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在他之后,“儒分为八”,但各派别都以孔子作为宗师。到了宋代,孟子逐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先贤,被称为“亚圣”。所以,儒家又称“孔孟之道”。
儒之始祖——周公
“周公”是周朝时期的一个爵位,受封该爵位的人负责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但通常来讲,周公特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认为是儒家学说的始祖,是孔子最为推崇的古代圣贤之一,有“元圣”之称。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因为被分封在周地,故称之周公。殷商末年,兴起于今陕西的周部落壮大起来,周文王在姜子牙等贤臣的辅佐下把周部落治理得很好,并且具备了向商朝发起挑战的实力。当时商纣王昏庸无道,天下离叛,周有望取代。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周公旦成为其得力助手。公元前1046年2月甲子的凌晨时分,周武王召集各路诸侯,联合出兵讨伐商纣王,在商郊牧野举行了誓师仪式,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牧誓》为周公所作,全文分两段。第一段痛斥商纣王只听妇人(妲己)的话,不仅不祭祀祖先及天地之神,甚至连自己同祖兄弟都不任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让他们鱼肉百姓,导致天怒人怨,招致殷纣王灭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罚,宣布作战纪律,鼓励各路战士勇猛杀敌。在《牧誓》的鼓舞下,各路诸侯士气振奋,再加上由奴隶组成的殷商军队临阵倒戈,强大的商王朝终于崩溃了。武王伐纣之后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武王在周朝建立后不久便去世,即位的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辅政。周朝初建时期,政局不稳,被武王封于邶国的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企图恢复商朝。与此同时,武王的三个负责监视商朝遗民的弟弟也以周公旦摄政并大权独揽为由传播流言蜚语,并言:“公将不利于王。”周公闻言,便对姜子牙和召公臾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周公旦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不久,武王的三个弟弟举兵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几乎在同一时间,武庚也发动了叛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周公出兵平定了叛乱,杀死了武庚。虽然国家恢复了先前的平静,但周公旦却认为这次叛乱是制度上的漏洞造成的。
为了使国家长治久安,周公旦制定了规范君臣关系的礼乐制度,并且大封诸侯,重新安置商朝遗民。周公旦又被封于鲁国,为了辅佐成王,他把自己的儿子伯禽派往封地。作为孔子故乡的鲁国就这样在周公的影Ⅱ向下逐渐发展起来。
圣人——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故居在现在的山东曲阜。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祖先是宋国贵族,属于商朝遗民后裔。从六世祖孔父嘉开始,孔子家族以孔为姓。孔子的曾祖父为避宋国内乱,来到鲁国。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姓孔名纥,字叔梁),是鲁国著名的勇士,孔子是他的次子。据说孔子出生时,头部的形状很像家附近的尼丘山,故取名为丘,字仲尼。孔子在三岁时父亲就过世了,从此家道中落。然而孔子并没有畏惧困难,艰苦的生存环境反而激发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孔子聪明好学,二十岁时知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
这本厚重的精装书一拿到手,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我原以为它会像市面上那些速食读物一样,只挑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草草带过,但翻开之后才发现,编者对国学的理解之深远,远超我的预期。特别是其中对于古代礼仪、服饰形制的考证,简直可以用“百科全书”来形容。比如,书中对周代不同等级贵族在祭祀场合所穿戴的玉器的形制、佩戴的位置,都有详尽的图文解析,甚至连不同纹样的含义都一一剖析。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讨论古代官员的品级划分,我随口引用了书中的一个细节——关于“补子”上的禽兽图案所代表的官阶,那讲解之细致,连大学里教古代史的老师都表示赞叹。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背诵多少条“常识”,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可供深入探究的知识体系框架,让你明白每一个文化符号背后,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古人的智慧。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炫耀的工具书,而是一份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文化地图。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冲着那个“全知道”的标题去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出乎意料地接地气,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把那些原本深奥的哲学概念讲得像邻家大爷拉家常一样透彻。比如,书中阐述“天人合一”思想时,不是直接引用晦涩的古籍原文,而是结合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存状态,解释了古人如何观察自然节律,并将之融入日常生活和价值判断之中。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生动的历史小故事作为佐证,这些故事往往能让人瞬间理解某个概念的来龙去脉。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很多传统节日、习俗的理解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不再是表面的“知道”,而是深入到文化根源的“理解”。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如何在社会结构中相互制衡与影响的书籍。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没有简单地将三家思想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同一个历史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例如,书中有一章节专门探讨了宋明理学是如何吸收佛教的“心性论”并将其融入儒家伦理框架的,这种跨学派的比较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以往读相关书籍时,总觉得这些思想体系之间界限分明,但这本书却展示了它们之间复杂的“对话”过程。尤其是在探讨古代法律与道德规范的边界时,书中引用的判例和当时的士大夫评论,都显得非常具有参考价值,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败笔,如果不是内容实在太扎实,我可能早就把它束之高阁了。纸张的厚度明显偏薄,印制上略显粗糙,尤其是插图的清晰度,有些古籍拓片的细节都有些模糊,看着费劲。我本来期待它能有那种古朴典雅的视觉体验,结果却像是匆忙赶工的产物。不过,当我不得不承认,内容上的硬核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书中的历史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从上古的传说时代一直讲到近代的文化转型,时间轴的处理非常流畅,让你能清晰地看到知识点是如何随着历史发展而演变的,而不是零散地堆砌知识碎片。虽然我很想批评它的外在包装,但一想到其中关于古代官署制度的对比分析,那种严谨细致的程度,我又不得不把对装帧的抱怨咽回去,毕竟,皮囊不美,内涵却是真金白银的干货。
评分我是一个对古代文学的审美和格律要求比较高的人。市面上很多号称讲“国学常识”的书,在涉及到诗词歌赋的介绍时,往往流于表面,只给出一首诗和作者生平,缺乏对艺术手法的剖析。然而,这本让我颇为满意的地方在于,它在介绍不同朝代的文学流派时,会深入到具体的篇章结构和韵律变化上。例如,在讨论唐诗的“盛唐气象”时,它会细致地对比不同诗人对仗的工整程度,以及用典的精妙。我特别欣赏它对“意境”这个概念的解构,它不是空泛地描述“意境优美”,而是从声、色、形、神四个维度,分析了诗人是如何通过遣词造句来营造特定情境的。这种对艺术细节的把控,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读物中脱颖而出,它真正触及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