考察主题,首次获取了北极和亚北极五大水域的准同步海洋环境调查资料和样品,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科学认识北极快速变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次考察是“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国家专项实施以来的第一次北极环境综合考察,是继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北极地区综合性考察活动。我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国家专项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全面总结了此次考察任务的完成情况,归纳总结了考察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果,为我们深入开展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得益于国家有关部门和全国人民的热情关注与大力支持,也包含着极地工作者付出的辛勤汗水。
  期望广大海洋与极地工作者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担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弘扬“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极地精神,以更加坚忍不拔的毅力,再接再厉,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再造辉煌,为我国海洋和极地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北极:科学前沿的探索与挑战 本书汇集了多位资深极地科学家和研究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当前北极地区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与环境挑战。内容涵盖了北极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响应、地质构造演变以及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维度。 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与快速变化 北极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其变化对全球气候格局具有深远影响。本书首先聚焦于北极海冰的动态演变。通过对过去数十年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我们揭示了多年冰的持续消融、季节性海冰范围的急剧收缩,以及冰下海洋环流模式的潜在转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探讨了“北极放大效应”的最新机制,即北极地区升温速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的原因,并着重分析了气溶胶和云层反馈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在冰盖与冰川方面,格陵兰冰盖的融化速率及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是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研究团队利用先进的卫星重力测量技术(如GRACE/GRACE-FO)和地面冰川物质平衡观测,精确量化了冰盖质量的损失。同时,本书详细考察了冰川动力学,特别是冰川边缘的不稳定性和“海洋驱动的融化”现象,为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提供了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大气环流是另一个关键要素。本书讨论了北极涛动(AO)和北极-中纬度大气遥相关性。研究表明,北极海冰的减少可能正在削弱极地涡旋,导致中纬度地区极端天气事件(如寒潮、热浪)的频率和强度发生变化。通过区域气候模型(RCM)的模拟,我们展示了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北极大气环流可能出现的转折点。 极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适应 北极生态系统以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而著称。本书深入探讨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如何应对快速升温和栖息地改变。 在海洋生物方面,本书关注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转变。随着海水温度上升和海冰覆盖减少,冰藻(海冰底部藻类)的生产力受到抑制,这直接影响了整个北极食物网的基础。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监测,记录了暖水性物种向北迁移的趋势,以及本地适应性物种(如北极鳕鱼)的生存压力。对于依赖海冰生存的哺乳动物,如北极熊和海豹,本书分析了其捕食行为、繁殖成功率与海冰持续时间之间的紧密联系,评估了不同种群的长期生存风险。 陆地生态系统同样面临严峻考验。多年冻土的融化是本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融化的冻土不仅导致地表沉降、基础设施破坏,更重要的是,它正在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本书详细介绍了在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极地区进行的通量观测研究,量化了这些“碳定时炸弹”的释放潜力,并评估了其对全球碳循环反馈的潜在影响。此外,本书还考察了苔原植被的变化,如灌木化现象,以及这如何影响区域能量平衡和野生动物的放牧模式。 地质过程与资源潜力:冰雪下的秘密 北极地区的地质构造记录了地球数十亿年的历史。本书结合最新的地震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更新了我们对北极地幔结构和板块构造演化的认识。重点在于揭示了特提斯构造域在北极地区的形成与消亡过程。 在油气和矿产资源方面,本书客观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航道和资源开发的科学前景与环境风险。随着海冰退缩,新的海上交通路线(如北方海航道)的可通航期延长,引发了对海洋环境影响的广泛关注。本书评估了船舶航行、石油泄漏以及伴随而来的噪音污染对敏感海洋生物的影响。在资源开采方面,本书强调了在极端低温环境下进行勘探和作业的技术挑战,以及对脆弱的近岸和深海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长期损害。 人类活动与社会适应 北极原住民社区是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居民,他们的传统知识(TEK)在理解和适应环境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书采用跨学科方法,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数据相结合,共同构建对北极变化的全面理解。研究关注了气候变化对原住民的生计、文化传承和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例如传统的狩猎路线因海冰不稳定而中断,或因海洋酸化影响了传统食物来源。 此外,本书还讨论了北极地区的国际合作与治理问题。随着战略重要性提升,各国在科研、航运和安全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日益加剧。本书梳理了现有的国际法律框架,分析了《北极理事会》等区域机制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与局限性,为未来区域治理提供了政策参考。 总体而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北极科学图景,强调了理解和保护这一全球关键区域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首次北极五大区域准同步观测”这句话,让我联想到了一场精密的科学“合奏”。我可以想象,在遥远的北极,可能同时部署了多个考察队、多艘科考船,甚至通过卫星和固定监测站,在同一时间段内,对北极的关键区域进行数据采集。这种“合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捕捉到北极在特定时间窗口内发生的瞬息万变的现象吗?比如,海冰的动态变化、洋流的季节性流动、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甚至是某种罕见的生物活动。我猜想,报告里一定会详细介绍这次考察的设计理念、执行过程,以及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份科研报告,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去探索和理解地球最偏远、最严酷环境的史诗。我非常期待能读到其中关于技术突破、团队协作以及科学发现的生动叙述,仿佛能亲身参与到这场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之中。

评分

我个人对北极的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首次北极五大区域准同步观测”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我最想了解的几个关键点。北极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晴雨表”,其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预示着全球的未来走向。五大区域的准同步观测,这意味着科学家们可能同时关注了北冰洋的中央水域、大陆架、重要岛屿周边,甚至可能包括陆地部分的特殊地貌。我很好奇,在如此广阔且分散的区域内,如何实现“准同步”?这背后是否涉及到了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以及地面站点之间的协同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同步观测,科学家们究竟发现了哪些关于北极海冰融化、永久冻土变化、海洋酸化、生物多样性变动等方面的关键数据和趋势?报告中是否会详细阐述这些观测成果,以及它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未来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我渴望能通过这本书,获得更深入、更科学的认知,了解中国在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略有关注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书名《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首次北极五大区域准同步观测》也给我带来了别样的解读视角。北极地区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前沿,更是全球战略竞争的重要区域。中国作为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国,在北极的活动无疑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这次“五大区域准同步观测”听起来是一项非常扎实的科学行动,我想了解的是,这次考察在多大程度上能帮助我们理解北极的资源分布、航道开发潜力,以及对区域安全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报告中是否会包含对这些非科学层面的分析和讨论?即使不直接涉及,我相信严谨的科学数据本身也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我尤其好奇,在“五大区域”的划分和观测内容上,是否体现了中国在北极科学研究上的独特视角和战略考量。这本书能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在探索和理解北极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评分

我一直对北极的自然地貌和极地生物充满了敬畏,而《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首次北极五大区域准同步观测》这个书名,更是激起了我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北极的“五大区域”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是哪些区域?是广阔的冰盖?是神秘的冰下海洋?是寒冷的苔原?还是环绕北冰洋的几大边缘海?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五大区域里,考察队究竟观测了哪些自然现象?例如,冰川的运动速度,永久冻土的融化深度,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以及各种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情况。报告中是否会通过精美的图片、详实的图表,来直观地展示这些观测结果?“准同步观测”这个词,更让我联想到的是,这次考察可能捕捉到了北极在某个关键时期,多个区域同步发生的、具有连锁反应的自然过程。我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关于北极复杂生态系统的知识,了解中国科学家们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下,为我们揭示北极的真相。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实在太吸引人了,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而且还是“首次北极五大区域准同步观测”。我一直对极地科考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神秘区域。这次考察报告,光是这个名字就给人一种规模宏大、意义非凡的感觉。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科考队员们在严寒中,乘坐着先进的科研船只,穿越冰川雪海,在广袤的北极大陆和海洋上进行精密观测的画面。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考察,而是中国科学家们向世界展示其在极地研究领域实力的一次有力证明。我非常期待能从中了解到,中国科学家是如何克服极端环境的挑战,又是如何在高精度的仪器设备支持下,对北极的五大重要区域进行同时、同步的观测的。这种“准同步”的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科技感和严谨性,想必其中蕴含着复杂的观测策略和数据处理方法。这本书一定会为我们打开一扇了解北极真实面貌的窗户,让我们有机会窥探那些隐藏在冰层之下的地球奥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