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歐洲經濟史 第八捲 工業經濟: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發展

劍橋歐洲經濟史 第八捲 工業經濟: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發展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經濟史
  • 歐洲經濟史
  • 工業經濟
  • 經濟政策
  • 社會政策
  • 劍橋歐洲經濟史
  • 曆史
  • 經濟學
  • 英國
  • 歐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華夏學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經濟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05828933
商品編碼:11439944047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劍橋歐洲經濟史 第八捲 工業經濟: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發展
作者:  波斯坦
市場價: 145
ISBN號:  9787505838253
齣版社:  經濟科學齣版社
商品類型:  圖書

  溫馨提示:齣版時間超過3年的圖書,因長時間儲存可能會産生紙張缺陷,敬請諒解!





內容簡介

《劍橋歐洲經濟史》全書共八捲,是一套quanw經濟史著作,在西方學術界久負盛名。本捲主要分析工業革命以來歐洲國傢的社會政策及其演變。
《劍橋歐洲經濟史》分為三部分,前三捲構成一部分,主要探討歐洲經濟從中世紀嚮現代的轉變,媽是什麼因素決定瞭是歐洲經濟而不是其他地區的經濟率先完成瞭從農業社會和嚮工業社會的轉變,以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不同經濟活動領域所發生的變化。第四捲和第五捲構成瞭該書的第二部分,其重點是作為一個整體在16世紀和17世紀的對外擴張以及歐洲的工業革命。第三部分由第六捲、第七捲和第八捲級成,主要研究和分析工業革命以來包括美國與日本在內的西方國傢經濟發展的曆史。

目錄

錶目
圖目
第1章 歐洲貿易政策:1815-1914
1.1 引言
1.2 聯閤國走嚮貿易自由主義:1814-1846
1.3 英國自由主義的影響:1846-1860
1.4 歐洲自由貿易時期:1860-1879
1.5 歐洲大陸保護主義的恢復:1879-1892
1.6 歐洲大陸保護主義的加強與大不列顛自由主義的繼續:1892-1914
1.7 保護主義與促進外貿製度的發展
1.8 殖民貿易政策
1.9 勞工運動與貿易政策
1.10 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政策

第二章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商業政策
2.1 戰爭和戰後重建
2.2 世界貿易的正常化
2.3 世界貿易體係的瓦解
2.4 世界經濟的分裂
2.5 世界貿易體係

第三章 國際金融政策和金本位:1870-1914
3.1 引言
3.2 金本體製的基本要素
3.3 製度安排
3.4 調節機製
3.5 貨幣當局的行為
3.6 穩定因素和英國經驗
3.7 其他國傢的經曆--法國、德國、加拿大和阿根廷
3.8 結論

第四章 金本位和各國金融政策:1919-1939
4.1 戰爭
4.2 重建
4.3 重建體係的運行
4.4 經濟衰退
4.5 分裂

第五章 稅收和財政:英國、法國和德國
第六章 1830-1939年間關於勞工和勞工組織的政府政策:英美的勞工運動
第七章 勞工與歐洲大陸國傢:1800-1939
第八章 英國的公共政策:1776-1939
第九章 美國經濟政策:1865-1939
第十章 法國的經濟和社會政策
第十一章 德國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1815-1939
第十二章 奧匈帝國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1867-1913
第十三章 中東歐及東南歐:1919-1939
第十四章 蘇聯的經濟和社會政策:1917-1941
第十五章 1850-1939年間瑞典的社會經濟政策

第十六章 日本社會和經濟政策諸方麵:1868-1945 


《帝國黃昏:二十世紀中葉的全球秩序重塑》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中葉,即二戰結束至冷戰格局初步定型的關鍵時期(約1945年至1965年),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結構所經曆的劇烈而深遠的變革。不同於聚焦於單一國傢或特定區域經濟發展的敘事,《帝國黃昏》緻力於構建一幅宏大的、多維度的全球圖景,探討舊有帝國體係的瓦解、新興超級大國之間的意識形態衝突、以及發展中國傢群體在國際舞颱上的崛起如何共同塑造瞭戰後世界的新秩序。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二戰不僅是軍事和領土的衝突,更是一場對既有全球權力分配和經濟邏輯的根本性檢驗。勝利的同盟國,尤其是美國和蘇聯,帶著截然不同的願景進入瞭戰後重建,而這些願景的碰撞與融閤,構成瞭未來半個世紀國際關係的主鏇律。 第一部分:舊世界的解體與權力真空(1945-1950) 本部分著重考察瞭歐洲傳統強國——英國、法國、德國——在戰爭中遭受的無可挽迴的削弱。詳細描述瞭英國如何在全球範圍內被迫收縮其經濟和軍事投入,特彆是其在印度、中東和非洲的殖民地管理成本已遠超其承受能力。我們對法國重建過程中的政治動蕩與經濟依賴性進行瞭細緻的梳理,並探討瞭德國如何從戰敗國的廢墟中,在西方盟國的支持下,開始其“經濟奇跡”的初步嘗試。 關鍵議題包括: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及其內在張力: 介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的成立背景,分析美元如何取代英鎊成為全球儲備貨幣的機製,以及這種新金融秩序對歐洲大陸的約束。 意識形態的冷硬化: 審視“鐵幕”的降臨,不僅分析瞭地緣政治上的軍事對峙,更深入探討瞭資本主義與共産主義在重建經濟模式、社會福利和國際貿易規則上的根本分歧,以及這些分歧如何迅速滲透到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 初級去殖民化浪潮: 考察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爭取獨立的鬥爭,分析瞭民族主義精英如何利用戰後權力真空,以及美蘇兩國在意識形態競賽的背景下,對這些新興國傢施加影響的早期策略。 第二部分:經濟模式的競逐與援助的武器化(1950-1960)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美蘇兩大陣營為爭奪全球影響力而進行的經濟和技術較量。這不僅僅是關於宏觀經濟政策的對比,更是關於哪種社會組織和生産方式能夠更好地服務於人類未來的競賽。 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與全球擴張: 詳細分析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不僅僅是人道主義援助,更是確保西歐市場開放、為美國過剩産能提供穩定齣口渠道的戰略布局。本書探究瞭該計劃如何促進瞭西歐的工業現代化,同時也加強瞭美國在這些國傢中的經濟主導地位。 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與重工業優先: 對蘇聯及其東歐衛星國(經互會COMECON)的五年計劃模式進行批判性分析。重點討論瞭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係在快速實現重工業化方麵的初期效率,以及它在滿足消費需求、技術創新和資源配置效率方麵日益顯現的結構性矛盾。 “第三世界”的選擇與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深入研究亞非拉國傢在美蘇兩極之外尋求自主發展道路的努力。本書關注瞭印度、埃及、印尼等國在經濟政策上所做的復雜平衡——既試圖引入西方技術和投資,又堅持國傢對關鍵資源的控製權,以避免淪為新殖民地。介紹瞭不結盟運動的理論基礎及其在國際政治舞颱上爭取話語權的嘗試。 第三部分:社會轉型與內部張力(1955-1965)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關注戰後經濟的穩定增長(尤其在西方國傢)如何引發深刻的社會結構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反作用於全球秩序。 “福利國傢”的黃金時代與勞資關係的重塑: 考察瞭西歐國傢在戰後為避免社會動蕩而普遍采納的混閤經濟模式。通過對凱恩斯主義政策的實踐及其在提高工人階級生活水平、擴大中産階級基礎方麵的作用進行分析。同時,本書也探討瞭這種福利承諾所依賴的持續經濟高增長率,以及其在麵對結構性失業和通脹壓力時的脆弱性。 技術進步的“兩麵性”: 審視瞭戰後科技革命——從早期計算機技術到核能應用——對經濟活動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分析瞭技術領先地位如何成為美蘇爭奪的關鍵要素,以及技術擴散過程中的知識産權和國際閤作的復雜性。 消費主義的興起與文化斷裂: 探討瞭戰後經濟繁榮催生的新型消費文化在西方社會的擴散,以及這種文化如何成為對抗社會主義烏托邦的隱性意識形態武器。同時也考察瞭這種快速的物質進步在不同社會階層間造成的新不平等和代際衝突的萌芽。 結論:一個破碎卻充滿活力的世界 《帝國黃昏》總結認為,二十世紀中葉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舊的支配體係崩潰瞭,新的支配體係尚未完全鞏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被啓動,但其燃料(資源、勞動力、市場)的分配卻引發瞭深層次的結構性不公。本書旨在提供一個關於戰後國際體係形成的細緻入微的分析框架,強調經濟政策、社會承諾與意識形態衝突是如何相互交織,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繼承的全球格局。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是一份對權力、發展與人類選擇的深刻反思。

用戶評價

評分

《劍橋歐洲經濟史》第八捲,在探討工業經濟的同時,也深刻揭示瞭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變遷之間的復雜互動。我對於書中關於城市化進程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分化加劇、居住條件惡劣、公共衛生挑戰等,有瞭更為直觀的感受。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負麵影響,而是以史料為依據,冷靜地分析瞭這些問題是如何一步步顯現,以及政府和社會各界是如何試圖應對的。從早期的慈善救濟,到後來的城市規劃和公共衛生體係的建立,這些努力雖然緩慢,卻為理解現代社會福利的雛形提供瞭寶貴的曆史綫索。我特彆被書中對不同階層在工業化浪潮中的經曆的描繪所吸引,這讓我看到瞭經濟變革背後,普通民眾的生活是如何被改變的,以及社會力量是如何在這種變革中發揮作用的。

評分

對於工業經濟的深入剖析,這本書提供瞭我一直以來渴望的係統性框架。我一直對工業化初期,各國如何從農業社會嚮工業社會轉型中的具體經濟機製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的知識空白。書中詳細闡述瞭技術創新如何驅動生産力的飛躍,以及新産業部門(如鋼鐵、化工、電力)的興起如何重塑瞭經濟格局。我特彆欣賞作者對資源配置、資本積纍以及市場機製演變的分析。例如,書中對於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在工業化進程中的流動和轉化過程的細緻梳理,幫助我理解瞭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此外,對於貿易模式的變化、殖民地經濟在歐洲工業化中的作用,以及國際金融聯係的加深,這些宏觀層麵的討論也讓我對當時的全球經濟體係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無疑是歐洲經濟史領域的一塊巨石,厚重而充滿力量。我尤其被其中對於工業革命後歐洲各國經濟政策的梳理所吸引。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國傢在麵對工業化浪潮時所采取的差異化戰略。例如,英國早期較為自由放任的政策,與後來德國俾斯麥政府積極推行的國傢乾預主義形成瞭鮮明對比,這種對比分析極大地加深瞭我對經濟學原理在不同社會背景下實踐的理解。書中對於關稅政策、國傢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以及早期金融體係的演變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教育和技術培訓如何成為國傢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的論述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是通過大量曆史案例佐證的。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仿佛親身經曆瞭那段跌宕起伏的工業化進程,對其中錯綜復雜的經濟決策有瞭更清晰的認知。

評分

從我作為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對於理解工業經濟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演進,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參考。我一直對經濟學理論如何與現實曆史相結閤感到著迷,而這本書的第八捲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書中對於古典經濟學思想的影響、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萌芽,以及凱恩斯主義等重要經濟學派在工業化時期的早期實踐,都進行瞭清晰的闡釋。作者並非簡單地介紹理論,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語境中,分析瞭這些理論是如何被提齣、被接受,又如何在實踐中被調整和修正的。我對書中關於自由市場、國傢乾預、以及保護主義等經濟思想的辯論分析尤為感興趣,這讓我看到,經濟政策的製定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實問題的齣現而不斷演化的。

評分

社會政策的發展,對於理解工業化時代的歐洲社會變遷至關重要,而本書第八捲在這方麵提供瞭令人信服的視角。我被作者對工人階級崛起及其爭取權益的鬥爭的描繪所深深打動。從早期的福利措施,如疾病保險和養老金的萌芽,到後來更為係統化的社會立法,書中詳盡地展示瞭各國政府如何迴應工業化帶來的社會矛盾。尤其令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並沒有將社會政策視為孤立的現象,而是將其置於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例如,如何平衡勞工的福利訴求與資本的增殖需求,如何通過社會改革來維護社會穩定,這些都是書中反復探討的核心問題。通過對不同國傢不同時期社會政策的比較,我看到瞭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即社會政策在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反過來塑造經濟發展軌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