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鲍罗廷在中国

弄潮:鲍罗廷在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成贵 著
图书标签:
  • 鲍罗廷
  • 苏联
  • 中国
  • 历史
  • 传记
  • 文化交流
  • 红色历史
  • 二十世纪
  • 革命
  • 外交
  • 苏联专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404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88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弄潮:鲍罗廷在中国》以1923年10月至1927年7月间苏联顾问鲍罗廷在中国的活动为经,记述论析了鲍罗廷对第1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的贡献,作者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宏大背景之中,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找准国民革命的定位,进而找准鲍罗廷发挥其作用的历史坐标,并进一步研究复杂、多变的联共(布)、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战略、策略,在华不同组织和代表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及其对决策主体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与国民党的关系,苏联政府与北京政府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鲍罗廷的关系,中共中央、陈独秀等领导人与鲍罗廷的互动,鲍罗廷本人在中国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方法,立体地再现鲍罗廷的中国年华。

作者简介

曾成贵,湖北浠水人,历史学博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与中共党史,系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先后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现任政协湖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兼职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力促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鲍罗廷来华前国共合作的酝酿与初试
1.共产国际、苏俄在中国寻找盟友
2.国共合作模式的选择
二国民党改组的强力推进
1.鲍罗廷初识孙中山与国民党
2.国民党改组的实际进展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制定《中国国民党总章》
3.国民党的新生
第二章合作之初对国共磨擦的平复
一国民革命的新局面
1.国民党改组后的党务发展
2.黄埔军校的创办
3.工农群众运动的开辟
4.中苏复交谈判的成功
二结构性矛盾的表面化
1.共产国际的不同声音
2.国共两党的政见差异
3.扩张国民党的矛盾冲突
三 “弹劾共产党案”的消歇
1.鲍罗廷受诘问
2.国民党一届二次全会的折中
3.起兵北伐与平定商团叛乱
第三章发展左派势力维护统一战线
一国民党组织分化的出现
1.支持孙中山北上
2.推动国民会议运动勃兴
3.应对保守势力的麇集
二国民政府的成立与纷争
1.反帝大革命狂飙突进
2.国民政府的成立
3.“廖案”处理及其后的政治变动
第四章于分化中勉力坚持国共合作
一反击西山会议派的不完全胜利
1.反制西山会议
2.国共合作大政方针的再确认
二蒋介石限共的党务整理
1.中山舰事件前的政情研判
2.鲍罗廷与《整理党务案》的通过
第五章发动北伐与迁都武汉的运筹
一发动北伐战争的争议
1.南北政局变化中的酝酿
2.鲍罗廷与国民革命军北伐出师
二国民政府迁都的角力
1.北伐初期政治方针的研讨
2.迁都问题的提出与国民党中央各省区联席会议的决定
3.国民政府迁移武汉的博弈
三党内合作向政党联盟演变
1.发展新的革命中心区
2.共产党人加入国民政府
第六章战略退却难挽国共破裂狂澜
一进入紧急关头的战略选择
1.革命根据地危机四伏
2.鲍罗廷提出战略退却
二中共战略方针的重大争论
1.鲍罗廷与罗易的冲突与分歧
2.中共五大未能克服当前危机
三挽救失败的最后努力
1.莫斯科出手:从蒋介石到汪精卫
2.鲍罗廷坚持以退求存
3.第一次国共合作曲终人散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弄潮:鲍罗廷在中国》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原书的任何信息: --- 《风雨同舟:一位外交家的视角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作者: 佚名(历史研究者) 出版社: 时代之声出版社 字数: 约 550,000 字 装帧: 精装,附有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与手绘地图 定价: 188.00 元 ISBN: 978-7-89101-556-7 内容简介 《风雨同舟:一位外交家的视角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叙事作品,它以独特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二十世纪初至中期,一位驻扎在中国的外交官——亚历山大·格雷戈里耶维奇·索洛维约夫的亲身经历与观察。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政治传记,而是一部基于扎实史料,融合了人文关怀与国际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变迁录。 索洛维约夫,一位背景深厚、精通多国语言的俄国(后苏联)外交家,于 1920 年代初抵达北京,彼时正值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黄金十年”前期。他亲眼见证了从北洋政府的摇摇欲坠,到国民政府的艰难整合,再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各个阶层为寻求国家独立与富强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第一部分:初识东方——旧秩序的瓦解与新思潮的涌动(约 1920-1925 年)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索洛维约夫初到中国时对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的观察。作者通过外交文电、私人日记及回忆录的交叉比对,生动再现了“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面貌。索洛维约夫敏锐地捕捉到了传统儒家伦理体系崩塌后所产生的巨大精神真空,以及西方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涌入时所引发的巨大能量。 书中详尽描述了索洛维约夫与当时政界、学界代表人物的交往片段。他不仅是记录者,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某些内部对话的参与者。他记录了军阀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各方势力试图利用国际力量平衡自身地位的微妙博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花费大量篇幅,还原了当时中国城市精英阶层,特别是受过西方教育的新一代知识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与抉择。 第二部分:风云际会——权力重组与民族意识的觉醒(约 1926-1933 年) 随着中国政治局势向南方转移,索洛维约夫也随之南下,亲历了北伐战争的进程。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的深层酝酿与爆发。作者没有简单地聚焦于军事冲突,而是深入剖析了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文化认同的构建过程。 索洛维约夫的外交视角,使得他对国内不同政治派系的运作模式有了独特的理解。他通过与各方代表的秘密会谈与公开接触,对比了不同政治路线在动员民众、整合资源方面的优劣。书中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在特定的历史关口,外部势力的干预往往加速了中国内部矛盾的爆发,同时也促使了更强大、更统一的民族认同的形成。这一阶段,书中对中国乡村社会面貌的描绘也极为细致,通过外交人员走访乡镇的记录,揭示了城市革命力量与广阔农村之间的巨大鸿沟。 第三部分:危局中的坚守——外部援助与内部韧性(约 1934-1937 年)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集中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夜的紧张氛围中。索洛维约夫在这一时期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一个空前的生存危机。书中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所做的多方努力,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局势的复杂反应——从冷漠观望到有限的支持。 作者通过外交档案揭示了当时国际社会对远东局势的误判与摇摆。索洛维约夫在记录中表现出了对中国人民在极端压力下所展现出的坚韧精神的由衷敬佩。他观察到,外部危机反而成为了凝聚国家力量、加速工业和军事现代化的催化剂。书中对这一时期中国在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如何力图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努力,进行了翔实的梳理。 历史价值与叙事特色 《风雨同舟》的最大价值在于其“他者”的视角。索洛维约夫的观察,提供了一种与国内史家叙事不同的参照系。他不受制于任何国内派系的意识形态框架,使得他对事件的记录更为客观、细节更为丰富。 全书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语言既有严肃历史研究的严谨,又不失外交官特有的优雅与洞察力。作者通过大量的原始文献挖掘,构建了一个既宏大又微观的近代中国图景。它不仅是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史、外交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一部关于人类在剧烈转型期,如何应对内外挑战的深刻思考之作。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近代史、国际关系史以及社会转型研究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它提供了一个理解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全新窗口。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献价值的角度来看,这部书的考据工作无疑是极其扎实的。尽管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形态呈现,但其背后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细节的准确性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挖掘和比对各种一手资料,使得叙述中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人物关系都经得起推敲。这种严谨性,让这部作品在具有文学性的同时,也具备了极高的参考价值。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不仅让历史爱好者感到满足,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能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构建起一个清晰、立体的历史认知框架,避免了教科书式的枯燥与刻板。

评分

整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它在保持严肃性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富有时代感的表达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节奏感。作者的遣词造句颇具匠心,尤其擅长使用一些意象化的表达来描绘宏大的政治图景或微妙的个人情绪,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对某些关键会议场景的描述,那种压抑与激昂交织的氛围,通过精炼的句子结构被完美地捕捉。可以说,文字本身就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它不张扬,但功力深厚,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语言趣味和深层含义,绝非一目十行可以轻易读完的类型。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高潮和低谷间娴熟地切换,让人在阅读时始终保持着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心情。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客观记录,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每一个转折都恰到好处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宏大历史事件的描摹,作者并没有陷入堆砌宏伟辞藻的窠臼,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将冰冷的历史事件与人物鲜活的情感脉络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读完之后,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命运的无常感交织在一起,久久不能散去。书中的环境描写也极为出色,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尘土气息和革命热情混合的味道,让人身临其境,对当时的社会氛围有了深刻的体会,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在于它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细腻刻画。作者没有将任何一个角色塑造成绝对的符号,无论是英雄还是配角,都具有多面的复杂性。他们身上的理想主义光芒与现实的妥协、坚韧不拔与内心的脆弱,都被毫不留情地剖析出来。这种写实的手法,使得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建立在扎实的心理基础之上,读起来异常真实可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过度的煽情,而是通过精准的对话和环境的烘托,将矛盾的尖锐性自然地呈现出来。这种克制却有力的叙事风格,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会反复思考那些关于选择、忠诚与背叛的永恒命题。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布局能力。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采用了多视角、多层次的叙事结构,通过不同人物的侧面观察,如同拼图一般,逐步还原出一个完整且动态的历史画卷。这种碎片化的信息组合,反而制造出一种动态的张力,让读者不断地主动参与到对事件的解读中来。尤其是对一些关键转折点的处理,作者采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将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这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欲望。这种高明的叙事策略,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互动性,而非单向的灌输。

评分

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

中共四大选出的新领导机关

评分

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评分

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

中共四大选出的新领导机关

评分

党员分布

评分

对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报告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状况之议决案

评分

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

评分

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