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听力学/高等院校听力学专业系列教材 [Diagnostic Audiology]

诊断听力学/高等院校听力学专业系列教材 [Diagnostic Audi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永华,徐飞 编
图书标签:
  • 听力学
  • 诊断听力学
  • 听力测试
  • 听力损失
  • 听力评估
  • 听力康复
  • 医学听力学
  • 听力障碍
  • 临床听力学
  • 听力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224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32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听力学专业系列教材
外文名称:Diagnostic Audi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6
字数:2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诊断听力学/高等院校听力学专业系列教材》涉及的一些听力学基础理论将不会详细介绍,因此需要读者具备包括听觉声学、听觉生理学、听觉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诊断听力学/高等院校听力学专业系列教材》以教材的性质编写,因此对于一些尚缺乏足够科研及临床资料支持的最新测试技术、方法和材料暂不考虑介绍,望读者谅解

内页插图

目录

总论
第1章 纯音测听
1.1 听阙和听力级
1.2 听力计
1.2.1 听力计类型
1.2.2 听力计主要部件及其工作原理
1.2.3 听力计电声性能要求
1.2.4 听力计的校准要求
1.2.5 听力计的常规及主观检查方法
1.2.6 听力计的定期客观检查
1.2.7 基本校准检查
1.3 测听环境
1.3.1 测听室设计与建造
1.3.2 背景噪声要求
1.4 纯音测听方法
1.4.1 气导测听法
1.4.2 骨导测听法
1.5 声场测听与扩展高频测听
1.6 影响测听结果的因素
1.6.1 环境设备因素
1.6.2 受试者因素
1.6.3 测试者因素
1.7 测听结果的解释
1.7.1 听力图
1.7.2 听力曲线类型
1.7.3 听力损失分级
1.7.4 听力损失性质分类

第2章 声导抗测试
2.1 声导抗概述
2.2 中耳声导抗测试仪
2.3 测试原理
2.4 声导抗测试
2.4.1 鼓室导抗图
2.4.2 鼓室导抗图相关测试
2.4.3 声反射测试

第3章 言语测听
3.1 言语测听发展历史
3.2 言语测听设备
3.2.1 言语听力计
3.2.2 言语测试材料
3.2.3 言语测听室
3.3 言语测试方法
3.3.1 测试前准备
3.3.2 言语测试项目
3.4 言语听力图
3.5 影响言语测试的因素
3.5.1 测试材料与给声方式
3.5.2 测试信号的声学特性
3.5.3 测试方法
3.5.4 评分方法
3.5.5 患者相关情况
3.6 言语测听掩蔽
3.6.1 最低言语识别率级
3.6.2 有效言语掩蔽级
3.6.3 耳间衰减值
3.6.4 言语信号的偷听量

第4章 临床掩蔽
4.1 掩蔽的定义
4.2 掩蔽的原因
4.3 掩蔽的判断
4.4 掩蔽噪声的选择
4.5 掩蔽量的选择
4.5.1 有效掩蔽级与掩蔽噪声基准级
4.5.2 初始掩蔽量
4.5.3 个体堵耳效应的测量
4.6 掩蔽方法
4.6.1 平台法
4.6.2 阶梯法
4.6.3 最大掩蔽量和掩蔽难题

第5章 听觉诱发电位
5.1 诱发电位概述
5.2 听觉诱发电位发展史
5.3 听觉诱发电位(AEP)分类
5.4 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测技术
5.4.1 信号平均叠加技术
5.4.2 刺激声种类及选择
5.4.3 测试环境要求
5.5 耳蜗电图及其临床应用
5.5.1 测试前准备
5.5.2 电极及其记录方法
5.5.3 耳蜗电图的特点
5.5.4 耳蜗电图的临床应用
5.6 听性脑干反应
5.6.1 听性脑干反应测试技术
5.6.2 ABR的相关影响因素
5.6.3 听性脑干反应波形来源
5.6.4 ABR的临床应用
5.7 听性稳态反应
5.7.1 听性稳态反应的起源
5.7.2 听性稳态反应的产生原理
5.7.3 听性稳态反应记录
5.7.4 听性稳态反应的影响因素
5.7.5 听性稳态反应的临床应用
5.7.6 听性稳态反应的优缺点
5.8 其他听诱发电位
5.8.1 慢皮层反应
5.8.2 事件相关电位
5.8.3 失匹配负波
5.8.4 耳后肌反应

第6章 小儿听力测试与诊断
6.1 小儿行为观察测听
6.1.1 小儿听觉相关发育历程
6.1.2 BOA的临床价值
6.1.3 基本要求
6.1.4 BOA测试的注意事项
6.1.5 BOA的局限性
6.1.6 测试要点
6.2 视觉强化测听
6.2.1 适用年龄
6.2.2 测试准备
6.2.3 刺激声的选择及给声方式
6.2.4 测试过程
6.2.5 结果的解释
6.3 条件游戏测听
6.3.1 适用年龄评估
6.3.2 测试前准备
6.3.3 条件化训练
6.3.4 正式测试
6.3.5 小儿不配合的处理
6.3.6 父母的作用
6.3.7 重度听力损失聋儿测试
6.3.8 特殊测试技术
6.4 小儿听力学诊断
6.4.1 病史采集
6.4.2 测试方法的选择与交叉检验原则
6.4.3 小儿功能性听觉评价

第7章 耳声发射
7.1 耳声发射概述
7.1.1 耳声发射的发生机制
7.1.2 耳声发射的分类
7.1.3 耳声发射的特点
7.2 耳声发射测试原理与方法
7.2.1 耳声发射测试原理
7.2.2 耳声发射记录
7.3 耳声发射的临床价值
7.4 自发性耳声发射
7.5 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
7.5.1 测试参数与操作
7.5.2 结果显示与评估
7.5.3 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特点
7.5.4 瞬态耳声发射临床应用
7.6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7.6.1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记录
7.6.2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反应图
7.6.3 DPOAE的特点
7.6.4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影响因素
7.6.5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临床应用

第8章 听力筛查
8.1 婴幼儿听力筛查
8.1.1 婴幼儿听力损失发病率
8.1.2 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
8.1.3 婴幼儿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
8.1.4 幼儿听力筛查方案
8.1.5 筛查后的听力学诊断
8.1.6 筛查后随访
8.1.7 听力筛查中的职责分工
8.1.8 听力筛查中的其他注意事项
8.1.9 筛查质量的评估
8.2 其他类型听力筛查
8.2.1 中耳病变筛查
8.2.2 基因筛查

第9章 定位诊断行为测听法
9.1 重振及响度平衡测试
9.1.1 重振
9.1.2 双耳交替响度平衡试验
9.1.3 同时双耳响度平衡试验
9.1.4 单耳交替响度平衡试验
9.2 短增量敏感指数试验
9.3 音衰试验
9.3.1 音衰试验
9.3.2 常用的音衰测试
9.4 自描听力计测听

第10章 非器质性听力损失
10.1 非器质性听力损失表现类型
10.1.1 按发病耳分
10.1.2 按发病年龄分
10.1.3 按发病原因分
10.2 非器质性听力损失的行为特征
10.3 预判非器质性聋
10.3.1 缺少误报反应
10.3.2 听力图的变化
10.3.3 没有影子听力
10.3.4 言语识别阂
10.3.5 言语识别率
10.4 非器质性聋的听力学测试
10.4.1 行为测听
10.4.2 生理学测试
10.5 非器质性聋的诊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其有晶体式、驻极体式、动圈式和电容式数种。其中,电容式传声器动态范围大、频率响应平直、灵敏度高,且在一般测量环境下稳定性好,是目前比较理想、应用比较广泛的传声器。电容式传声器主要由金属膜片和与之靠得很近的金属电极组成,实质上是一个平板电容。金属膜片与金属电极构成r平板电容的两个极板,当膜片受到声压作用时便发生变形,使两个极板之间的距离发生r变化,于是改变了电容量,使测量电路中的电压也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将声压信号转变为电压信号的目的。由于电容式传声器输出阻抗很高,因而需要通过前置放大器进行阻抗变换。前置放大器装在声级计内部靠近电容式传声器的部位。放大分析单元具有放大器和频率计权网络等组件。放大器电路将来自传声器单元的微弱信号放大达到一定幅度,要求有一定的放大量一定的动态范围、较宽的频率范围等,并确保放大器在整个测量范围内均不失真地反映输入信号的大小变化,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一般采用两级放大器,即输入放大器和输出放大器,其作用是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输入衰减器和输出衰减器用来改变输入信号的衰减量和输出信号的衰减量,以使表头指针指在适当的位置。输入放大器使用的衰减器调节范围为测量低端,输出放大器使用的衰减器调节范围为测量高端。许多声级计的高低端以70dB为界限。
  声级计与其他电子仪表的不同之处在于把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时,它可以模拟人耳对声音时间特性、频率特性以及强度特性的感受。因此,声级计中有A、B、C三种标准的频率计权网络。A计权声级模拟人耳对55dB以下低强度噪声的频率特性;B计权声级模拟55~85dB的中等强度噪声的频率特性;C计权声级模拟高强度噪声的频率特性。三者的主要差别是对噪声低频成分的衰减程度,A衰减最多,B次之,C最少。它们分别近似模拟40方、70方、100方等响曲线。A计权声级由于其特性曲线接近于人耳的听感特性,因此是目前世界上噪声测量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B、C计权声级对人耳主观特性的代表性不明显,近年来逐渐不用。D计权声级专用于飞机噪声测量。声级计经过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不再是物理量声压级,而称为计权声压级、计权声级,或简称为声级,即A声级、B声级和C声级,单位记作dB(A)、dB(B)和dB(C)。因此,声级计是一种反映听觉主观性的电子仪器。
  显示仪表单元包括检波器、指示器等。检波器是将来自交流放大器的对应交流信号进行检波,转变成线性变化的直流电压对应于被测声音的声级。声级计测量的结果都指示在指示器上。指示器有模拟指示器和数字指示器两种。经过检波器处理的声音通过不同的方式显示出来:一种是时间计权声级,包括“F”(快速)、“S”(慢速)两种模式;另一种是时间平均声级或等效连续声级。
  声级计的分类:测量指数时间计权声级的称为通用声级计,测量时间平均声级的称为积分平均声级计,还有一种测量声暴露级的称为积分声级计。有的声级计还可以外接滤波器和记录仪,对噪声做频谱分析。根据声级计的灵敏度,声级计又可分为l级和2级两类,前者的允许误差更小;按体积还可分为台式、便携式和袖珍式声级计;按其指示方式可分为模拟指示和数字指示声级计。
  ……

前言/序言

  听力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国外听力学人才规模、规范程度相比,我国的听力学人才培养与庞大的听障患者数量极不相称。自1999年起,国内多个高校尝试开展听力学高等教育,培养听力学专业人才。2002年,国家教育部首次批准听力学专业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目录外专业,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学专业也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听力学本科专业。这标志着我国的听力学人才培养进入正规、持续发展阶段。10余年来,听力学发展迅速,对听力学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合适的听力学教材。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学专业先后被列为国家特色专业和浙江省重点专业,使得听力学教材的建设得到有力的支持。
  为了适应我国听力学教育及听力康复行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听力康复实践和理论教学,我们组织编写了本教材。本教材主要介绍诊断听力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注重医学、声学、电子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既吸收了上述知识,但又注意不偏离听力学实践需要,兼顾先进性及实用性。希望使读者掌握各种听力学诊查方法,对听力障碍类型、程度进行正确的判断,以便开辰听力鉴定、评残和康复工作,同时也可为耳科、神经科临床诊疗提供依据,为言语疾病诊断提供建议。
  全书共9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内容:①介绍听力学一些主要测试技术的方法和原理。②对这些测试结果进行解释、分析以获得听力学诊断。前者尽可能采用现有的国家或国际推荐标准,后者注重与医学诊断的区别。
  诊断听力学作为听力学基础课程,是指导听力学工作者开展临床工作的重要工具。本书注重实用性,力求贴近听力学实践,既可为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参考,包括听力学本科、专科学生、听力师、医生、助听器验配师,也可为聋儿教师、聋儿家庭、听障人士自身提供参考。
  本书涉及的一些听力学基础理论将不会详细介绍,因此需要读者具备包括听觉声学、听觉生理学、听觉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本书以教材的性质编写,因此对于一些尚缺乏足够科研及临床资料支持的最新测试技术、方法和材料暂不考虑介绍,望读者谅解。
  姚民路等同学参与了本书的部分校对工作,在此向她们表示感谢!本书的编写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新近的研究,在此谨对相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鉴于涉及资料众多,部分参考文献未能完整列出,敬请谅解。由于听力学的发展远超出编者所能论及的范围,因而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听力学的世界:探索人类听觉的奥秘与修复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听力学前沿理论与实践的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听力学知识体系。它不仅涵盖了听力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更着重于探讨听力学在人类健康、沟通和社会福祉中的关键作用。 第一部分:听觉科学的基石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从基础的生物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深入理解人类听觉系统的精妙构造与工作机制。 声学基础与听觉生理学: 章节将详细阐述声音的本质——频率、强度、波形等声学参数,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外耳、中耳、内耳逐层传递、放大和转换。读者将了解耳廓、外耳道、鼓膜、听骨链、耳蜗等关键解剖结构的形态与功能,以及毛细胞、神经纤维等微观层面的信号编码过程。我们将深入探讨声音从物理波转化为神经电信号的整个过程,揭示其背后的生物电化学机制。 听觉通路与大脑处理: 声音信号如何沿着听神经传输至大脑,并在听皮层进行复杂的认知加工,是本书关注的另一重点。我们将解析听觉通路上的各个中继站,如耳蜗核、上橄榄核、下丘、内侧膝状体等,以及它们各自承担的信息处理任务。同时,本书将探讨大脑如何感知音高、音量、音色,如何区分不同的声音源,如何进行言语识别和空间定位,从而构建起我们丰富多彩的听觉世界。 第二部分:听力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听力学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在于对听力障碍的准确诊断与科学评估。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临床实践,掌握各种诊断技术与评估方法。 主观听力测试: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认知能力的个体,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类主观听力测试。这包括纯音测听(气导、骨导、最优反应)、言语测听(识别词、识别句)、不舒适响度阈值(UCL)的测定等。我们将探讨不同测试方法的原理、操作规范、结果判读以及其在临床决策中的价值。 客观听力测试: 对于无法配合进行主观测试的婴幼儿或特定人群,客观听力测试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本书将全面介绍耳声发射(OAEs)、听觉脑干反应(ABRs)、声场ABRs、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等客观测试的技术原理、临床应用及局限性。读者将学习如何通过这些测试评估内耳功能、听神经功能以及脑干级别的听觉通路完整性。 声阻抗学检查: 声阻抗学检查(tympanometry)是评估中耳功能的重要手段。本书将深入解析鼓室图(tympanogram)和鹪鹩反射(acoustic reflex)的原理、不同类型的鼓室图和鹪鹩反射模式的临床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帮助诊断中耳炎、听骨链固定、面神经麻痹等疾病。 听力图的解读与分类: 掌握听力图的正确解读是诊断的关键。本书将详细讲解听力图的各项指标,包括听力损失程度、类型(传导性、感音神经性、混合性)、形态(平坦型、斜坡型、下降型)等,并结合大量临床实例,帮助读者形成系统性的听力损失诊断思维。 第三部分:听力康复与干预 诊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施有效的听力康复与干预。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听力障碍的治疗、辅助技术以及康复策略。 助听器技术与验配: 助听器是当前最主要的听力补偿手段。本书将全面介绍助听器的种类(模拟、数字、定制、骨传导等)、技术原理(降噪、方向性麦克风、反馈抑制等)、验配流程(选配、调试、回访)以及个性化方案的设计。读者将了解如何根据不同听力损失特点和用户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助听器并进行精细化调试,以达到最佳的听觉效果。 人工耳蜗植入: 对于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是恢复听力的重要选择。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适应症、手术过程、术后激活与言语康复训练。我们将探讨人工耳蜗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其对改善生活质量的深远影响。 听觉言语康复: 无论采用何种干预手段,听觉言语康复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本书将详细阐述听觉康复的原则与方法,包括听觉训练(识别、辨别、理解)、言语治疗、沟通策略、以及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我们将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其他辅助技术与前沿进展: 此外,本书还将介绍其他辅助技术,如FM系统、助听设备兼容技术、声场扩音系统等,以及听力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例如听觉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的诊断与管理、基于人工智能的听力评估与助听器调试、以及听觉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等。 第四部分:特殊人群的听力学关注 听力障碍的发生与发展可能与年龄、职业、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聚焦于特殊人群的听力学问题。 儿童听力学: 婴幼儿的听力筛查与诊断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关键。本书将重点介绍儿童听力学的特点,包括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损失的病因、诊断方法、以及针对儿童的助听器验配与言语康复策略。 老年听力学: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听力损失成为普遍现象。本书将探讨老年听力损失的特点、原因、对认知功能和社会参与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助听器、助听技术和沟通策略改善老年人的听觉健康与生活质量。 职业性听力损伤: 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会导致职业性听力损失。本书将介绍噪声性听力损失的预防、诊断与管理,以及相关的职业健康法规和防护措施。 耳鸣与眩晕的评估与管理: 耳鸣和眩晕是常见的听觉系统相关症状。本书将探讨耳鸣和眩晕的可能病因、诊断方法,以及耳鸣的声疗、心理干预等管理策略。 本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为从事听力学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医学及康复学专业的学生,以及对人类听觉系统奥秘和听力健康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它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听觉世界的复杂性,掌握诊断和干预听力障碍的专业技能,最终为改善听力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诊断听力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作者在讲解每一个诊断技术时,都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其临床应用和结果判读。例如,在讨论到主观听力学评估的局限性时,书中着重强调了客观听力学检查技术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耳声发射(OAE)和听觉脑干反应(ABR)等技术的原理、操作和临床应用。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这些技术在儿童听力筛查、成人听力损失评估以及中枢听觉通路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儿童听力学诊断的章节,作者深入探讨了儿童听力评估的特殊性,以及如何通过各种客观和主观方法,克服儿童难以配合的困难,从而获得准确的听力学信息。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让我受益匪浅的《诊断听力学》教材。它不仅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书中对各种客观听力学检查的详细介绍,特别是耳声发射(OAE)和听觉脑干反应(ABR)的讲解,让我对这些前沿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不仅解释了这些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还深入分析了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解读其结果。例如,在耳声发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和产品和 the 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 (DPOAE) 的区别和各自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分析耳声发射的阈值和频谱特征来评估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这些复杂技术的理解。

评分

《诊断听力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作者的叙述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人文的关怀。在讲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时,作者常常会引用生动的类比或图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例如,在解释听觉通路中信号的传递过程时,书中运用了“信息逐级传递和加工”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声音信息如何从外耳到达大脑皮层,以及在不同环节可能出现的损伤。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此外,书中对于诊断结果的解读,也充满了临床智慧。作者并非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判断,而是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些结果对患者的听力康复有何指导意义?”,鼓励读者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

评分

当我翻开《诊断听力学》的扉页,我立刻被其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种专业而又不失亲和力的氛围扑面而来。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具感染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听力学专家,耐心地与我分享他的临床心得和学术见解。书中的内容涵盖了听力学诊断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听力学筛查,到复杂的听觉中枢评估,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耳蜗病变诊断的章节感到受益匪浅。作者详细阐述了耳声发射(OAE)和听觉脑干反应(ABR)等客观听力学检查技术在评估耳蜗功能中的关键作用,并深入分析了不同OAE和ABR波形异常的临床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检查来区分耳蜗性听力损失和神经性听力损失。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耳蜗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诊断听力学》是一本让我感到“相见恨晚”的书。在我学习听力学初期,如果能有这样一本全面、深入且易于理解的教材,我的学习之路一定会更加顺畅。书中对声导抗检查的讲解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阻抗、电纳、体积等基本参数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还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声导抗图谱(A、B、C型)所代表的中耳病变,以及如何通过声导抗检查来评估鼓室封闭功能和镫骨肌反射。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临床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实际临床中应用声导抗检查来辅助诊断中耳炎、鼓室积液、鼓索神经损伤等疾病。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这一重要诊断技术的掌握程度。

评分

深入阅读《诊断听力学》,我愈发感受到作者在逻辑构建上的精妙之处。整本书围绕着“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展开,层层递进,使得复杂的听力学诊断过程变得清晰易懂。作者并未止步于对单一诊断技术的介绍,而是着重强调了不同诊断方法之间的相互印证和补充作用。例如,在讨论到中耳疾病的诊断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声导抗检查在评估鼓室压力、鼓膜活动度和镫骨肌反射方面的作用,并将其与纯音测听和耳声发射的结果相结合,以期更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和性质。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诊断策略,正是现代临床听力学所推崇的。书中对一些疑难病例的分析也令人印象深刻,作者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情境,引导读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各项检查结果,最终得出诊断结论。这种“带着问题学,在解决问题中成长”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评分

拿到《诊断听力学》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而又充满智慧,仿佛在与一位和蔼的长辈交流。书中对各种听力学检查的解读,都充满了临床的经验和洞察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听觉疲劳和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详细阐述了噪声暴露对听觉系统的损害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听力图、啭音测试和听觉辨别能力等指标来评估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程度和性质。书中还强调了听力保护的重要性,并为听力损失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科学的建议。这种既关注诊断,又注重预防和康复的全面视角,让我对听力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诊断听力学》,我首先被其严谨的结构和详实的资料所吸引。作为一名在听力学领域摸索多年的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深入浅出地讲解诊断方法的权威教材。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罗列检查技术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引人入胜的指南,带领读者一步步探索听觉世界的奥秘,并理解那些隐藏在声音信号背后的复杂机制。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探险,从最初的病史采集、纯音测听,到声导抗、耳声发射、听觉脑干反应等更为精细的评估手段,作者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我尤其欣赏其对各种诊断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结果判读及其临床意义的深入剖析。例如,在阐述纯音测听时,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阈值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气骨导阈值模式可能提示的听力损失类型和程度,并结合大量真实的临床案例进行解读,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

评分

《诊断听力学》的出版,无疑为听力学专业的学习者提供了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书本的章节安排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使得读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听力学诊断的全貌,再深入到各个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听觉神经病诊断的讲解。作者详细介绍了诱发电位(EPs)的原理和临床应用,特别是听觉稳态反应(ASSR)在评估特定频率听阈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分析ASSR的波形、潜伏期和幅度等参数来判断听觉通路是否存在损伤。同时,书中也强调了听觉神经病诊断的复杂性,以及需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判读的重要性。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这类复杂疾病诊断的理解。

评分

《诊断听力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听力学诊断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而这本书则带领我深入到其背后复杂的生理、病理和技术层面。书中对主观听力学评估的深入探讨,让我理解了不同测试方法(如纯音测听、言语测听)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作者在言语测听的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测试材料(如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句子)的选取原则,以及如何通过词表识别率(WRS)等指标来评估言语理解能力。书中还结合了大量临床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言语测听来区分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和混合性听力损失,以及如何评估助听器验配的效果。

评分

很基础,比较适合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很基础,比较适合

评分

《京东》写新闻,写故事,写他者,也写自己。山形依旧枕寒流,时移世易激发了很多思想的动荡与情感的不安。但在抒写和人的相遇时,柴静也让读者扪心自问,试图回到原初的自己:无论所志何业,所建何功,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诚实而真诚的赞赏他人。 * 真正的对他人充满兴趣。 有时候总是急于求成,或者太过严肃认真,或者无法控制情绪等等做出了一些过格的事情,但是不要紧。人非圣贤,孰.. 对你的人际交往满意吗/?为什么有的人朋友满天下,而你没有可以交心的人?戴尔•卡耐基这位大师替我们解答疑惑,积极向上的话语让我们充满对生活的希望

评分

不错,很实用。

评分

买书还来京东,印刷很精美,正版书籍,价格有折扣惠,送货快,

评分

可是,这重要吗?这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已经在发生,未来也将更快速地出现,我们所需要关心的是,我们是否能顺势而为?我们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了吗? 人类对机器的依赖,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这样的担忧:当机器足够智能之后,它们是否会取代人类?KK的答案是:“这些机器人是我们的孩子。由于机器人具有繁殖能力,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责任心。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培养我们的机器人孩子成为好公民。要逐渐为他们灌输价值观,以便在我们放开手时,他们能够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评分

内容挺细,专业教材

评分

实用,讲解详细,适合自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