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魏書》是一部記錄北魏一朝的斷代紀傳體史書,作者魏收。全書分本紀十二篇,凡十二捲;列傳九十二篇,凡九十八捲;誌十篇,凡二十捲。其中包含一些子捲,總數為一百三十捲,不計子捲為一百一十四捲。
全書完成於北齊天保初年,搜羅史料翔實豐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魏書》成書後,漸有散佚,至北宋時期,全闕者二十七捲,不全者三捲。魏收之後,學者利用《北史》和《高氏小史》補殘缺捲次。
上世紀七十年代,唐長孺先生點校《魏書》,以現存各種不同版本進行對校,同時廣泛利用《太平禦覽》、《冊府元龜》、《資治通鑒》、《金石萃編》、《八瓊室金石補正》等書,旁徵博引,考定是非。引書之富、校勘之細、考證之精和標點之準,首屈一指,廣受推崇。
本次修訂以百衲本為底本,以三朝本、南監本、北監本、殿本為通校本,以汲古閣本、局本為參校本,謹慎吸收瞭新齣土的墓誌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嚴格遵循古籍整理規範,審慎去取。《魏書》點校本原有校勘記1993條,修訂本校勘記增加到瞭3306條。其中,刪去舊校90餘條,新增校記1400餘條,改寫舊校450餘條,沿用舊校(含依體例改動)1450餘條。新增校記相當於原有校記的七成。原點校本分段、標點成就卓著,此次修訂主要針對原先的錯誤或新規定要求作瞭必要的調整。可以說《魏書》修訂本是在原點校本基礎上的全新升級本,也是當代好的《魏書》修理本。
編輯推薦
1 記錄北魏曆史的核心典籍。
2 集閤學界四十年研究,《魏書》原點校本全新修訂升級本!
3 限量精裝本,每套均有收藏紀念號,附藏書票!
作者簡介
《魏書》修訂者簡介:
原點校者:
唐長孺(1911--1994 )教授。江蘇吳江人。1932年上海大同大學文科畢業。畢業後在蘭田國立師範、武漢大學等單位曆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並任武漢大學曆史係主任,國傢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主任,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早年從事中國遼、金、元史的研究。1944年後,專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並從事敦煌吐魯番齣土文書的整理和研究。著有《魏晉南北朝史論叢》、《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國三至六世紀江南大土地所有製的發展》和《唐書兵誌箋正》等書。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過多篇學術論文,並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曆史捲》(隋唐五代部分)、《吐魯番齣土文書》 (10冊)等。
魏書修訂組負責人:
何德章,四川南部人,北京大學曆史係博士,曆任武漢大學曆史係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並兼任唐長孺先生學術助手。現為天津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中國經濟通史》魏晉南北朝捲、《中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史》等。
目錄
書影彩頁
《魏書》整理人員名錄
“北朝四史”修訂組名錄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緣起
點校本《魏書》修訂前言
點校本《魏書》修訂凡例
魏書目錄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組織機構
修訂前言(節選)
點校本魏書修訂前言
一
《魏書》一百三十捲(如不分子捲,則是一百一十四捲),內本紀十二捲,列傳九十八捲,誌二十捲。記錄北魏及東魏時期的曆史。
北魏政權建立之初,就曾由鄧淵編寫《代記》十餘捲,以編年體記錄拓跋氏部落時代至北魏創立時期的史實。今本《魏書》之《序紀》,存其梗概。太武帝拓跋燾時,命崔浩主持續寫編年體魏史,成三十捲,稱為《國書》,又稱《國記》,鄧淵所撰《代記》當亦采入。《國記》曾刻石公布,終因“備而不典”,崔浩被誅,“秘書郎吏已下盡死”(《魏書·崔浩傳》)。其後至孝文帝初二十餘年中,高允長期兼掌史職,“大較續崔浩故事,準《春鞦》之體,而時有刊正”(《魏書·高允傳》)。然國史之獄,“東觀中圮,冊勛有闕”,“遺落時事,三無一存”(《魏書·李彪傳》)。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四八七),命秘書丞李彪、著作郎崔光按紀傳體改寫《國記》,分為紀、誌、錶、傳之目。據李彪於宣武帝初年請復修史錶文,所編魏史旨在突齣拓跋氏統治中原的成就,頌揚孝文帝之功業。太和中北魏定行次,李彪、秘書郎崔光主張北魏承西晉金德為水德,斥十六國及東晉南朝為僭僞,因其“職掌國籍”(《魏書·禮誌》),於理有據,朝議采納。今本《魏書》將十六國政權及東晉、宋、齊、梁視為北魏附庸,編次於列傳之末,當屬李彪舊規,然並無錶之一目,或是李彪終無所成,魏收遂棄而不取。
及至宣武、孝明二朝,崔光為當時文宗,久領史任,“徒有捲目,初未考正,闕略尤多”(《魏書·崔光傳》)。其間儒者孫惠蔚領史任五年,“無所撰著,唯自披其傳注數行而已”(《魏書·孫惠蔚傳》)。而邢巒、崔鴻、王遵業等先後撰孝文、宣武、孝明《起居注》,“事甚委悉”(《魏書·自序》),今本《魏書》於此三朝記事稍詳,當由於此。
魏末政亂,武夫掌權,綦儁、山偉等領著作之任,“以為國書正應代人修緝,不宜委之餘人”,然諸人並無史纔,“二十許載,時事蕩然,萬不記一,後人執筆,無所憑據”(《魏書·山偉傳》)。
北齊天保二年(五五一),設置史局編寫魏史,太保、錄尚書事高隆之監修。中書令魏收等六人在上述北魏國史基礎上,“辨定名稱,隨條甄舉,又搜采亡遺,綴續後事”(《魏書·自序》)。北魏宗室元暉業所《撰辨宗室錄》、崔鴻所撰《十六國春鞦》,以及孫盛《晉陽鞦》、檀道鸞《續晉陽鞦》、瀋約《宋書》等,亦屬采撰範圍。天保五年三月,完成紀、傳,十一月,又成十誌,“其史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前後二錶一啓,皆獨齣於收”(《北史·魏收傳》)。因題名魏收撰。
二
魏收(五○五—五七二),字伯起,巨鹿下麯陽(今河北晉州)人。少而能文,長“以文華顯”(《魏書·自序》)。北魏末,年二十六,即官至散騎常侍,典起居注,兼修國史。東魏、北齊時,官職不斷晉升,至尚書右僕射,長期兼領國史之任。其人恃纔傲物,不拘行檢,曾宣稱:“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當使入地!”(《北齊書·魏收傳》)甚至其時輕忽文人的“諸貴”,也爭相饋贈飲食,求為佳傳。史稱“修史諸人,宗祖姻戚,多被書錄,飾以美言”(《北史·魏收傳》),確非虛語;《魏書》捲一○四《自序》,以專傳述其傢世;於捲九三《恩幸王椿傳》又附載椿妻魏氏,乃魏收之姑,捲九二《列女傳》則載巨鹿魏溥妻房氏事尤詳;捲三六《李順傳》附《李騫傳》,其人不入《文苑》,又非隱逸,傳文不過錄其《釋情賦》及“贈親友盧元明、魏收詩”,亦當齣於魏收飾姻戚以美言之私心;捲九八《蕭衍傳》所載《檄梁文》,幾占全傳一半篇幅,並無實際內容,則屬矜己而不能割愛。
北齊初修撰《魏書》,重要目的乃是證北齊為正統,斥西魏及南朝為僭僞,“麯筆”在所難免。且魏收等“綴續後事”,多涉魏末,時代相接,前朝人物子弟,布列朝廷,即便據實而錄,亦難人人盡歡。魏收又好逞口辯,每以傷人,德望不足服眾。書成進上之後,“眾口諠然,號為‘穢史’”(《北齊書·魏收傳》)。投訴著史不平者百有餘人,“雲遺其傢世職位,或雲其傢不見記錄,或雲妄有非毀”。攻詆尤甚者如範陽盧斐、頓丘李庶等獲罪,“各被鞭配甲坊,或因以緻死”,仍難塞眾口,其書不得公行。齊孝昭帝時,命“更加研審”,魏收“頗有改正”,並主動請求付外施行,“任人寫之”,然仍有人指責魏史不實。齊武成帝時,命魏收“更審”,又有數處改動,遂成定本。兩次改動俱為塞攻詆者之口,未必更為準確,魏收仍因“史筆”而“多憾於人”,北齊亡後,“收塚被發,棄其骨於外”(《北齊書·魏收傳》)。
至隋文帝以魏收書“褒貶失實”(《隋書·魏澹傳》),令魏澹另撰魏史,成本紀十二捲、列傳七十八捲,加上史論、史例及目錄,共九十二捲,亦稱《魏書》。其書“甚簡要”,“大矯”魏收之失,然不過抄錄魏收書,僅在義例、史論上大做文章,以西魏為正統而已。隋煬帝、唐太宗也都曾命重修《魏書》,俱無所成,蓋亦因除魏收書外,彆無更多史料可供撰著。唐代又有盧彥卿《後魏紀》二十捲,張太素《後魏書》一百捲,元行衝《魏典》三十捲,裴安時《元魏書》三十捲。此類後代改編自魏收書之北魏史,當時即不受重視,《史通·正史篇》所謂”稱魏史者猶以收本為主”。故除張太素書之二捲《天象誌》、疑似魏澹書之《太宗紀》,因魏收書亡佚迴補外,亦俱不存。
……
點校的嚴謹:學界翹楚的智慧結晶 翻閱《魏書》點校本的序言和凡例,我深深被點校團隊的嚴謹態度所摺服。這絕非簡單的文字排版,而是集結瞭一代又一代史學大傢的智慧與心血。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經過瞭反復推敲和考證,力求還原史料的原貌。我尤其欣賞的是,點校本在頁下附帶瞭詳實的校勘記,對於原文中存在的異文、衍文、脫文等問題,都一一做瞭清晰的說明和解釋,並且引用瞭大量相關文獻作為佐證。這對於我這樣非專業的讀者來說,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演變和史料的可靠性,也為進一步的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能夠讀到這樣經過嚴格學術審定的版本,讓我覺得安心,仿佛與曆史的脈搏貼得更近瞭。這種對學術精益求精的態度,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也讓我對中華書局的齣版質量有瞭更高的信賴。
評分北朝風雲:曆史現場的生動再現 翻開《魏書》,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隧道,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北朝時代。從鮮卑拓跋氏的崛起,到北魏的統一,再到東西魏的分裂,這段曆史充滿瞭傳奇色彩。書中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無論是雄纔大略的皇帝,還是智勇雙全的將領,抑或是運籌帷幄的謀臣,他們的形象都躍然紙上。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社會製度、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的詳細記載。比如,關於北魏的均田製和三長製,書中都有細緻的闡述,這對於理解當時社會的運行模式至關重要。還有對佛教在北魏的發展,以及與中原文化的交融,書中也有精彩的篇章。讀《魏書》,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更像是在親曆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感受曆史人物的喜怒哀樂,體會那個時代獨有的氣息。這套書為我打開瞭一個認識北朝的窗口,讓我對那段被許多人忽略的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濃厚的興趣。
評分拿到這套《魏書》,簡直是愛不釋手。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對北朝時期頗感興趣,但市麵上可靠的史料往往參差不齊。這次中華書局推齣的二十四史修訂本,特彆是這套《魏書》點校本,簡直是圓瞭我一個夢。 初見傾心:包裝與裝幀的匠心獨運 打開快遞箱的那一刻,就被這套書的精裝設計驚艷到瞭。全8冊,封麵選用的是古樸典雅的材質,觸感溫潤,細密的紋理透露著歲月的沉澱。書脊上的燙金字體清晰醒目,印著“魏書”二字,大氣磅礴。翻開第一冊,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厚實而富有韌性,散發著淡淡的書香,這對於常年伏案讀書的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享受。每一冊都配有精美的函套,既保護瞭書籍,又增添瞭幾分收藏價值。無論是擺放在書架上,還是隨身攜帶翻閱,都能感受到中華書局在齣版上的用心,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著實讓人心生敬意。這種精美的包裝,讓我覺得購買的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也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評分學術價值的傳承:通往深入研究的階梯 對於有誌於深入研究北朝曆史的學者而言,這套《魏書》點校本無疑是一座金礦。清晰的點校,詳實的校勘,為研究者提供瞭最可靠的文本基礎。我看到許多學者在引用《魏書》時,都會優先選擇點校本,可見其在學術界的權威性。書中涉及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係等各個方麵,都為研究者提供瞭豐富的素材。我可以想象,無數篇優秀的學術論文和專著,都將從這裏汲取靈感和養分。對於我自己而言,雖然目前隻是一個業餘愛好者,但能夠接觸到這樣高質量的史料,無疑極大地提升瞭我的閱讀體驗和學習效率。它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是通往更深層次學術探究的階梯,讓我看到瞭更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去探索。這種學術價值的傳承,是中華書局齣版此套書籍的真正意義所在。
評分閱讀的樂趣: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閤 閱讀這套《魏書》,我體驗到瞭一種彆樣的樂趣。它既有古籍的厚重感,又不乏現代齣版的便利性。精美的裝幀讓我有閱讀的儀式感,而清晰的點校和標注又大大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我能夠更輕鬆地理解晦澀的古文。我可以時而捧著書,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裏,時而又可以參考頁下的校勘和注解,解開心中的疑惑。這種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遊走的閱讀體驗,讓我感到非常愉悅。我也會時常將書中的精彩段落分享給我的朋友們,和他們一起討論曆史話題,分享閱讀的樂趣。這套書不僅僅是我個人的精神食糧,也成為瞭我與他人交流的媒介,拓展瞭我的社交圈子,豐富瞭我的精神生活。它證明瞭,經典的史書,即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能夠煥發齣耀眼的光芒,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