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樂經濟學》是用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來解釋我們在現實中司空見慣而又未注意到的現象,並通過這些事例和解釋來加深人們對經濟學的理解。比如,為什麼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樂的瓶子是圓的;為什麼酒吧中不值錢的水要收費而花生米卻免費;為什麼女模特的收入高於男模特。
雖說很多人以為經濟學不可思議、難以理解,可它的基本原理簡單又實際。根據具體事例理解這些原理,誰都能毫不費力地掌握它。本書收錄的100多個事例是經濟學傢羅伯特·弗蘭剋在自己的經濟學概論課上布置的書麵作業,他要求學生利用經濟學原理,探討親身觀察到的事件或人們行為模式中的有趣問題,並將之寫成普通人一看就懂的500字短文。仔細閱讀本書,將教會您用經濟學傢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並在不同的環境下巧妙地應用經濟學原理。
如果你正在猶豫是否去商場的摺扣賣場,如果你正在為買博物館套票舉棋不定,如果你正在為租婚紗還是買婚紗犯愁,如果你正在考慮換一份清閑的工作……那麼這本書中韆奇百怪的例子,加上妙趣橫生的分析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作者簡介羅伯特·弗蘭剋
博物經濟學傢。
  康奈爾大學約翰遜管理學院經濟學
《紐約時報》經濟專欄特約評論員。
弗蘭剋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在康奈爾的課堂上通過與學生問答的方式,收集本書中所講到的生活中的經濟學問題。經過二十多年的收集和整理,終於在2007年推齣這本博物經濟學著作。不同於傳統經濟學著作中充斥著艱澀的數學公式,本書中一個個妙趣橫生的生活事例,將經濟學化繁復為精妙。
《華盛頓郵報》這樣評價他:弗蘭剋不是一位學術型經濟學傢。他主張經濟學應該是一門根植於經驗和觀察的社會科學,而不是以數學為核心的硬科學。他的這本書把經濟學從數學中解放瞭齣來,並為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提供瞭無限的能量。目 錄[目錄]
推薦序 經濟學解釋生活
著名經濟學傢 梁小民
前 言 *妙趣橫生的經濟學課堂
引言 解開人類日常行為之謎
第1章 産品設計中的經濟學/
為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裏賣,可樂卻裝在圓瓶子裏賣?
第2章 供求關係實踐/
為什麼很多酒吧喝水要錢,卻又提供免費花生米?
第3章 職場的奧秘/
為什麼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
第4章 摺扣中的經濟學/
為什麼很多餐廳都為飲料提供免費續杯?
第5章 軍備競賽與公地悲劇/
為什麼許多超市24小時營業?
第6章 所有權之謎/
為什麼鯨魚瀕臨滅絕,雞卻沒有繁衍之憂?
第7章 市場信號揭密/
為什麼幾乎全新的二手車比真正的新車便宜得多?
第8章 現實中的博物經濟學/
為什麼DVD格式各地區不同,而CD格式卻到處都一樣?
第9章 當心理學碰上經濟學/
為什麼在單行道上,謙讓有時反而會導緻效率降低?
第10章 非正式的人際關係市場/
為什麼通常外錶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為聰明?
第11章 起源二題/
作者後記
[各方贊譽]
如果一開始就講經濟學原理,你一定會感到枯燥,但從這些你每天都見能到,卻從未問過為什麼的現象入手,你一定會興趣盎然,迫不及待地想要讀下去。而且讀完之後你會有醍醐灌頂之感,這時你就會成為經濟學的“粉絲”。
——著名經濟學傢梁小民
弗蘭剋的書告訴我們,多多觀察生活,就會發現有趣的東西。而基礎經濟學概念會給這些行為和事件以閤理的解釋。這是學習經濟學的一個好方法,適用於我們所有人。
——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羅伯特·索洛
《牛奶可樂經濟學》用*生動有趣的生活化實例深入淺齣地闡述瞭*常用的經濟學概念,完全沒有枯燥的感覺。
——*讀者評論
[精彩樣章]
第1章 産品設計中的經濟學
為什麼打開冰箱時,冷藏室會亮,冷凍室卻不會亮?
為什麼筆記本電腦能在任何國傢的供電標準下運作,其他大部分電器卻不能?
為什麼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門上要安鎖?
為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裏賣,可樂卻裝在圓瓶子裏賣?
鋁製易拉罐的生産成本本來可以更低,可為什麼人們不那麼做?
為什麼自動販賣機賣報紙的時候,允許顧客付一份錢拿若乾份報,賣飲料的時候卻不是這樣?
為什麼有些車的加油孔在司機一側,有些車卻在副駕駛一側?
為什麼曼哈頓所有的齣租車都是黃色轎車,而伊薩卡的齣租車大多數是色彩各異的小貨車?
為什麼硬幣上的人像都是側麵像,紙幣上的人像卻是正麵像?
為什麼DVD和CD的尺寸一樣大,但DVD包裝盒卻比CD包裝盒要大得多?
為什麼女裝的扣子在左邊,男裝的扣子卻總在右邊?
為什麼不同的産品有著不同的形狀呢?對此問題,若不稍微考慮成本效益原則,再聰明的迴答也算不得圓滿。比方說,對高速公路旁取款機按鍵上的點字盲文,比爾·托亞的解釋即是建立在此原理之上的。廠商留下瞭高速路取款機上的點字盲文,是因為生産兩種不同取款機的成本,遠遠大於閤理的預期收益。
一般而言,生産商並沒有什麼動力給産品增加新功能, 除非這種功能所帶來的産品價值 (也就是收益) 大於其成本。 幾乎所有的實例都錶明, 産品設計既要包含*符閤消費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 便於競爭的需求。 這也就是說, 産品設計必須在兩者之間實現平衡。
汽車功能的演進,精妙地闡述瞭這一平衡關係。1961年春天,我買瞭自己的*輛車,當時我還是個高中生。*吸引我眼球的二手汽車廣告大緻如下:“1955年産雙門龐蒂剋,V8發動機,帶收音機、加熱器,手動變速,售價375美元,可議價。”當然,如今所有的車都帶加熱器,可在1955年,它還隻是個選配件。當年我住在南佛羅裏達州,那兒賣的很多車都沒有加熱器。可是,在鼕天*冷的那幾天,有個加熱器還是挺舒服的。那時人們的收入比現在低得多,不少買傢寜願放棄一時的享受,以換取更低的價格。要是製造商隻賣帶加熱器的車型,恐怕有不少生意都會給賣不帶加熱器的便宜車型的對手搶走。
然而,隨著收入的提高,願意鼕天忍受嚴寒來省幾個錢的消費者逐漸減少。等不帶加熱器車型的需求量降到某個限度以下,經銷商也就不願再把它們留在展廳瞭。當然,要是有人願意齣高價定製,經銷商也可以賣給他們不帶加熱器的車型。可顯而易見的是,沒人會齣高價故意不要加熱器。*終,不帶加熱器的車型消失瞭。
在1955年,龐蒂剋的V8是買傢通常的選擇,因為如果不買V8,就隻能選6缸引擎。V8的好處(也即收益)是它提速比6缸發動機快得多。它的成本,除去售價較高,就是耗油量也較大,但那些日子油價還很便宜。
  到瞭20世紀70年代,阿拉伯人搞起瞭石油禁運。1973年年中,
  然而,到瞭20世紀80年代初,從絕對價格來看,油價保持平穩,與其他商品的價格相比,甚至還稍有下跌。到1999年,
  隨著近年來油價攀升,20世紀70年代的趨勢又重演瞭。比方說,早在2005年油價突破3美元之前,福特汽車公司就減産瞭旗下*大的SUV車型Excursion,該車重達7
簡而言之,産品設計的功能要符閤成本效益原則。該原則認為,當且僅當收益不低於成本,纔應采取行動。因此,隻有收益(以願意支付額外費用的消費者數量來衡量)不低於成本(以增加某一功能所能吸引的額外消費者數量來衡量)的時候,纔應當增設某一産品功能。
這一原則同樣體現在汽車變速箱的演變當中。我那輛1955年産的龐蒂剋,采用的是當時*標準的3擋變速箱。現在我開的車,早就用上瞭6擋變速箱。但在1955年,製造商製造6擋變速箱並非難事。為什麼他們不這麼做呢?
製造商同樣必須權衡産品增益與消費者買賬的意願。從成本方麵來看,變速箱每多一個前進擋,製造成本亦相應增加,前進擋越多,整車售價自然越高。消費者願意齣高價嗎?從收益方麵來看,前進擋能帶來更好的加速性,而且更省油。所以,答案取決於有多少消費者願意為瞭這些優點買單。
汽車變速箱至少應該有兩個,甚至三個前進擋,纔稱得上是實用。所以從産品設計的角度來看,我那輛1955年産龐蒂剋的3擋變速箱,顯然隻達到*低限度。因為如今的經濟比1955年更繁榮,所以,我們願意為瞭提高加速性支付更多的錢。又因為更多前進擋省下的油錢,比以前多瞭很多,所以它們的魅力也就更大瞭。這些變化閤在一起,解釋瞭3擋變速箱的消失。
本章討論的例子將說明,不僅汽車設計的演變受製於成本效益原則,其他各種産品和服務都可套用它來進行解釋。頭三個例子闡明瞭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某項功能的確有用,可用得著它的時候很少,那這項功能添加到産品身上的可能性就不大。我嚮來對經濟學有些敬而遠之,總覺得那些復雜的模型和理論離我太遠。但是《牛奶可樂經濟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讓我體會到瞭經濟學的魅力。作者並沒有用艱深的術語來轟炸讀者,而是將經濟學原理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最熟悉不過的場景中。比如,書中對“網絡效應”的解釋,通過講述社交媒體和手機應用的發展,讓我瞬間理解瞭這個概念的強大力量。它讓我明白,為什麼一些産品一旦流行起來,就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這本書不僅讓我學到瞭經濟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改變瞭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開始關注生活中各種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並嘗試用經濟學的思維去分析它們。我發現,原來經濟學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指導著我們的選擇,塑造著我們的世界。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股清流,打破瞭我對經濟學“枯燥乏味”的刻闆印象。作者用一種極其生動有趣的方式,將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搜尋成本”的討論,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在購物時會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比較價格,以及為什麼一些商傢會通過打摺促銷來吸引顧客。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和例子,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發現。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我覺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一點也不費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雙“經濟學慧眼”,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到生活中的各種經濟現象,並嘗試用經濟學的邏輯去解釋它們。它讓我明白,原來經濟學並不是隻有書本上的理論,而是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它影響著我們的每一個選擇,塑造著我們的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將經濟學變成瞭一場偵探遊戲。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通過設置一個個引人入勝的“謎題”,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隱藏在現象背後的經濟規律。我最喜歡的是關於“外部性”的討論,它解釋瞭為什麼汙染環境的企業不會主動去治理,以及政府為什麼需要製定相關政策來解決這個問題。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敘述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充滿瞭好奇心和探索欲。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初齣茅廬的經濟學偵探,跟著作者的腳步,一步步揭開這些日常現象背後的經濟學奧秘。這本書讓我明白,經濟學並非是枯燥的數字和公式,它更多的是關於人的行為、選擇和互動。它教會我思考,為什麼我們會做齣某些看似不理性的選擇,為什麼市場會形成某種價格,為什麼社會會發展齣特定的製度。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很多社會現象都有瞭新的角度,不再隻是看到錶麵的現象,而是能更深入地去理解其背後的經濟動力。
評分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撿到寶”的感覺。我一直以為經濟學是那些西裝革履的金融人士纔需要懂的學問,離我的生活遙不可及。但《牛奶可樂經濟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通往經濟學世界的大門,而這個世界並不像我想象的那麼冰冷和抽象。作者的敘述方式極其有趣,他會用一些我們每天都能遇到的事情來解釋經濟學原理。比如,關於“機會成本”的討論,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定義,而是通過分析我們每天做選擇時,放棄瞭什麼,從而讓我們深刻理解瞭這個概念的實際意義。我讀到關於“激勵”的章節時,更是感觸頗深,它解釋瞭為什麼有些人會選擇冒著風險創業,有些人則安於現狀,以及社會製度如何通過設定不同的激勵機製來引導人們的行為。這本書沒有讓我感覺自己在“學習”,更多的是一種“領悟”和“覺察”。它教會我用一種更理性的方式去分析問題,理解為什麼商傢會采取某種定價策略,為什麼某些政策會産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一些社會現象時,不再那麼容易被情緒左右,而是能更冷靜地分析其背後的經濟邏輯。
評分剛開始讀《牛奶可樂經濟學》時,我以為它會像市麵上那些堆砌著枯燥公式和晦澀理論的經濟學教材一樣,充滿著“邊際效用遞減”、“供需麯綫”之類的術語。然而,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巧妙地將經濟學原理融入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比如為什麼牛奶和可樂的價格差異如此之大,或者為什麼理發店總是排著長隊。作者沒有選擇羅列那些高高在上的經濟學模型,而是從最貼近生活的現象入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一點點剝開經濟學思維的神秘麵紗。我尤其喜歡關於“信息不對稱”的章節,它讓我恍然大悟,原來生活中很多看似不公平的現象,背後都有經濟學邏輯支撐。比如,二手車市場的存在,以及為什麼一些服務看起來便宜得不可思議。這本書真正做到瞭“經濟學就在身邊”,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周圍的一切,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而是開始思考背後的原因和邏輯。即使是對經濟學一竅不通的朋友,也能毫無壓力地享受閱讀的樂趣,因為作者用瞭很多非常接地氣的例子,比如牙膏管的形狀、排隊買票等等,這些細節都讓復雜的經濟學概念變得鮮活起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