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国学常识全知道

典藏:国学常识全知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昱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常识
  • 历史
  • 典籍
  • 知识
  • 科普
  • 中华文化
  • 启蒙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279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94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典藏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7
字数:3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典藏:国学常识全知道》是“典藏”书系中的一本。《典藏:国学常识全知道》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作者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学人、源流、派别及学术观点,一一做了评述。读者可以凭借《典藏:国学常识全知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形成对于国学的完整概念。

内页插图

目录

儒学
孔孟之道
外儒内法
经学
理学
明清儒学
儒家文化

典章制度
礼乐类
职官类
选举类
土地赋税类
军事类

诸子之学
清静无为的道家
反对战争的墨家
崇尚刑名的法家
朝秦暮楚的纵横家
嬗变中的其他各家

文学 史学
文学大家
史学大家

典籍



精彩书摘

  孔孟之道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在他之后,“儒分为八”,但各派别都以孔子作为宗师。到了宋代,孟子逐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先贤,被称为“亚圣”。所以,儒家又称“孔孟之道”。
  儒之始祖——周公
  “周公”是周朝时期的一个爵位,受封该爵位的人负责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但通常来讲,周公特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认为是儒家学说的始祖,是孔子最为推崇的古代圣贤之一,有“元圣”之称。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因为被分封在周地,故称之周公。殷商末年,兴起于今陕西的周部落壮大起来,周文王在姜子牙等贤臣的辅佐下把周部落治理得很好,并且具备了向商朝发起挑战的实力。当时商纣王昏庸无道,天下离叛,周有望取代。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周公旦成为其得力助手。公元前1046年2月甲子的凌晨时分,周武王召集各路诸侯,联合出兵讨伐商纣王,在商郊牧野举行了誓师仪式,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牧誓》为周公所作,全文分两段。第一段痛斥商纣王只听妇人(妲己)的话,不仅不祭祀祖先及天地之神,甚至连自己同祖兄弟都不任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让他们鱼肉百姓,导致天怒人怨,招致殷纣王灭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罚,宣布作战纪律,鼓励各路战士勇猛杀敌。在《牧誓》的鼓舞下,各路诸侯士气振奋,再加上由奴隶组成的殷商军队临阵倒戈,强大的商王朝终于崩溃了。武王伐纣之后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武王在周朝建立后不久便去世,即位的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辅政。周朝初建时期,政局不稳,被武王封于邶国的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企图恢复商朝。与此同时,武王的三个负责监视商朝遗民的弟弟也以周公旦摄政并大权独揽为由传播流言蜚语,并言:“公将不利于王。”周公闻言,便对姜子牙和召公臾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周公旦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不久,武王的三个弟弟举兵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几乎在同一时间,武庚也发动了叛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周公出兵平定了叛乱,杀死了武庚。虽然国家恢复了先前的平静,但周公旦却认为这次叛乱是制度上的漏洞造成的。
  为了使国家长治久安,周公旦制定了规范君臣关系的礼乐制度,并且大封诸侯,重新安置商朝遗民。周公旦又被封于鲁国,为了辅佐成王,他把自己的儿子伯禽派往封地。作为孔子故乡的鲁国就这样在周公的影Ⅱ向下逐渐发展起来。
  圣人——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故居在现在的山东曲阜。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祖先是宋国贵族,属于商朝遗民后裔。从六世祖孔父嘉开始,孔子家族以孔为姓。孔子的曾祖父为避宋国内乱,来到鲁国。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姓孔名纥,字叔梁),是鲁国著名的勇士,孔子是他的次子。据说孔子出生时,头部的形状很像家附近的尼丘山,故取名为丘,字仲尼。孔子在三岁时父亲就过世了,从此家道中落。然而孔子并没有畏惧困难,艰苦的生存环境反而激发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孔子聪明好学,二十岁时知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

前言/序言

  经典之藏,心灵之旅
  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读书又是一件愉悦的事。读书是求知的理性选择,同时,读书又是人们内在自发的精神需求。不同的读书者总会有不同的读书体验,但对经典之藏,对精品之选的渴求却永远存在。
  传统上,读书是求学的手段,干百年来,人类知识的传承,最重要的总是通过书籍的记载与传述。因为有了书,人类才可以文脉延续,薪火相传。西哲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而,先贤们都把读书当作高尚而庄重的事情,赋予读书神圣、光荣的使命感。故此,韦编三绝、悬梁刺股,以及凿壁、囊萤、映雪等等,就成了刻苦求学的典型,干百年来成为人们效法的楷模。于是,寒门学子挑灯夜读,富家子弟潜心求学,或诚心拜师,或自学成才,诸如此类的事例,就成了激励学子上进求学的传说故事而广泛流传。
  书籍除了自身寓含的教化功能外,还能让人感到身心的愉悦和快乐。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极力去寻找各种承载文明的载体,来填塞文化需求的饥渴。一本残破小书,可以在上百人的手中传递和阅读,看完后仍意犹未尽,不忍释卷。彼时,人们读书如饥似渴,却并无黄金屋、颜如玉一类的功利目的,有的只是内心的精神需求,读书的愉悦与快乐正在于此。仲春季节,读书间隙,推窗而立,鸟语花香扑面而来,内心深处则有禾苗拔节的哔剥之声回响;炎炎夏日,一卷在手,品茗读书,摇扇驱蚊,自然能感受到心灵的清凉和愉悦;秋风瑟瑟,听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嘬一口酽茶,想起“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名联,便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数九严冬,寒意砭骨,围炉夜读或雪夜捧卷,书香入腹,情暖人心,又能体验到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悠悠遐思。
  无论是求学求知还是寻求精神上的愉悦,读书都是我们的一种心灵之旅,是接受自我内心的召唤和灵魂的导引上路,让自己再次起飞得到新生的力量。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都会在我们读过的书籍中出现,它们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正因为读书之益,读书之趣,我们才对书籍本身挑剔起来。试想,灵魂之伴侣如何可以等闲视之呢?一本书的好坏,总会有无数人来品评,既有芸芸众者即兴点评,又有专家学者细心解析,然而,书籍最终的裁定者是历史而不是某一种潮流。随着时光的淘汰,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留在人们的案头,成为经典之藏。
  “典藏”之作正如伴随我们的益友,多闻、博大、精彩而有趣,这样的益友,需要人们用心地品读,细心地筛选,最终把最好的“朋友”留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典藏”正是帮助读者挑“益友”的一种尝试,希望能把经典的、有价值的或者有趣的书籍放在读者的案头,让它们像朋友一样陪伴每一位读者走上自己的心灵之旅。
  当我们打开书本,走进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自然能够体验那种君临一切的奇特感觉。此时心如止水,宁静安然,恰如室外无言的星月,美文佳句不期而至时,或击案称绝,或吟哦出声,甘之如饴。愿这“典藏”之作能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一块绿荫,助大家在自己的漫漫行旅中搭起一座可供休憩的风雨亭,对抗庞大、芜杂、纷繁的外界侵扰。
典藏:国学常识全知道 一、 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探寻中国古代文明的根脉 本书并非对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进行事无巨细的梳理,而是精选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历史节点与人物,以生动有趣的笔触,勾勒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演进图景。我们不会逐一列举皇帝年号,也不会枯燥地陈述朝代更迭,而是聚焦于那些影响深远的变革、闪耀人性的光辉时刻,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的深刻印记。 例如,在探讨早期文明的起源时,我们不会沉溺于甲骨文的字形解析,而是会引导读者走进先民的生活,感受他们如何从蒙昧走向有序,从氏族走向国家,理解“天命”“德治”等早期政治思想的萌芽。当我们审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百家争鸣,不会是简单罗列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人的生平事迹,而是将重点放在他们所提出的核心思想如何应对当时的社会危机,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在后世生根发芽,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我们着重分析“仁”与“礼”的内涵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探讨“道”的哲学意蕴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以及“法治”思想如何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在进入帝国时代,我们不会事无巨细地记载每一次战争的细节,也不会花费大量篇幅去描述宫廷权谋,而是会选取那些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重点在于其如何结束分裂、奠定统一格局,以及其推行的度量衡、文字等制度的深远影响。探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非仅仅是学术上的变迁,更在于其如何塑造了后世两千多年的思想主流,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教育、政治和社会结构。 当我们目光投向唐宋盛世,不会是枯燥的经济数据和艺术品目录,而是会描绘出那个开放包容、文化繁荣的时代图景。我们会着重展现唐诗的恢弘气势与婉约情致,宋词的细腻情感与生活气息,以及那个时代文人雅士的风流韵事,从中体味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比如,我们会挑选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剖析其意境、语言和创作背景,让读者在优美的文字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而关于明清的转型,我们也不会仅仅停留在疆域的扩张或王朝的兴衰,而是会关注那些潜藏在社会肌理中的变化,如市民阶层的兴起,科技的萌芽与停滞,以及西方文明的初步接触。我们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或文化产物,来折射那个时代的光影,例如,通过对《红楼梦》的解读,不仅仅是欣赏其文学价值,更是理解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人情世态以及女性的命运。 二、 智慧的星光:洞悉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与传承 本书对中国古代思想的阐述,并非是教条式的哲学论述,而是力求剥离那些晦涩的术语,用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现中华先贤的智慧结晶。我们不会深入探讨形而上学的复杂辩证,也不会进行艰深的逻辑推理,而是聚焦于那些能够指导人生、影响行为、塑造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在儒家思想方面,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三纲五常”的表面,而是会深入挖掘“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我们会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和历史故事,来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以及“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道。例如,我们会引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句,结合具体的人物故事,来展现孔子思想的实践性和时代意义。 对于道家思想,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无为而治”的字面意思,而是会引导读者理解“道”的自然之道、无为之道,以及“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我们会通过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境,来展现中国古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独特视角。例如,我们会解析“知其白,守其黑”的智慧,以及“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态度,让读者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在佛教思想的引入方面,我们不会深入探讨其宗派纷争或经文的深奥义理,而是会侧重于其在中国社会文化中产生的影响,如“因果报应”的观念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以及“慈悲为怀”的精神如何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会通过一些民间故事或佛教艺术的例子,来展现佛教思想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我们还会涉及兵家、法家等思想流派,但同样以实用和易懂为原则。例如,在介绍孙子兵法时,不会详细分析每一条战术,而是会提炼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普适性原则,探讨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在提及法家思想时,我们也不会去分析其严刑峻法的细节,而是会聚焦于其强调法治、规则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贡献。 三、 语言的瑰宝: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韵味与风采 本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呈现,并非是专业的文学评论或作品的系统梳理,而是侧重于挑选那些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学成就、最能体现民族情感的经典篇章,以赏析性的方式,带领读者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我们会精选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从《诗经》的质朴真挚,到楚辞的浪漫瑰丽,再到唐诗的雄浑豪迈与宋词的婉约细腻。每一首诗歌的解读,都会侧重于其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让读者在优美的文字中,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例如,我们会选取李白的《将进酒》,分析其豪放不羁的洒脱,以及杜甫的《春望》,体味其忧国忧民的沉痛。 在散文方面,我们会挑选一些感人至深、寓意深刻的名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对君王的忠诚与对国家的责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苏轼的《赤壁赋》中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我们会剖析这些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 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价值,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故事梗概的介绍,而是会着重分析其反映的社会现实、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蕴含的思想内涵。我们会选取《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智勇双全,如诸葛亮的“空城计”;《水浒传》中江湖好汉的侠肝义胆,如宋江的“替天行道”;《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如林黛玉的“葬花吟”。我们会探讨这些作品如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此外,我们还会触及一些古代的戏曲、笔记小说等体裁,但同样以其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为导向,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四、 文化的传承与演变:窥见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本书并非要构建一个僵化的文化符号体系,而是要展现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传承,以及其如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一种活态的文化。 在礼仪和习俗方面,我们不会拘泥于繁文缛节的死记硬背,而是会着重讲解一些重要的节日习俗,如春节的团圆与祝福,中秋的思念与团聚,端午的纪念与祈福。我们会解读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如何维系着家庭情感和社会联系。例如,我们会分析春节的“年夜饭”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家庭团聚、感恩祝福的仪式。 在艺术与审美方面,我们不会进行专业的艺术鉴赏,而是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如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书法的线条之美,以及传统音乐的韵律之感。我们会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这些艺术形式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例如,我们会描述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艺术,以及书法中的“龙飞凤舞”的力度。 在科技与发明方面,我们不会列举枯燥的技术参数,而是会选取那些对人类文明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我们会介绍这些发明的故事,以及它们如何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我们会讲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艰辛过程,以及火药如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 本书致力于以一种更加亲切、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我们希望通过这份导引,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根脉与精神寄托。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游,一次与先贤的智慧对话,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冲着那个“全知道”的标题去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出乎意料地接地气,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把那些原本深奥的哲学概念讲得像邻家大爷拉家常一样透彻。比如,书中阐述“天人合一”思想时,不是直接引用晦涩的古籍原文,而是结合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存状态,解释了古人如何观察自然节律,并将之融入日常生活和价值判断之中。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生动的历史小故事作为佐证,这些故事往往能让人瞬间理解某个概念的来龙去脉。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很多传统节日、习俗的理解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不再是表面的“知道”,而是深入到文化根源的“理解”。

评分

这本厚重的精装书一拿到手,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我原以为它会像市面上那些速食读物一样,只挑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草草带过,但翻开之后才发现,编者对国学的理解之深远,远超我的预期。特别是其中对于古代礼仪、服饰形制的考证,简直可以用“百科全书”来形容。比如,书中对周代不同等级贵族在祭祀场合所穿戴的玉器的形制、佩戴的位置,都有详尽的图文解析,甚至连不同纹样的含义都一一剖析。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讨论古代官员的品级划分,我随口引用了书中的一个细节——关于“补子”上的禽兽图案所代表的官阶,那讲解之细致,连大学里教古代史的老师都表示赞叹。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背诵多少条“常识”,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可供深入探究的知识体系框架,让你明白每一个文化符号背后,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古人的智慧。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炫耀的工具书,而是一份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文化地图。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如何在社会结构中相互制衡与影响的书籍。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没有简单地将三家思想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同一个历史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例如,书中有一章节专门探讨了宋明理学是如何吸收佛教的“心性论”并将其融入儒家伦理框架的,这种跨学派的比较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以往读相关书籍时,总觉得这些思想体系之间界限分明,但这本书却展示了它们之间复杂的“对话”过程。尤其是在探讨古代法律与道德规范的边界时,书中引用的判例和当时的士大夫评论,都显得非常具有参考价值,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败笔,如果不是内容实在太扎实,我可能早就把它束之高阁了。纸张的厚度明显偏薄,印制上略显粗糙,尤其是插图的清晰度,有些古籍拓片的细节都有些模糊,看着费劲。我本来期待它能有那种古朴典雅的视觉体验,结果却像是匆忙赶工的产物。不过,当我不得不承认,内容上的硬核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书中的历史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从上古的传说时代一直讲到近代的文化转型,时间轴的处理非常流畅,让你能清晰地看到知识点是如何随着历史发展而演变的,而不是零散地堆砌知识碎片。虽然我很想批评它的外在包装,但一想到其中关于古代官署制度的对比分析,那种严谨细致的程度,我又不得不把对装帧的抱怨咽回去,毕竟,皮囊不美,内涵却是真金白银的干货。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文学的审美和格律要求比较高的人。市面上很多号称讲“国学常识”的书,在涉及到诗词歌赋的介绍时,往往流于表面,只给出一首诗和作者生平,缺乏对艺术手法的剖析。然而,这本让我颇为满意的地方在于,它在介绍不同朝代的文学流派时,会深入到具体的篇章结构和韵律变化上。例如,在讨论唐诗的“盛唐气象”时,它会细致地对比不同诗人对仗的工整程度,以及用典的精妙。我特别欣赏它对“意境”这个概念的解构,它不是空泛地描述“意境优美”,而是从声、色、形、神四个维度,分析了诗人是如何通过遣词造句来营造特定情境的。这种对艺术细节的把控,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读物中脱颖而出,它真正触及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