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创新性地以“结构性矛盾”为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并取得相应研究成果。《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从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基础人手,利用我国历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一步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历史演变,找出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一般规律。进而借鉴经典经济增长模型,建立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居民消费总量与公平的VEC模型,实证检验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力。进一步从政府职能、财政体制及城乡二元经济等因素,分析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居民消费效应发挥的因素。然后,借鉴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安排及其与居民消费率的变动情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从而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结构调节居民消费的作用。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对丰富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提供了有益参考。希望罗志红博士继续在相关领域不断探索,做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技术路线
五、本书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界定
第一节 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的概念界定
一、预算内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及分类
二、居民消费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结构作用于居民消费的机理分析
一、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传导机制
二、AD-AS模型框架下财政支出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三、IS-LM模型框架下财政支出结构政策传导机制
四、影响财政支出结构消费传导效应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基础理论
一、财政职能理论
二、经济公正理论
三、西方经典消费理论
四、马克思关于消费的理论
五、社会主义国家关于消费的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历史波动及特征
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历史波动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的特点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及特征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历史变迁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动的特征
第三节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历史关联性分析
一、经济建设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行政服务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变迁
三、共享发展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变动过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计量分析
第一节 基本理论模型和VEC计量模型
一、基本理论模型
二、VEC计量经济模型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总水平的动态影响
一、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总量效应
二、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结构效应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对城乡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
一、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效应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分析
第四节 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差距的动态影响
一、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效应
二、财政支出结构对区间居民消费差距的动态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制约居民消费的原因
第一节 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影响消费效应
一、社会性支出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居民基本消费需求
二、经济建设支出不合理挤占居民消费需求
……
第五章 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第六章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以促进居民消费的对策
精彩书摘
在基本路径的选择方面,本章第一部分首先从政府与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政府职能的履行如何有效避免“越位”与“缺位”现象的发生,合理调控市场经济运行秩序,促进生产与消费的和谐发展。主要通过有限政府职能的履行和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其次,通过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如根据政府职能合理确定财政支出预算规模,保证用于满足居民消费领域的财政支出;加强预算编制的执行与审核工作,严格预算支出管理工作,防止用于居民消费生活改善的财政资金被截留、浪费或挪用;通过合理确定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规范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体制;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城镇一体化建设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具体措施方面,本章第二部分根据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具体问题,相应地提出了在社会性支出、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服务支出等方面的优化措施。首先,在经济建设支出方面,既要保证适度的公共财政投资规模,以发挥政府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乘数作用;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政府投资规模,为居民消费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消费基础条件,促进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及一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增强。其次,在社会性支出结构优化方面,应加大教育、医疗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扶持力度,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居民合理消费。最后,在行政服务支出方面,保证行政管理高效运转,既要满足政府履行其基本职能的需要,也要通过政府的适度规模保证公共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数量与质量。
针对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其他因素,本章第三部分主要从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居民消费的流动约束与居民消费风险等三方面深入分析。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主要通过规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体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完善与第三次分配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相关机制建设和慈善文化建设,发挥税收对其的激励作用;同时通过政府体制改革、法律建设及预算外资金管理等加强对灰色收入与非法收入的管理与规范。在缓解居民的流动性约束方面,主要通过消费信贷的发展、法规制度的健全完善、消费观念的转换等措施不断消除居民消费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在化解居民消费风险方面,主要通过合理引导消费,从而规避消费风险和规范市场经济运行,避免主观消费风险和客观消费风险。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的图书的简介,内容完全围绕该主题展开,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的痕迹。 --- 图书简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导言:宏观调控的微观投射 在理解现代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过程中,财政政策无疑占据着核心地位。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结构正经历深刻转型、居民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关键引擎的背景下,财政支出如何分配、其结构性变化如何影响微观主体的消费决策,成为亟待深入剖析的重大课题。本书《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聚焦于财政支出的“结构性”而非总量性影响,试图揭示国家资源配置的战略选择如何具体地在千家万户的消费篮子中体现出来。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财政政策的一般效应,而是将研究的聚光灯精确地对准了财政支出的结构性维度: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以及一般公共服务等不同类别的支出,它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变化,对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模式的升级换代,乃至城乡和群体间的消费差异,构成了复杂而微妙的关联网络。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与研究基础——结构变迁的内在逻辑 本书的开篇部分系统梳理了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基石。我们首先回顾了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内生增长理论中关于政府支出效应的经典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适应中国国情、突出结构转换的核心分析框架。 核心理论构建: 我们认为,财政支出的结构性变化主要通过以下三条路径影响居民消费: 1.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结构性分解: 不同的支出项目(如转移支付与公共产品供给)对不同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可能直接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即期消费能力,而教育或医疗投入的增加,则可能通过降低“预防性储蓄”需求,释放出长期的消费潜力。 2. 人力资本积累与消费升级: 重点分析了教育和科技支出对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如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未来收入预期,驱动居民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 3. 挤入效应(Crowding-in)与消费环境优化: 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等支出,不仅是广义的投资,更是优化居民消费环境的“供给侧”要素。例如,完善的交通网络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直接影响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 在理论铺陈之后,本书对我国过去二十年间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了详尽的量化描述。通过对“三公”经费、民生支出占比、投资性支出与社会性支出比例的动态分析,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实基础。 第二部分:实证检验——结构差异的量化冲击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严谨的实证分析。我们摒弃了简单的时间序列回归,转而采用多层次、多视角的计量方法,以确保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多维度的实证模型构建: 1. 跨省面板数据分析: 利用全国各省份的详细财政决算数据与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构建了包含省级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研究的核心变量是 “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与 “居民恩格尔系数” 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清晰显示,社会保障结构性投入的提高,能够显著降低恩格尔系数,证明了其在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中的积极作用。 2. 教育与医疗支出的预防性储蓄效应: 针对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这一难题,我们采用了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识别了医疗卫生支出冲击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政府医疗支出在财政结构中占比提高时,居民部门的预防性储蓄倾向出现短期下降,这为财政在平抑不确定性方面的作用提供了微观层面的佐证。 3. 城乡收入差距与支出结构: 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了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对高低收入群体消费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基础教育的倾斜性投入,在长期内有助于缩小城乡间的消费能力差距,体现了财政支出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结构性矫正功能。 第三部分:案例深度剖析与政策启示 基于前述的理论分析与量化验证,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具体政策领域的深入剖析,并最终提炼出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案例焦点: 基建投资的“边际消费刺激衰减”: 通过对不同时期基础设施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变化进行对比,我们探讨了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逐渐饱和,单纯依赖投资拉动消费的边际效率如何递减,并指出未来财政结构应转向支持“新基建”(如5G、数据中心)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点。 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消费潜力释放: 重点分析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用于教育和医疗的结构性倾斜,如何有效激活了欠发达地区的“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政策启示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结论强有力地支持了“以结构优化促进消费驱动发展”的政策导向。我们建议,未来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应着重于: 1. 深化“支出功能”转型: 从侧重于生产性投资(如传统基建)向更侧重于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福祉的消费支持型支出(如普惠托育、养老服务)倾斜,实现财政支出的“消费友好型”重构。 2. 优化支出时滞管理: 针对不同支出项目的传导时滞差异,设计更具前瞻性的财政规划,确保结构调整的效果能够平稳地、持续地作用于居民消费预期的稳定。 3. 提升支出透明度与效率: 强调对教育、医卫等民生领域的资金使用进行更精细化的绩效评估,确保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能最大化地转化为居民的实际消费信心和能力。 结语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经济学研究者以及关注国民经济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财政权力如何细微而深刻地塑造我们日常消费行为的透镜。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财政预算数字,转化为了可感知的、影响我们生活质量和消费选择的具体力量。通过对这一关键结构的系统研究,我们期望能更好地服务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真正将财政资源的配置优势,转化为驱动居民消费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