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开凿隋唐大运河,千年后仍是南北交通大动脉;他扫地为兵征辽西,隋朝盛世由此覆灭。他是弑父杀兄的恶棍,还是雄心勃勃的天子?他是倒行逆施的罪人,还是文采风流的才子?《帝王失格 隋朝的崩坏史》以轻松风趣的语言、扎实流畅的文字,讲述了隋炀帝从出生到死亡的离奇生平。为您展开一幅隋朝盛世的磅礴画卷,告诉您隋炀帝篡位之谜、杀兄之谜、覆灭之谜的传奇真相,告诉你隋朝盛世是如何走向崩坏的。
第一章 大隋王朝
第二章 我梦江南好
第三章 血溅屏风
第四章 大业之初
第五章 大运河
第六章 大业三年
第七章 万乘西出玉门关
第八章 没有亲情的亲人篇和也许有爱情的后宫篇
第九章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第十章 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
第十一章 好头颈谁当斫之
尾声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隋炀帝杨广生平大事年表
《帝王失格 隋朝的崩坏史》:
历史总不免让人联想起厚重的大部头,不过,本书既然以八卦为己任,大可以放轻松些。大部头不是人人都读得下来的,帅哥却吸引人多了。
我们的故事从一位北朝大帅哥开始。侧帽风流这位大帅哥复姓独孤,单名一个信字。
从他的姓上您大概猜出来了,是的,他是鲜卑人。著名的“六镇”人士。
何谓“六镇”?这要从北魏说起。当年北魏孝文帝执意汉化,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六镇,指的就是当时北方沿长城而建的六个军事要塞。本来驻守边塞是件美差,由贵族子弟担纲,都是精锐部队。但自从都城迁移,渐渐不再像原来那么受重视,地位“呱唧”一落千丈,由美差变成了苦差事。人员也从贵族子弟,变成了鱼龙混杂。
另一方面,六镇的压力更大了。由于都城南迁,驻扎的部队不如以往精锐,北方的游牧民族又会时不时来骚扰一番。
而都城那边呢,原本马上生活的贵族们进入了汉化的“花花世界”,沾染了南朝的清流风气,吃香喝辣之余,甚至耻于提起他们驻守边关的亲戚们。
于是,驻守六镇沦落为地位低、待遇差、风险高的苦差事。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患难见真情。六镇军人们在篝火边喝酒猜拳,在疆场上出生入死,所结下的情谊,远非酒肉宴上的“交情”可比。而且,边镇的聚居,也使得他们的婚姻关系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只能够内部解决,友情之外,又加上了更为牢固的婚姻、血缘关系。
这层牢固的关系,即使在他们离开了六镇之后也颠扑不破,像无形的网络,将他们维系在一起。
换句话说,甭管天涯海角,甭管本来究竟是哪个民族,甭管是贵是贱,一提到都是六镇出来的。立马就成了哥们。
这点十分关键,这个同乡会关系决定了北周、隋、唐的皇权传承,决定了这三百余年,尤其是前期的政治格局。
由于待遇越来越差,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开始,六镇人士起来造反了。
具体过程复杂,我们长话短说,六镇人士中出了两位拔尖人物——东魏的高欢和西魏的宇文泰。
我们要说的这位大帅哥独孤信,就是宇文泰的手下,当时西魏的八大柱国之一。
八柱国可了不得,在当时,他们代表着西魏的权力顶峰。头八把交椅的第一把当然就是宇文泰本人了。一般认为,独孤信坐在第七把交椅上。
而之后,八柱国的后代中,出现了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
例如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其孙子正是唐高祖李渊。
另一位柱国李弼,他的曾孙则是隋末著名反王李密。
独孤信一生都以德信著称,尽管战事非其所长,但凭其德信树立的威望,即使偶有战败,也不损其名。他的功劳多在安抚各方,这使他深得民心,在陇有、荆襄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望。
独孤信还是个大帅哥,在军中讲究修饰打扮,不同于一般人,人称“独孤郎”。
某天,独孤信打猎归来,策马迎风,帽子无意中偏到一边。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城人都改成侧戴帽子,成为最新时尚。史称“侧帽风流”。
但这位大帅哥的结局不好。宇文泰死后,宇文护把持朝政,宇文泰昔年的哥们心中不服,八柱国之一的赵贵就来找独孤信,想与他联手干掉宇文护,扶持宇文泰的儿子。事情败露,宇文护送了他一杯毒酒。
独孤信的故事就此完结,但历史还在继续。
独孤信留下了三个著名的女儿,应该说,至少其中的两位很著名。这三个女儿在他的总共七个女儿中位列一、四、七。
大女儿婚配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成为北周明敬皇后。
四女嫁给了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做儿媳妇,后来生了个儿子,叫李渊,于是被追封为唐元贞皇后。
七女嫁给了十二将军之一的杨忠做儿媳妇,老公名叫杨坚,谥号为隋文献皇后。
也就是说,独孤信的三个女儿都是皇后,还是不同的三个王朝的皇后,这点与其说他嫁女儿的眼光很准,倒不如说从某个方面反映了六镇人士这个特殊的圈子对南北朝末年直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影响。
……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实在太引人入胜了,作者像是把历史的尘埃拂去,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又危机四伏的时代。从头到尾,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如山洪爆发般激昂,将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描绘得淋漓尽致;时而又陷入深沉的内省,让我们跟随人物的脚步,感受身处乱世的无奈与挣扎。特别是对于权谋斗争的刻画,丝丝入扣,那些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实则暗流涌动,每一次的交锋都让人屏息凝神。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了盛世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宿命感,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久久不能平复心情。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事件,更是在探讨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必然性,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细节处理能力简直令人惊叹。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夫去挖掘和整理史料的,书中的许多描述,无论是关于当时的社会风貌、官僚体系的运作,还是特定人物的生活习惯,都显得极其考究和真实。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枯燥地堆砌年代和人名,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些遥远的人物“拉”到了我们面前,让他们活了起来。这种对历史“烟火气”的捕捉,使得阅读体验异常饱满和立体。你会清晰地感受到隋朝末年,社会矛盾是如何如同滚雪球般越积越大,最终不可逆转地走向崩溃。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让读者对历史进程的理解,从一个点扩展到了一个面,收获良多。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可以说是一流的。语言风格时而古朴典雅,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时而又犀利辛辣,直指人心的弱点和时代的弊病。尤其在描写冲突场面和心理博弈时,那种文字的张力,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刀光剑影和心跳加速的紧张感。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灵活,既能站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审视大势所趋,又能瞬间聚焦到某一个关键人物的内心独白,这种切换非常自然流畅,极大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对于那些对宏大叙事和深刻人物剖析都有所追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们的胃口。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会陷入传统历史解读的窠臼,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似乎对“成败”二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没有将隋朝的衰亡简单归咎于某个英雄的昏聩或某个事件的突发,而是展现了一个复杂系统是如何因为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外部的压力累积以及领导层集体性的误判而最终崩塌的。这种多维度、系统性的分析视角,让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成熟。读完之后,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历史的车轮转动轨迹不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可见,充满了令人深思的逻辑链条。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的刻画,尤其是那些站在历史舞台中央的个体。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着复杂动机和深刻缺陷的鲜活生命。作者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的选择与局限。比如,在权力巅峰时期的迷失与傲慢,在绝境面前的挣扎与反思,这些都写得入木三分。阅读这样的历史作品,总能引发我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思考。它用古人的经验和教训,无声地提醒着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王朝,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是多么重要。那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揭示,远超一般的通俗历史读物。
评分书写的很不错,挺好的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伟大的英雄,黯然的结局
评分写的很不错
评分写的一般,有的问题角度还是挺新颖的
评分好!!!!!!!!!!!!!!
评分……………………………………………
评分了解历史才能继续走得更远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